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漪正在解析一段名为 “嫉妒之种” 的记忆。
来自一个心灵感应的种族,其中一位成员天生无法感知他人情绪,由此滋生的嫉妒如藤蔓般扭曲,最终通过精密的阴谋毁灭了整个族群的共情网络。
记忆的滋味阴冷粘稠,充满了见不得光的算计和一种扭曲的 “逻辑之美”。
她沉浸在这种近乎艺术的恶意里,试图解构“嫉妒”与“逻辑”结合的生成公式。
为了更精确地测定“嫉妒”的纯度,她的辅助系统依照程序,自动在数据库中检索背景相似(拥有心灵感应潜力)、但走向截然相反的样本作为 “纯净对照组”。
系统提示:检索到符合条件的“对照组”样本3个。
推荐:样本 #7301(当前迭代体)。
该样本于低情感交互环境(碳基文明)中,持续表现出高强度的“秩序倾向”与“共情行为”,数据稳定,噪声极低。
时漪的意识如同掠过水面的一片雪花,没有丝毫波澜地批准了这个建议。
样本 #7301 在她心中,与一个刻度精准的温度计或一把成分稳定的化学试剂没有任何区别。
她分出了一缕微乎其微的感知,投向了澈明当前的第三世。
---那是一个治理严苛、律法森严的凡人城邦。
澈明此世,是刑狱司一名最低等的文书。
他的工作,是日复一日地抄录那些冰冷无情的判词与罪状。
他的同僚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要么变得同样冷酷,要么在麻木中沉沦。
他坐在角落,身影单薄。
窗外,一名因偷窃一块面包而被判鞭刑的少年囚犯,正在广场上被当众行刑,皮开肉绽的声响和围观者的窃窃私语混杂在一起。
同僚用笔杆敲了敲他的桌子,低笑道:“看,又一个蠢货。
为块面包,不值当。”
澈明没有抬头,只是停下了笔。
他听着那鞭挞声,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既无同情,也无厌恶。
他只是重新蘸了蘸墨,在正在抄录的、关于“王子犯法”的律法正文旁,用极小极工整的字,写下了一行无人会注意的注疏:“法之为道,在齐万物。
然刑之用在戒,非在毁。
今刑过其罪,如刃过其韧,恐伤道之本。”
(法律作为一种规则,在于平等地对待万物。
但刑罚的作用在于惩戒,不在于毁灭。
现在刑罚超过了罪责本身,就像刀用过了它的韧性,恐怕会伤害到律法之“道”的根本。
)他写下这段话,并非为了呈给谁看,也并非心怀巨大的不忿。
这更像是一种本能,一种对于“绝对秩序”遭遇“不公扰动”时,所产生的最微弱的、近乎学术性的 “校正冲动”。
他维护的不是那个少年,而是他内心关于“律法”应有的、那个纯粹而完美的 “数学形式”。
---时漪同时处理着两条数据流。
一条是“嫉妒之种”里,那个灵魂如何用精密的逻辑,系统性地摧毁了感性的共情网络。
另一条是“对照组”里,这个文书如何在他粗粝的现实中,用最微小的行为,固执地维护着他心中那个抽象的、完美的“秩序之道”。
一个是利用逻辑行恶。
一个是利用逻辑近善。
两种行为的内核,都指向了对“规则”的极致理解和运用,但方向却完全相反。
这种并置,让“嫉妒之种”的黑暗显得更加深邃,也让文书那微不足道的注疏,显露出一种近乎悲凉的坚定。
时漪完成了分析。
她切断了连接。
在将本次观测数据与样本 #7301 绑定时,她依照逻辑,更新了一条记录:新增观测记录:第三世。
行为:于高压环境中,进行规则体系的内部优化尝试。
关联变量:“秩序渴望”、“公正本能”。
价值评估:作为“逻辑-良善”向量研究的优质对照样本。
研究优先级:维持不变。
对她而言,这又是一次高效的数据采集。
他的痛苦,他的坚守,他那个无人看见的注疏,最终只是化为了她数据库里一行简短的、用以佐证另一个邪恶灵魂的冰冷注脚。
那颗微弱的星辰,再一次于无边的黑暗中,闪烁了一下,而后重归寂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