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零点推书 > 其它小说 > 别动我的代码

别动我的代码

展颜消宿怨11 著

其它小说连载

主角是张硕黄磊的男生生活《别动我的代码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男生生作者“展颜消宿怨11”所主要讲述的是:主角为黄磊,张硕的男生生活,逆袭小说《别动我的代码由作家“展颜消宿怨11”倾心创情节充满惊喜与悬本站无广欢迎阅读!本书共计6419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09 05:53:03。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别动我的代码

主角:张硕,黄磊   更新:2025-10-09 13:06:0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六月的风裹着溽热,黏腻地贴在皮肤上,吹不进计算机系大楼森然的走廊。

答辩等候区的冷气开得足,却吹不散那股无形无质、弥漫在空气里的紧绷。

黄磊坐在靠墙的塑料椅子上,脊背挺得有些发僵,手指无意识地蜷缩,指尖冰凉。

他今天穿了件洗得领口有些松垮的白色POLO衫,下面是条半旧的牛仔裤,

脚上一双刷得发白的运动鞋。在这群即将进行毕业答辩的学生里,

像一枚误入珍珠场的粗砺石子。周围不时投来目光,有些是好奇,

更多是那种不动声色的打量,掠过他简单的衣着,然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意味移开。

他能感觉到那些视线,像细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不远处,张硕被几个人簇拥着,谈笑风生。

他穿着剪裁合体的浅蓝色衬衫,腕表折射着头顶灯管的光,偶尔一个抬手的动作,

都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优渥和松弛。有人低声奉承着什么,张硕嘴角噙着笑,

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黄磊这边,很快又移开,像掠过一片无关紧要的尘埃。黄磊垂下眼,

盯着自己那双旧运动鞋的鞋尖。鞋面上有一道不太明显的划痕,

是前几天在实验室搬东西不小心蹭的。他脑子里不受控制地闪过半个月前的那一幕。

也是在这栋楼,李教授的办公室。他抱着一摞刚打印出来的论文初稿,

满心期待地想请导师指点,门虚掩着,他听到里面张硕的声音。“李老师,您放心,

核心算法部分我反复验证过了,独创性绝对没问题……哦,您说黄磊那个啊?

”张硕的声音带着点恰到好处的讶异,“我也挺奇怪的,之前我们讨论思路的时候,

是聊过一些方向,没想到他后来……唉,可能他太想做好了吧。”黄磊当时站在门外,

像被一盆冰水从头浇到脚,血液都冻住了。他想推门进去,想大声质问,可脚步像灌了铅。

张硕那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像淬了毒的针,

把他几个月来熬过的夜、掉过的头发、无数次调试失败的焦灼,

都钉成了一个模糊而丑陋的“抄袭”印记。后来,系里的风言风语就起来了。

说他一个农村来的,平时不声不响,怎么可能做出那么有创意的设计?

肯定是“参考”了张硕的。那些目光,从之前的忽视,变成了隐隐的鄙夷和疏远。

口袋里的U盘硌着他大腿的皮肤,硬硬的,带着一点体温。那里面是他全部的心血,

也是他今天唯一能倚仗的武器。他深吸了一口气,

鼻腔里是空调送风的霉味和某种清洁剂混合的冰冷气息。“下一位,黄磊。

”听到自己的名字,黄磊猛地抬起头。负责叫号的助教脸上没什么表情。他站起身,

感觉腿有点麻,一步步朝着那间敞开的答辩教室走去。身后的低语似乎停顿了一瞬,

然后又窸窸窣窣地响起。张硕也停止了谈笑,目光追随着他的背影,那眼神里,

有毫不掩饰的嘲弄,还有一丝等着看好戏的笃定。答辩教室很大,前面一排长桌,

坐着五位答辩老师。正中间的是系主任,也是答辩组组长,姓王,面容严肃。旁边是李教授,

他的导师,此刻正低头翻看着手里的材料,看不清表情。另外三位老师,

有两位黄磊不太熟悉,只有一位赵老师,曾对他的开题报告提出过几个挺犀利的问题。

黄磊走到讲台前,把自己的U盘插进电脑,打开PPT。屏幕亮起,

投射出他毕业论文的标题。他清了清嗓子,因为紧张,声音带着点干涩。“各位老师好,

设计题目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布式系统故障智能预测与根因定位模型》……”他开始陈述。

最初的几分钟,还能感觉到心脏在胸腔里擂鼓,但一旦进入技术细节,

进入那个他耗费了无数个日夜构建起来的世界,语言渐渐变得流畅。他讲模型的结构,

讲算法的优化,讲数据预处理中的那些巧思,讲最终测试达到的惊人准确率。

他甚至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几个常见的陷阱,以及他是如何规避的。他能感觉到,

台下几位老师的眼神发生了变化。王主任身体微微前倾,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那位赵老师,则拿起笔,在他的论文打印稿上快速记录着什么。李教授依然低着头,

但翻动论文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陈述完毕,进入提问环节。王主任率先开口,

问题直指他模型中的一个技术难点,问得很深。黄磊早有准备,

条分缕析地解释了其中的原理和实现路径。王主任听完,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接着是赵老师,他问了几个关于数据源选择和模型泛化能力的问题,黄磊也一一应对,

虽然个别地方回答得不算完美,但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气氛似乎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就在这时,李教授缓缓抬起了头,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他没有看黄磊,

目光落在自己面前那份论文上,手指点在某一页。“黄磊同学,”他的声音不高,

却让整个教室瞬间安静下来,“你论文第三章的核心算法部分,

也就是这个动态阈值调整与关联分析融合的模块,我看了很久。”他顿了顿,抬起头,

目光锐利地投向黄磊:“这个模块的设计思路,还有具体的实现逻辑,

与张硕同学提交的论文中的核心部分,相似度非常高。你能解释一下吗?”来了。

黄磊感到后背的肌肉瞬间绷紧,口腔里弥漫开一股铁锈味。教室里落针可闻,

所有老师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脸上,带着审视、疑惑,还有一丝了然的惋惜。窗外,

知了聒噪的叫声不合时宜地传了进来,更衬得室内的寂静令人窒息。他没有立刻回答,

而是抬眼,迎上了李教授的视线。那眼神里没有慌乱,没有怯懦,只有一种异常的平静,

平静底下,是压抑已久的什么东西在冷冽地燃烧。“李老师,”他的声音很稳,

甚至比刚才陈述时还要稳,“您指的是不是这个部分?”他操作电脑,

快速地点开了一个文件路径,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

调出了一个命令行的窗口——那是Git的界面。“关于这部分代码,

以及我整个毕业设计的所有开发过程,”黄磊的手指在触摸板上滑动,

调出了仓库的日志界面,清晰的commit记录一条条呈现在投影大屏幕上,

“所有的版本迭代、代码修改、注释添加,包括每一次提交的精确时间戳,

都在这个私有的Git仓库里有完整记录。”他操作着,

筛选出核心算法几个关键文件的提交历史。一条条记录罗列出来,最早的一次提交,

赫然是在四个多月前。每一次提交都有简短的说明,记录着当时增加或修改了哪些功能,

修复了什么bug。时间线清晰得如同刻印在石头上。“需要我为您和各位老师,

详细展示一下最初构建这个动态阈值算法的第一次commit,

以及后续每一次关键迭代的时间戳和具体代码变更吗?”黄磊抬起头,目光扫过全场,

最后定格在李教授那张骤然失去血色的脸上,“我的第一次有效提交,是在今年二月十七日,

晚上十一点零三分。”他顿了顿,补充道,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我记得,

那时候张硕同学的课题方向,好像还没有完全确定。至少,在和我有限的几次交流中,

他从未提及任何与动态阈值相关的具体构思。”死寂。绝对的死寂。投影屏幕上,

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命令和日期数字,像一串串沉默的子弹,击碎了所有的怀疑和指控。

李教授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没能发出声音。他的脸色由红转白,又由白转青,

握着论文纸张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泛白。

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自己放在桌面的那支笔——一支看起来就价格不菲的奢侈品牌钢笔,

金属笔夹闪着冷光。那是张硕前几天以“感谢老师辛勤指导”为名送给他的。

他的动作很细微,但在全场凝固的注意力下,却显得格外突兀。王主任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

他先是深深地看了一眼屏幕上那条最早提交于二月十七日的记录,然后,目光转向李教授,

最后,又落回黄磊身上,那眼神复杂无比,有震惊,有愤怒,更有一种被愚弄的凛冽。

他没有再看李教授,也没有去碰那支钢笔,而是直接拿起了放在手边的内线电话,

按了几个键。“让张硕进来。”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教室门被推开,

张硕脸上还挂着那种准备充分的、带着些许优越感的微笑走了进来。

他似乎正准备接受一场属于他的、毫无悬念的胜利质询。然而,当他看清投影屏幕上的内容,

看清李教授那灰败的脸色,看清王主任眼中几乎要喷薄而出的怒火时,

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僵住,然后像劣质的墙皮一样,片片剥落,露出底下惨白的底色。

他的目光惊恐地在屏幕和李教授之间逡巡,嘴唇哆嗦着,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那精心维持的从容和体面,在铁一般的时间戳面前,碎得干干净净。王主任没有看他,

只是对着话筒,又重复了一遍,声音冰冷:“学校会严肃处理。”黄磊站在讲台上,

安静地收拾着自己的电脑和U盘。台下是一片混乱的低语和几位老师压抑着怒气的交谈声。

他没有再看张硕,也没有再看李教授。他拔下U盘,握在手里,那硬硬的触感依旧。

他抬起头,目光越过教室里一张张或震惊、或恍然、或尴尬的面孔,透过窗户,看向外面。

天,不知道什么时候阴了下来,浓重的乌云压着天际线,沉甸甸的,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