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小编推荐小说《未名湖by逆旅主人》,主角林溪陈岸情绪饱满,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湖边的抉择林溪抱着刚从会议签到处领的《数字人文与古籍活化论文集》往英杰交流中心帆布包的肩带勒得锁骨发她腾出指尖揉了抬头时正撞进未名湖的绿里——荷叶铺成的绿毯从湖边一直铺到水中有只白蝴蝶停在最边缘的花苞翅膀颤巍巍像大四那年陈岸给她折的纸蝴“林溪!”声音穿过蝉鸣撞过她猛地转看见陈岸站在柳荫白衬衫的袖口卷到肘露出的手腕上还戴着那串银手链——是她大二用兼职钱买的...
主角:林溪,陈岸 更新:2025-10-03 08:06:09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湖边的抉择林溪抱着刚从会议签到处领的《数字人文与古籍活化论文集》往英杰交流中心走,
帆布包的肩带勒得锁骨发疼。她腾出指尖揉了揉,
抬头时正撞进未名湖的绿里——荷叶铺成的绿毯从湖边一直铺到水中央,
有只白蝴蝶停在最边缘的花苞上,翅膀颤巍巍的,像大四那年陈岸给她折的纸蝴蝶。“林溪!
”声音穿过蝉鸣撞过来,她猛地转身,看见陈岸站在柳荫下。白衬衫的袖口卷到肘部,
露出的手腕上还戴着那串银手链——是她大二用兼职钱买的,刻着歪歪扭扭的“岸”字,
现在链身磨得发亮,显然天天戴着。他手里举着一杯冰美式,
杯壁的水珠顺着指缝滴在青石板上,像当年帮她买咖啡时,总忘了擦杯壁的水,
把她的笔记本弄湿一片。“你怎么在这?”林溪的声音里带着点慌,
像大四逃课被辅导员抓现行时的语气。她赶紧把论文集往怀里拢了拢,
却被陈岸一步跨过来接过帆布包——他的手掌还是温热的,像大二冬天帮她拎热水瓶时,
隔着棉套传过来的温度。“西部高校阅读推广会,”陈岸的笑里带着点得逞的意味,
“早上在签到处看见你名字,我绕着未名湖走了三圈,就等你过来——还是老样子,
一埋进书里就听不见人喊。”林溪跟着他往湖边走,柳丝拂过耳尖,
她闻到陈岸身上的雪松洗衣粉味,混着点淡墨香——是他改学生论文的习惯,
总把钢笔别在耳后,墨汁蹭到领口,洗不干净就说“这是学生给的‘授课勋章’”。
她盯着他的袖口,果然看见几点蓝黑笔渍,像去年冬天他发的照片里,陕南小学教室黑板上,
孩子们歪歪扭扭写的“未名湖”。“西安的课……累吗?”她问。陈岸踢了踢脚边的小石子,
石子“咕咚”掉进湖里,惊得荷叶上的蜻蜓扑棱棱飞起来:“上周去陕南调研,
坐三小时大巴翻秦岭,司机师傅说‘陈老师,下次来我骑摩托接你’。
村小的教室是旧祠堂改的,窗户没有玻璃,风灌进来吹得课本哗哗响,
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星子——有个叫小桃的姑娘举着本翻烂的《平凡的世界》问我:‘陈老师,
北京的未名湖是不是和我们村后的水库一样大?’我蹲下来,
指着书里的‘黄原城’说:‘比水库大,比水库美,但你眼睛里的光,比未名湖还亮。
’”林溪的脚步顿住。陈岸的眼睛在柳影里亮着,
像大四那年他们蹲在未名湖石凳上背《教育学原理》时的样子——当时他把书摊在膝盖上,
突然抬头说“林溪,我要回西安当老师”,
眼睛亮得像博雅塔的灯;像他们一起去打工子弟学校支教,他给孩子们讲“床前明月光”,
一个小男孩拽他衣角说“老师,我想我妈妈了”,他摸出块水果糖塞过去,
眼睛亮得像窗外的太阳。“我要留在西安了。”陈岸的声音轻下来,
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皱巴巴的信封——封皮是陕南孩子用蜡笔画的:歪歪扭扭的博雅塔,
飘着荷叶的湖,还有两个牵着手的小人。“母校给了我乡村阅读推广的专项课题,
昨天刚签合同。上周去陕南,小桃把她攒了半年的零花钱塞给我,说‘陈老师,
你帮我买本《红楼梦》吧’——我抱着那叠零钱,都是一毛五毛的,手在抖。
”林溪的指尖突然发凉。她想起三个月前广州的深夜,课题组组长拍着她的肩膀说“小林,
这个数字化项目是咱们系的重点,你要是走了,就黄了”;想起上周去南沙调研,
海边的孩子举着贝壳喊“林老师,
壳里有海的声音”;想起生日时陈岸发的语音——背景里是孩子们叽叽喳喳的“生日快乐”,
最后他压低声音说“林溪,我想你了”。“广州的项目……”她的喉咙发紧,
赶紧从口袋里摸出颗水果糖——是陈岸当年总给她买的橘子味,糖纸还是熟悉的玻璃纸,
“刚通过了中期评估,我加了‘西部乡村数字阅读资源’的子课题……上周去南沙,
我录了海的声音,本来想发给你——陕南的孩子不是想看海吗?”陈岸的眼睛一下子亮起来,
从怀里掏出本旧牛皮纸笔记本。
封皮上是他用铅笔描的未名湖速写:博雅塔的尖顶、荷叶的轮廓,
还有石凳上两个缩着脖子的小人——是大二冬天他们躲在湖边吃烤红薯的样子。
他翻开第一页,夹着张她写的便签:“陈老师,今天的课像故事,我想当你这样的老师。
”下面压着小桃的纸条,铅笔字歪歪扭扭:“陈老师,我想读《诗经》里的蒹葭。
”“我也录了陕南的风,”他按着手机播放键,风穿过法桐叶的“沙沙”声里,
混着小桃的声音:“陈老师,风里有芦苇的味道!”“陈老师,我听见雎鸠叫了!
”最后是陈岸的声音,带着点鼻音:“林溪,你听,这是西部的风,像不像未名湖的柳丝?
”林溪的鼻子发酸。她想起大四毕业那天,他们坐在未名湖的石凳上,
陈岸把一本《平凡的世界》塞给她,说“西安是孙少平的黄原城,
我要去当那个给人递书的田晓霞”;她把自己写的《楚辞选注》给他,
说“广州是屈原的楚地,我要让古籍活起来”。那天的风里有银杏叶的香,
他们谁都没提“再见”,只说“要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林溪,
”陈岸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金属物件,递到她手心,“我找西安的老工匠刻的。
”是枚铜书签,
用秦俑博物馆的旧铜料雕的——正面是未名湖的全景:博雅塔的影子斜斜铺在水面,
荷叶间藏着只白蝴蝶,
石凳上刻着极小的“林溪&陈岸”;背面刻着一行瘦金体:“未名湖的月光,
照进每一间有渴望的教室。”“工匠说要刻三个月,”陈岸挠了挠耳尖,
耳尖红得像当年向她表白时的样子,“我每天下班就去作坊盯着,
说‘要刻出她眼睛里的光’——对了,还有这个。”他翻开书签的夹层,
里面藏着片银杏叶——是大四秋天他们在清华园捡的,叶脉还清晰,边缘卷着点黄。
林溪的眼泪终于掉下来,滴在银杏叶上,晕开点陈年的灰尘。
陈岸赶紧掏出手绢——是她当年绣的淡蓝荷花,边角已经磨得起毛:“别哭,林老师,
当年你说‘陈老师要当干净的老师’,我一直带着这个手绢,没丢。”“陈岸,
”她擦着眼泪笑,“上周我去南沙,海边的孩子举着贝壳喊‘林老师,贝壳里有海的声音’,
我录了音——明天寄给你,让陕南的孩子听听海的味道。”“我明天要去陕南送书,
”陈岸握住她的手,他的手掌有层薄茧,是帮孩子修课桌磨的,“我把你的论文集带过去,
小桃说‘林老师的论文像故事’。对了,我妈昨天打电话说,西安的石榴熟了,
等你去吃——她还记着你爱吃甜的。”远处的博雅塔敲了十二下。
林溪望着湖边拍毕业照的学生——他们举着“毕业快乐”的牌子,学士帽的流苏晃啊晃,
晃得她想起大四那年自己的样子。陈岸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突然说:“林溪,
你当年说‘理想是能说话的朋友’,现在我信了——我们的理想,从来没分开过。
”下午的会议,林溪坐在第三排靠过道的位置。陈岸站在台上,白衬衫的领口敞着两颗扣,
手里举着那个牛皮纸笔记本:“今天我不讲理论,讲个陕南孩子的故事。
小桃的爸爸在广州打工,妈妈种三亩玉米,她把《平凡的世界》翻得页脚卷边,说‘陈老师,
我想当像田晓霞那样的人’。上周我给她带了本《楚辞》,她抱着书跑到河边,
对着芦苇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风把她的辫子吹起来,我突然明白,
古籍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能钻进孩子心里的风。”台下的掌声响起来。
林溪摸着口袋里的书签,想起早上陈岸塞给她的水晶饼——玫瑰味的,糖霜沾在指尖,
像当年他们躲在图书馆角落吃的样子。她掏出手机,给陈岸发了条消息:“陈老师,
报告很精彩,我想当像你这样的老师。”散会时,陈岸抱着一摞学生论文站在门口。
林溪走过去,递给他一杯冰美式:“加了双倍浓缩,你改论文要熬夜。”“林老师,
”陈岸接过杯子,杯壁的水珠滴在他衬衫上,像当年的咖啡渍,“你早就是了。
你写的《〈楚辞〉数字化路径研究》,让古籍活成了孩子的朋友;你加的西部子课题,
让海的声音飘到了陕南;你给我的贝壳,让西安的风有了海的温度。
”他们一起走出英杰交流中心,阳光穿过梧桐叶洒在地上,像撒了把碎金。林溪突然停下,
指着未名湖说:“陈岸,你看那只白蝴蝶,像不像大四那年你给我折的?
”陈岸顺着她的手看过去——白蝴蝶正停在一朵荷花苞上,翅膀上沾着点露水。
他笑起来:“像,比当年的还美。”“陈岸,”林溪握住他的手腕,
银手链贴着皮肤的温度传过来,“我明天去西安调研。”陈岸的脚步顿住,
眼睛亮得像星星:“真的?我去机场接你,带冰峰汽水——小桃说要给你看她种的向日葵。
”“带两罐,”林溪笑,“要橘子味的。”他们沿着未名湖走,路过当年刻字的石凳。
林溪蹲下来,指尖摸着“林溪&陈岸”的刻痕——当年陈岸用钥匙刻的时候,
被管理员阿姨追着跑,他们躲在博雅塔后面笑到肚子痛;现在刻痕里填了点青苔,
却比当年更清晰。“陈岸,”她抬头,阳光穿过树叶洒在脸上,
“当年我们说‘要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现在我想加一句——要让我们的理想,永远亮着。
”陈岸蹲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的影子叠在石凳上,像当年的样子:“林溪,
我想加的是——要让我们的爱情,永远跟着理想走。”傍晚的风里有荷花的香。
林溪望着远处的博雅塔,想起早上陈岸说的陕南孩子,想起南沙海边的贝壳,
想起口袋里的书签——原来他们的理想从来没分开过,像未名湖的水,像西安的风,
像广州的海,最后都汇进了“让眼睛亮起来”的光里。深夜,林溪躺在宾馆的床上,
摸着书签背面的字。手机震动,是陈岸发的视频——镜头里是陕南的星空,
小桃举着个贝壳喊“林老师好”,后面的孩子挤成一团,叽叽喳喳的。
陈岸举着书签说:“小桃说,这个湖像我们村后的水库!”林溪笑着挥手,
突然看见镜头里的陈岸——他身后是片刚种的法桐,树叶在风里晃,像未名湖的柳丝。
她对着屏幕说:“陈岸,我明天带鸡仔饼,还有南沙的照片——告诉孩子们,海的颜色,
像他们的眼睛。”挂了电话,她摸着书签上的银杏叶。窗外的月亮很圆,
照在书桌上的论文集上,照在口袋里的水晶饼上,
照在她跳动的心上——原来爱情从来不是选择题,理想也不是。他们在不同的城市,
做着同样的事,像未名湖的水,流到西安的河,流到广州的海,最后都变成了最温暖的光。
后来林溪去了西安。她跟着陈岸去陕南小学,
给孩子们上《楚辞》课——小桃举着贝壳说“林老师,
海的声音像风”;她和陈岸一起修教室的窗户,用旧报纸糊住漏风的缝隙,
孩子们围在旁边喊“林老师,陈老师,我们帮你们”;她把南沙的贝壳挂在教室的窗户上,
风一吹,贝壳发出“叮叮”的响,孩子们说“像海在说话”。再后来,
他们在未名湖边办了婚礼。陈岸穿着西装,林溪穿着婚纱,他们站在当年刻字的石凳旁,
摄影师喊“笑一个”,他们笑着,眼睛亮得像当年的样子。陈岸捧着鲜花说:“林溪,
当年我在未名湖说要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现在我要加一句——要让我妻子的眼睛,
永远亮着。”林溪接过鲜花,摸着口袋里的书签说:“陈岸,
当年我在未名湖说要做有温度的学者,现在我要加一句——要做你永远的爱人。
”台下的掌声响起来。陕南的孩子举着贝壳,广州的孩子举着水晶饼,
西安的同事举着冰峰汽水——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爱情,像未名湖的水,像西安的风,
像广州的海,最后都汇在一起,变成了最幸福的模样。深夜,林溪靠在陈岸怀里,
摸着书签上的刻痕。陈岸的下巴抵在她头顶,闻着她头发里的茉莉香:“林溪,
当年刻书签的时候,工匠问我‘小伙子,你刻这么细干什么’,我说‘这是给我未来妻子的,
要刻出她眼睛里的光’。”林溪笑了,翻了个身,望着窗外的月亮:“陈岸,
当年我绣手绢的时候,舍友问我‘你绣荷花干什么’,我说‘这是给我未来丈夫的,
要绣出他心里的干净’。”月亮的光洒在书签上,洒在他们的脸上,
洒在未名湖的水上——照在所有有渴望的眼睛里,照在所有相爱的人心里。而未名湖的水,
还在流着,像西安的风,像广州的海,像他们永远的理想,永远的爱情,永远的光。
2 双城记林溪的指尖刚碰到公寓门把,手机就在包里震得发烫。
她揉着发疼的太阳穴掏出来,屏幕上跳跃着“陈岸”两个字,
后面跟着个闪着光的星星表情符——那是去年未名湖结冰时,他蹲在冰面上用手机灯光画的,
说“以后我的消息都是星星,替我陪着你”。推开门的瞬间,
落地窗外的广州夜景劈头盖脸砸进来。CBD的摩天大楼像插在城市里的荧光棒,
珠江上的游船拖着光带,连风里都裹着奶茶店的甜香。林溪把电脑往沙发上一扔,
瘫在地毯上接起视频,摄像头里先露出她沾着咖啡渍的卫衣领口,再往上是乱蓬蓬的刘海,
和一双发红的眼睛。“宝贝,才下班?”陈岸的声音从手机里飘出来,带着点茯茶的暖。
林溪抬头,屏幕里的他坐在老藤椅上,背后是盏米黄色的台灯,
灯影里能看见墙上贴着的课程表,还有窗外模糊的古城墙轮廓——西安的夜总是来得沉,
连灯光都像浸了岁月的温吞。他手里端着个掉了漆的搪瓷杯,
杯身印着“西安师范学院”的红字,是他刚入职时学校发的。“嗯,
改完最后一批VR课堂的测试题。”林溪举着手机晃了晃,镜头扫过茶几上的半杯珍珠奶茶,
“你看,茶百道的新品,芋泥味的,上次你说想喝,我帮你尝了,甜得像未名湖的糖炒栗子。
”陈岸笑了,手指摩挲着杯沿:“我这儿有更甜的。”他转身从抽屉里掏出一沓周记本,
翻到其中一页,镜头凑过去——歪歪扭扭的铅笔字,
末尾画着个咧嘴笑的太阳:“林溪姐姐的VR眼镜能看见广州的高楼吗?
我想看看比大雁塔还高的房子,是不是能摸到云。”落款是“三年级二班 周小宇”。
林溪的手指轻轻碰了碰屏幕上的太阳:“这孩子上次视频里举着毛笔写‘广州’,
笔锋抖得像小树苗。”她弯腰从沙发底下摸出个纸箱子,
里面堆着西安学生寄来的剪纸、毛笔字,
还有一包晒干的秦岭野菊花——是小宇跟着奶奶摘的,附条上写“林溪姐姐,
这个能治嗓子疼”。“我昨天收到广州学生的邮件。”陈岸端起杯子喝了一口,
热气模糊了他的眼镜,“是那个叫朵朵的小姑娘,
用你教的Scratch做了个动画——咱们在未名湖喂猫的场景,小猫追着银杏叶跑,
背景音是你当时唱的《小幸运》。”他把电脑转过来,屏幕里的小猫歪着脑袋,
旁边弹出一行字:“希望陈老师和林溪姐姐像未名湖的猫,永远在一起。
”林溪的鼻子突然酸了。她想起九个月前在京张高铁的站台上,陈岸抱着她的行李,
羽绒服上沾着她的围巾线。“等我把西安的课理顺了,就去广州看你。”他说,
呼出的白气模糊了眼镜,“或者你过来,我带你来城墙根下吃葫芦头,就着大蒜,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