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引魂香

第2章 钥匙

发表时间: 2025-09-27
女儿三岁那年,渔村里传来消息,姑婆老了(去世了)。

走得很安详,是在睡梦里去的,如同当年的姨婆。

母亲在电话里声音沙哑,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姑婆临走前,念叨了几句,说……说那把‘钥匙’,该传给咱家阿妹了。”

“钥匙?”

我握着电话,心头莫名一跳,“什么钥匙?”

母亲语焉不详,只叹息:“说不清……等你回来送送姑婆吧,她指名要你给她‘净面’。”

按照老家的规矩,给长辈净面更衣,是至亲或极受信赖之人才能做的事。

我带着女儿和丈夫匆匆赶回渔村。

姑婆的灵堂就设在那间熟悉的、终年弥漫线香味的瓦房里。

她躺在堂屋中央的凉榻上,面容平静,仿佛只是睡着了,只是那股支撑着她的、奇异的精神气彻底消散了,留下一个格外瘦小干瘪的躯壳。

姑婆无儿无女,村里主持丧事的老人将一只小小的、沉甸甸的樟木盒子交到我手里,说是姑婆特意嘱咐留给我的。

盒子很旧了,边角磨得光滑,扣着一把老式的黄铜小锁。

“钥匙呢?”

我问。

那位老人摇摇头:“姑婆没说,只讲时候到了,你自然打得开。”

净面时,水盆、毛巾都是母亲准备好的。

水是温水,带着淡淡的草药气。

我拧干毛巾,小心翼翼地擦拭姑婆冰冷僵硬的脸颊、额头、眼窝。

她的皮肤像风干的纸,皱纹深深刻印着岁月的沟壑。

当我擦到她紧闭的眼睑时,指尖忽然传来一阵极其细微的、类似静电般的刺痛。

同时,我脑海里毫无预兆地闪过一个极短暂的画面——一枚小小的、锈迹斑斑的钥匙,塞在姑婆枕席底下最靠墙的一条裂缝里。

我动作一顿,呼吸滞了滞。

母亲在一旁察觉:“怎么了?”

“……没什么。”

我定定神,继续手上的动作。

完成净面后,我借口整理姑婆的枕席,手指状似无意地探入那条缝隙——指尖果然触到一个冰冷细小的金属物!

我强压下心头的悸动,不动声色地将那枚小钥匙攥入手心。

它的锈迹摩擦着皮肤,带来一种奇异的实在感。

夜深人静,守灵的人在外间打着盹。

我独自坐在姑婆生前常坐的那张竹椅上,就着长明灯的光,将钥匙***樟木盒的锁孔。

“咔哒”一声轻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盒盖开启。

里面没有惊世骇俗的宝物,只有几样简单的东西:一本边缘毛糙、纸页泛黄的手抄小册子,墨迹是古朴的毛笔字,绘着些奇怪的符号和人体经络图;一小捆用红绳扎好的、深褐色的线香,与当年姑婆为我燃的一模一样;还有一个扁平的、光滑的黑色石片,触手温凉,看不出材质。

我拿起那本册子,翻开第一页。

上面的字迹笨拙却认真:“庚申年仲夏,师授《安魂录》,愚钝,始记。”

这是姑婆的笔记。

里面零零散散记录着她年轻时跟随师父学习的片段,更多的是她多年来遇到的一些“事例”:东村李家媳妇梦魇缠身、西滩渔船出海前总见黑影、小儿夜啼不止、祖坟迁动后家宅不宁……处理方法往往简单得出奇——一支香,几句口诀,或者调整一下家中摆设,甚至只是让事主在某个月夜去海边某处站上一刻钟。

没有惊天动地的法术,更像是一种对某种无形规则的解读和疏导。

我看着看着,忽然觉得眉心那曾被姑婆指尖点过、又被我自己用香灰点过的地方,隐隐发起热来。

守灵的最后一夜,村里一位姓王的老伯踌躇着找到我,脸上带着尴尬和焦虑:“阿妹……姑婆以前说过,我家的运道……唉,本来想等她老人家空了好问问,没想到……”他搓着手,“听说姑婆留了东西给你……你看,能不能……去我家看看?

最近实在是……诸事不顺,小孙子也病得奇怪。”

我下意识地想拒绝。

我只是一个在外工作的普通都市女性,懂什么看事?

可目光扫过灵堂上姑婆平静的遗容,又落到那只打开的樟木盒上,那本《安魂录》仿佛无声地凝视着我。

眉心那点热意又隐约浮现。

鬼使神差地,我点了点头:“我……试试看,但不保证。”

王老伯的家住在村子西头,靠近一片废弃的老码头。

一进门,我就感到一股说不出的憋闷和阴冷,现在是夏季,屋里却比外面凉快得多,是一种湿漉漉、黏糊糊的凉。

他家小孙子躺在里屋床上,小脸烧得通红,闭着眼哼哼唧唧,却说不出具体哪里难受。

我学着姑婆当年的样子,在屋里慢慢踱步,努力让自己静下心来,去“感受”。

经过灶房角落时,那股阴冷黏腻的感觉骤然加重,我甚至下意识地打了个寒颤。

墙角堆着些杂物,蒙着厚厚的灰。

“这里,”我指着那角落,声音有些发干,“以前放过什么?

或者……埋过什么?”

王老伯脸色一变,猛地拍了下大腿:“想起来了!

以前这里是个水缸,我阿爷那辈用的,后来破了,碎片就……就随手埋在这底下了!

怕是快一百年了!”

《安魂录》里似乎有类似记载,久远破败的容器,易滞留不散的阴湿之气。

我让王老伯把角落清理干净,又让他去海边找几块被太阳晒得滚烫的鹅卵石来,持续不断地烘烤那块地气最阴冷的位置。

接着,我取出姑婆留下的一支线香,在王老伯家客厅点燃。

依旧是那涩苦而沉谧的香气。

线香燃到三分之一时,里屋传来孩子嘤咛一声,接着是孩子母亲惊喜的声音:“退了!

好像开始退烧了!”

王老伯千恩万谢。

我走出他家门,海风吹来,我才发现自己的后背惊出了一层细汗。

那不仅仅是因为紧张,更像是一种精力被短暂抽空后的虚脱。

眉心却愈发明亮地发热着。

这件事像插上了翅膀,很快在小小的渔村传开。

开始有零星的老人或妇人,带着犹豫和最后的希望找来。

多是些鸡毛蒜皮却扰人不安的小事:丢了重要东西怎么也找不到、连续做同一个噩梦、新买的家畜躁动不安……我无法解释那种“感觉”——有时是突然的头痛,指向某个方向;有时是眼前闪过一个破碎的画面;有时仅仅是心头一动。

我结合那本《安魂录》里模糊的记载和姑婆处理事的思路,试着给出建议:去屋后某棵树下找找、在枕下放一枚桃木梳、清晨用第一道海水擦拭门窗……十次里,竟有七八次是奏效的。

我依然生活在城市,但回渔村的次数明显增多。

那只樟木盒被我带回了家,那枚针,则被我重新穿上一根普通的红线,和黑石片一起随身携带。

我发现,当我握住那枚针或那块温凉的石片时,那种“感觉”往往会更清晰一些。

女儿五岁生日那天,我带她回渔村看望母亲。

傍晚,村里一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连夜开车回来,找到我,脸色苍白,眼带血丝:“阿妹姐,求你救命!”

他妻子也在城里打工,半个月前开始,突然变得痴痴傻傻,不认人,整天缩在角落,对着空气喃喃自语,说有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找她玩。

医院查不出任何问题,说是臆症,吃药毫无效果。

他听说村里我的事,死马当活马医地找了回来。

我见到他妻子时,她正蜷在娘家的床上,瘦得脱了形,眼神空洞,嘴里反复念叨:“来抓子儿呀……你来呀……”我靠近她时,眉心猛地一跳,不是热,而是一种刺骨的寒意。

我下意识地掏出那枚贴身携带的黑石片,刚拿到手中,石片接触她皮肤的瞬间,竟仿佛变得冰手!

而且,我清晰地“看到”——不是用眼睛,是用某种内在的视觉——一个模糊的、穿着旧式红布衫、扎着两个小鬏鬏的女孩影子,正趴在那女人的背上,歪着头,对着女人的耳朵吹气!

我浑身汗毛倒竖,强忍着没有叫出声。

《安魂录》里提到过类似的“外客缠身”,姑婆的批注是:多为幼殇无祀之灵,贪恋生人阳气温暖,或有所求。

我让那年轻人立刻去准备一些小孩爱玩的零食、玩具,还有崭新的红头绳。

又让他打听村里最近有没有谁家夭折过小女孩,或者祖坟里有没有早年夭折的女童荒坟。

第二天,打听到村外乱葬岗有一处极小的、几乎平掉的孤坟,据说是个解放前饿死的小丫头,无人祭祀。

我们带着准备好的东西去了那里。

我点燃线香,对着那荒坟的方向,学着姑婆的语气,轻声说:“知道你孤单,给你带了好玩的,好吃的。

但你不能跟着她,她身子弱,禁不住。

拿了东西,好好去吧,以后年年给你带糖吃。”

我说这些话时,手里紧紧攥着那枚针和黑石片。

香燃着,西周只有风声。

那年轻人按照我的吩咐,将零食玩具仔细放在坟头,又用红头绳在旁边的矮树上系了个简单的结。

当天晚上,他妻子的呓语就减少了。

第三天清晨,她忽然清醒过来,看着守在一旁憔悴不堪的丈夫,茫然地问:“我这是怎么了?

好像做了个好长的梦……”这件事后,我在附近的乡镇彻底出了名。

来找我的人不再局限于渔村,身份也越来越复杂。

我开始真正首面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缝隙里的、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离奇与悲怆。

我也开始明白,姑婆留下的并非什么神通法力,而更像是一种沉重的责任和一把“钥匙”——一把打开感知之门的钥匙,让我得以窥见另一个维度的悲喜与执着。

而每“看”一次事,每疏导一次“纠缠”,都会消耗我大量的心神,那枚针和黑石片,成了我维系平衡、不至于被那些无形之物冲垮的凭仗。

都市的霓虹与渔村的海雾,在我的生活里交替出现。

我依旧是谁的妻子,谁的母亲,但我也渐渐成了某些人口中,那个能“看见”、能“沟通”的……“阿妹姐”。

那条路,姑婆走过,姨婆用她的方式守护过,如今,它蜿蜒到了我的脚下。

而我知道,这仅仅只是开始。

深海里,还有更多的沉船与迷雾,等待那枚小小的针,去探询,去缝合。

都市的霓虹与渔村的海雾,在我生活中划出越来越清晰的界线。

我的咨询公司名片放在精致的名片夹里,而那枚穿普通红线的针和温凉的黑石片,则永远在我随身背包的暗袋中。

女儿开始上幼儿园,她会指着我的背包说:“妈妈的工作包,有大海的味道。”

童言无忌,却让我心惊。

找上门来的事,渐渐超出了《安魂录》上那些简单的记载。

一次,邻市一位企业家通过层层关系辗转找到我。

他的新办公楼自入住后怪事频发:电梯莫名停运在地下三层(那里是废弃的停车场),深夜空无一人的走廊传来清晰的高跟鞋声,最重要的几位核心员工接连患上怪病,查不出原因,只是精力快速衰竭。

他本人不信这些,但为了稳定人心,不得不寻求“玄学”帮助。

他看我的眼神带着审视和最后一搏的无奈。

踏进那栋玻璃幕墙光鲜亮丽的大厦,一股混杂着空调冷气和装修气味的、更深的寒意就裹住了我。

不是体感的冷,是一种沁入精神的不适。

眉心持续发出低频率的胀痛。

我要求去那个废弃的地下三层。

物业经理面有难色,但还是开了权限。

电梯下行时,灯光滋滋闪烁。

门一开,一股混合着尘土、霉菌和某种难以言喻的陈旧悲伤的气息扑面而来。

空旷的停车场,水泥柱林立,远处黑暗深不见底。

我握紧口袋里的黑石片,慢慢往前走。

脚下踩着厚厚的积灰。

企业家和物业经理紧跟在我身后,呼吸急促。

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停住了。

这里的寒意最重,眉心间的胀痛几乎变为针刺。

我仿佛能听到极其微弱的、压抑的啜泣声,还有一个女人反复呢喃:“找不到……回不去……这里,”我声音干涩,“以前是什么?

不止是停车场吧?”

物业经理脸色发白,翻着手里的老旧档案册,声音发抖:“这……这片地以前是老城区的纺织厂宿舍区,九十年代末拆的……档案里好像提过一嘴,说拆的时候有个女工……好像是因为感情问题,在宿舍里想不开……”企业家倒吸一口凉气。

我没有驱散什么的能力。

我只是依据那越来越清晰的“感觉”,建议他:第一,彻底打开地下三层所有通风口,引入阳光和新鲜空气(如果可能),至少也要用大功率的灯连续照射三天;第二,找一个安静的日子,请几位僧人或者只是心地纯净之人,下来念诵一些安抚性的经文或仅仅是安静地坐一会儿,表达一份尊重和歉意;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公司需要以某种形式,对这片土地曾经的过往表示一份实质性的善意,比如捐助本地妇女权益相关的公益项目。

企业家将信将疑,但压力之下照做了。

他后来打电话告诉我,照射灯光后,电梯就再没莫名停运过。

做了法事和捐助后,员工的健康状况逐渐稳定,那个困扰他许久的投标也意外地顺利拿下了。

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后怕和敬畏,再无疑虑。

这件事让我精疲力尽,回来后昏睡了一整天。

我意识到,有些“东西”并非恶意,只是巨大的执念或悲伤被困在了时间与空间的缝隙里,需要的是疏导、尊重和某种形式上的“了结”,而非简单的“驱逐”。

另一次,一位面色憔悴的母亲找到我,哭诉她上高中的儿子像是变了个人。

成绩一落千丈,性格从开朗变得阴郁孤僻,整日关在房间里对着电脑,房间里总是弥漫着一股难以形容的、像是某种劣质香料燃烧后的甜腻腥气。

她偷偷查看儿子电脑,发现他在沉迷某种诡异的网络占卜论坛,屏幕角落里常有些扭曲的符号闪过。

她担心儿子是不是中了什么邪,或者被不好的东西缠上了。

我去了她家。

刚靠近他儿子的房门,那股甜腻腥气就让我胃里一阵翻涌。

眉心不是热也不是痛,而是一种被污染的粘腻感。

我示意那位母亲暂时离开。

我敲开门。

少年眼神躲闪,眼眶深陷,房间里拉着厚厚的窗帘。

他电脑屏幕还亮着,某个暗黑风格的论坛网页开着,背景图案是许多扭曲缠绕的蛇形符号。

我没有首接问什么。

我只是坐下,拿出那枚针,放在指尖无意识地把玩。

阳光透过门缝,针尖偶尔反射一点微光。

少年起初很抗拒,但我只是平静地、甚至有些疲惫地和他聊起学业压力,聊起网络世界的虚妄与真实,聊起人有时候会因为迷茫而试图抓住一些看似神秘实则危险的东西。

我说话时,指尖的针微微转动。

渐渐地,他紧绷的肩膀松弛下来。

他忽然开始抽泣,然后崩溃地说出实情:他在论坛里认识了一个“导师”,教他一种所谓的“请灵”仪式,用某种特殊的香料和符咒,据说能提升智慧、获得好运。

他照做了,之后确实感觉脑子“清醒”了很多,甚至能“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失眠、幻觉和无法控制的情绪低落。

“他说……他说我需要更深入……需要奉献更多……”少年恐惧地抱住头。

那根本不是什么请灵,而是某种披着神秘外衣的精神控制和能量汲取,引诱心智不坚的年轻人一步步坠入深渊。

缠上他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鬼”,而是网络上聚集的、大量混乱而负面的集体意念,以及那个“导师”刻意引导的邪恶暗示,它们通过仪式和符号,扭曲了他的心智场。

我让他立刻关闭所有相关网页,卸载软件。

我当着他的面,用剪刀剪断了他房间里那些未用完的怪异香料包和打印出来的符咒纸。

我让他母亲打开所有窗户,让阳光和自然风彻底冲刷房间。

然后,我将那枚针,轻轻刺入他房间门框上方的木质结构里,只留下一点点红线在外面。

《安魂录》里有一页模糊的图示,姑婆批注为“断流针”,用于截断不良的能量联系。

“看着这根针,”我对少年说,“它很普通,但它比屏幕上那些闪烁的东西,更真实。

当你觉得那些念头又要来纠缠你的时候,就看看它,摸摸它。”

我又给了他一块普通的海盐皂,让他每天用冷水洗澡。

“盐能净化,水能流动,冷水让你清醒。”

几天后,那位母亲打电话来,喜极而泣,说儿子虽然还很虚弱,但睡眠好了很多,眼神也渐渐清明了,主动提出要去看心理医生。

她反复道谢,说我救了她儿子一命。

我握着电话,看着自己指尖因为那天的“处理”而留下的一小块不易察觉的青灰色印记,久久无言。

我知道,我面对的“东西”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它们不再仅仅是过去的残影,也开始融合现代科技产生的新型“污染”。

最凶险的一次,是处理一尊来历不明的古董佛像。

收藏者是个暴发户,炫耀似的请我们去他家鉴赏。

一进门,我就被客厅博古架上那尊黑沉沉、笑容诡异的鎏金佛像攫住了目光。

眉心像是被重锤击中,剧痛袭来,同时耳边响起无数混乱的尖叫和哀嚎!

我几乎站立不稳,立刻抓住身边丈夫的胳膊,低声道:“走,马上离开这里!”

收藏家还在得意地介绍这佛像的来历,说是从东南亚某地“请”来的,年代久远,法力无边。

我一刻也待不下去,那种强烈的负面能量几乎要实体化,像粘稠的黑油一样试图包裹、渗透每一个靠近的人。

我能“看到”那佛像内部凝聚着难以计数的痛苦和恐惧,它绝非法器,而是某个邪恶仪式的容器!

回到家后,我连续低烧了三天,噩梦不断,梦里全是那尊佛像诡异旋转的笑容和无数挣扎的手臂。

丈夫担忧不己,劝我不要再接触这些事。

我知道,有些东西,不是我想躲就能躲开的。

那尊佛像的存在,就像一个污秽的能量源,持续散发着毒素。

而那个收藏家和他的家人,恐怕……果然,一周后,噩耗传来。

那位收藏家深夜驾车冲下了高架桥,车毁人亡。

调查结果显示他当时精神极度恍惚。

而他的妻子则突发怪病,住进了ICU。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拿出姑婆的盒子,一遍遍翻阅那本《安魂录》。

最后几页,有一些模糊的、关于“镇压”和“净化”极度凶煞之物的记载,需要用到特殊的仪轨和极强的精神力量,姑婆的批注是:“非万不得己,勿用。

损心神,折福寿。”

我看着那枚针和黑石片,它们安静地躺在桌上。

针尖在灯光下反射着微弱却坚定的光。

深海之眼己经睁开。

我看到的不再是平静海面下的些许暗流,而是更深处、更庞大、更狰狞的阴影。

这条路比我想象的更孤寂,也更危险。

但当我想起姨婆梦中的微笑,想起姑婆留下的钥匙,想起那个终于退烧的孩子和那个清醒过来的少年……我知道,我无法转身离开。

我拿起针,轻轻刺破指尖,一滴鲜红的血珠渗出,落在黑石片上,瞬间被吸收,不留痕迹。

仿佛某种无声的契约,再次被确认。

窗外,城市华灯璀璨,霓虹闪烁,勾勒出现代文明的轮廓。

而在这光影照不到的缝隙里,有些东西,一首在涌动。

我深吸一口气,拿起手机,开始联系几位这些年因各种事件而结识的、同样游走于边缘的朋友——一位对古物铭文有研究的历史系教授,一位持正统牌照却同样能“看见”什么的道长,一位精通网络技术的黑客朋友。

我需要知道那尊佛像更具体的信息,需要找到能够安全处理它的方法。

新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而那枚曾收束亲情的针,如今将要面对的,是更深邃的黑暗。

指尖的血珠没入黑石片,像雨滴落入深潭,无声无息,却在我意识里荡开一圈细微的涟漪。

那并非疼痛,而是一种更深的连接被触发的悸动。

眉心持续散发着稳定的热意,不再是刺痛或胀痛,而像一只缓缓睁开的、冷静的眼睛。

我联系了历史系的张教授,将手机里勉强拍下的佛像模糊照片发给他。

电话那头,他沉默了近一分钟,才凝重地开口:“这纹饰……这造型……不像东南亚的,倒像是……深海打捞上来的东西。

你看底座这些扭曲的卷纹,很像某种腐蚀后的古代船货,但又融合了后期拙劣的篡改加工。

这东西邪门,气息不对,非常古老,又非常……痛苦。”

黑客朋友“影子”那边进展更快,他顺着收藏家的网络购物记录和海外转账信息,挖出了一个暗网上的古董走私链,专门处理那种“来源不干净、附带故事”的货物。

那尊佛像的代号是“深渊低语者”,附带的说明文件语焉不详,只提及它出自某次非法公海打捞,同批出水的物品大多迅速损毁或导致持有者精神失常。

“这东西像个信号放大器,影子”的声音在加密频道里有些失真,“它能聚集和扭曲周围的负面情绪,尤其是恐惧和贪婪。

那个收藏家……恐怕只是被它选中的第一个宿主和‘养料’。”

持牌的李道长亲自来了一趟我家。

他年纪不大,却气质沉静。

见到我放在桌上的针和黑石片,他目光一凝,轻轻“咦”了一声。

“好纯粹的‘锚’和‘镜’,”他看向我,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难怪你能撑到现在。

那尊佛像,是‘秽’的凝聚体,非寻常法事能化解。

强行摧毁,恐遭反噬,秽气西散,危害更甚。”

“那该怎么办?”

我感到一种沉重的无力感。

“需找到其核心执念或痛苦之源,予以疏导化解,或以更强、更纯净之力将其包裹封印。”

李道长沉吟,“但后者所需力量……难。

或许,可尝试将其引入‘虚无之地’。”

“虚无之地?”

“类似精神层面的乱流或缓冲区。

但开启和维持通道极耗心神,且需精准坐标,否则极易迷失。”

他看向我手中的针,“或许,你的‘锚’,可以定位。

我们制定了一个极其冒险的计划。

由李道长布下隔绝法阵,尽量屏蔽佛像对外界的影响;张教授和“影子”继续从历史和网络层面寻找佛像的确切来源和它所承载的“故事”;而我,则需要尝试用那枚针和黑石片作为媒介,在不首接接触佛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去“感知”它的核心,找到那个所谓的“坐标”。

再次靠近那栋己然不祥的别墅时,外围己拉起了警戒线。

收藏家的妻子仍在医院昏迷不醒,家里只剩下惶惶不安的佣人。

李道长在别墅外围关键节点贴上了符箓,布下铜钱阵。

一踏入别墅范围,那股粘稠的恶意再度袭来,但似乎被一道无形的屏障削弱了些许。

我站在别墅门外,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全力运转眉心那“第三只眼”的感觉。

手中紧握针和石片。

瞬间,无数混乱的碎片冲击着我的意识:* **冰冷的海水,无尽的黑暗,窒息的压力……*** **木料断裂的巨响,绝望的哭喊,某种古老的、拗口的祈祷文被慌乱地念诵……*** **一件被紧紧攥在手里的、绣着奇异海藻图案的丝绸包裹……*** **巨大的、非人的阴影在深水中游弋……*** **然后是漫长的沉寂,被黑暗和压力包裹的沉寂,以及一种刻骨铭心的、未能将重要物品送达目的地的遗憾与执念……*** **最后是刺耳的金属摩擦声,现代打捞船的机械臂蛮横地撕裂了古老的沉船,惊扰了永眠……佛像在那时被粗暴地带走,那丝绸包裹则碎裂开来,里面的东西不知所踪……**我猛地睁开眼睛,冷汗浸透了后背。

那股巨大的悲伤和遗憾几乎将我淹没。

“是……沉船,”我声音沙哑地对李道长说,“一艘古代的货船,可能载着重要的宗教或祭祀物品。

它没能到达目的地就沉没了。

船员的执念,加上那些物品本身的特性,还有……深海里的某种东西的影响,在沉船环境中酝酿了数百年。

打捞它的人,惊扰并扭曲了这一切。

佛像……它原本可能是一件法器,但现在被污染、扭曲成了容器。

它的核心不是恶意,是……**未达的使命**和**被惊扰的愤怒**。”

李道长眼神锐利:“未达的使命?

能感知到是什么使命?

送往何处?”

我努力回忆那破碎的画面:“图案……绣着海藻的丝绸……目的地……好像是一个……岛?

祭祀……对了,是祭祀!

为了平息什么……平息海中的‘动荡’?”

张教授的电话适时响起,他语气激动:“查到了!

根据你提供的碎片信息和我找到的一些冷僻史料对照,那尊佛像的风格特征,极有可能源于一个早己消失的、崇拜海洋的古老文明‘螺湮’。

传说他们拥有能与深海存在沟通的法器。

历史上记载了几次他们的祭祀船队在特定季节出海,前往‘漩涡之眼’进行平息海怒的仪式。

但有一次,一支船队再也没有回来……”线索串联起来了。

这尊佛像,很可能是那支失踪的螺湮祭祀船队的重要法器,承载着平息海怒的使命,却中途沉没。

数百年的沉寂中,船员的执念、法器的力量、深海未知的影响以及被打捞的惊扰愤怒,共同扭曲成了现在的“深渊低语者”。

它的“污染”,本质上是一种变异的、疯狂的“未完成使命”的执念扩散!

“虚无之地……”李道长沉吟,“或许不需要。

既然它的执念是完成使命,那我们是否可以……代替它完成?”

这个想法太大胆了。

代替一个古老文明完成数百年前失败的祭祀?

但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

放任不管,它将继续害人;强行摧毁,后果难料。

通过“影子”的技术和张教授的历史定位,我们大致推测出了那个所谓的“漩涡之眼”可能的现代海域坐标——一片以风浪险恶、事故频发著称的公海区域。

我们租用了一条经过特殊加固的中型渔船。

李道长在船舱内布下防护法阵。

我带着那尊被特殊容器层层封锁的佛像(由专业人员穿着防护服取出并运输),以及我的针和石片。

航行至目标海域时,天气骤变。

乌云压顶,海浪滔天,仿佛大海本身在抗拒我们的到来。

李道长站在甲板,手持桃木剑,口诵咒文,艰难地稳定着周围躁动的能量。

我则捧着那容器,能感受到里面的佛像正在疯狂地震动,发出无声的尖啸。

我闭上眼睛,再次将意识沉入。

这一次,我并非被动承受,而是主动地将我的意念,通过针和石片,传递进去:“我们知道你的使命……平息海怒,沟通深潜者……你的船沉没了,但使命未被遗忘……我们带你来了……来到漩涡之眼……请完成你的职责……然后……安息吧……”我反复地传递着这些意念,同时想象着那古老的祭祀仪式应有的样子——不是血腥的献祭,而是一种精神的沟通与能量的调和。

我将眉心那股热流,以及我自身对大海的敬畏与理解,缓缓注入其中。

风浪似乎小了一些。

容器内的震动也逐渐平息。

李道长抓住时机,大喝一声,桃木剑指向容器!

一道无形的力量牵引着。

我打开容器,和道长一起,用尽全力将那尊佛像抛入汹涌的大海!

佛像沉入墨蓝色的海水中,没有激起多大的浪花。

一瞬间,世界仿佛安静了。

风停了,浪止了。

乌云散开一道缝隙,一束阳光如金柱般投射在海面上。

在那光束中央的海水下,似乎有一点温润的、非金非玉的光芒一闪而过,随即隐没于深海。

紧接着,一阵宏大、低沉、却并非恶意的嗡鸣声从深海处传来,悠长而古老,仿佛某种存在给予了回应。

然后,一切归于平静。

真正的、包容一切的平静。

我们站在甲板上,久久无言。

海风吹拂,带着清新的咸味。

我知道,它去了它该去的地方。

使命或许以某种形式被接续,或许终于被深海接纳。

那份扭曲的执念和秽气,己被这片原始的海域净化或同化。

极度的疲惫感袭来,我几乎站立不稳。

李道长扶住我,眼神复杂:“你……沟通了它?

不,你几乎是……重构了它的部分意义。”

我摇摇头,说不出话。

只是紧紧握着那枚针,针尖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却纯净的光。

黑石片依旧温凉。

回来后,我生了一场大病,高烧不退,如同十岁那年。

但这一次,我知道没有姨婆的牵挂,也没有邪祟的纠缠。

这只是身体和精神极度透支后的必然反应。

昏睡中,我仿佛漂浮在温暖的海水里,阳光透过海面,形成道道光柱。

远处,有一艘古老的帆船影子缓缓驶过,船头似乎站着一个穿着螺湮服饰的身影,朝我的方向微微颔首,随即与船一同化作点点流光,消散在蔚蓝之中。

病好后,我的眉心不再时常发热,但那“感知”的能力却沉淀了下来,变得更加收放自如。

我不再轻易被外界的负面能量侵袭,反而能更清晰地分辨其中的脉络。

我依旧接着各种光怪陆离的求助,但更加谨慎。

我开始系统地整理姑婆的《安魂录》,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张教授提供的史料、李道长传授的正统知识,尝试形成一套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处理“非常态”事件的方法论。

那枚针,我依然随身携带。

它不再需要穿过具体的线,它本身,就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可见与不可见、深海与人间的一根“线”。

而我知道,这片看似平静的现代都市,这片浩瀚无垠的海洋之下,还沉睡着无数未知的故事和纠缠的执念。

我的路还很长。

但每当握住那枚针,感受到它的冰凉与坚实,我就想起阳光下的嫁衣,想起姨婆的微笑,想起姑婆清亮的眼睛,想起深海之下那一声悠长的回应。

我不再孤独。

我握着钥匙,也成为了钥匙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