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咬着画笔,目光呆滞地盯着画布上的一片空白。
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仿佛在嘲笑他内心的无措。
案头的颜料早己干涸,摆放在角落的几幅旧作却在昏黄灯光下散发着微弱光芒。
他试图从过去的自己寻找灵感,却只感到更加遥远。
自从上一幅画作《雾中誓言》被出版社选中后,林深便陷入了创作的瓶颈。
那幅画,他用了整整三个月,几乎将所有情感都倾注其中。
如今再面对画布,他却只觉得空洞。
灵感像迷雾一样在脑海中游荡,时隐时现,难以抓住。
他试图重现那种情感的冲击,却始终无法勾勒出第一笔。
林深的世界仿佛失去了色彩,连雨水都成了无尽灰色。
他坐在画室中央,任由时间流逝。
窗外的雨声渐渐密集,敲打着他的心房。
手机忽然振动起来,屏幕上跳出一条消息:“林老师,您好。
您的《雾中誓言》让我非常感动。
能否聊聊您的创作想法?”
署名是苏婉——那位负责编辑他的画展的年轻女子。
林深犹豫片刻,还是点开了对话框。
他看过苏婉的简介,知道她不仅是编辑,还是一位对艺术颇有见地的评论者。
她的文字总能精准地捕捉作品的灵魂,在行业里小有名气。
可林深并不擅长与人交流,尤其是在他陷入迷茫的时候。
他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却始终没能组织好语言。
最终,他只简单地回复了一句:“谢谢您的喜欢。
最近创作有些瓶颈,不知该如何下笔。”
几乎是秒回,苏婉的消息跳了出来:“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
不如聊聊您的画作是怎么诞生的?
或者,说说您最近在思考什么。”
林深望着屏幕,脑海里浮现出《雾中誓言》创作时的情景。
那时,他刚刚搬到这间画室,西周陌生,只有窗外的雾和雨陪伴。
他试图用画笔勾勒心中那份孤独和坚持,将誓言藏在迷雾深处。
那幅画完成的夜晚,林深几乎是哭着把最后一笔落下——那是他对世界的呼唤,也是对自己的承诺。
他缓缓回复:“那幅画是在一个很迷茫的夜晚完成的。
窗外都是雾,我觉得自己快要消失了。
画的过程中,我一首在问自己,为什么要坚持?
到底想留下什么?”
苏婉的回复很快:“也许正是因为迷茫,画作才会如此动人。
人总是要在迷雾中寻找方向,您的作品让我看到了挣扎和希望。”
林深怔了怔。
他己经很久没有听到这样的评价了。
大多数人只是称赞他的技法和色彩,很少有人能看穿画里的情感。
苏婉的话像一束光,穿透了他心中的灰暗。
他突然很想和她聊聊,哪怕只是倾诉自己的困惑。
“您怎么看待创作瓶颈?”
林深尝试着问。
苏婉发来一段长消息:“我觉得瓶颈就像迷雾,困住的不仅是技法,更是情感和信念。
很多作家、画家都会经历这样的时刻。
有时候,或许需要暂时放下画笔,多看看身边的风景。
灵感不是强求来的,它会在不经意间降临。”
林深看着这些文字,心头微微一动。
他很少把自己的脆弱展现给别人,但苏婉的坦诚让他有了倾诉的欲望。
“我曾经以为,只要坚持画下去,灵感就会源源不断。
但现在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害怕画布上的空白。”
林深坦白道。
苏婉没有立刻回复。
窗外的雨声渐渐停了,林深在安静中等候着。
过了几分钟,苏婉发来了一张照片,是一片湿漉漉的街道,路灯下的倒影仿佛一幅抽象画。
“我也会害怕空白。
每次审稿、策展的时候,看着空空的展厅,我总觉得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
但有时候,正是这些空白,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开始。”
林深盯着那张照片,心头的郁结似乎松动了一些。
他突然想到,他的画室也有一扇窗,窗外是同样的雨和雾。
或许,灵感就在这些细微的变化里。
“您的画作让我产生了很多思考。
下周我会来拜访您的画室,希望能当面聊聊您的故事。”
苏婉发来新的消息。
林深看着屏幕,心中竟有些期待。
他很少让人走进自己的世界,但苏婉的坦诚和理解让他觉得,也许这一次可以试试。
夜深了,林深终于重新拿起画笔。
他没有强迫自己去勾勒宏大的构图,只是在画布上随意地涂抹色彩。
颜料混合的气味重新唤醒了他对创作的渴望。
他开始思考,迷雾深处的誓言,或许并不是孤独的呐喊,而是等待回应的希望。
窗外的雨己经停了,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林深望着画布上渐渐浮现的色彩,心中的迷茫似乎被点亮了一角。
他知道,自己还没有走出瓶颈,但至少,他不再是孤身一人。
而苏婉的到来,或许会让他的画笔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
林深轻轻放下画笔,望着窗外的夜色,心底第一次生出一丝期待。
他相信,在迷雾深处,总有誓言等待被听见。
而他,也愿意再次追寻那一束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