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我在洪武朝当太医》一经上线便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是“幻想且06”大大的倾心之小说以主人公朱标李言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精选内容:本书《我在洪武朝当太医》的主角是李言,朱标,王属于其他,穿越类出自作家“幻想且06”之情节紧引人入本站TXT全欢迎阅读!本书共计5891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18 19:18:57。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我在洪武朝当太医
主角:朱标,李言 更新:2025-10-18 22:07:23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意识是一点点沉进这具身体里的,带着一股浓烈得化不开的、混合着陈年木料、霉味、草药,
还有一种甜腻到让人不安的宫廷熏香的气味。李言猛地睁开眼,
视野里是暗沉沉绘着繁复彩绘的梁柱和古旧的承尘。他坐起身,心脏在陌生的胸腔里狂跳,
撞击着肋骨。环顾四周,狭小的值房,硬板床,掉漆的木桌,
散乱着几本纸张泛黄脆硬的线装书籍。这不是他的身体,不是他的世界。
属于二十一世纪急诊科医生李言的记忆,
和另一个惶恐的、名叫李言的大明太医院新丁的记忆,正疯狂地交织、撕扯、融合。
头痛欲裂。穿越了。大明洪武年间,紫禁城,太医院。
一个刚通过考核、无根无基、战战兢兢的底层医士。
最初的几天是在极度的惶恐和伪装中度过的。他模仿着记忆里原身的举止,低眉顺眼,
跟着那些胡子花白或故作高深的同僚们学习繁缛的宫廷礼仪,
辨认这个时代粗糙的药材和落后的医疗工具——那些铜制的、看起来更像刑具的针具,
刮痧板,还有散发着古怪气味的药碾。每一次呼吸都小心翼翼,
生怕露出丝毫属于另一个时代的马脚,被这个视异常为妖孽的时代一把火烧成灰烬。
太医院等级森严。院判周汝真,年近花甲,面容清癯,
眼神却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与疏离。左右院判及几位御医也各有派系,
对他这个凭空冒出来的“新人”,表面客气,背后却多有议论。唯有同为低阶医士的王安,
一个面容憨厚、约莫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对他还算友善,偶尔会帮他熟悉院中事务。“李兄,
听闻你家中本是南直隶的医户?怎的想到来京城搏这前程?”一次午后整理药材时,
王安状似无意地问道。李言心中警铃微作,面上却不动声色,
按着融合的记忆含糊应答:“家中变故,只想寻个安身立命之所罢了。”王安笑了笑,
没再追问,只低头继续分拣手中的甘草,但那瞬间的沉默,让李言隐隐感到一丝不安。
---变故发生在一个闷热的午后。东宫来人,脚步急促,面色惶然。皇太子朱标,
那位史书上以仁厚著称却英年早逝的储君,突发急症,心腹绞痛如绞,冷汗淋漓,几近昏厥。
太医院正、院判几位大佬都被惊动,匆匆赶往东宫。李言作为随行低阶医士,
只能垂手跟在队伍末尾。东宫寝殿内,气氛凝重得能滴出水来。朱标躺在榻上,脸色蜡黄,
嘴唇发绀,身体因剧痛而不时抽搐。太子妃常氏在一旁暗自垂泪。院判周汝真亲自诊脉,
眉头越锁越紧,又与几位御医低声商议。最终开出的方子,
无非是些理气止痛、温中散寒的温吞药材,如延胡索、高良姜之类。药煎好灌下,
朱标的痛苦却未见丝毫缓解,反而气息越发微弱。机会,或者说,
一股来自现代医学本能的不忍,驱使着李言。他趁着给一位御医递针具的当口,
装作不经意地扫了一眼朱标痛苦蜷缩的姿态,
注意到他手指无意识地死死按压着上腹偏左的位置。心下猛地一跳。这症状,
结合他蜷缩的体位和体征,太像急性胰腺炎了!在这个没有抗生素,没有液体复苏,
没有精准诊断的时代,这几乎是必死的急症!殿内落针可闻,
只有朱标压抑的呻吟和御医们沉重的呼吸声。不能再等了。李言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
在周汝真不悦的目光注视下,深深躬身,声音因紧张而微哑:“院判大人,
学生……学生观太子殿下之症,疼痛位置固定,拒按,且殿下唇甲青紫,气息促迫,
此非寻常气滞血瘀,恐是‘腑实热结’,邪毒内攻心脉所致!
”周汝真浑浊的老眼锐利地扫过他,带着被打断的愠怒和深深的怀疑:“李医士,
你可知妄言殿下病情的后果?”“学生不敢妄言!”李言硬着头皮,凭借融合的记忆,
引用了两句晦涩医经中关于“厥逆”、“内痈”的论述,并大胆提出,
“常规理气药石恐难奏效,或可试用大剂量清热解毒、通腑泻浊之品,如黄连、黄芩、大黄,
并辅以针刺特定穴道,如足三里、内关、中脘,强刺泻法,或可疏导郁结,逆流挽舟,
有一线生机!”殿内一片哗然。大黄乃虎狼之药,用于太子千金之躯,稍有差池,
便是满门抄斩之祸!周汝真脸色铁青,死死盯着李言,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
就在这时,榻上的朱标发出一声更为痛苦的闷哼,嘴角甚至溢出了一丝带血的泡沫。
死马当活马医。巨大的压力和太子危在旦夕的情势下,周汝真咬了咬牙,
几乎是咬着后槽牙说道:“便依你之法!然,若有不测……”“学生愿一力承担!
”李言立刻接口,他知道这是唯一的机会。他没有手术条件,只能凭借记忆,
选用药性最猛但相对对症的方剂,剂量斟酌再斟酌。施针时,他全神贯注,
将现代解剖学知识与穴位理论结合,力求精准刺激。汗水浸透了他厚重的太医官袍。
一夜煎熬,东宫灯火通明。李言几乎寸步不离,时刻观察着朱标的反应。天亮时分,
当第一缕微光透过窗棂,朱标紧蹙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一些,剧烈的疼痛似乎缓解了,
呼吸也渐渐平稳下来。消息传开,李言成了太医院的异类,也成了朱标的恩人。
朱标虚弱地靠在榻上,温和地看着他,眼中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李太医,年纪轻轻,
医术竟如此精湛通达,孤,欠你一条命。”李言匍匐在地,口称不敢。
心底却第一次在这个时代,生出一点微弱的、立足的实感。朱元璋的赏赐随后而至,
虽不丰厚,却是一种认可。然而,他敏锐地感觉到,太医院内投向他的目光更加复杂了。
周汝真院判表面上对他赞赏有加,但那赞赏背后,似乎藏着一丝更深的忌惮。王安依旧热情,
但李言偶尔会捕捉到他眼神里一闪而过的、难以捉摸的情绪。---风波刚平,
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皇长孙朱雄英,那个在史册上早夭的孩子,出水花了。
东宫再次被绝望和恐惧笼罩。天花,在这个时代是名副其实的阎王帖,死亡率极高。
宫人避之不及,连御医们都面露难色,开的方子更多是求个心理安慰,
或者一些效果不明的“痘疹专科”方剂,如“升麻葛根汤”之类。
看着那个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浑身滚烫,红疹初现,李言知道,他必须再次出手。
这不仅是为了荣华富贵,更是出于一个医生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
他不能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的小生命被病魔吞噬。他以需要“绝对静室隔离,专人精细护理,
防止蔓延”为由,几乎是立下军令状,
才将朱雄英接到了太医院后一处独立、偏僻、废弃已久的小院落。没有疫苗,
但他记得牛痘接种法的原理,以及现代护理中支持疗法的重要性。
过程远比治疗朱标更加惊心动魄,也更为隐秘。他动用太医院的资源,同时私下通过王安,
花费重金,千方百计寻找症状轻微的牛痘病牛,取其浆液,
冒着被视为“施行妖法”的天大风险,进行了类似接种的操作。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他严格规定护理流程,用蒸馏的高度酒反复擦拭用具和双手尽可能做到消毒,
保持朱雄英皮肤的清洁,用温和的草药水清洗脓疱,
想方设法给他补充水分和易于吸收的营养。朱雄英高烧不退,浑身脓疱,几次濒危,
痛苦的呓语撕扯着李言的心。他守在小院几乎不眠不休,用酒精为他物理降温,
时刻观察病情变化。这期间,他曾注意到王安几次欲言又止,也曾感觉似乎有人在院外窥探,
但当他警惕地查看时,却又空无一人。是错觉吗?还是这深宫之中,
真的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半个月后,奇迹发生了。朱雄英的高热渐渐退去,
身上的痘痂开始脱落,虽然脸上留下了几颗浅浅的麻点,但他活了下来,
清澈的眼睛重新有了神采。这一次,惊动的不再仅仅是东宫,而是奉天殿的那位。朱元璋,
洪武大帝,亲自召见。站在那空旷、压抑、弥漫着无形威压的大殿里,
李言的腿肚子不受控制地发软。龙椅上的男人,面容粗犷,皮肤黝黑,眼角皱纹深刻如刀刻,
一双眼睛锐利得像鹰隼,仿佛能穿透皮囊,直窥人心。他没有多余的废话,
甚至没有对救治朱标和朱雄英表示赞赏,直接问起了马皇后的病。马皇后,
这位史书上记载贤德,
但长期受着“嗝噎之症”推测可能是食管癌或严重的胃病折磨的女人,
是朱元璋唯一真正柔软的地方,也是他最大的逆鳞。“皇后之疾,缠绵日久,诸医束手。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