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东南裂口
第一节:炮火下的指挥部
苏军炮弹划破天际时的呼啸,早已不是偶尔惊扰人心的惊雷,而是像永不停歇的蜂鸣,死死缠绕在科特布斯郊外这片被战火撕碎的土地上。农舍指挥部的木梁早已在反复炮击下松动,每一次炮弹落地的震波传来,屋顶的灰尘就会簌簌落下,在铺满地图的木桌上积起薄薄一层,甚至会落在冯·克劳斯将军摊开的指缝间。
没人会怀疑这具身体里藏着另一个灵魂——林恩的意识早已与汉斯·冯·克劳斯的记忆、身份彻底融合,此刻他指尖按压的“施普雷河旧渡口”,不仅是地图上一个墨色小点,更是他反复推演了数十次的生路。近在咫尺的爆炸声震得窗户玻璃嗡嗡作响,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硝烟与泥土混合的刺鼻气味,可他的目光始终锁在地图上,仿佛周遭的死亡威胁都与自己无关。
“就是这里。”他开口时,声音没有丝毫波澜,既没有因局势危急而紧绷,也没有因即将下达生死命令而沉重,反倒像在军校的沙盘室里,平静地向学员讲解战术推演,“贝尔曼中校,突击连的准备工作,该有结果了。”
参谋长奥托·贝尔曼中校站在一旁,手指无意识地攥着皮质文件袋,指节都泛出了白。他脸上的神情很复杂,既有对当前局势的深深忧虑——正面苏军的攻势像潮水般一波比一波猛烈,防线随时可能崩溃,又有一丝被将军的冷静感染后,逐渐生出的决然。“将军,突击连已经在东侧桦树林边缘***完毕,一共132人,全是从各团筛选出的老兵,由冯·维茨兰上尉带队。”
贝尔曼顿了顿,还是忍不住补充道:“他们是咱们师现在仅剩的、完整且有战斗力的单位,师里所有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还有5挺MG-42机枪,全配给他们了。可是将军……”他的声音低了些,带着一丝迟疑,“正面俄国人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刚才前线还传来消息,左翼的第3营已经丢了两个阵地,现在抽调预备队去反击,万一正面防线撑不住,咱们全师都会被包抄的,这是不是太过冒险了?”
冯·克劳斯没有立刻反驳,只是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眼前只有自己能看见的系统界面。总兵力:4827的白色数字格外醒目,旁边代表部队组织度的红色长条,正以肉眼可见的缓慢速度往下掉——这意味着士兵的体力在消耗,指挥体系的衔接也在逐渐松散。系统地图上,代表苏军的红色箭头密密麻麻,从西北方铺展开来,最前沿的符号已经和第233师防御线的淡蓝色线条缠在一起,甚至有几处红色小点已经突破了防线,像钉子一样扎在阵地上。
第二节:破局的关键逻辑
“奥托,你觉得现在死守阵地,就能保住全师吗?”冯·克劳斯拿起桌上的铅笔,在地图上沿着苏军进攻路线画了一道弧线,笔尖划过的痕迹,恰好覆盖了第233师当前的防御范围,“我们现在有多少兵力?不足五千人,而且大半是带着伤、缺着粮的残兵。弹药呢?每门榴弹炮只剩不到20发炮弹,步***更是要按发分配。”
他放下铅笔,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像两把能穿透战场迷雾的刀,直直落在贝尔曼脸上:“死守阵地,不过是给俄国人当活靶子,让他们的炮火一点点磨碎我们——今天丢一个阵地,明天损一个营,用不了三天,第233师就会从编制上彻底消失。现在唯一的生机,不是‘守’,而是‘打’,是主动打出去,打乱他们的进攻节奏!”
贝尔曼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冯·克劳斯抬手制止了。“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也知道你觉得我在赌。但我不是盲目自信。”冯·克劳斯的意念一动,系统界面上的地图瞬间放大,聚焦在苏军进攻阵型的侧翼,“你看这里,苏军推进得太快了,步兵部队为了跟上坦克的速度,已经和装甲部队脱节,尤其是在师左翼的桦树林边缘,他们的先头步兵团和后续部队之间,有一个大约两公里宽的缺口,这是他们暂时的薄弱环节。”
这个发现,是系统赋予他的绝对优势——即便受限于这个时代的侦察水平,系统地图的精度无法覆盖每一个班排,但比起只能依靠侦察兵传回的零散情报、靠经验判断局势的苏军指挥官,他的战场感知能力早已领先了不止一个层级。“这个缺口不会存在太久,等苏军反应过来,补上这个漏洞,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冯·克劳斯的声音沉了些,“所以,我们必须抓住现在这个时机。”
贝尔曼凑到地图前,顺着将军指的方向仔细看去——如果不是冯·克劳斯点破,他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隐藏在进攻阵型中的细节。苏军的攻势太猛,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正面防线,谁会想到,看似无懈可击的进攻侧翼,居然藏着这样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
第三节:“反击-脱离”战术部署
“这次行动,不是单纯的反击。”冯·克劳斯再次拿起铅笔,在地图上从桦树林边缘出发,向苏军先头步兵团的侧翼划出一条短促而凶狠的路线,笔尖重重落在两个代表苏军指挥点的红色小旗上,“这是一次‘反击-脱离’接触作战,核心不是击溃敌人,而是制造混乱。”
他逐字逐句地解释,确保贝尔曼能完全理解每一个环节:“冯·维茨兰上尉的任务很明确,带着突击连利用桦树林的掩护,悄悄绕到苏军侧翼,等炮击开始后,立刻发起突袭。首要目标是打掉他们的指挥节点——不管是营部还是连部,只要指挥体系乱了,苏军的进攻就会出现停滞;其次是摧毁他们的伴随火炮,没有了迫击炮和反坦克炮的支援,他们的步兵就成了活靶子。”
“那师属炮兵连呢?”贝尔曼立刻问道,他知道炮兵的火力支援,会直接决定突击连能否顺利突破。
“师属炮兵连所有剩余的炮弹,全部集中起来,轰击这个区域。”冯·克劳斯的手指移到苏军后方一片标注着“疑似集结地”的区域,那里没有明确的兵力符号,但根据系统的态势分析,大概率是苏军囤积物资、休整兵力的地方,“炮击不需要追求精度,也不用在意杀伤多少敌人,核心目标有两个:一是制造烟幕,为突击连的突袭提供掩护;二是制造恐慌,让苏军以为我们要从后方发起大规模反击,打乱他们的判断。”
他顿了顿,身体微微前倾,声音虽然压低了,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压迫感:“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反击成功后,不许恋战。不管缴获多少物资,不管击溃多少敌人,都必须立刻沿预定路线向东南方向梯次撤退。维茨兰要留下两个班断后,确保大部队能安全脱离,一旦发现苏军反扑,断后部队也要及时撤退,不能有任何牺牲。全师的命运,就看我们能不能撕开这个口子,跳出当前的交战圈。”
贝尔曼看着地图上那条清晰的路线,又看了看将军那双充满笃定的眼睛——刚才还萦绕在心头的疑虑,此刻已经消散大半。他重重地点了点头,抬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遵命,将军!我立刻去传达命令,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会出问题!”
第四节:炮火轰鸣的信号
贝尔曼离开后,农舍指挥部里只剩下冯·克劳斯一个人。他走到窗边,推开一条缝隙向外望去——远处的战场上,火光此起彼伏,苏军的坦克炮声、德军的步枪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令人窒息的喧嚣。他再次打开系统界面,确认了突击连的位置已经标记在桦树林边缘,又检查了一遍炮兵连的弹药储备,才稍稍放下心来。
命令传达的速度比预想中更快。半个多小时后,通讯兵匆匆跑进来,敬礼后汇报道:“将军,炮兵连已经完成射击准备,所有105毫米榴弹炮都已瞄准预定区域,冯·维茨兰上尉传来消息,突击连已进入攻击位置,随时等待炮击信号。”
“很好。”冯·克劳斯抬手看了看手腕上的军用手表,指针正好指向下午三点十分,“通知炮兵连,三分钟后开始炮击,持续五分钟,然后停止射击,等待后续命令。”
通讯兵刚转身离开,远处就传来了榴弹炮发射时的沉闷轰鸣。那几门早已陈旧的105毫米榴弹炮,是第233师仅剩的重火力装备,此前一直被藏在后方,为了这次反击,才被悄悄拉到了前线。炮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划过阴沉的天空,像一道道黑色的闪电,朝着苏军后方的疑似集结地飞去。
第一发炮弹落地时,激起了数米高的泥土和硝烟,虽然没有精准命中目标,但巨大的爆炸声还是瞬间吸引了苏军的注意力。紧接着,第二发、第三发炮弹接连落下,尽管射击精度有限,很多炮弹都落在了空地上,但密集的炮击还是形成了一片厚厚的烟幕,将苏军的集结地笼罩在其中。
正如冯·克劳斯所料,这次炮击的突然性完全超出了苏军的预料。正在集结地休整的苏军士兵,有的还在擦拭武器,有的刚端起饭盒准备吃饭,突如其来的炮火让他们瞬间乱作一团,尖叫声、奔跑声、武器碰撞声夹杂在一起,原本有序的集结地,转眼就变成了混乱的战场。
第五节:桦树林中的突袭
炮声就是信号。隐藏在桦树林中的突击连,在冯·维茨兰上尉的一声令下,像蛰伏已久的猎豹般猛地扑了出去。士兵们都穿着与树林颜色相近的灰色军装,低着头,快速穿梭在树干之间,尽量不发出一点声音。MG-42机***则扛着沉重的武器,跟在队伍中间,随时准备提供火力支援。
此时的苏军先头步兵团,还在集中精力向德军正面防线发起进攻,根本没料到侧翼会突然出现敌人。当突击连冲到距离苏军阵地只有一百米远的地方时,维茨兰上尉猛地抬手,身后的MG-42机枪瞬间响起了标志性的“撕裂布”般的声音,密集的子弹像致命的火鞭,朝着正在展开进攻队形的苏军步兵扫去。
毫无防备的苏军士兵成片倒下,剩下的人惊慌失措地寻找掩护,原本整齐的进攻阵型瞬间溃散。“快,‘铁拳’小组跟上,打掉他们的反坦克炮!”维茨兰上尉手持步枪,一边射击一边大喊。两个装备着“铁拳”火箭筒的小组立刻冲了出去,趁着苏军混乱,快速接近那些试图转向反击的T-34坦克。
“瞄准坦克侧面,开火!”随着一声令下,“铁拳”火箭筒发出一声巨响,火箭弹带着火焰飞向T-34坦克的侧面装甲——那里是坦克最薄弱的部位。只听“轰隆”一声,坦克的侧面装甲被炸开一个大洞,里面的苏军士兵来不及逃生,就被火焰吞噬,坦克的履带也停了下来,冒着黑烟一动不动。
另一名“铁拳”射手趁机瞄准了旁边一门正在调整角度的迫击炮,火箭弹精准命中炮位,迫击炮瞬间被炸成了碎片,操作迫击炮的苏军士兵也当场阵亡。短短十分钟,突击连就击溃了苏军的一个排,摧毁了两门迫击炮、一辆坦克,还缴获了几支步枪和一箱子弹。
第六节:系统后勤的妙用
冯·克劳斯站在指挥部窗口,举着望远镜观察着前线的战况。望远镜的视野里,突击连正像一把锋利的尖刀,不断楔入苏军的侧翼阵地,苏军虽然在拼命抵抗,但混乱已经蔓延开来,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他的意念再次落在系统界面上——微缩地图上,代表突击连的蓝色光点正凶狠地向前推进,所到之处,代表苏军班排级单位的红色小点纷纷黯淡、溃散,有的甚至直接从地图上消失,那是士兵全部阵亡或被俘的信号。就在这时,系统界面上突然弹出一个提示:步兵装备补充包×3、口粮补给×5已生产完成,是否分配至突击连?
冯·克劳斯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立即分配”。他知道,系统的后勤功能不能暴露,必须用符合这个时代逻辑的方式呈现。没有华丽的光效,也没有凭空出现的物资,那些补充包和口粮,会以“战场遗留物资”的形式,出现在突击连附近的散兵坑或隐蔽处。
果然,没过多久,通讯兵就拿着无线电跑了进来,脸上带着几分惊讶:“将军,冯·维茨兰上尉传来消息,说他们在散兵坑里找到了几箱没带走的弹药和口粮,现在士兵们的弹药充足了不少,士气也高了很多!”
冯·克劳斯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查的弧度。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既解决了突击连的补给问题,又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怀疑。“知道了,让维茨兰上尉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任务后立刻撤退,不要拖延。”他叮嘱道,目光再次回到望远镜里,此时突击连已经接近了苏军的一个营部,战斗变得更加激烈。
前线的维茨兰上尉看着士兵们从散兵坑里搬出一箱箱弹药,心里满是疑惑——他昨天还亲自检查过这片区域,根本没有什么遗留物资,可现在这些弹药和口粮,却像是凭空出现一样。但他没有时间深究,眼下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务,撤退到安全区域。“所有人注意,加快速度,打掉营部后立刻撤退!”他大喊着,带头冲向苏军营部。
第七节:见好就收的撤退
苏军营部的抵抗比预想中更顽强,几名苏军军官拿着手枪,指挥着残余的士兵死守阵地,甚至还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反扑。但此时的突击连,不仅弹药充足,士气也达到了顶峰,面对苏军的反扑,士兵们毫不畏惧,MG-42机枪的火舌不断喷射,步***也精准地命中目标。
经过二十多分钟的激战,突击连终于击溃了苏军营部的守军,缴获了一部无线电、几份地图,还有几辆停在营部附近的卡车——这些卡车虽然有些破旧,但都还能开动,正好用来运送后续撤退的伤员和物资。“上尉,我们要不要再往前推进一段,说不定还能缴获更多东西!”一名士兵兴奋地喊道,眼里满是战意。
维茨兰上尉却摇了摇头,他想起了冯·克劳斯将军的命令——不许恋战,立即撤退。“不行,将军有令,完成任务后立刻撤退,不能恋战!”他拿出手表看了看,“现在距离炮击结束已经过去了四十分钟,再不走,苏军的增援部队就该到了。所有人立刻***,两个班留下断后,其他人带着缴获的物资,沿预定路线撤退!”
士兵们虽然有些不甘心,但还是立刻执行了命令。断后的两个班快速占据了附近的高地,架起MG-42机枪,警惕地观察着苏军可能增援的方向。大部队则带着缴获的物资,还有几名被俘的苏军士兵,沿着桦树林中的小路,快速向东南方向撤退。
果然,就在突击连撤退后不到十分钟,苏军的增援部队就赶到了——两辆T-34坦克带着一个连的步兵,朝着营部的方向赶来。断后的士兵立刻开火,MG-42机枪的子弹打在坦克的装甲上,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虽然没能摧毁坦克,却成功拖延了苏军的推进速度。
“撤!”看到大部队已经走远,断后班的班长立刻下令,士兵们迅速收起武器,沿着小路追赶大部队。等苏军赶到营部时,只看到一片狼藉的战场,还有几具苏军士兵的尸体,连德军的影子都没看到。
第八节:夜幕中的转进
夜幕渐渐降临,天空中的乌云越来越厚,没有一丝月光,只有远处战场的火光,偶尔会照亮这片漆黑的土地。硝烟和暮色交织在一起,成为了第233师残部最好的掩护。按照冯·克劳斯预先下达的命令,全师以连排为单位,沉默地脱离阵地,沿着侦察兵提前探明的小路,向东南方悄然遁去。
队伍里很安静,没有人说话,只有脚步声、车轮滚动声,还有偶尔传来的伤员的低吟。贝尔曼中校亲自负责后勤组织,他将缴获的卡车和师里仅剩的几辆军用卡车集中起来,把重伤员小心翼翼地抬上车,轻伤员则互相搀扶着,跟在队伍后面。
为了避免被苏军发现,所有士兵都关掉了手电筒,只能依靠前面士兵的背影辨别方向。冯·克劳斯走在队伍中间,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一边打开系统界面——代表部队的蓝色光点正有序地向东南方向移动,没有出现掉队或迷路的情况,组织度也因为脱离了正面战场,开始缓慢回升。
“将军,前面发现了一股被打散的德军部队,大约有五十人,他们看到我们的队伍,想加入进来。”侦察兵匆匆跑过来报告。
冯·克劳斯点了点头:“让他们过来,派人清点人数,检查他们的武器和状态,然后编入后面的补充连。”他知道,现在每多一个人,后续的生存几率就大一分。
很快,那股被打散的德军部队就加入了队伍。他们大多衣衫褴褛,脸上满是疲惫和恐惧,手里的武器也五花八门,有的甚至只有一把匕首。但当他们看到这支装备相对完整、还能有序行进的队伍时,眼里重新燃起了希望。“将军,我们跟着您,您让我们做什么都行!”一名老兵激动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
冯·克劳斯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拍了拍老兵的肩膀:“好好跟着队伍,只要我们不放弃,就还有生路。”
第九节:施普雷河畔的轻取
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天快拂晓的时候,第233师残部终于抵达了施普雷
第九节:施普雷河畔的轻取
经过一夜的急行军,天快拂晓的时候,第233师残部终于抵达了施普雷河畔。连续十几个小时的跋涉,让士兵们早已疲惫不堪,不少人走着走着就会打个趔趄,手里的步枪都快握不住,就连一直斗志昂扬的冯·维茨兰上尉,眼下也挂着浓重的黑眼圈,眼里布满了血丝。
冯·克劳斯下令队伍在河畔的树林里暂时休整,同时让侦察兵立刻前往旧渡口探查情况。半个多小时后,两名侦察兵快步跑了回来,脸上带着难掩的惊喜,敬礼后汇报道:“将军!旧渡口的木桥居然没被破坏,桥面虽然有些松动,但足够人和车辆通过!而且那里只有小股苏军后勤部队驻扎,大概二十多个人,看起来都没什么战斗力,大部分人还在帐篷里睡觉!”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军官们都松了一口气——如果木桥被破坏,他们要么冒险涉水渡河(眼下河水还带着初春的寒意,涉水很容易冻伤),要么就得绕远路寻找其他渡口,那样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还可能遭遇苏军的增援部队。
“将军,打吗?”冯·维茨兰上尉立刻上前一步,眼神瞬间亮了起来,疲惫仿佛被这突如其来的战机驱散了大半,“就凭他们那点人,我们一个排就能解决,保证不会耽误大部队渡河!”
冯·克劳斯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打开系统界面,仔细查看了旧渡口周边的态势——系统地图上,只有一个小小的红色光点集群标记在渡口附近,兵力数值显示为“27人”,旁边还标注着“后勤部队,装备简陋”,没有坦克、火炮等重武器,也没有发现附近有苏军增援部队的迹象。他又看了看部队的状态:经过短暂的休整,士兵们的体力略有恢复,代表组织度的蓝色长条虽然还没到50%,但已经能支撑一场小规模的突袭,士气也因为即将抵达安全地带而有所回升。
“打,必须速战速决。”冯·克劳斯放下意念,语气坚定地说道,“维茨兰,还是你的突击连负责主攻,挑选30名精干的士兵,从两侧迂回过去,尽量不要开枪,能俘虏就俘虏,实在不行再动手,避免惊动远处的敌人。”
他转头看向贝尔曼中校:“奥托,你组织所有可用的机***,在河畔的高地架起机枪,一旦突击连发起进攻,就立刻提供火力掩护,防止苏军逃跑。另外,让渡河准备工作同步进行,只要渡口被控制,就让伤员和车辆先过,步兵断后,争取在一个小时内完成全师渡河。”
“遵命,将军!”两人同时敬礼,转身去执行命令。
突击连的士兵们虽然疲惫,但听到要进攻的命令,还是立刻打起了精神。30名精干士兵分成两组,一组从木桥左侧的芦苇丛迂回,一组从右侧的树林绕路,手里握着上了刺刀的步枪,脚步轻盈地向渡口靠近。此时的苏军后勤部队,还在帐篷里睡得香甜,只有两名哨兵靠在木桥的栏杆上,打着哈欠,时不时抬头张望一眼,根本没察觉到危险正在逼近。
“动手!”随着维茨兰上尉的低声令下,左侧迂回的士兵突然冲了出去,没等哨兵反应过来,就捂住了他们的嘴,将刺刀抵在了他们的喉咙上。两名哨兵吓得浑身发抖,根本不敢反抗,只能乖乖被俘虏。
紧接着,士兵们冲进了苏军的帐篷。帐篷里的苏军士兵被惊醒,有的还没来得及摸武器,就被德军士兵用枪指着胸口;有的试图反抗,却被早已准备好的士兵按在地上,很快就失去了抵抗力。整个战斗不到十分钟就结束了,27名苏军后勤部队,25人被俘,2人试图逃跑时被机枪火力击中,没有一名德军士兵伤亡,还缴获了不少压缩饼干、罐头和药品。
第十节:桥头堡上的远眺与前路
当第一辆载着伤员的卡车缓缓驶过木桥,安全抵达施普雷河东南岸时,贝尔曼中校终于松了一口气,他走到冯·克劳斯身边,汇报道:“将军,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部队完成渡河,剩余部队正在有序通过,缴获的物资也已经装车,预计再过二十分钟,全师就能全部抵达南岸。”
冯·克劳斯点了点头,走到河畔的一处高地上,举着望远镜向西北方望去。远处的天空中,一片诡异的暗红色正缓缓蔓延——那是柏林方向的火光,即便隔着几十公里的距离,也能清晰地看到。炮火声已经变得很微弱,像是被厚重的空气过滤过一样,但那片暗红色的火光,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他知道,那片火光不仅在烧毁柏林的建筑,更在宣告一个时代的终结——第三帝国的覆灭,已经进入了倒计时。而他,汉斯·冯·克劳斯,或者说林恩,却带着一支残部,从必死的陷阱中逃了出来,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为自己、为这支军队,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将军,全师已经全部抵达南岸!”维茨兰上尉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断后部队也已经撤回,我们要不要立刻炸毁木桥,防止苏军追上来?”
冯·克劳斯摇了摇头:“暂时不用。木桥留着,说不定以后还有用。让侦察兵在北岸留下两个警戒哨,一旦发现苏军的踪迹,立刻回报,我们再决定是否炸毁木桥。”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通知部队,在南岸的树林里短暂休整两小时,让士兵们吃点东西、补充体力,医护人员立刻对伤员进行救治。另外,再派出两支侦察兵小队,一支向东南方向的吕本地区探查,了解当地的***和地形;另一支向东北方向侦查,确认苏军是否有追击的迹象。”
“明白!”维茨兰上尉立刻转身传达命令。
冯·克劳斯再次打开系统界面,看着上面更新的数据,眼神变得深邃起来:控制领土显示为“施普雷河东南岸桥头堡(约15平方公里,不稳定)”,总兵力从4827人增加到了5891人,多出来的10***人,大多是一夜行军中收容的散兵;资源方面,人力、石油、弹药等都有小幅增长,这得益于之前的反击缴获和系统补充;科技研究一栏,“基础战术革新”还剩45小时,一旦研究完成,部队的战术执行力和战斗力,都会有明显提升。
这片15平方公里的桥头堡,在1.49亿平方公里的世界版图上,渺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占比只有0.00001%;5891人的兵力,和美苏英等大国的百万大军相比,也不值一提。但冯·克劳斯并不在意——这是从零到一的关键一步,是他建立新势力的起点。
休整的士兵们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有的在吃缴获的罐头,有的靠在树干上闭目养神,有的则在擦拭武器。虽然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里已经没有了之前的绝望,多了一丝对生存的渴望,对未来的期待。他们知道,是冯·克劳斯将军,带着他们从死亡线上逃了出来,只要跟着将军,就还有希望。
冯·克劳斯的目光,越过眼前的树林,投向了更远方——吕本地区之后,是南下去往德累斯顿,那里或许还有德军的残部,可以收拢更多兵力;还是继续向东,寻找一个远离美苏军队主战场的地方,建立一个稳固的基地?
他知道,前路依旧充满了未知和危险。美军正在向西推进,苏军在东部步步紧逼,英军也在北部虎视眈眈,任何一个势力,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敌人。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和足够强硬的拳头。想要活下去,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变得更强,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击败每一个阻碍他们的敌人。
两小时后,侦察兵小队传来了初步消息:吕本地区目前没有大规模的军队驻扎,只有少量苏军的地方守备部队,兵力薄弱;东北方向暂时没有发现苏军的追击部队,大概率是苏军还在整理科特布斯的战场,没能及时察觉他们的动向。
冯·克劳斯收起望远镜,嘴角勾起一抹坚定的弧度。“通知部队,休整结束后,立即向吕本地区进发!”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我们的目标,是吕本!是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随着命令的下达,第233师残部再次集结,虽然依旧狼狈,却多了一份整齐和坚定。队伍缓缓向东南方向前进,脚步声在清晨的树林里回荡,朝着吕本,朝着未知却充满希望的前路,一步步走去。
本章结语
已占领区域:约15平方公里(世界总面积约1.49亿平方公里,占比:约0.00001%)
总兵力:5,891人(步兵为主,含少量炮兵及缴获车辆,士兵状态:疲惫、士气略有回升、组织度<40%)
系统资源:
- 人力:***(主要来源于收容的散兵,可用于补充兵力缺口)
- 石油:18(含战斗缴获及系统少量补充,仅能支撑现有车辆短期行驶)
- 弹药:35(满足小规模战斗需求,长期作战需进一步补充)
- 钢铁:12(可用于简单维修武器装备,无法支撑重武器制造)
- 稀有材料:4(数量稀缺,需重点收集,用于解锁系统科技)
备注:成功脱离科特布斯主要包围圈,在施普雷河东南岸建立不稳定桥头堡,为后续行动争取了宝贵时间。部队经短暂休整后士气有所恢复,但长期行军和战斗导致体力透支,亟需更充足的补给和更安全的休整地点。“基础战术革新”科技仍在研究中,完成后将显著提升部队战斗力。
本章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