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的苏州平江路,连绵的雨丝织成淡灰色的帘幕,青石板缝里渗着经年累月的潮气,踩上去能听见细微的 “吱呀” 声,像老时光在低声叹息。林砚蹲在 “砚知堂” 后院的青石板上,身旁摆着半盆温水,指尖捏着细如发丝的竹镊子,正小心翼翼拂过刚收来的清代《考工记》抄本。泛黄的纸页薄如蝉翼,指尖触到某处时,纸面突然泛起细碎的淡金色纹路 —— 那纹路蜿蜒如流水,竟与祖父临终前攥在掌心的半块墨玉纹样分毫不差。
墨玉是祖父留给她的唯一遗物,此刻正静静躺在衣襟内侧的丝袋里,隔着布料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润。林砚停下动作,指尖悬在纸页上方,看着那些金色纹路在潮湿的空气里慢慢淡去,像从未出现过一样。
“小林师傅,这卷《营造法式》您还收吗?” 院门口传来老主顾赵伯的声音,带着江南人特有的软糯腔调。林砚抬头时,目光先落在赵伯怀里的古籍上 —— 深蓝色封皮被雨水浸得发暗,右下角洇着一片不规则的水渍,像幅微型的水墨画。可下一秒,她的呼吸骤然顿住:那片水渍的轮廓,竟与昨夜梦境里淹没古桥的洪水轮廓一模一样。
梦里的洪水是墨色的,卷着碎木与古籍残页,将一座刻着繁复花纹的石桥吞入水底。她在岸边拼命喊,却发不出声音,只能看着石桥的拱券一点点沉入黑暗。
“小林师傅?” 赵伯又唤了一声,将古籍递到她面前,“这是我家老爷子传下来的,里面还夹着张老桥的画儿,您瞧瞧值多少?”
林砚接过古籍,指尖抚过封皮的水渍,指尖传来一阵微凉的触感,像真的触到了梦里的洪水。她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异样:“赵伯,您先坐,我给您泡杯碧螺春,咱们慢慢看。”
当晚,雨还没停,“砚知堂” 里点着盏暖黄色的台灯,林砚在祖父生前用的紫檀木匣里翻找着。木匣里放着祖父的修复工具、几本泛黄的笔记,还有一个缠着红绳的小锦盒。她解开红绳,打开锦盒,里面不是预期的旧照片,而是一本线装残卷。
残卷的封面是深褐色的绫锦,边缘绣着 “墨痕渡” 三个篆字,绣线是极细的银线,在灯光下泛着冷光。林砚轻轻翻开第一页,纸页发出细微的 “沙沙” 声,窗外的雨丝突然像被按下暂停键,悬停在半空中,连雨滴坠落的声音都消失了。紧接着,书页上的墨字开始蠕动,像活过来的小虫子,慢慢聚在一起,最终凝成一行簪花小楷:“七月初七,阊门桥,寻砚中魂。”
字迹刚成形,悬停的雨丝突然落下,砸在窗棂上发出 “噼啪” 声,书页上的字也恢复成普通的墨字,仿佛刚才的一切都是幻觉。林砚握着残卷的手微微发抖,衣襟里的墨玉突然变得滚烫,烫得她心口发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