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满的画室在一个老城区的阁楼里,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阳光从倾斜的天窗洒下,落在画架、颜料罐和堆叠的画纸上,空气中浮动着松节油和旧木头的混合气息。
这里是她的秘密基地,也是她与沈亦舟共享“艺术时光”的新据点。
“你这画室,像个魔法工坊。”
沈亦舟第一次来,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
墙上挂满了她不同时期的作品,从青涩的学生习作到如今充满灵气的生活速写,每一幅都在诉说着她对绘画的热爱。
角落的书架上,除了画集,还摆着几本医学科普读物——那是沈亦舟带来的,他总说“多了解些不同领域的知识,对观察生活有好处”。
“魔法工坊不敢当,就是个堆满了梦的小角落。”
林小满笑着给他倒了杯咖啡,“今天我们来试试油画?
我新到了一批颜料,颜色特别正。”
沈亦舟放下带来的新鲜水果,挽起白衬衫的袖子,露出小臂上浅浅的肌肉线条:“听你的,林老师。”
他们在画架前相对而坐,亚麻布上的白色底料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林小满选了一支大号画笔,蘸取了湖蓝色的颜料,手腕一转,在画布上扫出一片辽阔的天空。
沈亦舟则偏爱细节,他用小号笔仔细地勾勒着前景中一朵野花的轮廓,笔触严谨又不失温柔。
“你看,画油画和看病其实有点像。”
沈亦舟忽然开口,眼睛还盯着画布,“都需要耐心,需要观察,也需要在细节和整体之间找到平衡。”
林小满停下笔,若有所思:“你这么一说,还真有点道理。
看病是治愈身体的细节,画画是捕捉生活的细节,最终都是为了呈现一个完整的‘人’或者‘世界’。”
他抬起头,眼中带着赞赏:“小满,你越来越会总结了。”
阳光在他们之间流转,画笔在画布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偶尔夹杂着两人的低语和轻笑。
林小满画着画着,会偷偷看他一眼——他专注的神情,挺首的鼻梁,还有因思考而微蹙的眉头,都成了她画布外最动人的风景。
她悄悄在自己的画布角落,添了一抹属于他衬衫的浅灰色。
午后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当第一缕暮色透过天窗时,他们的油画处女作也初具雏形。
林小满的画布上,是一片充满幻想的森林,麋鹿在发光的蘑菇丛中饮水,天空飘着彩色的云;沈亦舟的则是一幅写实的街景,老街区的咖啡馆门口,一只橘猫正伸着懒腰,阳光在它的绒毛上镀了层金。
“风格迥异,但都很好看。”
林小满笑着评价。
“因为画里都有我们在意的东西。”
沈亦舟把洗好的水果装盘,递到她面前,“尝尝?
我挑了最甜的草莓。”
林小满拿起一颗草莓,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像极了此刻的心情。
她忽然想起第一次在地铁里撞到他时的窘迫,再看看眼前这个为她洗水果、和她一起画画的男人,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
“亦舟,”她轻声叫他,“你说,我们是不是很幸运?”
沈亦舟放下盘子,认真地看着她:“是,能在拥挤的地铁里遇见你,能发现彼此共同的爱好,能一起分享这些美好的时刻,真的很幸运。”
他的目光温柔得像一汪春水,“小满,我很珍惜。”
林小满的心跳漏了一拍,脸颊发烫。
她低下头,假装研究草莓的纹理,声音细若蚊蚋:“我也是。”
从那天起,画室成了他们除了老街区和公园之外,最常待的地方。
他们一起画画,一起研究画材,一起在阁楼的小厨房里煮泡面当晚餐。
有时沈亦舟会带来他做的便当,精致的饭盒里装着营养均衡的饭菜,他总说“艺术家也要好好吃饭,才能画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林小满的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以前她的画更多是捕捉瞬间的美好,现在却开始融入更深的情感和思考。
她画沈亦舟在医院里为病人问诊的专注神情(当然是远远观察后凭记忆画的),画他在厨房系着围裙做饭的笨拙模样,画他在雪松林下对她微笑时眼里的星光。
每一幅画里,都藏着她日渐深厚的情意。
沈亦舟也注意到了她的变化,他会在她的画前驻足很久,然后轻轻拥抱她:“小满,你的画越来越有温度了,像有了灵魂。”
这种灵魂的共鸣,在一个雨夜达到了顶峰。
那天晚上,外面下着瓢泼大雨,阁楼的天窗漏了点雨丝,打湿了墙角的一幅素描。
林小满急得手忙脚乱,沈亦舟却很镇定,他找出工具修补天窗,又帮她把画小心地移到干燥的地方。
忙完这一切,两人都有些狼狈,却忍不住相视而笑。
“喝点热的吧。”
林小满去厨房煮了两杯姜茶,暖黄色的灯光下,蒸汽袅袅上升。
他们坐在地板上,靠着墙壁,喝着姜茶,听着窗外的雨声。
“其实我小时候很怕打雷。”
林小满忽然说,声音闷闷的。
沈亦舟放下杯子,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因为刚才的忙碌还有些凉,他用自己的掌心包裹住,轻轻揉搓着:“现在不怕了,有我在。”
他的手很温暖,带着薄茧的触感让她安心。
林小满抬起头,撞进他深邃的眼眸里,那里映着灯光,也映着她的身影。
“亦舟,我喜欢你。”
她鼓足勇气,说出了藏在心底很久的话。
沈亦舟的身体微微一僵,随即,他的眼中绽放出惊喜的光芒,他收紧了握住她的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小满,我也是。
我喜欢你,很久了。”
雨声似乎在这一刻静止了,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他们两个人。
沈亦舟慢慢靠近,他的呼吸带着姜茶的暖意,拂过她的脸颊。
林小满闭上眼,感受着他温热的唇轻轻印在自己的唇上,柔软而真挚。
那是一个温柔的吻,像他们之间的感情一样,没有轰轰烈烈,却有着细水长流的坚定。
雨还在下,但阁楼里却充满了暖意。
林小满靠在沈亦舟的肩上,听着他有力的心跳,心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
她想起自己画过的那些瞬间——地铁里的白蝴蝶、老街区的银杏雨、雪松林的光斑……原来所有的铺垫,都是为了这一刻的水到渠成。
“我们……会一首这样吗?”
她轻声问,带着一丝少女的忐忑。
“会的。”
沈亦舟低头,在她额头上印下一个吻,“只要你愿意,我想和你一起画完生活这幅最长的画。”
林小满笑了,眼里闪烁着泪光,却满是幸福。
她拿起放在一旁的素描本,翻开最新的一页,上面是她刚刚画下的场景:雨夜的阁楼,温暖的灯光,紧紧相拥的两人。
她在画的下方,写下了一行字:“画室的光,和生活的诗,还有你。”
日子在平静而温馨的氛围中继续。
林小满的画技日益精进,她开始尝试将自己的作品投稿到一些艺术杂志和画廊。
沈亦舟成了她最忠实的观众和最可靠的后盾,他会帮她分析作品,给她打气,在她紧张的时候给她一个鼓励的拥抱。
“小光文具店”的阿姨看着他们俩一起出双入对,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她偷偷跟林小满说:“沈医生是个好孩子,你俩很般配。”
老街区的流浪猫也成了他们的“媒人”,它似乎知道这两人关系不一般,有时会跳上沈亦舟的肩头,有时会窝在林小满的画纸上打盹,仿佛在为他们的爱情保驾护航。
一个周末,沈亦舟带林小满回了他的家。
那是一个布置得很温馨的小公寓,阳台种满了绿植,客厅的墙上挂着他画的静物和风景。
“没想到你家里也有这么多画。”
林小满好奇地打量着。
“以前都是自己画着玩,现在不一样了。”
沈亦舟从书房拿出一个画框,里面是一幅林小满的肖像画——画中的她坐在老街区的花坛边,专注地画着猫,阳光洒在她的发梢,整幅画充满了温暖的烟火气。
“这幅是我偷偷画的,你觉得怎么样?”
林小满看着画中的自己,眼眶瞬间湿润了。
画里的她,眼神明亮,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而这份热爱,因为有了他的存在,变得更加具体而深刻。
“很好,非常好。”
她哽咽着说,“亦舟,你把我画得太美了。”
“因为你本身就很美。”
沈亦舟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小满,我有个想法。”
“嗯?”
“我们一起办个画展吧。
就叫‘生活的温度’,把我们画的那些关于地铁、老街区、雪松林,还有彼此的画,都展示出来。
让更多人看到,生活里那些平凡又温暖的瞬间。”
林小满转过身,惊喜地看着他:“真的吗?
这是我一首以来的梦想!”
“那我们就一起实现它。”
沈亦舟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从地铁里的那次相遇开始,我们的画就己经有了联系,不是吗?”
林小满用力点头,泪水滑落,却是幸福的滋味。
她知道,他们的故事,就像她画笔下的那些风景一样,还在继续。
地铁的拥挤、老街区的宁静、画室的温暖、雪松林的清香……所有的这些,都成了他们爱情里最动人的注脚。
在筹备画展的日子里,他们忙碌却充实。
沈亦舟利用休息时间联系画廊,林小满则整理画作,撰写介绍文字。
他们会因为选哪幅画而争论,也会因为某个创意而相视一笑。
每一次的碰撞,都让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
画展的那天,来了很多人。
有老街区的邻居,有“小光文具店”的阿姨,有沈亦舟医院的同事,也有一些被他们作品吸引来的陌生人。
人们在画前驻足,有的在讨论画中的技巧,有的在感慨画里的故事。
当看到地铁系列的画时,有人会想起自己通勤时的某个瞬间;看到老街区的猫咪时,有人会回忆起童年的宠物;看到雪松林的光斑时,有人会想起一次美好的旅行。
林小满和沈亦舟站在人群后,看着自己的作品被大家欣赏,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谢谢你,亦舟。”
林小满挽着他的胳膊,轻声说。
“应该谢谢你,小满。
是你让我的生活,有了这么多温暖的色彩。”
沈亦舟低头,在她耳边温柔地说。
画展很成功,他们的故事也被当地的一家生活杂志报道了。
标题是:“地铁邂逅的白蝴蝶,画出了生活最温暖的模样”。
那天晚上,他们又回到了林小满的阁楼画室。
月光从天窗洒下,落在他们今天的“新作”上——那是一幅两人的合影,被他们用画笔重新创作,画中的他们站在画展的海报前,笑容灿烂。
林小满靠在沈亦舟怀里,翻看着那本记录了他们相遇相知的素描本。
从第一页的“晚高峰的白蝴蝶”,到最新一页的“画展的星光”,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
“你说,我们的下一幅画,会是什么呢?”
林小满问。
沈亦舟低头吻了吻她的额头,眼中满是宠溺:“我不知道下一幅画是什么,但我知道,画里一定会有你,有我,有我们一起的生活。”
窗外的月光温柔,画室的灯光温暖,他们的爱情,就像一幅永远不会完成的画,在时光的长河里,不断增添着新的色彩和故事。
而那些关于地铁、老街区、雪松林的记忆,都成了这幅画里最珍贵的笔触,诉说着生活的温度,和爱情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