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姜渔出院的日子,她换下病号服,振作起精神原本几位小伙伴还想来接姜渔出院的,但是姜渔死活不愿意,本身现在就是工程收尾阶段,大家都很忙碌还要专门来接她,真的过意不去,于是今日才只有她一个人办理出院。
出了医院,随手打了一辆出租,回家。
她从回来就首接去了殡仪馆,都没回家过,行李在国外都是首接让室友帮忙打包邮寄到家的走近独栋小别墅,密码锁输入进门,客厅堆积着邮寄到家的大包小包行李她走到沙发旁,拿了一把剪刀,坐在地上,沉默的拆开一个个行李,整理放入自己的房间里。
这栋房子,是父亲十年前事业刚刚起步,有了好转,手底下有了好几个工程团队然后买的这栋房子,那时候她还没去留学,还在上高中刚刚搬进来,父亲拉着她和几位好友,开心的说道:“从此我们父女两,就有大房子住了!
小鱼开心吗?”
几位叔叔也意气风发的打趣着父亲。
而现在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她收拾了一下午行李才收拾完,走出房门下楼打开书房,她站在桌子前,实木书桌上,靠墙最里面整齐摆放着一些工程书籍还有一台计数器,在桌面上有几张凌乱的白纸,她坐下,拿起那些白纸看了看,是有几张一些凌乱的算数感觉一下子一股酸涩涌上心头,眼圈一红,脑子仿佛再次被重击了一下“滋滋滋”的声音再次响起来,让她产生了幻觉声音,她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情绪。
然后整理了一下桌面,整齐有序的排列好,抚平不存在的皱褶,然后放入书籍中,轻轻的盖上。
放入那一堆书籍中的时候,她看见了一本表面破皮的本子,小心的抽出来打开本子,只见里面一页页用红蓝笔勾画着,记录的一些数字和文字:1月15号,结算工资,冯伟 手下10人 一人6000元,冯伟 8000元...一页一页的都是父亲用笔记录的账本,姜渔一页一页的小心翻阅看着有的页面还有水渍干了的痕迹,有些页面涂鸦了好几个黑团这是父亲记录工程的账本以及手底下那些跟着父亲干的汉子们的工资。
她翻阅着,到了页面末尾,看着最后几个页面的记录她逐渐皱起了眉头,父亲去年下半年的资金被压了,现在还在做的两个收尾工程,也还没拿到钱父亲生前作为公司的一把手,原本就准备今年结束了,大概明年年中就退休的由陈叔的一对儿女接手,也是父亲带了好几年的,但是临到头现在却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姜渔在思考,从去年下半年,父亲和几位叔叔们干完的工程有三个加上目前还在收尾的两个工程,一共五个工程没有拿到钱,这临到过年了...意味着这些最底层的人,数百个农民工可能没钱回家过年了。
倒是不担心公司的人,公司那么几十号人肯定是有钱的,毕竟除了工程外,还有园艺方面的合作。
这样想着姜渔拨打了小伙伴陈欢的电话,目前由她接手负责公司的事务,她弟弟陈柏林负责技术相关的事情。
但是事发突然相关事项还是几位叔伯管理着,年轻一辈的两个小伙伴还没来得及处理接手公司的事情,所以很多事情还得是老一辈来。
姜渔和几位叔叔约在一家中餐馆,她提前预约了包厢。
晚上七点,姜渔到达包厢,先让厨房那边备菜,刚回到包厢,几位叔叔就到了。
姜渔站起身来,挨个给几位叔叔倒上茶水,一边说道:“我爸的事,前几天麻烦各位叔叔跑前跑后了。”
坐在对面的王叔,接过茶水憨笑道:“哎呀,都是老交好,我们几个从小一块长大,这也应该的,小鱼啊,别怕麻烦叔些。”
一旁的陈叔也打趣道,“你都是我们从小看到大的,那麻烦的去了你小时候在你那些婶婶家蹭饭,那你不得记一辈啊,哈哈哈。”
说着其他几位叔叔也笑了起来。
说起来确实姜渔从小跟着她爸在这座城市里扎根几位叔叔婶婶也是一起在工程里,一呆快二十来年了。
小时候爸爸和叔叔们忙,她就在几位婶婶家里蹭吃蹭喝的,从5岁上小学,一首到高中住校,这个情况才好一点。
父亲的这些工程团队,都是一个村里的,父亲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等到了有了姜渔后,几位叔叔和父亲商量着出来打拼赚点钱,一开始几个人也只会农村的砌砖,修房子跟着别人包工头干最底层的活父亲头脑灵活,慢慢的手里活扎实了,还有几位叔叔和村里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跟着他们于是就自己出来单干包工程了,陆陆续续十几二十年终于才白手起家变成了赫赫有名的企业家,成为了村里人口中的有钱人。
姜渔的母亲是在姜渔5岁那年去世的,母亲一首身体就不太好实在强撑不下去了,留下父女两,父亲在母亲走后,就把姜渔接在身边照顾,虽然大部分时间姜渔是在各位婶婶家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