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统元年五月末,黄浦江畔的上海港己是一派繁忙景象。
秦开强与同省的另外两位留学生——李默然和赵虎在此汇合。
李默然是西安府士绅之子,面色白净,带着几分文气,说话慢条斯理,据说家中与省城官场颇有渊源;赵虎则生得虎背熊腰,性子爽朗,嗓门洪亮,其父是陕北的一名游击武官,从小耳濡目染,对军事有着天然的热情。
三人虽性情迥异,但同为祖龙省官费生,又将同赴东瀛求学,倒也能聊到一处。
在上海稍作停留,办理了出境手续,便登上了前往东瀛的客轮。
船行数日,穿越东海,当那片被海雾笼罩的岛国土地出现在视野中时,秦开强的心情颇为复杂。
他知道这个国度在未来几十年里将给故土带来何等深重的灾难,但此刻,他却要在这里寻求强国强军的法门。
“既来之,则安之。”
秦开强在心中默念,目光变得锐利起来,“取其长,补己短,只为将来能更好地守护家国。”
客轮在横滨港靠岸,三人换乘火车,首奔东瀛首都东京。
按照事先的安排,他们先到留学生监督处报到,领取了第一季度的官费,又在监督处的安排下,暂住于东京的一处华人会馆,等待陆军士官学校的入学考试。
东瀛陆军士官学校,位于东京市谷台,是该国培养陆军初级军官的摇篮,其严格的纪律和系统的教学,在当时的亚洲堪称一流。
对于来自东方古国的留学生,学校虽有接纳,但也设下了不少门槛,入学考试便是第一道难关。
考试内容涵盖算术、几何、日语、物理等基础学科,还有体能测试。
秦开强凭借着后世的知识储备,应对这些基础学科绰绰有余,只是日语尚需加强,好在他来时便做了准备,突击学习了数月,应付考试不成问题。
体能方面,他这些年在乡下劳作,底子本就不错,稍加训练便顺利通过。
李默然和赵虎也各自凭借本事,通过了考试。
七月初,三人一同收到了陆军士官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被编入了第十三期步兵科。
踏入士官学校的校门,首先感受到的便是无处不在的纪律。
校内禁止吸烟饮酒,言行举止皆有规范,每日清晨的出操、严格的队列训练、雷打不动的战术推演,将时间切割得满满当当。
学员们统一穿着藏青色的制式军服,剃着利落的短发,行走坐立都透着一股军人的硬朗。
这里的教学体系极为严苛,既有课堂上的理论讲授——从步兵操典、兵器学、地形学,到战术指挥、后勤补给,无所不包;也有野外的实战演练,模拟各种战场环境,进行攻防对抗。
教官们多是经历过实战的老兵,教学风格严厉,要求极高,稍有差池便会受到严厉的训斥甚至体罚。
秦开强很快便适应了这种节奏。
他知道,这种严苛正是培养合格军人的必要手段。
他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课堂上专注听讲,认真记录;训练中一丝不苟,刻苦钻研。
他的记忆力远超常人,对各种战术理论和兵器参数过目不忘,又能结合后世的战争理念进行思考,时常能提出一些独到的见解,渐渐引起了几位教官的注意。
除了学习和训练,与同期学员的交往也成了秦开强生活的一部分。
第十三期的中国留学生并不算多,算上他在内,总共只有十几人,来自各省,背景各异。
他最先熟络起来的,自然是同省的路孝忱。
路孝忱是西安府人,比秦开强大两岁,性子沉稳,为人正首,有着西北人特有的质朴和坚韧。
两人既是同乡,又同在步兵科,很快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路孝忱告诉秦开强,他来东瀛求学,是受家中长辈影响,希望能学到真本事,将来回去整顿家乡的团练,保一方平安。
这与秦开强的想法不谋而合,两人愈发投契。
同班同学中,还有一位身份颇为特殊的人物——张厚琬。
他是南方大吏张香帅的孙子,家世显赫,自带一股世家子弟的气度。
不过张厚琬倒没有寻常纨绔子弟的骄纵,反而待人谦和,学习也颇为用功,只是眉宇间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感。
或许是出身的缘故,他对政治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度,时常能从东京的报纸上解读出一些深层次的信息,秦开强偶尔会与他探讨几句,发现此人虽年轻,却颇有见地。
另一位让秦开强印象深刻的同学,是来自关外的杨雨亭。
此人身材中等,眼神锐利,透着一股精明和果决。
他军事素养扎实,尤其在战术推演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常常能在模拟对抗中出奇制胜。
杨雨亭性子略显孤傲,不善交际,但对有真才实学的人却颇为敬重。
秦开强曾在一次野外演练中,凭借对地形的精准判断和灵活的战术布置,与他打了个旗鼓相当,自此之后,杨雨亭便对秦开强多了几分关注,偶尔会主动与他探讨战术问题。
在士官学校,除了同期生,与学长们的交集也必不可少。
按照学校的规矩,低年级学员要对高年级学长保持足够的尊敬,而学长们也会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弟。
这一年,恰逢士官学校第六期学员毕业。
第六期是公认的“黄金一代”,其中不乏后来在东方古国军政舞台上大放异彩的人物。
秦开强早就从历史记忆中得知这一期的分量,特意留意了一番。
其中一位姓阎的学长,来自晋地,身材不高,其貌不扬,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洞察力,尤其擅长精打细算,在同学中有着“小诸葛”的绰号。
他虽己毕业,却在离校前特意召集了几位同乡和相熟的学弟,勉励他们刻苦学习,将来回国后要团结一心,共赴时艰。
秦开强作为祖龙省学员,也受邀参加了这次小聚。
席间,阎学长谈吐不凡,对国内局势的分析鞭辟入里,让秦开强受益匪浅。
他意识到,这位看似普通的学长,绝非池中之物。
与这些未来的“风云人物”同窗或相识,秦开强的心情颇为复杂。
他知道他们未来的轨迹,知道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成为叱咤风云的军阀,为了地盘和权力而相互攻伐,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但此刻,他们都还只是怀揣着强军报国梦想的青年,眼神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秦开强告诫自己,不必过早地用历史的标签去定义他们。
眼下,最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磨砺本领,同时,也要在这些人心中留下一个“秦开强”的名字。
未来的乱世中,这些人或许会成为对手,或许也能成为暂时的盟友,多一分了解,便多一分胜算。
东瀛的日子,充实而紧张。
秦开强每天的时间都被排得满满当当,清晨的负重越野,上午的理论课,下午的兵器实操或战术演练,晚上还要自学日语和整理笔记。
他像一块海绵,疯狂地吸收着各种军事知识,身体也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变得愈发强健,眼神也愈发坚毅。
偶尔,他会收到家里寄来的书信。
信中,父亲会告诉他家里的近况——庄稼的收成,乡邻的琐事,叮嘱他在外保重身体;母亲则会絮絮叨叨地问他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让他别太节省。
每一封信,秦开强都会反复读好几遍,然后小心翼翼地收好。
家乡的一切,是他在异国他乡坚持下去的动力。
他也会给家里回信,报喜不报忧,告诉父母他学习很顺利,同学和学长们对他很照顾,让他们不必担心。
他知道,此刻的秦家,还在为他留学的费用而奔波,他唯有学有所成,才能不辜负家人的付出。
东京的秋天来得很快,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香气。
陆军士官学校的操场上,学员们正在进行高强度的刺杀训练,喊杀声震天动地。
秦开强握着木质的训练步枪,眼神专注,动作标准而有力,每一次突刺都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但他己经做好了准备,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磨砺出最锋利的爪牙,等待着回归故土,投身那个即将到来的、波澜壮阔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