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惊悚连载
《《完美听众》》中有很多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的出通过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墨笔色”的创作能可以将一种苏晴等人描绘的如此鲜以下是《《完美听众》》内容介绍:《《完美听众》》是一本悬疑惊悚小主角分别是苏晴,一由网络作家“墨笔色”所故事情节引人入本站纯净无广欢迎阅读!本书共计7865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21 05:03:19。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完美听众》
主角:一种,苏晴 更新:2025-10-21 06:17:03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窗外的雨敲打着玻璃,将城市的灯火晕染成一片模糊的光海。已是深夜十一点,
作家苏晴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却迟迟落不下去。
文档上的光标无情地闪烁着,像在嘲讽她的才思枯竭。新书《窃影》的创作遇到了瓶颈,
一个关键的谋杀情节无论如何也设计不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诡计。她叹了口气,
起身想去泡杯咖啡。走过客厅时,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墙角那个刚刚送达不久的匿名包裹。
那是一个扁平的方形纸盒,包装得很仔细,但没有任何寄件人信息,
只在标签上打印着她的名字和地址。谁会给她寄东西?出版商?书迷?
她最近并没有收到任何通知。一种微妙的不安感掠过心头,但很快被好奇心取代。
她找来剪刀,小心地拆开包装。里面是厚厚的泡沫纸,剥开后,
露出一件物品的真容——一台老式的晶体管收音机。不是崭新的,外壳是暗黄色的塑料,
边角有细微的磨损痕迹,但整体保存得相当完好。
调频旋钮和音量开关都透着一股旧物的质感。它静静地躺在盒子里,
像一件被时间遗忘的遗物。苏晴拿起它,手感沉甸甸的。谁会在今天送她一台收音机?
这年头,就连她父亲都不听这玩意儿了。她翻遍了盒子的每个角落,没有卡片,没有说明书,
只有这台沉默的收音机。鬼使神差地,她将收音机拿到书桌前,插上电源。
指示灯亮起温润的橘光。她试着转动旋钮,电流的沙沙声在寂静的房间里响起,
夹杂着一些模糊的音乐和语音片段。这真是一件奇怪的礼物。苏晴试图将注意力转回文稿,
但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飘向那台收音机。它的存在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合时宜的神秘感。
或许是什么怀旧主题的促销品?或者是某个老朋友恶作剧?她想了几个可能的名字,
又一一否定。时间悄然流逝,眼看就要到午夜十二点。苏晴决定放弃今晚的写作,
她伸手准备关掉收音机。就在指尖即将触到开关的那一刻——沙沙声突然停止了。
一个极其清晰、平稳的男性声音从喇叭里传了出来,没有任何预兆,仿佛它一直在那里,
只是刚刚才被调到合适的频率。“晚上好,苏晴女士。”苏晴的手僵在半空,心脏猛地一跳。
谁?!她下意识地环顾四周,书房里只有她一人。是巧合?某个深夜谈话节目主持人的问候?
可对方直接叫出了她的名字。“看来,您正在为《窃影》的第三章烦恼。
”那个声音继续说道,语调不高,却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
每个字都清晰地敲打在苏晴的耳膜上,“关于那个密室谋杀,
或许我们可以探讨一种可能性:凶手利用冰柱作为凶器,刺入受害者心脏后,冰柱融化,
只留下一个看似不可能形成的伤口。而密室的钥匙,被冻在一块小小的冰块里,
放在死者紧闭的手心中,随着体温慢慢融化,钥匙最终落入掌心,但冰块融化后的水渍,
会被地毯吸收,或者被房间内的湿度掩盖……”苏晴彻底愣住了,背脊窜上一股寒意。
这描述……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她卡住的情节,而且提供的解决方案……精妙、冷酷,
充满了她所追求的那种“不可能的犯罪”的美感。这绝不是巧合。
哪个电台节目会如此精准地为一个悬疑小说作家提供她正需要的情节?
她猛地看向收音机的频率显示——一片空白,只有两个不断跳动的数字:“87.5”。
她记得很清楚,刚才随意调台时,根本没有这个频段。“你……你是谁?
”她对着收音机脱口而出,明知荒谬,却无法控制。那个声音轻轻笑了一下,低沉而温和,
但在苏晴听来却毛骨悚然。“我是您的听众,苏女士。一个渴望听到好故事的……忠实听众。
”停顿了一下,声音继续说,“希望这个小小的建议,能对您有所帮助。
期待阅读您完成的作品。晚安。”“等等!”苏晴喊道。
但收音机里已经重新变回了电流的沙沙声,仿佛刚才的一切都只是她的幻觉。
她疯狂地转动调谐旋钮,87.5频率的位置再也找不到那个声音,只有一片噪音。
她瘫坐在椅子上,心跳如鼓。书房里寂静无声,只有雨点敲打窗户的细碎声响。
她看着电脑屏幕上停滞不前的文稿,又看看那台老旧得仿佛从上个世纪穿越而来的收音机。
是恶作剧?有人监视她?可她的书房在公寓顶层,窗帘紧闭。黑客入侵?
但她的电脑并没有连接收音机。而且,那个建议的细节……如此专业,如此贴合她的需求,
简直像是从她大脑里直接提取出来的想法,并加以完善。
恐惧和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交织在一起。她重新打开文档,手指放在键盘上。
那个关于“冰柱谋杀”的念头一旦种下,就像拥有了生命般,自动衍生出更多的情节和细节。
灵感前所未有地汹涌而来。她开始打字,手指几乎跟不上思维的速度。
那个神秘声音提供的核心诡计,被她巧妙地编织进故事的脉络,人物变得鲜活,
情节层层推进。不知不觉,天已微亮。苏晴看着写完的整整一章,长长舒了口气。
一种巨大的满足感淹没了她。这一章,堪称她写作生涯中的高光时刻。
那个声音……虽然来历诡异,但它的建议,确实完美地解决了她的困境。
她再次看向那台收音机,它静静地待在角落,指示灯依然亮着橘色的光。此刻,
它不再仅仅是一件奇怪的礼物,而像一个沉默的共犯,一个知晓她秘密的同盟。
恐惧感依然存在,但已经被强烈的好奇和一种近乎贪婪的创作欲冲淡。
这个“忠实听众”到底是谁?他或者她?它?还会再次出现吗?苏晴关掉电脑,
躺到床上,却毫无睡意。窗外的雨已经停了,城市开始苏醒。她心里清楚,这件事远未结束。
而某种难以言喻的直觉告诉她,下一次“广播”,很可能还会在某个深夜,不期而至。
接下来的几天,风平浪静。苏晴完成了《窃影》的第三章,发给编辑后得到了极高的评价,
称这个诡计“惊为天人”。这让她暂时压下了对收音机的疑虑,
甚至隐隐期待那个声音再次出现。她将收音机一直保持在通电状态,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
像个虔诚的信徒等待神谕。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87.5频率始终是一片寂静的噪音,
仿佛那晚的经历真的只是一场逼真的梦。苏晴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因为压力过大产生了幻觉,
或者那真的只是一个极其巧合的、针对写作技巧的深夜电台节目?
她尝试搜索“87.5频率”和相关的深夜节目,一无所获。
这个频率在官方列表中并不存在。一周后的一个深夜,苏晴再次被创作瓶颈困住。
这次是关于一个配角动机的合理性,她总觉得欠缺火候,人物显得扁平。烦躁之下,
她几乎是无意识地,又打开了那台收音机的开关。沙沙声响起。她犹豫着,
将旋钮缓缓转向87.5。几乎是立刻,那个熟悉的、平稳的男声再次响起,没有丝毫延迟,
仿佛早就等在频率的另一端。“晚上好,苏女士。看来,张明这个角色让您感到困扰了。
”苏晴的呼吸瞬间屏住。张明,正是那个她笔下落魄私人侦探的名字。
“一个被冤枉而离开警队的前警官,他的执着不应仅仅源于正义感。”声音不疾不徐地分析,
“或许,可以加入一段背景:他当年被指控的失误,导致了一位亲密搭档的死亡。
他的救赎之路,不仅是为了清白,更是为了弥补那份深藏心底的愧疚。这份愧疚,
可以转化为对真相近乎偏执的追求,甚至……在某些时候,游走在法律边缘。
”苏晴听得入神。这个建议再次切中要害,
为张明这个角色注入了她一直寻找的悲剧深度和复杂人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情节建议,
而是深入到了人物心理层面。“谢谢……”她下意识地低语,随即警觉起来,
“你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帮我?”声音轻轻笑了笑,带着一种非人的平静:“我说过,
我是您的听众。我们只是……共鸣。您创造世界,而我欣赏世界的形成。帮助您完善它,
是我的乐趣所在。”“你怎么知道我的思路?甚至连角色名字都知道?
”“故事在空气中弥漫,苏女士。敏感的人能捕捉到它们的频率。
”声音给出了一个近乎玄学的解释,“不必深究渠道。您只需要知道,我对您绝无恶意,
只有欣赏。”这话无法让苏晴信服,但此刻,解决创作难题的诱惑压倒了一切。
她接受了这个解释,或者说,她选择暂时忽略其中的诡异之处。
他们真的就张明这个角色展开了讨论,那个声音引经据典,
从犯罪心理学到经典推理小说的角色塑造,分析得鞭辟入里,
显示出极为广博的学识和惊人的洞察力。这次交谈持续了将近半小时。结束时,
苏晴感到豁然开朗,甚至对那个声音产生了一丝依赖和亲切感。关掉收音机后,
她文思如泉涌,一口气写到了天亮。从此,一种奇特的“合作”模式形成了。
每当苏晴遇到写作瓶颈,尤其是在深夜,她打开87.5频率,
那个被称为“听众”的声音大概率会出现,为她提供精妙绝伦的建议。
从谋杀手法、伏笔设置到人物弧光,甚至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描写,
它的建议总是能精准地提升故事的张力和深度。苏晴的创作进度突飞猛进,
《窃影》的文稿越来越厚。她开始习惯甚至期待这种深夜的“灵感馈赠”。
那台旧收音机成了她书桌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是她与一位匿名的、才华横溢的“合著者”之间的秘密桥梁。她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
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她的编辑和最亲密的朋友。一方面是因为这听起来太不可思议,
另一方面,她有一种模糊的预感,一旦秘密泄露,这种神秘的“帮助”可能会消失。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微的变化开始发生。那个声音提供的建议,
偶尔会带上一种过于……冷静的残忍。例如,在描述一个反派角色时,
它会详细地阐述一种缓慢而痛苦的下毒方式,细节具体得让苏晴感到不适。或者,
在设计一个绑架情节时,它会建议加入一些对受害者心理折磨的细致描写,
听起来不像是在服务故事,反而像是在……品味这种折磨。
苏晴开始有意无意地避开这些过于黑暗的建议,但不可否认,
这些元素确实让故事的氛围更加紧张和逼真。
她的新书带上了一种以往作品中没有的、令人窒息的真实感。编辑和早期读者反馈极好,
称其为“打败性的杰作”。成功的喜悦暂时掩盖了心底隐隐的不安。直到那一天,
她无意中看到了那则新闻。那是一个普通的午后,苏晴在浏览社交媒体放松时,
本地新闻频道推送的一条消息吸引了她的目光:“悬案重启:警方发现新线索,
追查‘午夜幽灵’连环杀手案”。苏晴对这类新闻本就敏感,立刻点了进去。
一桩十年前的旧案:一名被称为“午夜幽灵”的连环杀手在本市犯下五起谋杀案后神秘消失,
受害者之间无明显关联,手法残忍而利落,现场几乎未留下任何线索,成为一桩悬案。近日,
因新技术应用,警方在封存的物证上发现了可能指向真凶的新线索,决定重启调查。
报道末尾,简要描述了五起案子的受害者信息和大致手法。苏晴起初只是随意浏览,
但当她看到第三起案子的描述时,她的心脏骤然停跳了一拍。报道写道:“第三名受害者,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