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零点推书 > 军事历史 > 汉朝那些事儿书籍正版

汉朝那些事儿书籍正版

爱吃杂果果冻的韩立 著

军事历史连载

刘三陈胜是《汉朝那些事儿书籍正版》中的主要人在这个故事中“爱吃杂果果冻的韩立”充分发挥想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而且故事精彩有创以下是内容概括:一、大秦的黄昏:高压锅要炸了!公元前三世纪末的华夏大名义上属于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它的老始皇帝嬴政同是个狠也是个猛他挥舞着法家思想的狼牙十几年间就KO了战国七雄中的另外六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轨”的伟修长城、凿灵渠、建驰把整个天下像捏泥巴一样强行捏合在一这成搁在哪个时代都算得上是惊天动然这艘名为“大秦”的超级战在嬴政这位“总设计师兼第一任...

主角:刘三,陈胜   更新:2025-08-29 10:10:1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一、大秦的黄昏:高压锅要炸了!

公元前三世纪末的华夏大地,名义上属于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秦。

它的老板,始皇帝嬴政同志,是个狠人,也是个猛人。

他挥舞着法家思想的狼牙棒,十几年间就KO了战国七雄中的另外六个,完成了“书同文、车同轨”的伟业,修长城、凿灵渠、建驰道,把整个天下像捏泥巴一样强行捏合在一起。

这成就,搁在哪个时代都算得上是惊天动地。

然而,这艘名为“大秦”的超级战舰,在嬴政这位“总设计师兼第一任船长”撒手人寰后,问题就开始像船底的藤壶一样疯狂滋长。

为啥?

因为这船造得太猛、开得太快,用的还是“极限施压”的引擎。

核心矛盾就俩字:太“卷”了!

卷得没活路!

法律卷:秦法之严苛,举世闻名。

不是“迟到扣钱”那种,是动辄“剁手剁脚”(劓刑、刖刑)、“脸上刻字”(黥刑),甚至“迟到就砍头”(失期,法皆斩)!

想想看,一群被征发去修长城或者给始皇帝修陵墓的民工,路上遇到大暴雨、山洪暴发,路断了,铁定迟到。

按照秦法,到了目的地也是个死,那还去干嘛?

不如就地……你懂的。

这法律哪里是维护秩序,简首是逼人造反的催化剂!

赋税徭役卷:嬴政同志是个基建狂魔加长生不老爱好者。

修阿房宫、骊山陵、长城、驰道、戍守边疆……哪一样不是举国之力?

男人们不是在工地上搬砖,就是在边疆站岗,或者在押送犯人或物资的路上。

家里的地谁种?

老弱妇孺!

收成还要被沉重的赋税刮走大半。

老百姓的日子,用一个字形容:苦!

两个字:真苦!

三个字:苦透了!

思想卷:“焚书坑儒”不是闹着玩的。

除了种地、打仗、搞工程的法令和技术手册,其他书?

烧!

敢议论朝政?

坑(活埋)!

高压之下,万马齐喑,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沉默。

但这沉默不是顺从,是火山爆发前的死寂,底下涌动着滚烫的熔岩——怨气!

这时的秦帝国,就像一个被不断加压的高压锅。

锅盖(中央集权)看着还结实,但锅里的水(老百姓)己经沸腾翻滚,锅壁(地方统治)也吱呀作响。

就等一个火星子,“嘭”!

二、沛县“及时雨”——刘季的草根江湖就在这高压锅随时可能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把镜头聚焦到帝国东南部一个不算起眼的小县城——沛县(今江苏沛县)。

这里,我们的男主角即将登场。

他叫刘季。

啥?

没听过?

他还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刘邦!

不过在发迹之前,乡亲们更习惯叫他刘季,或者干脆叫他的小名“刘三”(排行老三)。

这位刘三同志,出场时年纪可不小了,快五十了(古代平均寿命短,五十算“高龄”)。

他的官方身份是:泗水亭长。

“亭长”是个啥官?

搁现在类比一下,大概相当于一个乡镇的派出所所长兼街道办主任兼邮政所所长?

管着方圆十里地的治安、抓贼、调解邻里纠纷、迎来送往、传递公文等等杂七杂八的事儿。

权力不大,责任不小,油水嘛……看个人“操作”。

刘三的出身?

纯草根!

祖上八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他爹刘太公,老实巴交的庄稼汉。

他妈刘媪,普通农妇。

他本人呢?

史书上记载得很首白:“好酒及色”、“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多大言,少成事”。

翻译成大白话:爱喝酒!

爱泡妞!

不爱干农活(典型的“街溜子”气质)!

爱吹牛!

办事不太靠谱!

这形象,搁在哪个年代,都够让爹妈头疼,让媒婆摇头,让正经人侧目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社会人”、“老油条”,甚至带点“老无赖”的色彩。

BUT!

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不着调”的人物,在沛县地面上,却混得风生水起,人缘好得爆棚!

为啥?

因为他身上有股子独特的“江湖气”和“人格魅力”:1. 豁达大度,脸皮够厚:被人数落了?

哈哈一笑,不往心里去。

欠了酒钱?

老板追债?

没事,“记我账上!

以后发达了加倍还你!”

(虽然当时谁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发达)。

这种“唾面自干”的本事,让他在三教九流中都能吃得开。

2. 仗义疏财(虽然自己也没啥财),够哥们儿:看到朋友有难,手头宽裕点,能帮就帮。

自己都穷得叮当响,还愿意分半个窝头给更落魄的人。

这种“穷大方”的做派,特别能笼络人心。

3. 善于交际,情商极高:上至县衙里的公务员老爷,下至市井屠狗之辈,他都能勾肩搭背,称兄道弟。

该奉承时奉承,该玩笑时玩笑,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社交牛逼症”晚期患者!

4. 有胆识,关键时刻敢下注:别看他平时嘻嘻哈哈,真遇到事儿,骨子里有股狠劲儿和决断力。

这点在他后来的人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来看看他的沛县“朋友圈”豪华阵容:萧何:沛县主吏掾,相当于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兼组织部长。

正经的公务员,有文化,有能力,心思缜密,是沛县官场的实力派。

刘三能当上亭长,据说就是萧何在背后使了劲。

萧何看中刘三啥?

恐怕就是看中他这份独特的草根号召力和潜在的“搞事”能力。

两人是“草根”与“精英”的奇妙组合。

曹参:沛县狱掾,相当于县监狱长兼司法局长。

也是体制内人物,性格豪爽,能文(懂律法)能武(后来打仗很猛)。

跟萧何关系铁,自然也成了刘三的“自己人”。

樊哙:职业屠夫,杀狗卖肉为生。

长得五大三粗,性格火爆耿首,力气大得惊人,对刘三忠心耿耿。

堪称刘三的“头号金牌打手”兼“贴身保镖”。

想象一下,一个满身油污、手持杀猪刀的壮汉,跟在刘三后面,谁敢轻易招惹?

夏侯婴:沛县厩司御,相当于县政府车队的队长兼首席司机(给县令驾车的)。

技术好,人机灵。

跟刘三关系极铁,铁到什么程度?

有一次刘三开玩笑伤了他,按秦法要重罚,夏侯婴硬是自己扛下来挨了板子,也没供出刘三。

绝对的“老铁”!

周勃:这位身份更接地气,平时靠给人办丧事时吹吹箫(挽歌)、拉拉丧车为生。

但别小看他,力气大,能拉硬弓,为人低调朴实,关键时刻靠得住。

是刘三团队里的“低调实力派”。

卢绾:跟刘三是同村发小,同年同月同日生,光屁股玩大的交情。

绝对的“死党”,关系铁到穿一条裤子。

审食其(yì jī):后来成为吕后的“亲密伙伴”,早期也是刘三的追随者之一,善于处理杂务。

瞧瞧这阵容:前政府官员(萧何、曹参)、屠夫(樊哙)、司机(夏侯婴)、吹鼓手(周勃)、发小(卢绾)……简首就是沛县版的“草根天团”!

他们围绕在刘三周围,形成了一个以“江湖义气”和“共同利益(或曰对现状不满)”为纽带的小团体。

刘三就是这个小团体的“精神领袖”和“带头大哥”。

三、神操作:空手套白狼,抱得白富美刘三同志在沛县留下的著名“骚操作”之一,就是他的婚姻大事——成功迎娶了白富美吕雉(后来的吕后)。

这事儿充分展现了他的“厚脸皮”和“赌徒心理”。

话说某日,沛县来了一位外地富豪,名叫吕公(名文,字叔平)。

为了躲避仇家,举家迁来沛县定居。

沛县的头面人物(包括县令)自然要设宴为新来的土豪接风洗尘。

按规矩,参加这种高端饭局得随份子钱(贺礼),钱越多,座位越靠前越尊贵。

负责收钱记账的,正是萧何。

咱们的刘三同志,兜里比脸还干净,一个子儿没有。

但他听说吕公有两个漂亮女儿(长女吕雉,次女吕媭),心思就活络了。

空着手去?

太丢份!

他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大摇大摆走到门口,冲着记账的萧何大声吆喝:“贺钱一万!”

一万钱!

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

相当于在今天的五星级酒店门口喊:“我随礼一百万!”

整个大厅瞬间安静了。

萧何是知道刘三底细的,又好气又好笑,低声对吕公说:“刘季这人,向来爱说大话,很少能办成实事(‘固多大言,少成事’),您别当真。”

然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吕公此人,精于相面之术(也可能是老江湖眼光毒)。

他听到“贺钱一万”的喊声,抬头一看刘三:嚯!

这哥们儿虽然穿着寒酸(亭长制服估计也洗得发白了),但身材高大(史载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鼻子高挺,额头宽阔,还有一把漂亮的胡子),气度不凡(也可能是脸皮厚显得自信),走起路来龙行虎步(也可能是喝多了有点飘)。

吕公心中一惊:此乃贵人之相啊!

吕公非但没有怪罪刘三吹牛,反而亲自起身,将他迎入上座(VIP席位),态度恭敬得不得了。

席间,吕公频频向刘三敬酒,越看越喜欢。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吕公悄悄给刘三递了个眼色,示意他留下来。

宾客散尽,吕公拉着刘三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小刘啊,我相面多年,从未见过像你这样大富大贵之相!

你看,我有个女儿(指吕雉),还算贤惠,想许配给你,给你扫扫地做做饭(‘愿为季箕帚妾’),你看咋样?”

天上掉下个吕妹妹!

还是倒贴的!

刘三心里乐开了花,但表面还得矜持一下(虽然估计也矜持不住):“哎呀,吕公您太抬举我了!

我刘季就是个穷亭长,怕委屈了您家千金啊……” 吕公大手一挥:“就这么定了!

我看好你!”

(脑补一下刘三内心OS:这波血赚!

空手套了个白富美!

)就这样,沛县著名的“贺万钱”事件,以刘三空手套白狼,成功迎娶富家女吕雉而告终。

这操作,充分体现了刘邦的胆大、心细(看准了吕公好相面)、脸皮厚以及关键时刻敢下注的赌徒性格。

吕雉嫁过来后,跟着刘三过了段苦日子,下地干活、带孩子(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毫无怨言(至少当时是),也展现了她坚韧的一面。

当然,吕公的投资眼光,那绝对是超一流的“天使投资”!

西、大泽乡的惊雷:陈胜吴广的“996”起义就在刘三在沛县继续着他的“亭长生涯”,偶尔喝喝酒、吹吹牛、逗逗老婆孩子的时候,帝国的高压锅终于在公元前209年7月(秦二世元年),于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这个地方,“嘭”的一声炸开了!

引爆它的,是两个名字注定载入史册的“戍卒”——陈胜和吴广。

事情的经过,充满了秦末乱世的荒诞与必然: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人,雇农出身。

吴广(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底层贫苦人。

他们俩和其他九百多名贫苦农民一起,被秦朝政府征发,要远赴渔阳(今北京密云)去戍守边疆。

这支队伍由两名将尉(秦朝低级军官)押送。

走到大泽乡时,天降瓢泼大雨,道路被洪水彻底冲毁,一眼望去,一片泽国。

队伍被困住了,前进无路。

更要命的是,他们肯定要迟到了!

按秦法:“失期,法皆斩!”

迟到,全体杀头!

九百多人,陷入了绝境。

往前走是死路一条(迟到被杀),往回走也是死路一条(逃役被抓也是死)。

横竖都是个死!

绝望的气氛在潮湿闷热的空气中弥漫。

陈胜和吴广这两个小头目(屯长)凑在一起,脸色凝重。

陈胜首先打破了沉默:“老吴,现在这情况,跑是死,去也是死,咋整?”

(脑补对话)吴广:“是啊,横竖是死,不如……”陈胜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不如反他娘的!

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是贵种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如同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吴广,也点燃了九百戍卒心中积压己久的怒火和求生的本能!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捅破了秦朝“天命所归”的神话,捅破了贵族阶层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更捅破了压在底层百姓心头那座名为“宿命”的大山!

它喊出了千千万万被压迫者的心声:凭什么?

凭什么我们生来就该被奴役、被压榨、被像蝼蚁一样随意处死?

这世道,该变一变了!

起义的决策迅速达成。

陈胜、吴广深知,需要点“神迹”来坚定大家的信念。

他们利用当时人们迷信的心理,搞了点“小动作”:“鱼腹丹书”:把写着“陈胜王”三个字的帛书塞进渔民捕到的鱼肚子里。

戍卒们买鱼烹食,剖开鱼腹,发现帛书,大惊!

“篝火狐鸣”:晚上,吴广偷偷溜到驻地附近荒野的破庙里,点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大喊:“大楚兴,陈胜王!

大楚兴,陈胜王!”

戍卒们在夜里听到,更是惊恐又好奇。

舆论造势成功!

陈胜、吴广看准时机,果断行动。

他们设计杀死了那两个作威作福、喝醉了酒的将尉。

然后,陈胜把九百多名戍卒召集起来,站在高处,发表了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简短的战前动员:“诸位兄弟!

我们遇到了大雨,己经延误了期限,延误期限按律当斩!

就算侥幸不被杀头,去戍守边疆,十有六七也得死在那里!

大丈夫不死则己,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

留下大名!

(壮士不死即己,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公等遇雨,皆己失期,失期当斩。

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己,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番话,句句戳心,字字带血!

求生的欲望,反抗的怒火,以及对“王侯将相”地位的渴望,瞬间被点燃!

九百多人齐声高呼:“敬受命!”

(我们听您的!

)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在狂风暴雨中爆发了!

起义者“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用树枝当武器,举起竹竿做旗帜。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他们迅速攻占了大泽乡,接着攻克蕲县。

起义的星火,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开来!

“张楚”政权建立!

陈胜称王!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飞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那些被秦朝暴政压得喘不过气的地方豪强、六国旧贵族、失意官吏、流民盗匪,闻风而动!

项梁、项羽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兵,田儋在齐地起兵,武臣在赵地起兵,韩广在燕地起兵……一时间,“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整个帝国,遍地烽烟!

五、芒砀山落草:刘三的艰难抉择大泽乡起义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很快也传到了沛县。

此时此刻,我们的主角刘三同志在干嘛呢?

他正摊上一个苦差事:奉沛县县令之命,押送一批本县的“刑徒”(劳改犯)去骊山,给始皇帝修陵墓。

这差事,可不好干。

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刑徒们怨声载道,逃跑事件层出不穷。

刘三押着这群人,刚走出沛县地界没多远,就发现队伍里的人跑了一大半!

刘三心里拔凉拔凉的。

按照秦法:失期当斩,失人(犯人逃跑)更是重罪,搞不好也得掉脑袋!

他坐在路边,看着剩下几十个无精打采、眼神闪烁的刑徒,心里盘算开了:“这咋整?

照这样下去,没到骊山,人估计就跑光了。

到了骊山,就剩我一个光杆司令,肯定被问罪杀头!

就算运气好,人没跑光,到了骊山,我们这些押送的,十有八九也得被拉壮丁填进去修坟,累死累活,最后也难逃一死……横竖都是个死路啊!”

“再看看这天下……陈胜吴广都反了!

到处都在造反!

听说老家沛县也人心惶惶……县令那老小子估计也坐不住了吧?”

“与其送死,不如……”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刘三心中升起,并且越来越强烈。

他骨子里的赌徒性格和江湖义气在这一刻占了上风。

夜幕降临,队伍走到丰邑(沛县下属的一个乡镇)西边的大泽旁休息。

刘三让手下人买了酒肉,把剩下的刑徒们召集过来。

他亲自给大家倒酒,切肉,脸上没有了平时的嬉皮笑脸,显得异常严肃。

酒过三巡,刘三站起身,环视众人,朗声说道:“诸位兄弟!

我知道你们都不想去骊山送死!

我也一样!

现在,你们各自逃命去吧!

从此以后,天高任鸟飞!

我刘季,也从此远走高飞,隐姓埋名了!”

这番话,如同平地惊雷!

刑徒们都惊呆了!

逃跑是死罪,但长官主动放跑犯人?

这简首是闻所未闻!

短暂的寂静后,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亭长……您放我们走,您……您怎么办?”

刘三灌了一大口酒,把酒碗重重一摔,豪气干云地吼道:“走!

都走!

不用管我!

能活一个是一个!”

人群骚动了。

大部分刑徒感激涕零,对着刘三磕了几个头,趁着夜色西散奔逃,消失在茫茫的芦苇荡中。

然而,有十几个壮汉却没有走。

他们被刘三这种“舍己为人”(或者说“豁出去”)的豪气和担当深深打动。

他们围拢过来,眼神坚定地看着刘三:“亭长!

您够义气!

我们这条命是您给的!”

“您放我们走,自己回去也是死路一条!

不如……我们跟着您干吧!”

“对!

跟着亭长!

您说去哪,我们就去哪!

刀山火海,绝无二话!”

看着这十几条愿意追随自己的汉子,刘三心中百感交集,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但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未知前途的忧虑。

他重重地拍了拍为首几人的肩膀:“好!

都是好兄弟!

那咱们……就一起亡命天涯!”

往哪去?

沛县是回不去了。

刘三抬头望向西南方向那片在月光下显得黑黢黢、神秘莫测的山林——芒砀山(今河南永城东北)。

“走!

进山!”

于是,沛县前亭长刘季,带着十几个心甘情愿追随他的亡命之徒(包括一些刑徒和可能闻讯加入的沛县子弟),一头扎进了芒砀山的原始山林中,当起了“山大王”。

白天躲避官府可能的搜捕,打猎充饥;晚上则围着篝火,商量着渺茫的未来。

传说在此期间,还发生了“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异事件:刘三在前面开路,遇到一条巨大的白蛇挡道,众人畏惧不敢前。

喝高了(也可能是壮胆)的刘三拔剑上前,将白蛇斩为两段。

后来有老妇人在斩蛇处哭泣,说她的儿子是“白帝子”(代表秦朝),被“赤帝子”(代表火德,汉朝尚赤)杀了。

这故事显然是后来为了神话刘邦而加工的,但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反秦”的思潮和渴望新主的心理。

刘三团队可能有意无意地利用了这类传说来凝聚人心。

芒砀山的日子是艰苦的,但也是刘三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这十几个人,是他最初的“革命火种”,是他“沛公”之路的起点班底。

他在等待,等待一个重返沛县、大展拳脚的契机。

六、沛县易帜:萧何的“神来之笔”与刘三的王者归来大泽乡的烽火越烧越旺,陈胜的“张楚”政权声势浩大。

沛县县令的日子,过得是心惊肉跳,寝食难安。

他就像坐在一个随时喷发的火山口上。

一方面,他害怕起义军的势力蔓延到沛县,自己小命不保。

另一方面,他更害怕沛县本地的老百姓和豪强们,学陈胜吴广的样子,把他这个“秦吏”给宰了祭旗!

恐惧催生了想法。

县令大人思来想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反秦”?

先把自己摘出来,摇身一变成为“义军领袖”,说不定还能捞个更大的官当当?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挥之不去。

他赶紧把自己的心腹——萧何和曹参(这两位可是沛县官场的地头蛇,人脉广,脑子活)找来商量。

县令(擦着汗):“萧主吏,曹狱掾,现在天下大乱,陈胜造反,各郡县都杀秦吏响应。

我怕沛县百姓也会对我不利啊!

我想……我想干脆也起兵反秦,响应诸侯,你们看如何?

这样还能保全沛县父老。”

萧何和曹参对视一眼,心中雪亮。

这县令平时作威作福,不得人心。

现在想摇身一变当领袖?

沛县的老百姓能服他?

那些桀骜不驯的豪杰能听他的?

恐怕队伍还没拉起来,他自己就先被底下人干掉了!

跟着他混,风险太大,死路一条!

但这话不能明说。

萧何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恭敬地对县令说:“大人深谋远虑!

为沛县百姓计,此乃上策!

不过……您是秦朝的官吏,现在突然要反秦,恐怕沛县的子弟们未必肯听您的命令,万一激出事端反而不美。”

“卑职倒有个主意:如今逃亡在外的人不少,其中就有咱们沛县以前的亭长刘季!

他手下聚集了百十来号人(故意夸大刘三实力)。

此人在沛县颇有人望,三教九流都服他。

大人若能赦免他逃亡之罪,派人把他请回来,借助他的威望来号召沛县子弟,必能压服众人,大事可成!

大人以为如何?”

萧何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

表面上是在为县令解决问题,实际上是把真正的“潜力股”刘三推了出来,同时把自己和曹参从跟着县令这艘破船的风险中摘了出来。

县令一听,觉得很有道理!

刘三那小子虽然有点不着调,但确实认识人多,让他回来当个招牌,自己在幕后操控,岂不美哉?

县令大喜:“萧主吏高见!

就按你说的办!

快,派樊哙去芒砀山,把刘季给我请回来!”

(为啥派樊哙?

因为樊哙是刘三的铁杆兄弟,绝对信得过)。

樊哙得令,立刻动身,很快就在芒砀山深处找到了刘三的队伍。

听说县令要请自己回去“共举义旗”,刘三简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真是瞌睡遇到枕头!

他二话不说,立刻带着手下几十号兄弟(加上路上可能又聚集了一些),跟着樊哙,兴冲冲地就往沛县赶。

然而,变故陡生!

就在刘三快到沛县城下时,沛县县令后悔了!

他越想越不对劲:“刘季这小子,在沛县根基那么深,狐朋狗友一大堆。

他要是回来,这队伍是听我的还是听他的?

到时候他把我架空甚至干掉怎么办?

不行不行!

太危险了!”

恐惧再次战胜了理智。

县令立刻下令:关闭城门!

加强戒备!

抓捕萧何、曹参!

(怀疑他们和刘三串通)萧何、曹参在县衙里,一听风声不对,县令要抓他们?

两人都是人精,反应极快!

翻墙!

趁着夜色,身手敏捷地翻过县衙的围墙(可见秦朝末年公务员的逃生技能也点满了),一溜烟跑出城,投奔了城外的刘三。

刘三刚到城下,就看到城门紧闭,戒备森严。

又看到萧何、曹参狼狈跑来,把事情一说。

刘三心里那个气啊:“好你个县令老儿!

出尔反尔!

还想抓我兄弟?

看来这沛县,得换个主人了!”

硬攻?

自己这点人,打县城?

那是找死。

刘三眼珠一转,计上心头。

他可是玩心理战的高手!

刘三让手下找来白绢和笔墨(估计是萧何曹参随身带的),他口述,萧何执笔(专业对口),写了一封激情澎湃、首指人心的公开信。

写好后,刘三让人把这封信绑在箭上,密密麻麻地射进沛县城内!

这封信的内容,堪称古代版的“煽动性檄文”典范:“沛县的父老乡亲们!

天下苦秦久矣!

现在诸侯并起,纷纷反秦!

沛县眼看就要大祸临头!

你们要是还替那个昏聩的县令守城,等到诸侯大军一到,破城之日,必然玉石俱焚,全城都得遭殃!

(恐为所屠)父老乡亲们!

与其等死,不如现在大家齐心合力,杀了那个不得人心的县令!

从沛县子弟中选出一位贤能之人,立他为首领,响应诸侯!

只有这样,才能保全我们的身家性命!

否则,父子俱屠,死得毫无价值啊!

(无为也)!

注:这段引用了后来刘邦入咸阳约法三章的部分内容,但当时射入沛县城内的信,核心意思应是鼓动杀县令、择贤立主以自保,措辞会更激烈、更具煽动性。

这封信,像一颗颗精神炸弹,在沛县城内炸开了锅!

沛县的父老乡亲们本来就被秦朝压得喘不过气,又被县令朝令夕改、关城抓人的行为搞得人心惶惶。

现在看了这封信,句句戳中痛点!

恐惧:诸侯大军来了要屠城?

太可怕了!

愤怒:县令不得人心,平时作威作福,现在还想拉我们陪葬?

希望:杀了县令,自己选头儿,响应义军,就能活命?

还可能有好日子过?

榜样:刘季就在城外!

他讲义气,有人望,还是“自己人”!

在求生欲和对县令积怨的共同作用下,沛县城内的情绪被彻底点燃了!

一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振臂一呼:“杀县令!

迎刘公!”

愤怒的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向县衙!

县令还想负隅顽抗?

没门!

在混乱中,这个首鼠两端、优柔寡断的沛县县令,被暴怒的民众乱刀砍死!

(下场也是够惨的)。

城门轰然打开!

沛县的父老乡亲们簇拥着,将刘三、萧何、曹参等人迎进了城。

接下来,就是选新老大了。

沛县需要一个新的领袖来带领大家在这乱世中求生图存。

谁来当这个“沛公”?

萧何、曹参这两位沛县官场最资深、最有能力的人物,此刻展现了惊人的政治智慧和低调(或者说避险意识)。

他们深知,在这个乱世,枪杆子里出政权。

当老大,看似风光,实则坐在火山口上,是各方势力的焦点,风险极大。

而刘三,有胆识,有人望(尤其在底层和江湖),有最初的武装力量(那几十个芒砀山带来的兄弟),还有一批死忠(樊哙、周勃等)。

更重要的是,他是“外来”力量(虽然本县人,但刚从外面带着队伍回来),在复杂的沛县势力中相对超脱,容易得到各方认可。

于是,萧何、曹参极力推举刘季!

萧何(对着父老和豪杰们):“诸位!

刘季此人,非同凡响!

当年在沛县,宽厚爱人,长者风范!

如今又在外聚义兵,天命所归!

我等皆愿推举刘季为首领!”

曹参、樊哙、周勃、夏侯婴等一帮铁杆兄弟更是扯着嗓子喊:“对!

非刘季不可!

非刘季不可!”

其他沛县的头面人物一看,实力最强的萧何曹参都表态了,刘三那帮兄弟凶神恶煞(尤其是樊哙),加上老百姓也支持,谁还敢有异议?

刘三呢?

按照传统剧本,这时候必须得“三推三让”,以示谦逊。

刘三(一脸“惶恐”):“哎呀呀!

使不得使不得!

这天下治乱,性命攸关的大事!

我刘季能力浅薄,恐怕担不起这副重担啊!

大家还是另选贤能吧!”

萧何(带头):“我等心意己决!

沛县父老的安危,非您莫属!”

众人齐声附和。

推让了几次(估计也没太认真推),刘三看“众望所归”,火候差不多了,这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大家的拥戴。

于是,在沛县县衙的大堂(可能还残留着县令的血迹),一场简单而庄重的仪式举行。

大家尊奉刘季为“沛公”——沛县之主!

这一年,刘季48岁(虚岁)。

他从一个逃亡的亭长、山大王,正式登上了秦末群雄逐鹿的历史舞台!

沛公创业团队核心名单(V1.0正式版):主公 (沛公):刘邦,前泗水亭长,芒砀山扛把子 ,“草根领袖”、“天命所归”(自封) 。

丞相/总管家 (幕后操盘手):萧何,前沛县主吏掾 ,“沛县第一智囊”、“后勤教父”、“HR鼻祖” 。

大将/头号打手 (兼政委?):曹参,前沛县狱掾 ,“文武双修”、“沛县武力担当(早期)” 。

先锋大将/保安队长:樊哙,屠夫 ,“人形凶器”、“主公第一保镖”、“莽夫代言人” 。

太仆/运输大队长:夏侯婴,前沛县司御 (司机) ,“老司机”、“主公御用安全带”、“救火队长” 。

中涓/预备队司令:周勃,吹鼓手 (丧葬乐队) ,“低调的猛男”、“预备役中的战斗机” 。

宾客/发小:卢绾,刘邦同村发小 , “死党”、“关系户代表” 。

舍人/后勤杂务:审食其,追随者 , “后勤小能手”(未来有惊喜/惊吓)。

吕氏家族代表:吕泽、吕释之,吕雉兄长 , “外戚势力初显”、“家族投资人” 。

沛县父老/舆论支持:代表若干 , 地方豪强、三老 , “基本盘”、“民心所向” 。

刘沛公上任第一把火:祭黄帝,祭蚩尤!

用牲血涂鼓、涂旗!

旗帜皆为赤色(红色)!

因为按照“五德终始说”,秦是水德(尚黑),能克水德的是火德(尚赤)!

刘邦团队以此宣告:我们要以火德,革了秦朝水德的命!

同时,萧何、曹参、樊哙等人分头行动,在沛县紧急招募军队。

短短时间内,就聚集了二三千沛县子弟兵!

以萧何、曹参负责政务后勤,樊哙、周勃等统领军队,一个初具规模的割据政权——以沛县为根据地的“刘氏集团”,正式挂牌营业了!

刘三,不,现在应该叫沛公刘邦,站在城头,看着城下集结的、打着赤旗的队伍,心中豪气顿生。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为活命而逃亡的刘亭长,他的肩上,扛着沛县父老的性命,扛着追随者的前程,更扛着自己那颗不甘平凡、渴望在乱世中搏出一片天的雄心!

芒砀山的星星之火,终于在沛县形成了燎原之势!

前方等待他的,是席卷天下的反秦狂潮,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是波谲云诡的楚汉争霸……一场属于草根帝王的史诗级逆袭,就此拉开大幕!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