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推书 > 其它小说 > 我烧了那本写我人生的书——伯父用AI把我写成疯子
其它小说连载
救赎《我烧了那本写我人生的书——伯父用AI把我写成疯子男女主角分别是陈默一作者“晓风墨蝉”创作的一部优秀作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男女主角分别是一本,陈默,青梧纪的救赎,大女主,爽文,家庭小说《我烧了那本写我人生的书——伯父用AI把我写成疯子由网络作家“晓风墨蝉”倾情创描绘了一段动人心弦的爱情故本站无广告干精彩内容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1963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23 14:22:43。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我烧了那本写我人生的书——伯父用AI把我写成疯子
主角:陈默,一本 更新:2025-10-23 15:35:34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我被AI系统辞退那天,回到老家书店,发现一本署我名字的小说,
写尽了我三年来的所有选择——包括我梦见自己被退回。我烧书反抗,
火苗却在第127页诡异地自灭,焦黑纸页上浮现一行新字:“你看,连反抗都是我写的。
”现在,伯父微笑着递来监护权申请书——可如果我真疯了,为什么那本书,
连我梦见自己被退回都写对了?第1章被退回的书系统弹窗跳出来时,
我正核对Q3并购模型。黑底,白字,像停尸房的标签:“您的情感稳定性评分低于阈值,
建议退出高决策岗位。
下角:“参考依据:2024年员工心理问卷第17题——‘我梦见自己是一本被退回的书。
’”我笑了。半年前随手填的梦,竟成了辞退我的刀。没邮件,没HR谈话。只有这行字,
像自动售货机吐出的废票,“咔哒”一声,掉进我空荡荡的工位。我拔掉工牌,
把五年期权全兑成现金。银行短信弹出:到账870,000元。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因为青梧书店欠债87万。我爸中风三年,轮椅上的姿势像一尊被遗忘的佛。我回梅城,
不是为尽孝。是无处可逃。书店比我记忆里更糟。屋顶漏雨,滴在《百年孤独》封面上,
马孔多淹了。书架霉斑蔓延,像某种慢性病。连那只叫“扉页”的猫都瘦得只剩骨架,
蜷在《资本论》上发抖。我爸坐在窗边,手指在空中划。一遍,又一遍。是个“书”字。
可他连笔都握不住。我翻账本,纸页脆得像枯叶。水电费欠缴三个月。
房东留言:“下月不清退,锁门。”当晚,我睡在地下室。水泥地冷得刺骨,
我抽了本灰扑扑的精装书垫背。封面烫金:《青梧纪事》。作者:林砚。我嗤笑。
谁的恶作剧?翻开第一页,血凉了。“2022年3月14日,她辞去外企职位,
回到梅城——不是为尽孝,是无处可逃。”那是我辞职当天的日记原话。
锁在私人加密文档里,从未示人。再翻一页:“2023年1月7日,她拒了陈哲的求婚,
因为他说‘你太理性,不像女人’。”那天晚上,我吐了。不是因为戒指,
是因为那句话像刀,剖开我所有努力——原来在他们眼里,理性是缺陷。
继续翻:“2024年5月22日,她梦见自己是一本被退回的书,
封面写着‘不合市场需求’。”连梦都被记录了。一字不差。我翻到最新一页,
手抖得几乎拿不住书:“她将烧掉这本书,但火苗会熄在第127页。”我冷笑,
掏出打火机。火苗“嗤”地窜起,吞没纸页。烧到第127页——火灭了。不是风,
不是湿气。是火自己熄的,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掐住喉咙。焦黑的纸页上,
字迹清晰如新:“你看,连反抗都是我写的。”我砸了书。砸了灯。砸了自己。
玻璃碴扎进手心,血滴在“林砚”署名上,像盖了个红章。凌晨三点,我站在书店门口,
冷风吹透衬衫。给伯父沈砚声发消息:“《青梧纪事》是你写的?”手机震动,
秒回:“砚砚,那是你爸为你写的纪念集。别多想,好好休息。”我盯着那行字,笑出声。
我爸中风三年,连自己的名字都画不全。他怎么写得出我梦见自己被退回?雨又下了。
滴在书店招牌上,冲刷出斑驳的“青”字。像一块正在剥落的皮。我抬头看天,
黑得没有一丝光。但我知道,有人在暗处,一笔一划,写着我的人生。而我,
连烧掉它的资格都没有。目标很明确:找出那个执笔人。然后告诉他——我的人生,
不卖版权。第2章全城停电那晚,他往我汤里下药我没报警。谁信?
“一本小说写准了我三年人生”——这话出口,不是被当疯子,就是被当营销号。
我打开笔记本,新建Excel。列标题:事件|书中描述|实际发生|时间差。
我把《青梧纪事》里37个关键节点全扒出来,一条条对。辞职日期:误差0小时。
拒婚对话:一字不差。连我梦见“被退回的书”那天是周二、凌晨3:17,
都写得清清楚楚。最瘆人的是第29条:“4月12日,她将收到周临的邮件。”那天下午,
邮箱真弹出一封。发件人:zhoulin@xxx.com 。内容空白。
附件:《青梧纪事.pdf》。PDF属性显示创建时间:4月12日 09:03。
而书中写的是:“上午收到”。误差,不到三小时。这不是巧合。是监控。是采集。
是有人把我的生活,一帧一帧喂给了某个东西。我翻出书店那台老电脑——我爸中风前用的。
密码还是我妈生日。桌面干净得反常,只有几个“账目备份”文件夹。
我用命令行扫隐藏目录,三分钟后,跳出一个文件夹:砚稿_V12。点开,12个文档。
最新修改时间:三天前,22:47。修改人:shen_yansheng。沈砚声。
我抓起外套就冲出门。雨刚停,青石板路反着路灯的光,像一条湿漉漉的蛇。
沈家在老街尽头,两层青砖楼,门楣上刻“耕读传家”。他正在书房抄《论语》,
宣纸铺满案,墨香混着龙井茶气。白发梳得一丝不苟,听见我进来,头都没抬。“砚砚,
你太紧张了。”他放下狼毫笔,语气像哄小孩,“那本书是你爸口述,我代笔整理。
他怕你忘了自己为什么回来。”“可我爸连‘林’字都写不全!”我声音发抖,
“他连筷子都拿不稳!”他终于看我,眼神温和得像在看一本错版书。“所以才需要我啊。
”他微笑,“你的人生太乱,得有人帮你捋顺。”我转身就走。身后传来茶杯轻放的声音。
“对了,”他慢悠悠说,“你妈临终前签了份委托书,授权我‘整理并发布你的成长档案’。
”“法律上,那本书,我有权出版。”我站在院门口,指甲掐进掌心,掐出四道月牙印。
原来连我妈,都成了他剧本里的配角。回家路上,心跳像鼓点。转过街角,
我愣住——书店门上贴了张红头文件:“因涉嫌非法处置家族文献,暂停营业。
”落款:梅城市文化局。公章鲜红,像刚凝的血。我推门进去,屋里黑漆漆。摸到打火机,
又掏出那本烧剩的《青梧纪事》。这次我倒了半瓶酒精,火苗“轰”地腾起,蓝焰舔上纸页。
刚烧到第50页——全城停电。灯灭了,街灯灭了,连手机信号都断了。黑暗里,
只有火苗噼啪作响。突然,地下室传来“沙沙”声。像有人在翻书。一页,又一页。
我冲下去,手电筒光扫过——只有陈默。那个聋哑装帧师,蹲在书堆里,
手指正轻轻抚过一本《楚辞》的书脊。她眼里全是泪。见我进来,她迅速擦脸,
从工作围裙口袋掏出一张纸条,塞给我。
上面是她工整的字:“你妈死前说:别让砚砚读那本书,那是她的牢。”我翻过纸条,
背面是半页焦黑的纸,
字迹熟悉得让我心口发紧——是我妈的笔迹:“……他要把砚砚写成故事,可她不是角色,
她是人啊。”我站在地下室中央,火苗在手里熄了。眼泪突然涌出来。不是委屈,不是害怕。
是愤怒。有人把我活生生的人生,剪碎、拼接、润色,装订成一本没人敢上架的禁书。而我,
连被烧掉的资格,都是他写的情节。陈默轻轻拉我袖子,指了指耳朵,
又指指书架——意思是:有人在听。我抬头,屋顶通风口微微晃动。像一只窥视的眼睛。
我抹掉眼泪,把残页塞进内衣夹层。转身走上楼梯,声音不大,但字字清晰:“陈默,
帮我找胶水、刀、空白书壳。”“从今天起,我们不烧书了。”“我们——造假。
”我要让他亲手出版的那本“真实”,变成全城最大的谎言。第3章他用我的名字,
申请了我的疯我没再去找沈砚声。吵没用。在这个小城,一个伯父说“为你好”,
比十份证据都有分量。我要铁证。不是情绪,不是眼泪,是能钉死他的数据。
我把《青梧纪事》一页页扫描,导入文本比对工具。跑完分析,
屏幕弹出结果:语言风格相似度——父亲:12%|沈砚声:93%。我盯着那串数字,
笑出声。原来我这三年的“自由选择”,不过是他在稿纸上替我走的棋。当晚,门铃响。
沈砚声站在门口,手里端着一盅银耳羹,白瓷碗,青瓷盖,热气袅袅。“砚砚,
伯父知道你压力大。”他走进来,把碗放桌上,声音轻得像怕惊了梦,“但再闹下去,
对你名声不好。”他从公文包抽出一份文件,
推到我面前:《精神状况评估与监护权申请预通知》。申请人:沈砚声监护关系:伯父。
依据:《家族文化事务委托书》第7条——“若继承人出现认知混乱,可启动监护程序”。
“你烧书、黑电脑、怀疑亲人……”他叹气,“这些,都是症状。”“乖乖配合评估,
书店还是你的。”我没碰那碗羹。银耳炖得软烂,像被泡发的记忆——看起来完整,
一捏就碎。我知道这招多毒。一旦我被定为“精神不稳定”,别说打官司,
连开银行账户都要监护人签字。我的话,没人会信。一个“疯女人”的指控,连风都懒得听。
我等他走后,立刻拨通陈默电话。“不是复原。”我说,“是造假。”我要她用装帧技术,
复制一本“完好无损”的《青梧纪事》。同时,
我匿名向文化局举报:“青梧书店藏有未备案家族文献,疑似涉及民国时期某历史人物隐私,
请求介入调查。”三天后,回函来了。不是调查,
是判决:“沈砚声先生已将《青梧纪事》作为‘家族口述史’正式备案,享有完整著作权。
林砚女士擅自损毁、扫描、传播该文献,涉嫌侵犯知识产权及家族隐私。
”决定:暂停青梧书店营业资格30日,配合调查。封条贴上门那天,
房东在门口吼:“下个月再不交租,东西全扔出去!”街坊指指点点:“林家女儿疯了,
烧自己写的书,还说伯父偷她人生。”“沈先生多疼她啊,她倒好,恩将仇报。
”我站在封条前,没哭,没骂。掏出手机,打开直播APP。
标题就一行字:“直播:一个被写进书里的女人,
如何撕掉自己的结局”镜头对准那本“完好”的《青梧纪事》,我翻开第一页,
声音平静:“2022年3月14日,她辞去外企职位,回到梅城——不是为尽孝,
是无处可逃。”弹幕炸了。“这不就是我吗?我妈说我‘太要强,没人敢娶’!
”“我辞职被说‘不懂珍惜’,其实我只是不想当情绪垃圾桶!
”“#被家人代写人生#——原来我不是一个人。”观看人数破十万时,
热搜上了本地榜第三。有个ID叫“未命名”的网友留言:“我伯父写过《我家女儿》,
把我写成18岁病逝的才女。其实我32了,活得好好的,只是不肯嫁他安排的人。
”我盯着那行字,眼眶发热。原来牢笼不止一座,只是我们一直以为,只有自己被关着。
深夜,门缝塞进一个快递。无寄件人,无单号。里面是个U盘。插进电脑,音频自动播放。
沈砚声的声音,冷静、克制,带着一丝得意:“……模型训练完成度87%,下一步,
引导她接受‘合著’身份,完成闭环。”“她的情绪波动在预期范围内,
反抗行为反而强化了叙事张力。”我浑身发冷。原来连我的愤怒,都是他剧本里的调味料。
这本书,根本不是书。是一场用亲情包装的AI驯化实验。而我,
是唯一还没被“闭环”的变量。窗外,雨又下了。我关掉电脑,把U盘塞进鞋垫。明天,
我要去找一个人——那个曾用代码裁掉我的前同事,周临。如果这是一场算法围猎,
那我就用他的漏洞,反杀回去。第4章她撕了一页纸,救了我半条命我翻遍老宅,
在阁楼角落找到那只樟木箱。箱子没锁,像故意等我来。打开,
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日记、信件、照片,
每本都贴着标签:“1985–1990|修复归档|沈砚声监制”。连我出生那年,
都被打上了“修复”戳。我抽出1998年的日记,手抖。那年我刚满月,
母亲该是最鲜活的时候。翻开一页:“今天砚砚笑了,像本书刚印出来,墨香扑鼻。
”字迹工整,用词文雅,可我妈从不说“墨香扑鼻”。她会说:“这小崽子笑起来,
像偷了糖的猫。”再翻一封信,落款是外婆,内容却是:“女子当以静为美,勿争勿显,
方得长久。”我外婆是纺织厂女工,骂人用“老娘”,夸人用“顶呱呱”。
她这辈子最“显”的事,就是带头罢工要加班费。所有“母亲的声音”,
都被沈砚声用一把看不见的刀,削成了他想要的形状。温柔,顺从,沉默。
像一本装帧精美、内容空洞的礼品书。我砸了箱子。木片飞溅,纸页散落一地。眼泪没掉,
心却像被撕开。这时,陈默站在门口。她手里捧着一本刚装帧完的《楚辞》,
封面嵌着干枯的梅瓣——那是我妈生前最爱的花。她比手语,
动作急促:“你妈……没写那些。她写的,被他撕了。”我愣住。她转身就走,我跟上。
地下工坊像个纸的坟场。
纸浆桶、胶水瓶、裁纸刀、压书机……空气里全是木浆和铁锈的味道。
陈默从工作台暗格抽出一把装帧刀——刀刃薄如蝉翼,是她吃饭的家伙。
她划开一本《梅城风物志》的书脊,动作快得像在拆炸弹。夹层里,藏着半页泛黄纸片。
字迹潦草,墨迹晕开,是母亲临终前的笔迹:“别让砚砚读那本书,那是她的牢。
”“他要把她写成故事,可她不是角色,她是人啊。”我跪在地上,把纸片贴在胸口。
像接住母亲最后一口气。这是第一份未经篡改的原始证词。不是风格分析,不是数据比对,
是她亲笔写的反抗。我和陈默连夜行动。残页扫描三份,加密,存入三个离线硬盘。
一个塞进书店招牌灯箱——谁会想到证据藏在“青梧”两个字后面?
一个嵌进她左腿义肢的金属关节——假肢,没人敢搜。最后一个,夹进一本《女性心理学》,
捐给市图书馆。书名是讽刺,内容是武器。天快亮时,我们刚睡下。警笛声撕破清晨。
文化局联合派出所突袭工坊。带队的是沈砚声的学生,现任文物科科长,一脸公事公办。
“接到举报,陈默涉嫌非法拆解古籍,盗取文献。”他们直奔工作台,翻箱倒柜,
连纸浆桶都搅了一遍。陈默突然冲向墙角——那里放着一套清代《梅城志》孤本,
是书店“镇馆之宝”。在所有人没反应过来时,她抽出装帧刀,一刀划开整套书脊!
纸页如雪崩,百年墨香混着尘土炸开。“你疯了?!”科长大吼,“这是国家二级文物!
毁一件判三年!”陈默不答。她只对我比手语:“快走。证据在书里。”我趁乱从后门溜走。
回头时,看见她被两个警察按在地上,双手反铐,怀里却死死抱着一页残破的《梅城志》。
像抱着最后一块盾牌。当晚,本地新闻滚动播放:“聋哑装帧师陈默因故意损毁古籍,
涉嫌破坏文化遗产罪,已被刑事拘留。”镜头切到沈砚声,他站在书房,白发苍苍,
声音哽咽:“我培养她十年,教她手艺,给她饭吃……她却为私利,毁掉历史。
”我站在警局外,手里攥着那页母亲残稿。风吹得纸边发颤。我终于明白:在这个小城,
真实是违禁品。而毁灭,是唯一的保护。回书店路上,
我发现口袋里多了张字条——是陈默塞的,字迹潦草:“你烧的那页日记,其实是假的。
”我猛地停住。原来母亲留下的,不止一页。而沈砚声,可能早就知道我们找到了真迹。
他让我们以为赢了,其实,只是走进了他设的第二道门。
第5章他往我汤里下哑药银耳羹还在桌上冒热气。我没碰。沈砚声走后,我把整碗倒进水槽,
连碗一起砸碎。瓷片溅到墙上,像一句没说出口的控诉。我知道他在等什么——等我失控,
等我崩溃,等我“自愿”走进监护程序。但我不疯。我只是被写疯了。当晚,
我拨通陈默电话,声音压得极低:“别说话,听我说。你工坊有没有声纹采集设备?
”她顿了两秒,回:“有。周临留的。”“明早六点,带设备来书店后巷。别走正门。
”挂断,我翻出手机里所有录音——和房东的争执、报警未遂的通话、直播时的自述。
一段段导入音频分析软件。结果出来时,我手心全是冷汗。我的原始声纹,
在涉及“反抗”“偷写”“AI”“监护权”等关键词时,全部被覆盖。覆盖层极其自然,
连语调停顿都模仿得毫无破绽。这不是后期剪辑。是实时替换。第二天清晨,陈默如约而至。
她身后跟着一个瘦削身影——周临。他没寒暄,直接插上设备,
调出我昨夜与房东的通话录音。“听这里。”他点开03:17秒。原始音频里,
我说:“你再逼我,我就报警说你纵容文化局非法查封。
”但公开流出的版本却是:“……我知道我最近情绪不好,给您添麻烦了。”“他没下药。
”周临盯着频谱图,声音发冷,“他在你手机系统底层植入了‘语义-声纹映射模型’。
只要你说出预设关键词,AI立刻用你‘顺从人格’的声纹覆盖原话。”“顺从人格?
”我冷笑。“对。”他调出另一段数据,“他用你三年来的社交语音、电话、会议录音,
训练了一个‘理想林砚’语音模型——温柔、犹豫、常带歉意。每次你反抗,
系统就让‘理想你’替你认错。”我猛地想起那碗银耳羹。他根本不需要下哑药。
他要全世界听见我“亲口”承认自己疯了。“能破解吗?”我问。周临沉默几秒:“能。
但需要你配合演一场戏——让他以为你接受了‘合著’身份。”“好。”我说,
“我要他亲手,把刀递到我手里。”回书店路上,我打开直播APP,新建草稿,
标题只写一行:“如果我的声音被偷走,请替我记住:我说过‘不’。”我没发布。
但我知道,总有人会听见。第6章全网说我疯了,但我烧出了真相红漆泼在书店门板上,
像一道血写的判决:“还书于父!”字迹工整,力透木纹——不是街头混混干的,
是文化圈的人。论坛炸了。短视频把我砸书的画面配上阴森配乐,
标题统一:“高知女精神崩溃,妄称伯父用AI操控人生”。
有人往门缝塞纸条:“装什么受害者?不就是争家产?”连卖菜的王姨见我都绕道,
嘀咕:“书读多了,脑子烧坏了。”我没报警,没澄清,没哭诉。在这个时代,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