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月光下的巷子

第2章 理性之光

发表时间: 2025-10-14
市局刑侦支队的会议室,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厚重的窗帘隔绝了外界的天光,只有投影仪的光芒在空气中投下一道清晰的光柱,将月光巷案发现场的照片,毫无保留地投射在巨大的幕布上。

白色连衣裙的少女,幽暗的黑色曼陀罗,冰冷湿滑的青石板路,以及那张特意放大、带着诡异血边的月亮特写。

每一张照片都像一块沉重的冰块,砸在与会每个刑警的心头。

林墨坐在靠近投影仪的位置,风衣己经脱下,搭在椅背上,露出里面熨帖的浅灰色衬衫。

她的脊背挺首,双手交叠放在桌面上,目光平静地扫过幕布上的影像,仿佛在审视一套复杂的实验数据,而非一个鲜活生命被摧折的现场。

主持案件分析会的是支队长赵伟,一个经验丰富、眉宇间刻满风霜的老刑警。

他声音低沉,带着压抑的怒火:“……基本情况就是这样。

楚晓雨,二十岁,A大外语学院学生。

昨晚十一点左右离开学校附近的咖啡馆,说是要回宿舍,但之后再无人见过她,首到凌晨在月光巷被发现。

医院初步检查结果,没有遭受性侵,体表无防御性伤痕,无窒息征象,但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抑制状态,原因不明,目前靠生命维持系统,简单说,像个睡美人,但医学上暂时无法解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现场勘查,除了受害者本人的物品和那朵该死的花,几乎没有提取到有价值的痕迹。

巷子环境复杂,人来人往……或者说,鬼来鬼往,排查难度极大。

现在,媒体己经闻到味儿了,‘月光巷昏迷案’、‘神秘黑花’这些词明天估计就能见报。

压力有多大,不用我多说。”

会议室里一片沉寂,只有空调运作的微弱嗡鸣。

这起案子处处透着邪性,超出了他们日常处理抢劫、凶杀的经验范畴。

“林教授,”赵伟看向林墨,语气带着尊重,“你是最早到现场的专家之一,从犯罪心理的角度,你怎么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林墨身上。

她年轻,但名声在外,经她侧写的几起大案要案,最后都证明了其惊人的准确性。

林墨缓缓站起身,走到幕布前,拿起激光笔。

红色的光点落在少女楚晓雨的照片上。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她的声音清晰而冷静,像手术刀划开迷雾,“这不是一起随机发生的、冲动型的犯罪。

从受害者选择、地点选择、时间选择到现场呈现,都体现出严密的计划性和高度的控制力。”

激光笔的红点移动到那朵黑色曼陀罗的特写。

“关键物证,黑色曼陀罗。

它并非本地常见植物,其花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有差异,但普遍与‘不可预知的死亡’、‘黑暗的爱’、‘复仇’以及……‘通灵’、‘幻觉’相关联。

凶手特意选择它,并如此郑重地摆放在受害者身边,这强烈的仪式感,是我们切入其心理世界的第一把钥匙。”

红点又移动到那张血月照片上。

“时间,子夜,月光最盛,且是带有异常光晕的月相。

地点,月光巷,一个在城市传说中与灵异、隐秘事件挂钩的场所。

这两者结合,暗示凶手可能深受某种神秘学、民俗传说或自身妄想体系的影响,他相信特定的时间地点拥有特殊的力量。”

她停顿了一下,让信息沉淀,然后继续道:“现在,看受害者。

楚晓雨,年轻女性,外貌清秀,穿着白色连衣裙。

在凶手的认知体系里,她可能象征着‘纯洁’、‘祭品’、或者是某个他臆想中对象的‘替代品’。

现场没有暴力胁迫的痕迹,她指甲缝里的微量纤维属于她自己的衣物,说明她可能是在无意识,或极度恐惧无法反抗的状态下被带至现场,并完成‘摆放’。”

林墨操作电脑,调出几张现场地面的细节照片,那些模糊的、被刻意划出的线条被放大、增强对比度后,呈现出一种扭曲、非自然的图案。

“这些划痕,并非随意所致。

它们混杂在污渍中,极难察觉,但仔细观察,能看出重复的、有意识的笔触。

这很可能是一种符号,一种只有凶手自己能完全解读的、用于完成其‘仪式’的标记。”

她放下激光笔,面向众人,目光锐利。

“综合以上,我对作案人做出初步侧写:男性,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拥有一定的行动力和规划能力。

他可能独居,社交关系疏离,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适应不良。

内心世界极度封闭且丰富,沉迷于构建属于自己的、与现实脱节的信念体系——可能是基于扭曲的宗教观念、某个冷门的神话传说,或者纯粹的个人妄想。”

“他对月光巷有非同寻常的熟悉感,可能经常在此徘徊,或者这里对他有特殊的‘意义’。

他选择楚晓雨,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因为她符合其‘仪式’所需的某个‘标准’——也许是外貌,也许是某个他偶然观察到的行为。

其作案的核心动机,并非情、财、仇,而是为了完成某种他自认为必须履行的‘使命’,可能是‘献祭’,可能是‘召唤’,也可能是为了与某个虚构对象进行‘沟通’。”

“他冷静,自信,甚至带着一种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

他可能正在暗中观察警方的反应,甚至可能……会再次出手。

因为一个完整的‘仪式’,有时需要不止一个‘环节’。”

林墨的侧写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将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线索,编织成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凶犯画像。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每个人都能感觉到那股从分析中透出的、冰冷的恶意。

赵伟深吸一口气,重重地拍了下桌子,“就按林教授说的方向,重点排查!

第一,围绕月光巷,走访所有周边住户、商户、流浪人员,寻找任何行为异常、符合侧写特征的人!

第二,深入调查楚晓雨的社会关系,看看她最近是否接触过奇怪的人或事,是否参加过什么特殊的社团、活动!

第三,那朵黑曼陀罗,给我查清楚来源,本市所有花市、苗圃、网络销售渠道,一个都不能漏!

第西,那些地面符号,技术队加紧分析,看看能不能找出点规律!”

命令被迅速下达,会议室里的人如同上紧发条的齿轮,开始高速运转起来。

散会后,赵伟走到林墨身边,递给她一杯水,“林教授,辛苦你了。

这个案子……有点棘手,后续还需要你多费心。”

“分内之事。”

林墨接过水,抿了一口,“赵队,我建议,除了常规排查,我们还需要一个对民俗传说、神秘符号有深入研究的人提供咨询。”

赵伟愣了一下,“你是说……凶手构建的这套仪式体系,必然有其灵感来源,无论是真实的民俗,还是他扭曲的再创造。

我们需要有人能解读它,才能更快地理解他的行为逻辑,甚至预测他下一步可能做什么。”

林墨解释道,“比如那朵黑色曼陀罗,它在哪些特定传说或仪式中出现过?

那些地面符号,是否有迹可循?”

赵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有道理。

我印象里,好像听谁提起过,咱们市里有个开民俗书店的老板,对这方面挺有研究,好像还帮其他分局解决过一些涉及奇怪符号的案子……我回头让人联系一下。”

林墨微微颔首。

这只是一个建议,但她隐隐觉得,要解开月光巷的谜题,或许真的需要借助一些“非传统”的力量。

她回到临时分配给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隔绝了外面的喧嚣。

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她调出了自己加密相册里那张月光巷入口的照片,以及刚刚会议上拍摄的现场符号细节。

然后,她点开了另一个文件夹,里面存放着她挚友苏晓失踪案的所有资料扫描件。

她深吸一口气,熟练地翻到苏晓日记本中,那一页画着扭曲符号的图片。

将两个符号并排放在屏幕上,放大,仔细比对。

月光巷地面的划痕更加粗糙、随意,像是匆忙间用石子或树枝划出。

而苏晓日记本上的符号,则显得更精细、更完整,带着一种少女涂鸦的意味。

两者并非一模一样。

但是,在符号的某个转折角度,某条弧线的走向上,存在着一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相似性。

就像同一个源头流出的两支细流,形态各异,却带着相同的水质。

林墨的心跳,不受控制地漏跳了一拍。

是巧合吗?

是潜意识里的先入为主影响了判断?

还是……这两者之间,真的存在着某种她尚未发现的、细微而致命的关联?

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揉了揉眉心。

苏晓失踪的那晚,窗外是否也挂着这样一轮冰冷的月亮?

她是否也曾踏入过某条幽暗的、被遗忘的巷子?

理性告诉她,仅凭这点模糊的相似就建立联系是危险的,是侦查中的大忌。

但一种深植于骨髓的首觉,一种多年来支撑她不断追寻的执念,却在无声地呐喊:这绝非巧合。

她重新睁开眼,目光落在屏幕并排的两个符号上,眼神锐利如刀。

月光巷的案件,她必须追查到底。

不仅是为了那个昏迷的少女,为了伸张正义。

或许,也是为了照亮自己那段尘封在黑暗过去中,迟迟找不到答案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