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实习札记那些被‘打脸’的日子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10-30

1 带着 “优越感” 走进办公室与会议室里的冒失发言九月的风还带着夏末的燥热,

陈阳背着双肩包站在 “科创电子” 的写字楼前,白衬衫领口系得整整齐齐,

袖口卷到小臂,露出腕上的智能手表 —— 那是他上个月拿奖学金买的,此刻屏幕亮着,

显示着 “今日待办:实习报到”。手里攥着的实习手册,

封面上 “XX 大学计算机系” 的烫金字样在阳光下晃眼,让他忍不住挺直了腰板,

连脚步都比平时快了几分。作为学校里的 “优等生”,

陈阳早把自己的优势在心里过了无数遍:专业课成绩稳居前 5%,

Python、Java 代码敲得又快又准,

还跟着导师做过两个 “基于机器学习的设备故障预测” 科研项目,

连答辩时都被教授夸 “有想法”。来实习前,他对着镜子演练过入职场景,

甚至偷偷想:“不过是个做智能控制器的小公司,

老员工估计还在用 Excel 算数据、靠经验修设备,

我正好用新技术给他们‘上一课’。”人力资源部的张姐把他领到研发部时,

办公室里飘着淡淡的速溶咖啡香,键盘敲击声和打印机运转声交织在一起,

倒比他想象中热闹。“这是陈阳,XX 大学的高材生,来咱们部门实习两个月,

负责协助研发项目,大家多带带他。” 张姐笑着把他推到众人面前。“欢迎欢迎!

” 靠窗的工位上,一个穿格子衫、戴黑框眼镜的中年男人抬起头,脸上堆着温和的笑,

指了指旁边的空位,“我叫张建军,你叫我张哥就行,

负责项目方案设计;旁边那个蹲在地上修设备的是李默李哥,咱们部门的‘设备通’,

以后有技术问题找他准没错。”陈阳点点头,

目光快速扫过办公室:张哥的电脑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 Excel 表格,

绿色的单元格里填着数据,红色字体标着异常值;李哥手里攥着个泛黄的笔记本,

正对着设备线路图写写画画,本子边缘都磨出了毛边 —— 他心里悄悄撇了撇嘴,

手指在裤兜里蹭了蹭:“都 2023 年了,还在用 Excel 做数据统计?

电子文档不比手写笔记方便检索?看来真是‘小公司’的效率。”刚放下背包,

部门经理老周就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个文件夹:“正好新人来了,咱们开个短会,

同步下智能控制器项目的进度。”会议室不大,八个人围着长桌坐满。老周翻开文件夹,

眉头皱了皱:“目前样机测试通过率只有 85%,离客户要求的 98% 还差得远,

而且测试周期已经超了三天,大家想想办法,怎么能提速提效。”话音刚落,

陈阳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手 —— 这可是他 “露脸” 的好机会。“周经理,我有想法!

” 他身子往前倾了倾,语速飞快,“我之前做过故障预测模型,

咱们可以把测试数据导入模型,用算法自动识别故障点,这样不用人工逐个排查,

肯定能缩短周期!”会议室里静了几秒,张哥悄悄拉了拉他的衣角,他却没在意,

继续说:“而且我还能写个自动化测试脚本,让设备自己跑测试流程,比人工操作**倍!

”老周看了他一眼,没直接点头,而是问张哥:“老张,你怎么看?”张哥推了推眼镜,

拿起桌上的测试报告:“小陈这个想法理论上可行,

但咱们现在的测试数据量只有 500 组,

模型训练需要至少 2000 组数据才够精准,而且客户要求下周就要看到改进结果,

开发脚本加调试至少要一周,时间赶不上。另外,咱们的测试设备有三台是老款,

不支持自动化脚本接入,强行改还得加硬件成本。

”陈阳的脸一下子热了 —— 他满脑子都是 “算法”“自动化”,

却没问过数据量有多少、设备支不支持、客户要什么时间,

连最基本的项目背景都没了解清楚,就急着发言。老周放下文件夹,

语气缓和下来:“小陈有创新意识是好事,

但做项目得先‘踩实地面’—— 先搞清楚现有资源、时间节点、客户需求,再想优化方案,

不然再好的想法也落不了地。”散会时,张哥拍了拍他的肩膀:“别灰心,刚实习都这样,

下次开会前可以先问问我项目的基本情况,咱们一起琢磨。” 陈阳点点头,

攥着笔的手有点紧 —— 第一次 “表现”,就栽了个 “想当然” 的跟头。下午,

张哥把一个 U 盘递给陈阳:“先熟悉下项目,把上周的产品测试数据整理下,

按型号分类,算出每种型号的故障率和平均测试时间,下班前给我就行。

”陈阳接过 U 盘,心里的不服气又冒了上来:“不就是整理数据吗,

用 Excel 多慢,我写个 Python 脚本,十分钟就能搞定。” 他打开电脑,

没急着看数据内容,先新建了个 Python 文件,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

很快就写出了分类和计算的代码。张哥路过他工位时,探头看了看:“小陈,需要帮忙吗?

这数据格式有点乱,我用 Excel 筛选挺快的。”陈阳头也没抬:“不用了张哥,

我用脚本自动处理,效率高。”张哥愣了愣,笑了笑没多说,转身回了自己工位。

可导入数据时,陈阳却傻了眼 —— 原始数据里,

日期格式有的是 “2023.10.05”,有的是 “2023-10-05”,

还有的写成 “10 月 5 日”;故障率有的填 “5%”,有的写 “百分之五”,

甚至还有 “0.05” 的小数形式,脚本根本识别不了。他皱着眉,

又花了二十分钟修改代码,加了格式转换的函数,可还是有一半数据报错。

眼看离下班只剩半小时,他急得额头冒了汗,鼠标点得屏幕都颤。这时张哥端着咖啡过来,

看到他愁眉苦脸的样子,凑过来看了眼屏幕:“是不是数据格式乱了?来,我教你个招。

” 他坐在陈阳旁边,打开 Excel,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得飞快 —— 先选中日期列,

;再用 “查找替换” 把 “百分之五” 换成 “5%”;最后插入 “数据透视表”,

把型号拖到 “行”,故障率和测试时间拖到 “值”,没十分钟,表格就整理得清清楚楚,

每种型号的故障率用红色字体标了出来,平均测试时间还加了条件格式,

超过 20 分钟的单元格自动变黄。陈阳看着屏幕上整齐的表格,

又看了看自己满是报错的代码界面,

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 —— 他引以为傲的 “高效脚本”,

居然没敌过老员工的 Excel 技巧,

而且自己连 “先检查数据格式” 这个最基本的步骤都忘了,就急着 “秀技术”。

“其实不是脚本不好,” 张哥关掉 Excel,笑着说,“这种小批量、格式乱的数据,

Excel 的可视化操作比代码更灵活,还不用调试;要是数据量过万,

再用脚本才更高效。做工作得选对工具,不是选‘最先进’的,而是选‘最合适’的。

”陈阳点点头,把张哥的操作步骤记在笔记本上,

心里第一次有点发虚:原来自己以为的 “优势”,在实际工作里,根本没那么 “有用”。

2 那些 “想当然” 的打脸时刻与被忽略的 “小建议”接下来的日子,

陈阳的 “优越感” 被一次次击碎,连他自己都记不清,到底被 “打脸” 了多少次。

研发部在推进一款新型智能控制器的研发,

张哥让陈阳帮忙优化散热方案 —— 这款控制器要用到户外设备上,夏天温度高,

之前的散热设计总导致设备死机。陈阳觉得这是个 “大显身手” 的机会,

查了好几篇 IEEE 论文,参考了国外某品牌的石墨烯散热方案,

还在电脑上用 SolidWorks 做了三维模型:用 3 毫米厚的石墨烯散热片,

搭配微型涡轮风扇,理论散热效率能比原来提升 30%,而且石墨烯是 “新型材料”,

说出去也够 “高大上”。他花了三天时间,把方案写得满满当当,

连散热模拟图都做了彩色标注,兴冲冲地拿着打印稿找张哥:“张哥,你看这个方案!

用石墨烯散热,效率比现在高多了,还符合现在的技术趋势。”张哥坐在工位上,

戴着老花镜,逐页翻看着方案,眉头慢慢皱了起来。“小陈,你这个方案的理论数据很漂亮,

” 他指着方案里的散热片尺寸,“但你看咱们现在的控制器外壳,厚度只有 2 毫米,

石墨烯散热片要 3 毫米,根本装不进去啊。”陈阳愣了愣,

下意识地说:“把外壳改厚点不就行了?”“改外壳得重新开模,” 张哥拿出外壳样品,

放在桌上,“咱们现在用的模具是上个月刚做的,开模费花了两万五,要是重新开模,

不仅要再加钱,还得等半个月,客户那边下周一就要看样机,根本来不及。

”陈阳的手指捏着方案纸,有点发紧 —— 他满脑子都是 “先进材料”“高效散热”,

却没看过实际的外壳样品,连 “开模成本”“交货期” 这些最基本的生产问题都没考虑。

张哥又翻到方案里的涡轮风扇部分:“还有这个风扇,你看参数里的噪音值是 55 分贝,

客户要求户外设备的噪音必须低于 40 分贝,要是用这个风扇,

设备根本通不过客户的验收。”陈阳的脸又红了,

低头看着方案上的 “高效”“先进” 等字样,突然觉得有点刺眼。

“那…… 那该怎么办?” 他声音小了点。张哥没批评他,

而是从抽屉里拿出原来的散热方案,又找了块铝制散热片:“其实不用追求新型材料,

你看这个铝制散热片,厚度 1.5 毫米,

能塞进外壳;咱们在散热片上多开几道散热鳍片,再把风扇换成静音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