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网文大咖“枕书如云”最新创作上线的小说《潮间带守护者一本记录本的抗争是质量非常高的一部现张总江屿是文里的关键人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故事主线围绕江屿,张总展开的现代小说《潮间带守护者:一本记录本的抗争由知名作家“枕书如云”执情节跌宕起本站无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2664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02 23:12:43。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潮间带守护者:一本记录本的抗争
主角:张总,江屿 更新:2025-10-03 01:53:44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导语在望海渔村,我凭借爷爷留下的潮汐记录本,
以“浪型密码”“礁石参照”等传统经验预判潮情,
却不被认可——填海考察员江屿依赖卫星数据,断言海域符合填海条件,
还嘲笑我的经验是“封建迷信”。直到江屿不听劝阻,在危险时段出海采集数据遭遇翻船,
我驾船救援,靠“浪声辨浅滩”“暗涌识浪尖”的本领将他从海中救回,江屿才幡然醒悟,
决定与我合作,将五十年的传统经验转化为精准的数据模型。 合作过程中,
我们既要破解“经验量化”的技术难题,
又要对抗江氏集团张总用金钱、谎言阻挠填海的阴谋,更在赤潮危机中揭开工厂排污的真相。
面对江父“断绝关系”的威胁与风暴潮的考验,我们始终并肩作战,
最终成功的叫停了填海项目,还让“护海”理念深入人心,
爷爷的旧记录本也在生态旅游与潮汐文化传承中“活”了过来,
稳稳守护住了渔村与大海的未来。第一章正文凌晨五点的望海渔村,
我蹲在最外侧的礁石上,用手指在礁石上画三角,这是爷爷教我的“浪型密码”。
三角顶尖朝东,底边沾着细碎的海螺壳,三角浪配东南风,不出三天准有异常涨潮。
我摸出怀里爷爷记的旧笔记本,翻开第一页,爷爷的字迹清晰可见:“咸风裹雾,浪尖带白,
涨潮要赶早。” 今天的风就是这样,咸得呛人,浪尖上的白泡沫像碎雪。
我抬头看看天空,雾缝里漏出一点微光,心里有了数:明天上午十点后,潮位才够稳,
适合出海收贝类。“小汐,又在瞎画啥?” 阿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扛着渔网,
手机屏幕亮着,是气象APP的界面。“你看,APP说明天早上八点就能出海,
比你说的早俩小时,我早点出海就能早点收工,说不定还能赶去镇上卖个好价钱。
”我站起身,把记录本递给阿凯。“你看这页,去年这时候也是这风,
也是APP说八点安全,结果九点就来了怪潮,王叔的养殖笼冲没了一半。
”阿凯扫了眼本子,随手推回去。“那是去年,今年不一样!APP是省气象局更新的,
还能有错?你那本子都多少年了,早过时了。”说完扛着渔网就走了,
身后几个年轻渔民也跟着起哄:“就是,小汐,现在都讲科学,你那老方法不管用了!
”外面海风刮得我眼睛发涩。 我没再追着劝,转身往回走,刚到小木屋门口,
就撞见个穿西装的男人。 男人手里攥着平板,屏幕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数据,
脚边放着个银色传感器,一看就不是村里的人。“你好,我是江屿,来做填海前期考察的。
”“请问这片海的潮汐数据,你有最新的吗?”我指了指他的平板:“你不是有数据吗?
”江屿低头划了下屏幕:“卫星监测显示,未来一周风力稳定在3级以下,
潮汐涨落误差不超过10厘米,完全符合填海条件。不过为了精准,我需要实地数据补充。
”“不符合。”我直接打断他。“这风,还有这浪型,下周会有南风引发的异常涨潮,
填海考察得往后推。”江屿皱起眉,把平板转向我,“你凭什么判断?
数据上没有任何异常预警。”“凭这个。” 我翻开记录本,指着三角浪的标注,
“我爷爷记了五十年,这种浪型加东南风,从来没错过。”江屿扫了眼本子,
嘴角勾起点轻蔑:“民间经验而已,没有科学依据,说白了就是封建迷信。”“你说什么?
”我用力的攥紧本子,“我爷爷当年靠这些‘迷信’,预判了台风,救了三艘船!你懂什么?
”江屿没再跟我争,只是收起了平板,扛起传感器。“我只看数据,明天我会提交考察报告,
建议按原计划推进填海。” 他说完就走。我愣了愣的站在原地,
手里的记录本被攥的更紧了。回到木屋后,把本子摊在桌上,一页页翻过去,
每一页都有爷爷的批注。有的是“今日浪急,渔民慎行”,有的是“潮退时捡螺,
此处水深三尺”。这些都是爷爷用眼睛看、用脚量出来的,怎么就成了封建迷信?而这时,
门外突然传来吵嚷声。 跑出去一看,就看见阿凯浑身湿透,疯了似的往码头跑,
嘴里喊着:“我的笼!我的笼全没了!”我跟着阿凯往海边跑。 码头上已经围了不少人,
远处的海面上,几个破碎的养殖笼在浪里飘着,阿凯的船侧翻在浅滩,船底撞出个大洞。
“九点!刚到九点就来了怪潮!”阿凯指着海面,突然向我跑过来,一把抓住我的胳膊,
“都怪你!你要是早点劝我,我就不会这时候出海!你那破本子就是害人的!
”我被他抓得胳膊生疼,解释道:“我提醒过你,要十点后……”“提醒个屁!
”阿凯猛地甩开我。“APP说八点安全,我要是早点去,说不定就收完了!都是你,
拿着个破本子瞎指挥,现在我的十万块没了!”周围的渔民跟着议论起来。 “是啊,小汐,
这次确实是你没说准。”“要不下次还是参考下APP吧,人家是专业的。
”“我看填海也挺好,至少能拿笔补偿,不用再靠海吃饭担风险了。”看着围上来的人,
他们的眼神里有指责,有怀疑,还有些人透着不耐烦。 我想把记录本拿出来,
把爷爷的批注念给他们听,可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一般,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就在这时,
老村长突然拨开人群跑过来,脸色惨白,拉住我的手就往海边拽:“小汐!不好了!
江设计师出事了!”“出什么事了?”“他刚才说要去采集潮间带数据,
非要在你说的‘危险时段’出海,刚出去半小时,就发了求救信息,说船被浪打翻了,
现在联系不上人了!”我抬头往海里看,雾还没散,远处的海面灰蒙蒙一片,
根本看不到船的影子。 江屿的平板里,还存着“未来一周无异常”的数据。 可现在,
他的船翻了。我顾不上考虑太多,转身就往自己的小渔船跑。 海风更急了,
浪尖的白泡沫越来越多,我知道,这是涨潮的信号。 再晚一点,江屿可能就真的回不来了。
# 第二章正文晨雾像浸了水的棉絮,不停的往我眼睛里钻。 我驾着小渔船,
只听见船桨划开海面时,浪打在船底的闷响。“江屿!江屿你在哪?”我朝着雾里喊,
声音被风卷得七零八落。 现在浪声乱得很,有时一秒一次,有时三秒一次,
涨潮把礁石淹了大半,连声音都变了样。 突然,船身猛地一颠,像是撞在什么东西上。
于是赶紧收桨,低头往水里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在雾里面不停的晃来晃去。
“救……救命!” 微弱的声音从左边传来,我立刻调转船头,朝着声音的方向划去。
越往前,浪越急,船桨每划一下,都要费更大的劲。终于,一块翻扣的船底出现了,
江屿趴在上面,头发贴在脸上,嘴唇紫得像冻住的茄子。“江屿!”我赶紧把船靠过去,
伸手递桨。“抓紧,我拉你上来!” 江屿抬头,眼里却先看到他怀里的平板,
挣扎着把平板举起来:“先拿这个,里面有地质数据……”“先上来!
”我伸手抓住他的胳膊,“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数据,数据没了能再测,命没了就完了!
”江屿还想犟,一个浪拍过来,船身晃得厉害,他手里的传感器差点掉进海里。我没再等他,
使出全身力气把他往船上拽。 江屿重心不稳,摔在船板上,平板“咚”地一声磕在礁石上,
屏幕瞬间裂了道缝。“我的数据!” 江屿挣扎着要去捡,被我一把按住:“别动!
这地方有暗涌,再动船就翻了!”我重新拿起船桨,眼睛盯着海面的浪尖——爷爷说过,
暗涌时浪尖会比周围低半寸,要贴着礁石走才稳。 海风把我的头发刮得乱飘,
我却丝毫不敢分神,手里的船桨划得又快又准,每次遇到小浪,都能提前调整方向。
船底擦过礁石时,我甚至都不用看,就能准确说出“前面三米有浅滩,往左绕”。
“你怎么知道……”江屿忍不住问。“浪声变了,浅滩的浪撞在礁石上,会有‘沙沙’的声,
深海没有。”江屿愣住,他的平板里只有数据,却从来没听过“浪声辨浅滩”这种说法。
返航的路比来时顺,雾慢慢散了些,能看见远处的码头。 我从包里掏出件旧外套,
扔给江屿:“穿上,别冻着,我爷爷的。”外套上有股淡淡的海水味,江屿接过时,
手指碰到口袋里的东西——是那本旧记录本。他想拿出来看,
我却冷冷的拒绝了他:“等靠岸再说,前面有险浪点,得盯着。”江屿抬头,
果然看见前方的浪尖比其他地方高半米,像道小墙似的。 我熟练地把船往左边绕,
避开险浪,还不忘提醒:“这种浪是海底暗礁顶的,数据测不出来,每年都有渔民在这翻船。
”江屿看着那道浪,又看了眼手里裂屏的平板,心里第一次有点发虚。 船终于靠了岸,
老村长带着几个渔民早就等在那。“可算把你俩盼回来了!”老村长拉着江屿的手,
又看向我,“小汐,你真是好样的,要是靠数据找,江设计师说不定就……”他话没说完,
江屿突然蹲下身,捡起地上的平板。 屏幕亮着,里面的地质数据丢了一半,
只剩下些基础的潮汐记录。“完了,考察报告没法交了……”江屿的声音透着沮丧。
我走过去,蹲在他身边,翻开爷爷的记录本:“你看这个,去年今天的潮汐数据,
和你平板里剩下的对比下。” 江屿抬头,看见记录本上写着“今日潮位1.5米,
暗流影响,实际比测算高0.3米”。他赶紧点开平板,
上面显示的“实时潮位”是1.2米。“这……这怎么会?”江屿愣住了。
“卫星测的是平均潮位,这片海域有暗流,数据算不准。”“我爷爷记了五十年,
从来没错过。”老村长突然拍了下手:“有了!江设计师,你懂数据建模;小汐,你有经验。
你们俩合作,把这些老方法转成数据模型,既能让渔民信,还能证明潮间带的重要性,
拦住填海的事!”这话一出,我和江屿都愣住了。他还在盯着平板上的数据,眉头皱得很紧。
“填海报告交不了,数据丢了一半,
可如果真能和林潮汐合作……” 江屿的手指在平板屏幕上摩挲着,没说话。
老村长急了:“你们倒是给个准话啊!要是合作成了,这可是救渔村的事!”我看着江屿,
心里有点打鼓——他会同意吗?那个只信数据的人,会愿意学老方法吗? 江屿深吸一口气,
终于开口:“合作可以,但我有个条件……”第三章正文小木屋的灯亮了一整夜。
桌上摊着爷爷的记录本,江屿的电脑屏幕亮着,满屏代码在黑底上闪着绿光。
‘浪尖带白泡沫’,白泡沫占浪尖的比例是多少?”江屿敲着键盘,头也不抬。
我没事凑过去看了一眼,屏幕上的模型界面标着“输入参数:浪型、浪高、风力……”,
我指着“浪型”那一栏:“就是这种,像爷爷画的三角,尖上裹着白的。
”江屿停下手里的动作,转头看向我:“我要的是数值,比如泡沫覆盖率60%,
还是80%?没有具体数,模型识别不了。”“哪有这么多讲究?”我急了,
拿起记录本翻到某一页,“你看,爷爷写‘三角浪带白,三小时涨潮’,从来没错过!
”“可模型不认‘从来没错过’,只认数据。”江屿把平板扔到桌上,
屏幕上的报错提示还亮着,“刚才按你说的输,模型算出来涨潮时间误差一小时,
这能给渔民参考吗?”我看着报错提示,又低头看爷爷的字迹, 随即站起身,
把记录本往桌上一摔:“你要是觉得老方法没用,当初就别答应合作!
”江屿也火了:“我是想合作,但你得拿出能量化的东西!
总不能让我跟公司说‘靠看浪就能预报’吧?”我们俩吵得脸红脖子粗,
江屿抓起外套摔门而出。 而我坐在椅子上,看着桌上的记录本,眼泪终于掉下来。
我一页一页的翻,手指划过爷爷画的浪型草图——有的三角浪旁边画了小礁石,
有的圆形浪旁边画了贝壳。 突然,她停在最后一页。 那页画着码头的主礁和副礁,
旁边标着“主礁高60,副礁高40”,下面还有行小字:“三角浪过主礁半,
涨30厘;圆形浪到副礁底,涨15厘。”我迅速的擦干眼泪。 想起爷爷教我认浪时,
总让我对着礁石比:“浪比主礁高半头,就是30厘米,涨得快;只到副礁底,
就是15厘米,涨得慢。”原来爷爷早就把“量化标准”藏在草图里了!我抓起记录本,
就往海边跑。 江屿正坐在码头的礁石上抽烟,看到我跑过来,皱了皱眉:“又想吵?
”“不是!”我把记录本递到他面前,指着最后一页,“你看,爷爷用礁石当参照物!
三角浪比主礁高半头,就是30厘米;圆形浪到副礁底,就是15厘米,这样就能量化了!
”江屿接过记录本仔细看了看, 主礁高60厘米,半头就是30厘米;副礁高40厘米,
底就是0厘米——对应15厘米的涨速,刚好能和涨潮时数据对上。“还有白泡沫!
爷爷画的三角浪,泡沫只在尖上,就是‘泡沫覆盖率20%’;要是浪尖全白,
就是‘80%’,对应不同的涨潮时间!”江屿看着草图上的细节,
突然觉得自己之前太钻牛角尖了。 他掐灭烟,站起身:“走,去码头量礁石尺寸,
把这些标进模型里!”于是我们连夜忙起来。 江屿拿着卷尺量主礁、副礁的高度,
我在旁边标注;江屿打开图像识别软件,把三角浪、圆形浪按“礁石参照物”设为参数,
我则对应输入爷爷记录的潮时数据。 凌晨四点,江屿按下“测试”键。
屏幕上的进度条慢慢在往前走,
最后弹出一行字:“下一次涨潮时间:明日上午9点12分,误差±3分钟。
” 我屏住呼吸,拿来平板打开气象APP——上面显示“明日上午9点30分”。
差了18分钟。“这……”我有点慌。 江屿却盯着屏幕笑了:“误差3分钟,
比APP准多了!明天一早去海边验证,要是对得上,我就跟公司说,先暂停填海考察!
”我看向江屿,他的眼里没了之前的轻蔑,只剩兴奋:“要是模型能成,
既能证明潮间带的特殊性,又能保住渔村,这比填海有意义多了!”窗外,天已经蒙蒙亮。
看着屏幕上的预报时间,又看了眼身边忙着保存数据的江屿,突然觉得,爷爷的记录本,
好像真的要“活”过来了。可就在这时,江屿的手机响了。 是公司张总的电话。
江屿接起,刚听了两句,脸色突然变了。 他挂了电话,对我说:“张总明天要来渔村,
说是……要检查填海考察进度,还要见你。”张总就是之前塞钱让配合填海的人。
他明天来,是为了阻止模型验证,还是有别的心思?
江屿握紧手里的电脑:“不管他来干什么,明天先验证模型。只要数据准,
他就没理由推进填海!”我点点头,可心里的不安却越来越重。明天,不仅要验证模型,
还要跟张总硬碰硬。 她能赢吗?第四章正文天刚亮,码头就围满了人。 张总站在最前面,
手里举着一个银色监测仪,声音洪亮的对大家说:“大家看,我这专业仪器测的,
明天上午9点28分涨潮,误差不超过2分钟!”阿凯凑过去看,
监测仪屏幕上的数字闪着光,他挠挠头:“张总,那小汐的模型说9点12分,差这么多,
哪个准啊?”“当然是我的准了!” 说完瞥了一眼站在不远处的我,
然后继续略带讥讽的说“有些人拿着本破本子瞎算,真要是信了她,你们的养殖笼再被冲了,
谁负责?” 我气不过刚要开口,江屿走过来,
把电脑屏幕转向渔民:“这是模型的参数明细,我们用礁石当参照物,
还加了爷爷记录的五十年数据,比单一仪器准。”“数据再多,能比得上卫星监测?小江,
你爸是董事长,你别被人骗了还帮着数钱。”“张总,模型靠的是实际规律,不是身份。
明天验证了就知道谁对谁错。”人群里议论纷纷,有人说“还是信张总的仪器吧,
专业的总没错”,也有人说“小汐爷爷以前预报从没错过,再等等看”。
老村长赶紧打圆场:“大家别吵,明天一早看实际潮位,不就清楚了?”可没等第二天,
当天晚上,江屿就接到了张总的电话。 “小江,来我住的民宿一趟,有要事谈。
” 张总的语气带着不容拒绝的强硬。江屿到的时候,张总正坐在沙发上喝茶,
桌上放着个黑色信封。“坐。” 张总推过信封,“这里面有十万,还有张银行卡,
密码是六个8。”“张总这是什么意思?”“没什么意思。”张总抿了口茶,“明天验证,
你就说模型出了故障,预报不准。填海项目成了,我再给你加二十万,
还让你爸升你做项目总监。”“张总,我做模型不是为了钱。要是模型准,
填海就该重新评估,这关系到整个渔村的生计。”“你!”张总脸色变了,“别给脸不要脸!
你爸要是知道你胳膊肘往外拐,有你好果子吃!”江屿站起身:“我爸要是讲道理,
会看实际数据。张总要是没别的事,我先走了。” 江屿刚出门,就看见我站在民宿门口。
“你都听到了?”“张总没安好心,明天验证肯定还会搞鬼。”“不管他搞什么,
只要模型准,他就没辙。”可天不遂人愿。 第二天凌晨五点,海边突然起了雾。
白蒙蒙的雾裹着海面,连十米外的礁石都看不清。 我蹲在码头,
心里发凉——没法看浪型,模型的输入参数就不准了。“这下完了!”阿凯跑过来,
一脸着急,“雾这么大,怎么验证啊?张总都站在那边笑了!” 我转头,
果然看到张总站在民宿门口,冲我举了举监测仪,嘴角挂着嘲讽。 江屿也急了,
他的传感器被雾打湿,屏幕上的数据跳个不停:“不行,传感器失灵了,没法补数据!
”我看着雾中的海面,突然想起什么,赶紧翻爷爷的记录本。 翻到第37页,
上面画着个耳朵,旁边写着“雾天听浪:10秒一隔,涨15厘;8秒一隔,涨20厘”。
“有了!”我激动地抓住江屿的手,“听浪!爷爷说雾天能靠浪拍礁石的间隔算涨速!
”江屿愣了愣:“听浪?这能准吗?”“肯定准!”我蹲在礁石旁,拿出秒表,“你听,
现在浪拍礁石是8秒一次,对应涨速20厘米每小时,按这个算,
9点12分刚好到最佳潮位!”江屿看着我坚定的眼神,咬咬牙:“好,我信你!
现在改模型参数,加个‘浪拍间隔’的修正项!” 于是我们两人蹲在码头边,
江屿飞快地敲着电脑,我则一边数浪拍间隔,一边报数:“8秒!还是8秒!没变!
”张总走过来,阴阳怪气:“哟,这是放弃了?开始瞎数浪了?” 我没理他,
江屿头也不抬:“等会你就知道了。”雾慢慢散了些,到了9点10分,
对着海面我突然大喊:“涨潮了!你们看海面!” 渔民们凑过去,
果然看到海水在慢慢往上爬。 江屿的电脑屏幕上,红色的进度条走到了头:“9点12分,
达到最佳潮位!”而这边张总的监测仪还显示“9点25分涨潮。“不可能!
”张总赶紧低头看监测仪,又抬头看海面,“这只是小范围涨水,不是真正的涨潮!
”阿凯攥着出海的绳子,看看我,又看看张总,急得满头汗:“到底听谁的啊?再等下去,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