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晋绥龙途:1929,重塑山河

第2章 兵工厂里的革新

发表时间: 2025-10-05
第二天一早,太原绥靖公署的军政会议上,阎志尧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参会的大多是晋绥军的元老,比如第3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第4军军长傅作义、山西省财政厅厅长徐永昌,还有太原兵工厂总办沈鸿烈。

这些人看着阎志尧长大,印象里,这位二公子就是个只会读书的文弱书生,如今居然要在军政会议上发言,一个个脸上都带着几分疑惑。

阎锡山坐在主位上,敲了敲桌子,示意众人安静:“今天把大家叫来,一是说说冯焕章那边的情况,二是让志尧跟大家谈谈整饬军备的想法。

志尧,你说吧。”

阎志尧站起身,目光扫过在座的各位将领。

他知道,这些人里,有支持阎锡山的忠心耿耿之辈,也有抱着“老资格”心态不愿变革的保守派,想要说服他们,光有想法还不够,得有实实在在的办法。

“各位叔伯、将军,”阎志尧的声音不高,却透着一股沉稳,“昨天我跟父亲聊到,咱们晋绥军眼下最大的问题,就是装备落后、编制混乱。

今天我先说说装备的事——太原兵工厂。”

他看向沈鸿烈,沈鸿烈是留日归来的,懂些军工技术,却也受限于旧有的生产模式。

“沈总办,我听说,咱们兵工厂现在每月能造步枪八百支,迫击炮五十门,炮弹两千发,对吗?”

沈鸿烈点了点头,语气有些无奈:“回二公子,这还是最好的情况。

有时候遇到原材料短缺,产量还要再降。

而且咱们造的步枪,精度不如中央军的德械,迫击炮的射程也比人家短一百多米。”

“问题就出在技术和管理上。”

阎志尧接过话头,“第一,技术上,咱们的图纸太旧了。

现在中央军用的步枪是德国1924年式毛瑟枪,咱们还在用1907年的旧图纸,造出来的枪自然落后。

我建议,立刻派人去上海,通过洋行购买最新的毛瑟枪、迫击炮图纸,最好能请一两位德国工程师来指导生产。”

“请德国工程师?

那得花不少钱吧?”

财政厅厅长徐永昌皱起眉头,“咱们现在财政本来就紧,哪有闲钱请洋人?”

“徐厅长,这笔钱不能省。”

阎志尧说道,“请一位德国工程师,一年大概要花一万银元,但他能帮咱们改进生产工艺,提高武器质量。

而且,有了最新的图纸,咱们造出来的武器,才能跟中央军抗衡。

再说,咱们可以跟德国工程师约定,若是能把步枪产量提高到每月一千五百支,再给他一笔奖金,这样他们也有动力。”

阎锡山点了点头,对徐永昌说:“志尧说得对,军工上的钱,该花就得花。

你那边先挤出一笔钱来,让上海的办事处尽快联系洋行。”

徐永昌见阎锡山表了态,便不再反对,只是点了点头:“是,司令。”

“第二,管理上。”

阎志尧继续说道,“我听说,兵工厂里的工匠,还是按‘师徒制’培养,一个师傅带两三个徒弟,手艺好的留着,手艺差的也不敢辞退,生怕得罪人。

这样一来,生产效率怎么提得上去?

我建议,在兵工厂里实行‘计件工资制’,造得多、造得好的工匠,就多给钱;造得少、造得差的,就少给钱,甚至辞退。

这样一来,工匠们才有干劲。”

沈鸿烈脸色有些难看:“二公子,这‘计件工资制’倒是新鲜,可兵工厂里的工匠,大多是跟着咱们多年的老人,要是辞退他们,怕是会引起不满啊。”

“沈总办,咱们晋绥军要想变强,就得打破这些旧规矩。”

阎志尧语气坚定,“当然,也不能一下子全辞退。

可以先从新招收的工匠开始实行,老工匠们若是愿意学新技艺、按新制度来,也能享受计件工资;若是实在不愿意,就安排他们去看守仓库、打扫厂区,给他们发基本的工资,不至于让他们没饭吃。

这样一来,既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又能提高生产效率。”

傅作义一首没说话,此时忽然开口:“二公子,我觉得这个法子可行。

我手下的部队,之前也搞过‘优胜劣汰’,裁汰了一批老弱残兵,补充了年轻力壮的新兵,战斗力确实提高了不少。

兵工厂搞‘计件工资制’,道理是一样的。”

傅作义是晋绥军里少有的能征善战的将领,他的话分量不轻。

其他将领见傅作义支持,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第三,原材料。”

阎志尧说道,“咱们造武器需要的钢铁、铜、硫磺,大多是从外省购买,价格高,而且容易被人卡脖子。

我建议,咱们在山西境内勘探铁矿、铜矿,自己开矿冶炼。

山西的煤炭资源丰富,开矿冶炼的成本也低。

这样一来,既能降低原材料成本,又能保证供应稳定。”

阎锡山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

山西遍地是煤,若是能自己开铁矿、炼钢铁,咱们兵工厂的原材料就不愁了。

志尧,你觉得该让谁去负责这件事?”

“我推荐一个人——翁文灏。”

阎志尧说道。

他记得,翁文灏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地质学家,此时正在北平地质调查所工作,还没有投靠任何派系。

若是能把他请来山西,负责地质勘探和矿产开发,定能事半功倍。

“翁文灏?”

阎锡山皱了皱眉,“我倒是听过这个名字,说是个懂地质的专家。

可他是北平的人,愿意来咱们山西吗?”

“父亲,咱们可以派人去北平,请翁先生来山西考察,许他高官厚禄,再给他拨一笔充足的勘探经费。”

阎志尧说道,“翁先生是个爱国的人,他肯定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重工业,咱们山西若是能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他应该会愿意来的。”

阎锡山点了点头:“好,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

你尽快派人去北平,务必把翁文灏请来。”

会议开了整整一上午,阎志尧提出的兵工厂革新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将领的支持。

散会时,杨爱源拍了拍阎志尧的肩膀,笑着说:“二公子,以前真是小看你了。

你这些想法,比咱们这些老家伙想得还周全,晋绥军以后有希望了。”

阎志尧笑了笑:“杨司令过奖了,我只是随口说说,还得靠各位叔伯、将军们帮忙落实。”

他知道,方案再好,若是落实不到位,也只是纸上谈兵。

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盯着兵工厂的改革,尽快把翁文灏请来山西,同时还要着手整编部队,裁汰老弱,补充精壮。

回到住处,阎志尧刚坐下,就见侍卫长匆匆走了进来:“二公子,北平来的电报,说是燕京大学的周教授给您发的,问您什么时候回学校上课。”

阎志尧愣了一下,才想起自己原本的身份是燕京大学的学生。

他想了想,对侍卫长说:“给周教授回电,就说我父亲身体不适,需要我留在太原照顾,暂时无法回校,等父亲身体好转,再回校续读。”

现在的他,己经没有心思再回学校读书了。

中原大战的阴影就在眼前,抗日战争的烽火也不远了,他必须争分夺秒,尽快让晋绥军强大起来。

就在这时,又有一名侍卫进来报告:“二公子,上海办事处发来急电,说是德国洋行那边有回信了,愿意出售最新的毛瑟枪图纸,还能推荐两位德国工程师,不过要价很高,图纸要五万银元,工程师每人每年一万五千银元。”

阎志尧心中一喜:“太好了!

让上海办事处立刻跟洋行签订合同,图纸尽快送来,工程师也尽快请来。

钱的事,让他们跟财政厅联系。”

侍卫领命而去,阎志尧走到窗边,望着太原城内的街道。

此时的太原,还算平静,街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小贩们吆喝着叫卖,一派太平景象。

可他知道,这份平静维持不了多久了。

“常凯申,冯玉祥,李宗仁……”阎志尧轻声念着这几个名字,眼神渐渐变得锐利,“这中原大地,很快就要变天了。

而我阎志尧,绝不会让晋绥军成为这场战乱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