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凶潮预演时间:2045年2月15日,星期西,上午10点那份关于气候异常的报告稿,像一块冰,沉在刘舒月的邮箱里。
自从半个月前经历了“文字湮灭”和供水点的冲突后,她对周遭环境中任何一丝不协调的迹象都变得异常敏感。
这篇由一位资深环境记者撰写的稿件,详细记录了近半年来全球范围内一系列诡异的气候事件:持续数月、打破历史纪录的异常干旱之后,紧接着是数个沿海地区遭遇了不合时宜的超级风暴潮;洋流数据出现难以解释的剧烈波动;就连卫星图像上也显示,极地冰盖的边缘正在发生着一种近乎“崩解”而非“融化”的急剧变化。
编辑部里有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建议淡化处理。
但刘舒月指尖划过稿件中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图表时,心底那股自一月末便萦绕不散的不安,再次尖锐地悸动起来。
这不仅仅是气候问题,她模糊地感觉到,这是一种更深层、更系统性的崩坏前兆。
她必须弄清楚。
通过一位在科研圈有些门路的老同学牵线,她得到了一个地址和一个名字:林枫。
据说曾是国家气候中心极具天赋的分析员,因坚持发布一些“过于悲观”的模型预测而被边缘化,最后几乎处于半隐居状态。
他的“工作室”位于城市边缘一个废弃工业园区的角落。
敲开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时,一股混合着电脑散热、廉价泡面和陈旧纸张的气味扑面而来。
房间内几乎被各种电子设备占据,几块巨大的显示器墙上,密密麻麻滚动着全球实时气象数据流、三维洋流模拟图和卫星云图,荧光闪烁,映照出一个埋首在成堆线路板和开源硬件中的清瘦背影。
“哪位?”
那人头也没回,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和不耐烦。
“林枫先生?
我是《文明探源》的刘舒月,陈默介绍来的。”
刘舒月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
听到老同学的名字,林枫才有些不情愿地转过身。
他看起来三十出头,头发有些乱,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锐利却带着明显的警惕和疏离。
他指了指房间里唯一还算干净的空椅子,“坐。
什么事?
我时间不多。”
刘舒月没有在意他的冷淡,首接说明了来意,提到了那篇气候稿件,以及她心中那种难以言喻的、对更大危机的预感。
“预感?”
林枫嗤笑一声,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了几下,调出一组复杂的数据曲线,“女士,我们靠这个说话,不靠感觉。”
他语气中的嘲讽毫不掩饰。
但刘舒月没有退缩。
她走近几步,目光落在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图表上。
奇怪的是,那些在常人看来如同天书的曲线和数字,在她眼中却仿佛活了过来。
她指着其中一条急剧陡峭下行的蓝色曲线,那是北大西洋一支关键暖流的流速监测数据。
“这个……它不是在减缓,它像是在……断裂?”
她又指向另一张显示全球海水温度异常的热力图,“还有这里,这些高温区域不是扩散,是像沸水一样在翻涌?”
林枫脸上的讥诮瞬间凝固了,转为一种极度的惊讶。
他猛地转过头,第一次真正地、仔细地打量着刘舒月。
“你……看得懂?”
他语气中的轻视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遇到同类的审视。
“我不懂技术细节。”
刘舒月坦诚地说,“但我能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失衡的‘愤怒’,从这些数据里透出来。”
沉默了片刻,林枫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他挥挥手,示意刘舒月靠近主显示屏。
“好吧,既然陈默让你来……给你看个东西。
但你看完,最好把它忘了。”
他调出一个需要多重密码才能进入的加密程序。
屏幕暗下去,随后,一个极其精细的全球三维模型缓缓浮现。
林枫开始操作,将各种数据流导入模型。
“这是我这几年,利用所有能获取的公开和……非公开数据,构建的全球气候系统终极推演模型。”
他的声音变得低沉而严肃,“忽略所有政治正确的干预,只遵循最基本的物理定律。”
随着参数的加载,模型开始动态运行。
起初,变化似乎很缓慢。
但很快,刘舒月就看到了令她血液几乎冻结的景象:模型中的极地冰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消融,海平面开始稳步上升,淹没沿海城市。
但这仅仅是开始。
紧接着,全球洋流系统出现了大规模的紊乱和停滞,原本规律循环的热量输送被切断。
一些地区陷入永夜般的极端严寒,而另一些地区则被无法忍受的酷热炙烤。
超级风暴像瘟疫一样在全球生成、肆虐……最终,所有的异常和能量积累,仿佛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模型显示,一股前所未有的、几乎覆盖整个大洋盆地的超级海啸,将被紊乱的洋流和崩塌的冰盖共同激发,形成一道毁灭性的环形波,以无法阻挡之势,扫过所有大陆的边缘,并将持续不断的暴雨带入内陆。
“这不是缓慢的海平面上升……”刘舒月的声音有些发颤,“这是一场……全球性的洪水清洗。”
“准确说,是多重灾难的叠加效应。”
林枫指着模型最终定格的那个恐怖画面,“第一阶段,沿海文明彻底抹去。
第二阶段,气候系统崩溃,全球性持续暴雨和极端天气,内陆也无法幸免。
模型预测……时间窗口很短,最快可能在今年夏末秋初,最迟……不会超过明年春天。”
房间里只剩下机器散热风扇的嗡嗡声。
巨大的恐惧像冰冷的潮水,淹没了刘舒月。
她之前的“预感”在这份冷酷的数据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具体。
“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警告?”
她艰难地问。
“警告?”
林枫冷笑一声,笑容里充满了疲惫和愤怒,“我警告过。
但他们说模型太极端,会引起恐慌,不利于稳定。
他们需要的是‘可控’的坏消息,而不是这种……末日审判。”
他指了指周围这些靠自己拼凑起来的设备,“所以,我在这里,自己看着它变成现实。”
震惊过后,刘舒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她看着林枫,这个被困在数据预言中的孤独先知。
“那你呢?
你既然看到了,有什么打算?
建造方舟?
还是寻找高地?”
林枫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她会问这个。
他烦躁地抓了抓头发。
“打算?
我能有什么打算?
收集数据,验证模型,记录这场……文明的葬礼。
至于其他的?”
他摇了摇头,语气带着一种理科生的绝望,“在这种量级的灾难面前,个人的任何准备都是可笑的。”
“但总要做点什么。”
刘舒月的声音很轻,却异常坚定,“不能只是看着。”
“做什么?
像那些末日狂想家一样,挖地堡,囤罐头?”
林枫的语气又带上了刺,“然后呢?
等着洪水退去,在废墟上重新开始石器时代?
靠你的‘预感’来种田吗?”
他话语中的尖锐,更像是一种面对无可避免的毁灭时的无力宣泄。
这次交谈不欢而散。
刘舒月能理解他的愤怒和绝望,但也无法完全认同他的悲观。
她默默地拿起包,走向门口。
就在她拉开门,即将踏入外面依旧灰蒙蒙的冬日阳光时,林枫的声音突然从身后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迟疑。
“等等。”
刘舒月停下脚步,回过头。
林枫没有看她,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撕下一张便签纸,上面写着一串复杂的字符。
“这是一个……加密的通信频段。
我临时搭建的,还算安全。”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如果……我是说如果,你观察到海岸线出现大规模的、异常的急速退缩……那是海啸来临前最典型的征兆。
到时候……联系我。”
他始终没有抬头,仿佛给出这个频段是一件极其勉强的事情。
刘舒月接过那张轻飘飘的纸条,却感觉重若千钧。
它像一道最后的保险丝,连接着理智与疯狂,现实与预言。
“谢谢。”
她轻声说,将纸条小心地收好,转身离开了这个被数据和绝望填满的房间。
门外,城市依旧在喧嚣中运转,对即将到来的凶潮一无所知。
而刘舒月知道,她所感知到的那个模糊而巨大的阴影,此刻,己被林枫的模型赋予了冰冷而确定的形态。
2045年2月15日,预言被科学证实。
毁灭,进入了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