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零点推书 > 其它小说 > 覆雪无痕

覆雪无痕

等闲识得春风面 著

其它小说连载

《覆雪无痕》内容精“等闲识得春风面”写作功底很厉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李素芬赵秀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覆雪无痕》内容概括:男女情节人物分别是赵秀,李素芬,念军的年代小说《覆雪无痕由网络作家“等闲识得春风面”所展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本站纯净无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6503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14 02:35:37。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覆雪无痕

主角:李素芬,赵秀   更新:2025-10-14 07:25:1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赵家村的那个冬天,来得特别早。刚进农历十月,

第一场雪就悄无声息地覆盖了村庄的屋顶、光秃的枝桠和蜿蜒的土路。

李素芬天没亮就起来了,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外面已是一个寂静的银白世界。

她哈出一口白气,正要去井边打水,却看见村口老槐树下站着一个人影。是赵秀。

她穿着一件半旧的红色碎花棉袄,肩上落满了雪,不知已在那里站了多久。“秀儿!

”李素芬踩着积雪快步走过去,拍掉赵秀身上的雪屑,“这么冷的天,你不要命了?

”赵秀转过脸来,冻得发青的脸上绽开一个恍惚的笑:“嫂子,建国今天回来。

”李素芬的心沉了下去。这是赵秀等王建国的第五个冬天,她的等待从满怀希望的守望,

变成了村里人见怪不怪的风景。“好好,回家等。”李素芬挽住赵秀冰凉的胳膊,

“你这身子,冻坏了咋办?”赵秀顺从地跟着李素芬往家走,却仍不住回头,

喃喃:“他说当了军官就回来娶我……”李素芬还记得六二年春天第一次见到王建国的情形。

那时刚过完年,村里来了部队的兵帮助春耕。王建国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

肩章上的红星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是这群兵里最显眼的一个,不仅因为个头高,

更因为他肚子里有墨水,能说会道。赵秀那时是村里最水灵的姑娘,

两条乌黑的长辫子垂在胸前,笑起来眼睛像月牙。她在田间给士兵们送水,

王建国接过水碗时,两人的手指不小心碰在一起,赵秀的脸顿时红得像天边的晚霞。

“谢谢你,同志。”王建国声音洪亮,目光灼灼地看着赵秀。赵秀低下头,

声音细若蚊吟:“不客气。”后来的事,村里人都看在眼里。

王建国利用休息时间教赵秀认字,赵秀则偷偷给王建国塞煮熟的鸡蛋。

有时李素芬傍晚从地里回来,能看见他们坐在村头的小河边,赵秀认真地在土块上写字,

王建国在一旁指点,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春耕结束那天,王建国向赵家提亲。

他站在赵家简陋的堂屋里,腰板挺得笔直,声音铿锵有力:“叔,婶,我王建国在此发誓,

等我在部队站稳脚跟,一定回来风风光光娶秀儿过门!我会一辈子对她好,如有违背,

天打雷劈!”赵大山蹲在门槛上抽烟,半晌,点了点头:“别辜负她。”赵秀站在母亲身后,

羞红了脸,眼睛里却闪着光。王建国临走前,塞给赵秀一个小布包。李素芬后来才知道,

里面是一支钢笔和一本红色封皮的笔记本。“等我来信。”王建国对赵秀说。

赵秀重重地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起初,王建国的信来得很勤。每月一封,雷打不动。

赵秀总是迫不及待地拆开,反复地读,不认识的就找老村长教她,然后再读几遍,

最后再宝贝似的收起来,用红绸布包好,藏在枕头底下。笨拙地写回信。

不会的字又想写的字就再找老村长教。如此反复,乐此不疲。“建国立了功,

”赵秀逢人便说,“领导很器重他。”“他说等稳定下来就接我去随军。”“他信里写了,

明年春天一定回来。”李素芬也为小姑子高兴。那时她刚嫁到赵家不久,

和赵秀处得跟亲姐妹似的。晚上,她们常常挤在一个炕上,赵秀一字一句地教她认字,

把王建国信里的内容念给她听。“嫂子,你看建国写的这个'念'字,是说他想我呢。

”赵秀指着信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变化是悄然发生的。六四年开春后,

王建国的信从一月一封,到两三月一封,内容也越来越短。赵秀的解释永远是他太忙,

任务太重。“建国说了,现在正是提干的关键时期,不能分心。

”赵秀这样对询问的邻里解释,但李素芬看得出她眼里的不安。有一次,

李素芬看见赵秀独自坐在小河边抹眼泪,手里紧紧攥着那本红色笔记本。“怎么了秀儿?

”李素芬坐到她身边。赵秀慌忙擦干眼泪,强颜欢笑:“没什么,就是想他了。

”李素芬心里明白,但不好点破,只是轻轻拍了拍赵秀的背。六五年夏天,

王建国的信彻底断了。赵秀依旧每天去村口等,只是眼里的光一点点暗了下去。

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有时对着空气自言自语,有时半夜里突然哭醒。李素芬心疼小姑子,

私下里让赵大山去打听。赵大山从县里回来,带回来一个消息:王建国提干了,还上了报纸。

“报纸上怎么说?”李素芬急切地问。赵大山欲言又止,最后叹了口气:“说他立了功,

还...还表扬他顾全大局,为了工作推迟婚期。”“推迟婚期?”李素芬愣住了,

“他跟谁婚期?”赵大山摇摇头,不再说话。李素芬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赵秀,

只是更加细心地照顾她。然而纸包不住火,村里开始有风言风语,说王建国在城里有了相好,

是某个首长的千金。赵秀听到这些传言,反而平静得出奇。她不再去村口等待,

而是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捧着那本红色笔记本发呆。直到六五年冬天,

赵秀突然不再出门了。她把自己关在屋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第四天出来时,

整个人瘦脱了相,眼神涣散,却绝口不再提王建国的名字。李素芬以为她是终于死了心,

还暗暗松了口气。然而真正的打击还在后面。那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李素芬正在灶前做饭,

突然听见赵秀在屋里呕吐。她赶紧跑进去,看见赵秀趴在炕沿,脸色惨白。“吃坏东西了?

”李素芬关切地问。赵秀摇摇头,眼神躲闪:“没、没事。”细心的李素芬却注意到,

赵秀的月事已经两个月没来了。一个可怕的猜想在她心中升起,但她不敢声张,

只是暗中观察。赵秀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她总是穿着宽松的衣服,刻意躲避着众人的目光。

村里人开始在背后指指点点,但碍于赵大山在村里的威望,没人敢当面说什么。

李素芬几次想找赵秀谈谈,都被她躲开了。直到那个闷热的夏夜,

李素芬起夜时听见厢房传来压抑的呻吟。她推门进去,看见赵秀蜷在炕上,满头大汗,

身下的褥子已被血染红一片。“孩子……嫂子,救孩子……”赵秀抓着她的手腕,

力气大得吓人。李素芬脑袋嗡的一声,这才注意到赵秀宽松衣衫下高高隆起的小腹。

她是什么时候怀上的?王建国已经快一年没回来了啊。“秀儿,

你这是...”李素芬的声音颤抖着。赵秀痛苦地闭上眼睛,

落:“他说……最后一次见面……他以后会娶我的……他爱的是我……”李素芬来不及多想,

赶紧叫醒赵大山,让他去请接生婆。那晚,赵秀难产,凄厉的叫声划破夜空。

当接生婆终于抱出那个瘦小的男婴时,赵秀已经气若游丝。“是个带把的,

”接生婆把婴儿递给李素芬,“就是太小了,怕是不好养活。”李素芬抱着奄奄一息的婴儿,

看着昏迷不醒的小姑子,心如刀绞。赵秀醒来后,整个人都变了。她不再认得人,

时而哭时而笑,对身边的婴儿视而不见。有时她会突然抱住枕头,轻轻摇晃,

哼着不成调的摇篮曲;有时她又会把婴儿推开,尖叫着说这不是她的孩子。

最让李素芬心痛的是,赵秀偶尔清醒的时刻。有一次,她突然抓住李素芬的手,

泪流满面:“嫂子,他不要我了...他娶了团长的女儿...”那一刻,李素芬才知道,

王建国不仅在部队里结了婚,还在最后一次见面时欺骗了赵秀,让她怀上了孩子。

看着神志不清的小姑子和瘦弱的婴儿,李素芬做了一个决定。“从今往后,

这孩子就是我儿子。”她对赵大山说,“你妹子这个样子,怎么养孩子?

总不能让孩子一辈子有个疯娘。”赵大山蹲在门槛上,一口接一口地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

他的脸皱得像核桃。最后,他重重地点了头。他们给孩子取名赵念军。

村里人都以为这是李素芬的老来子,没人知道孩子的生母就是整天在村里游荡的疯女人赵秀。

念军一天天长大,会爬了,会走了,会叫娘了。每次念军叫“娘”时,赵秀总会愣一下,

然后痴痴地笑。她有时会偷偷塞给念军一块糖,或是把自己碗里的鸡蛋夹给他,

却从不说为什么。李素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知道,在赵秀混沌的意识深处,

还残存着母性的本能。念军三岁那年,问了一个让李素芬措手不及的问题:“娘,

为什么姑姑总在村口站着?”李素芬正在纳鞋底,针一下子扎进了手指。

她把渗血的手指含在嘴里,含糊地说:“她在等人。”“等谁啊?”“等一个不会回来的人。

”念军似懂非懂,但没再问下去。这孩子从小就懂事,知道有些问题不该问。

日子如水般流过。念军上了小学,赵秀依旧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会帮李素芬摘菜、扫地,

甚至能给念军补袜子;坏的时候,她整日又哭又笑,或者半夜跑出去,

全家人打着火把满村找。李素芬在这些年里老得很快,四十几岁的人已有了半头白发。

有人劝她把赵秀送去精神病院,何苦这么累。“她叫我一声嫂子,就是我妹子。

”李素芬总是这么回答。一九七四年的冬天,念军八岁了。他已经是班里最高的男孩,

成绩也好,尤其喜欢语文。李素芬不识字,但总爱看念军趴在炕桌上写作业的样子。

这天放学,念军没直接回家,而是和同学去后山玩到天黑。李素芬急得正要叫赵大山去找,

却见念军满头大汗地跑回来,手里攥着一把枯黄的野花。“娘,别生气,我去给你采花了。

”念军把花递过来,眼睛亮晶晶的。李素芬的心一下子软了,接过花插在桌上的玻璃瓶里,

转身去厨房热饭。赵秀安静地坐在炕沿,看着念军,

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用手帕包着的水果糖,塞进他手里。“吃糖,”她小声说,眼神温柔,

“甜的。”念军愣了一下,看看糖,又看看赵秀,最后还是剥开糖纸,把糖放进嘴里。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