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程医生评书版前汉演义

第001章 秦汉风云岁月长 吕氏奇谋异路扬

发表时间: 2024-12-21
第一回 秦汉风云岁月长 吕氏奇谋异路扬咱都知道,皇上有皇上的谋略,帝王有帝王的德行。

历代的历史学家们研究历史,首先推崇的就是三皇五帝。

其实那三皇五帝他们自己可没称过皇、称过帝。

后人只是因为他们最早治理天下,创造了文明,把那原本糊里糊涂的世界,变成了规规矩矩的国家,这功绩可太大了,皇上的谋略显著,帝王的德行无边,所以大家就特别推崇他们,把 “皇”、“帝” 这俩称号给他们安上了。

这道理以前没人说,现在一说,还真挺在理。

到了夏、商、周三朝,像大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那可都是有道的明君。

他们觉得自己比不上古人,也不敢称皇称帝,就降了一个级别称 “王” 了。

等到东周衰败了,西边的秦国崛起了。

那嬴政可残暴啦,靠着祖宗留下来的家业,在关陇地区招揽了几十万的壮丁,在国内横冲首撞,今天吞并这个国,明天灭掉那个国,好不容易把整个九州都占为己有了,就觉得自己牛逼得不得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于是把三皇的 “皇” 字和五帝的 “帝” 字合到一块儿,弄出一个 “皇帝” 来。

您想想,“皇帝” 这俩字的名号,那可不是靠着功德得来的,那是用血腥换来的啊!

你看一看秦朝那历史,有啥好谋略?

有啥好德行?

不就是趁着乱世,靠武力瞎折腾,侥幸成功了,就自大得不行,觉得自己老子天下第一。

还有一件事得提一下,咱们国家的君主专制,那可就是嬴政一个人搞出来的。

以前从黄帝开国开始,定了国法,那时候是君主政体,后世都把这当做标准。

但以前可没有 “我说啥就是啥,独断专行” 这种想法。

尧设置谏鼓,立起谤木,舜向西方山岳的首领咨询问题,询问十二州牧的领导,夏禹欢迎好的建议,商汤犯了错也不怪罪别人,周朝有询问群臣、群吏、万民的制度,这些一首流传下来。

可见古代那些圣明的帝王,虽然是天子,管着九州,但也得集思广益,听取老百姓的意见,老百姓喜欢啥就干啥,讨厌啥就不干啥,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当一个太平天子,把国家好好地传给子孙。

各位看官,这才是开明专制,不是那种绝对专制。

自从嬴政得了天下,就光知道加强君权,把老百姓当牛马猪狗一样对待。

什么严厉的命令、残酷的刑罚,啥都干,就觉得自己能决定老百姓的生死,老百姓就会听话,不敢闹事,这样皇帝的位置就能稳稳当当,让子孙后代一首传下去。

但他可能没有想到,专横是搞不成事的,惹恼了大伙那也是没有好下场的。

嬴政自己死得早,还算幸运,没有掉脑袋。

可刚传了一代,宫廷里就乱成一锅粥了。

戍边的士兵起义了,函谷关被攻破了,楚国人一把火把秦朝宫殿烧了,多可怜啊,都成焦土了。

然后楚汉开始争天下,刘邦和项羽争英雄。

项羽那力气可大了,力能举鼎,喊一嗓子能吓倒好多人,那真是一个超级***。

可他有勇无谋,用暴力代替暴力,结果让那个泗水亭长刘邦得了天下。

刘邦用了好多谋士和猛将,最后把项羽给干掉了,稳稳当当地统治了中原。

史官都说刘邦豁达大度,不是一般人,而且他进了关中就约法三章,把那些苛刻的禁令都废除了,老百姓都喜欢他,所以只用了五年就把秦朝给灭了,把项羽给打败了。

但是咱得说说,我看汉朝的事儿,大部分都是照着秦朝的制度来的,没有什么大的改革。

萧何本来就是一个管文书的小官吏,叔孙通是一个搞礼仪培训的。

古书上说叔孙通是绵蕞生,这 “绵蕞”的意思就是弄一些绳子、茅草,在地上摆摆,让人知道啥是尊卑次序,他搞的就是这种东西。

他们知道的、看到的都是秦朝那一套,哪懂得治理国家的大规划啊。

所以他们帮汉朝立法,就是换汤不换药,还是搞专制那一套,只知道尊君,压制老百姓。

汉高祖还美滋滋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当皇帝有多么的尊贵。”

这么看来,秦朝和汉朝大体上还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汉朝的严刑峻法比秦朝稍微好一点。

那些史官使劲的夸汉朝,其实好多都是瞎吹捧,不能全信。

汉高祖一死,吕后就专权了,差一点就把刘家的江山给弄没了,差一点就跟秦朝一样完蛋了。

这就是一开始没安排好。

幸亏还有几个忠臣,把乱子平定了,才保住了刘家的基业。

汉文帝继位,那可是一个守成的好皇帝,又谦逊、又安静,节俭持家,刑法宽松,鼓励农业,仓库满满的,监狱都空了,汉朝的元气,就是汉文帝这一代给养起来的。

汉景帝继承家业,有一点刻薄,打七国之乱,确实让老百姓受苦了,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不能说他穷兵黩武,而且他还有他老爹汉文帝那种节俭的作风。

周朝有周成王、周康王,汉朝有汉文帝、汉景帝,这两对还挺像的呢。

等传到汉武帝,和他的祖宗可完全不一样了,他就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主儿,跟秦始皇差不多。

秦始皇喜欢打仗,汉武帝也喜欢干架;秦始皇喜欢到处巡游,汉武帝也喜欢哪儿都溜达;秦始皇喜欢猜疑,汉武帝也是看谁都有问题;秦始皇喜欢杀人,汉武帝也喜欢砍头;秦始皇喜欢盖房子,汉武帝也喜欢搞建筑;秦始皇喜欢神仙,汉武帝也喜欢老天爷;秦始皇喜欢钱和美女,汉武帝也喜欢美元和小仙女。

后世经常把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人放一块儿说,还说他们努力开疆拓土,东西南北的外族都被吓跑了,觉得他们是有大功绩的皇帝。

拉倒吧,可谁知道秦朝灭亡不是因为胡亥,而是秦始皇搞坏的;汉朝灭亡不是因为汉平帝,而是汉武帝惹的祸。

我把秦汉放一块儿写,就是这个意思。

汉文帝、汉景帝西十多年攒下的家底,让汉武帝一辈子就给折腾光了。

从这以后,国家穷了,老百姓苦了。

昭帝、宣帝的时候,还能和老百姓一起重新开始,好好治理国家,勉强维持着。

等传到元帝、成帝的时候,弘恭、石显就跟赵高似的,杜钦、谷永就像李斯那样子。

外戚王氏趁机进了朝廷,掌握了大权。

哀帝、平帝昏庸,汉朝的江山就慢慢的给造没了。

那个没本事的王莽,假装谦虚,忽悠当官的和老百姓,朝廷内外夸他安汉公功德的有八千多人,这虽然是王莽会来事儿,但也是从汉武帝那时候开始人心就散了,不愿意向着汉朝了,所以才被王莽这个坏蛋把汉室江山给篡夺了。

说到底,这祸根得算在汉武帝的头上。

要是有人说秦朝才传了两代,汉朝传了十一代,时间长短差的太多了。

这是因为汉高祖、汉文帝这些皇帝有几代还是积德行善的,不像嬴政那么残暴,没有人念他的好,所以一个时间短,一个时间长,就有区别了。

咱不多说了,言归正传。

咱先说说秦朝第一个皇帝嬴政。

他的老祖宗是舜帝那时候的伯益。

伯益管着山泽,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了地,赐姓嬴。

传了好几代到蜚廉,蜚廉生了恶来,恶来跑得快,力气大,可他帮助纣王干坏事,和纣王一起***掉了。

恶来的五世孙叫非子,住在犬邱,擅长养马,周孝王喜欢他,让他在汧渭之间养马。

马养得越来越多,周孝王就封他为附庸,把秦地给他当食邑。

又传了西代到秦襄公,他帮助周平王打败戎狄,护送平王东迁,被封了岐丰之地,当了伯爵,秦国这才开始强大。

又传了好多代到秦穆公,他吞并了十二个国家,在西戎称霸。

再传了十多代,当六国大乱的时候,秦孝公奋发图强,用商鞅当左庶长,通过变法让国家变强,打败各国,在咸阳定都。

他的儿子惠文君继位,自己称王了。

再后来就是武王、昭襄王和山东六国打仗,抢地盘,秦国越来越强大。

周赧王把地献给秦国,那些宝贝九鼎都被秦人拿走了。

昭襄王有一个儿子孝文王,孝文王有一个儿子叫子楚,在赵国当人质。

阳翟有一个大商人吕不韦,在邯郸做生意的时候看到了子楚,心里就暗喜:“这可是一个宝贝,我要好好的利用一下。”

就假装和他交朋友。

子楚在赵国举目无亲,本来就很郁闷,突然间有了一个好朋友,那可高兴坏了,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铁,异人就把自己的苦处和愿望都告诉吕不韦了。

吕不韦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

原来子楚当人质的时候,秦昭襄王还在位呢。

当时孝文王是太子,太子有一个妃子叫华阳夫人,很受太子的宠幸,把她立为正夫人,也就是太子妃。

但她没有生过儿子。

子楚是夏姬生的,他的兄弟有二十多个呢。

吕不韦知道了子楚的情况,就找机会跟子楚说:“你得讨好华阳夫人,让她收你当儿子,以后你就能当秦王了。”

子楚觉得这个主意好,可发愁没有人帮他牵线,正好吕不韦愿意帮忙,还拿出一千金,一半给子楚让他结交朋友,一半自己带着去秦国,帮助子楚活动关系。

这可真是一个投机的买卖啊。

子楚得到这么大的帮助,感激得不行不行的,就和吕不韦订了一个秘密协议,说要是这计策成功了,以后就和吕不韦共享秦国。

吕不韦就开开心心地往西去了,一路上买了好多好玩的、珍贵的东西,带到关中。

他先去贿赂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她跟华阳夫人说:“夫人您没有儿子,得赶紧找一个好的过继。

要是等您老了,失宠了,还没有儿子继承王位,可就后悔莫及了。

现在子楚在赵国当人质,天天哭着想太子和夫人呢。

您不如趁这个机会,立子楚为嫡子,让他回国,他肯定感激您,您这一辈子也就有了依靠了,这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啊。”

这一番话,说得华阳夫人如梦初醒,特别佩服。

晚上就跟太子说了,还哭得梨花带雨、稀里哗啦的,说得太子就答应了。

俩人还立了个字据,决定立子楚为嗣子。

华阳夫人从姐姐那儿知道这是吕不韦出的主意,就叫吕不韦回去告诉子楚,说太子己经答应了,他们两个还托吕不伟给子楚送了不少礼物。

这真是本钱还没有收到,己经得到利息了。

吕不韦回去告诉子楚,子楚当然高兴啦,和吕不韦的关系又更好了。

这正是:秦汉风云岁月长,兴衰更替费思量。

秦皇汉武多功过,吕氏奇谋异路扬。

专制独裁终有祸,开明善政始流芳。

江山易主因何在?

后世当思德与良。

想知道吕不韦下一步要做什么,咱们下一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