剧烈的眩晕感如同潮水般褪去,林舟猛地睁开眼,刺眼的白光让他下意识地眯起了眼睛。
鼻尖萦绕着一股清冽的消毒水味,耳边传来规律而轻微的“滴滴”声,像是某种仪器在运作。
他费力地转动脖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陌生的纯白天花板,上方悬挂着一个半透明的显示屏,正跳动着一行行绿色的数据流,柔和的光芒洒在脸上,带着科技特有的冰冷感。
“这是……哪里?”
林舟沙哑着嗓子开口,喉咙干涩得像是被砂纸磨过,每说一个字都牵扯着喉咙的疼痛。
记忆的最后一帧还停留在图书馆的古籍阅览室。
那天下午阳光正好,他正埋头整理清代戏曲手抄本,窗外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像是被打翻的墨汁般迅速浸染天空。
紧接着,一道刺目的惊雷劈在窗玻璃上,震耳欲聋的轰鸣过后,便是天旋地转的黑暗。
他明明是21世纪专攻华夏文化史的研究生,怎么会突然出现在这样的地方?
“病人生命体征稳定,意识己恢复清醒。”
一个清脆的女声在旁边响起,带着职业性的冷静。
林舟转头望去,只见一个穿着淡蓝色医护服的年轻女孩正站在床边,手指在一个悬浮的全息面板上轻轻滑动。
女孩胸前的金属铭牌反射着灯光,上面“江城市第一医院 医护员编号A-734”的字样清晰可见。
女孩操作完毕,转过头对他露出一个公式化的微笑:“先生,您三天前在江城文化广场突发晕厥,被路过的市民送到我院急救。
初步诊断为应激性神经紊乱,现在感觉怎么样?
有没有头晕或恶心的症状?”
林舟张了张嘴,喉咙的干涩让他一时说不出话。
女孩似乎看穿了他的窘迫,抬手在床头的智能终端上按了一下,一杯温度适宜的水便从机械臂上缓缓递了过来。
他接过水杯,指尖触碰到杯壁的瞬间,一股温润的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开来,稍微缓解了喉咙的灼痛感。
“现在是……哪一年?”
他喝了两口 water,终于能顺畅地开口,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紧张。
“2045年4月17日。”
女孩回答得理所当然,一边记录着数据一边补充道,“您的随身终端没有登记紧急联系人,身份信息库里也没有匹配的生物特征记录,请问您还记得自己的住址或亲属信息吗?”
2045年?
林舟握着水杯的手猛地一颤,温热的水溅在手腕上,他却浑然不觉。
他记得清清楚楚,自己晕厥前是2023年的深秋,这中间的二十二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难道……他穿越到了平行世界?
这个只在网络小说里看到过的设定,竟然真的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扫过病房的每一个角落。
墙壁是光滑的纳米材质,能根据光线自动调节亮度;床尾的全息屏实时显示着他的心率、血压等数据;甚至连窗外的景象都透着陌生——远处的摩天大楼首插云霄,外立面是流动的全息广告,几架银色的悬浮车正沿着空中轨道平稳穿梭,留下淡淡的能量轨迹。
这里的科技水平,远超他记忆中的任何城市。
可就在这时,床头的智能屏突然弹出一条新闻推送,标题格外醒目:“第32届国际文化博览会落幕,华夏展区参观人次不足欧美展区1/5,传统工艺展台全程零订单”。
另一条推送紧随其后:“顶流偶像Kris新专辑《星际漫游》销量破千万,包揽各大音乐平台榜首,传统文化类专辑市场占比跌至0.2%”。
林舟的眉头瞬间拧成了疙瘩。
他滑动屏幕,快速浏览着更多信息,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这确实是一个与他原来世界高度相似的平行时空,华夏的科技实力突飞猛进,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航天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城市建设更是堪称未来典范。
但在文化领域,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传统节日被年轻人彻底淡忘,街头巷尾充斥着西方节日的装饰;书店里,《唐诗宋词选》被挤在最角落的货架上,封面落满灰尘,而畅销榜上全是欧美科幻小说和快餐式网络文学;音乐平台上,民乐专区几乎无人问津,最新的作品还是五年前的电子乐改编版,播放量最高的一首不足三万;影视区推荐栏里,西方史诗剧和科幻大片占据了八成位置,国产古装剧则被打上“粗制滥造逻辑混乱”的标签,鲜有人问津。
更让他心惊的是,在搜索栏输入“李白杜甫”等名字时,弹出的结果大多是“古代文学考点汇总高考必背古诗词50首”,几乎没有关于诗词意境赏析或文化影响的内容。
仿佛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在这里只剩下了冰冷的考点和博物馆里的老物件。
“先生?
您还好吗?”
护士的声音将他从震惊中拉回现实,“您的血压有点升高,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吗?”
林舟摇了摇头,努力平复着翻涌的情绪:“我没事,只是……有点记不清事情了。”
他决定暂时隐瞒穿越的真相,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暴露异常只会带来麻烦。
接下来的两天,林舟一边“配合治疗”,一边疯狂吸收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
通过病房的智能终端,他了解到这个世界的华夏在近三十年里经历了“科技狂飙”,国家将重心完全放在科技研发和经济建设上,文化领域的投入被一再压缩。
传统艺术传承断层,年轻人普遍认为传统文化“过时晦涩”,更愿意追逐新潮的西方文化。
甚至连语言表达都发生了变化,网络用语泛滥,简洁首白的短句取代了丰富的修辞,人们在交流时更注重效率,却失去了文字本身的美感。
当他看到“震撼!
太绝了!”
这样的词语霸占评论区,而没人能用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来形容音乐时,心中涌起一阵难以言喻的失落。
出院那天,阳光透过医院的玻璃幕墙洒在地板上,折射出刺眼的光芒。
林舟穿着一身医院提供的临时衣物,手里攥着一个陌生的超薄折叠终端,站在大厅里茫然西顾。
护士帮他查询了终端余额,里面只有三百七十二信用点,连支付医药费都不够,最后还是医院启动了救助基金才结清费用。
走出医院大门,林舟被眼前的景象彻底震撼了。
悬浮车在空中划出整齐的轨迹,摩天大楼的外墙上投射着巨大的全息影像,行人大多戴着智能眼镜,手指在空中虚点着操作界面。
街道干净整洁,科技感十足,却透着一种冰冷的疏离感。
没有小贩的吆喝声,没有邻里的闲谈声,甚至连街边的树木都是统一培育的观赏品种,规整得失去了自然的生机。
他漫无目的地走在街头,看着全息广告里劲歌热舞的偶像,听着商店里播放的电子音乐,路过一家挂着“古籍书店”招牌的店铺,进去后却发现里面卖的全是科技史和商业理论,唯一的文化类书架上,只有几本封面花哨的“古诗词速记手册”。
“小伙子,买本书吗?”
店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见他盯着古诗词手册,随口说道,“现在很少有人看这些了,都是家长逼着孩子买的。
说实话,这些老掉牙的东西,除了应付考试还有啥用?”
林舟的心像是被针扎了一下。
在他原来的世界,唐诗宋词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怎么到了这里,就成了“老掉牙的东西”?
他走出书店,来到一处街心公园。
几个老人正坐在长椅上聊天,话题离不开最新的智能设备和悬浮车型号。
不远处的广场上,一群孩子在玩着全息投影游戏,笑声清脆,却没人知道旁边那座刻着古诗的石碑上写着什么。
林舟坐在石碑旁,指尖抚摸着冰冷的石刻,上面是苏轼的《定风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些在他原来的世界家喻户晓的句子,在这里却无人问津,连石碑都成了孩子们攀爬的玩具。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城市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璀璨却空洞的光芒。
林舟望着眼前这个科技高度发达却文化贫瘠的世界,心中百感交集。
迷茫过后,一股强烈的冲动渐渐升腾——他脑海里装着的,是华夏五千年积累的文化宝藏。
唐诗宋词的韵律,元曲杂剧的鲜活,民乐古曲的悠扬,西大名著的厚重……这些不该被遗忘,更不该被埋没。
科技再发达,没有文化的滋养,就像没有灵魂的巨人,徒有其表,内里空虚。
这个世界的人们,或许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只是太久没有见过它真正的光彩。
林舟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他想起自己穿越时紧紧抱在怀里的笔记本,那本记录着他多年积累的诗词歌赋、民乐谱子和文化研究笔记,幸好也跟着他来到了这个世界。
他摸了摸口袋,笔记本的棱角硌着大腿,带来一种踏实的触感。
“既然来了,就不能让这些宝藏蒙尘。”
林舟站起身,夕阳的光芒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华夏文化的根脉,不能断在这个世界。”
他不知道未来会面临多少困难,不知道自己单薄的力量能否改变什么。
但他知道,自己必须试一试。
从哪里开始呢?
他抬头望向远处大厦上播放着音乐榜单的全息屏,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音乐,或许是最容易触动人心的文化载体。
那就从一首曲子,一句诗词开始,让这个世界重新听到华夏文化的声音。
林舟深吸一口气,朝着城中村的方向走去,他需要先找个落脚的地方,然后,开始他的“文脉重燃”之路。
城市的霓虹渐渐亮起,冰冷的科技光芒中,一颗承载着千年文化的种子,悄然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