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黄河边太平事

第3章 出嫁

发表时间: 2025-11-07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匆匆流转,转眼间,一个半月的时光悄然逝这件喜服,凝聚着方郭氏无数个日夜的心血,每一针每一线,都倾注了她对女儿深深的爱与无声的祝愿。

瞧那细密的针脚,勾勒出的每一处绣花,栩栩如生;每一道褶边,都熨帖得恰到好处,彰显着母亲的用心。

玉宁在一旁像只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个不停,她的眼睛亮得好似浸了水的星星,闪烁着纯真的光芒。

她的小手带着小心翼翼的虔诚,轻轻抚过喜服的衣角,脸上洋溢着藏也藏不住的喜悦,那模样,仿佛出嫁的不是姐姐,而是她自己即将开启一场梦幻的旅程。

玉平看着妹妹那可爱至极的模样,唇边自然而然地漾开一抹温柔的笑意,那笑容仿佛春日里最和煦的微风,能拂去世间所有的烦恼。

她轻轻伸手,将玉宁揽到自己身边,声音轻柔得如同三月的柳絮,缓缓说道:“来,玉宁,姐给你做了一双棉手套,试试看合不合适呀。”

说着,便把那双软绵绵的手套,犹如呵护一件稀世珍宝般,轻轻套上玉宁的小手。

玉宁将手套戴好之后,兴奋得如同中了头彩,在原地欢快地转起圈来,双手捧着自己热乎乎、红扑扑的脸颊,眼睛笑得像弯弯的月牙,嘴里清脆地喊道:“谢谢大姐!”

那声音,清脆悦耳,仿佛能穿透云霄,让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玉平温柔地轻抚着玉宁的头发,眼中渐渐泛起一层薄薄的泪光,那泪光里,有对家人的不舍,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她的声音依旧轻柔,却带着一种别样的坚定,一件一件地交代着:“姐要出嫁了,给家里每个人都备了点东西,这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不好,给她做了一双护膝,天冷的时候戴上,暖和也能舒服点。

爹和弟弟每天干活那么辛苦,就给他们做了护腰,系上之后,或许能减轻些劳累。

玉安手巧,对绣花和剪纸一首很感兴趣,这些绣花样子和剪纸样是给她的,相信她一定会喜欢。”

最后,她微微转身,面向方郭氏,眼中满是深情,缓缓取出一双精致无比的虎头鞋和一顶虎头帽,轻声说道:“娘,这鞋和帽是给未出世的弟弟或妹妹的……只愿小家伙能顺顺利利地来到这个世界,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

方郭氏静静地听着女儿轻声细语的嘱咐,眼眶倏地一下红了,仿佛是被女儿的贴心与懂事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她快步走上前,将玉平轻轻拥进怀里,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我的闺女……心真细啊。”

玉宁似乎也感受到了这离别的情绪,似懂非懂地把头靠在大姐肩上。

此时,屋内的空气仿佛被一种无形却又无比柔软的东西填满了——那不是悲伤,而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温暖,一种家人之间深厚情谊的交融,它如同一根看不见却坚韧无比的线,将家人彼此紧紧系在一起,无论相隔多远,都无法割舍这份牵挂。

第二日,天刚破晓,晨曦如同轻柔的薄纱,缓缓地揭开了夜的帷幕,给沉寂了一夜的村庄披上了一层梦幻的光晕。

就在这时,一阵由远及近的吹打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那乐声活泼而明亮,恰似一串灵动跳跃的音符,穿过淡淡的薄雾,沿着蜿蜒曲折的村路,一路飘然而至。

两名轿夫步伐稳健,稳稳地抬着一顶小巧精致的花轿,那花轿宛如从画中走出一般。

轿身西周缀满了鲜艳如火的红绸,在清早的微风里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一个即将开启的崭新而幸福的故事。

玉平身着一身鲜艳的大红嫁衣,整个人显得端庄明艳。

她神色郑重而肃穆,依次向奶奶与爹娘跪拜行礼。

这一拜,深深蕴藏着多年来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及此刻即将离别的不舍之情,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深情。

随后,玉顺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前,小心翼翼地将姐姐背起,仿佛背负着的是整个家庭的责任。

玉安与玉宁一左一右,轻轻地搀扶着姐姐,她们的眼中满是浓浓的不舍,仿佛下一秒姐姐就会消失不见。

玉顺迈着坚实的步伐,将玉平安稳地送入花轿中。

他微微俯身,凝视着姐姐,目光里透着坚定与执着,轻声却又有力地说:“姐,到了婆家要好好照顾自己。

要是受了委屈,千万别一个人默默忍着,弟弟永远是你最坚实的依靠,会一首站在你这边。”

玉平眼中泪光闪烁,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她轻轻拍了拍弟弟的手,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嗯,你也要好好照顾奶奶和爹娘,家里就靠你多担待些了。”

这时,轿夫扯着洪亮的嗓子,喊出一声:“起轿——”那声响如同一道划破晨空的惊雷,又宛如新生活开启的激昂号角。

玉顺依依不舍地缓缓松手,目光紧紧追随着那顶渐行渐远的喜轿,仿佛要将姐姐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心底。

方正山看着妻子泪眼朦胧的模样,心中满是心疼,他轻轻抬起手,为妻子温柔地拭去眼角的泪水,用温暖而坚定的声音安慰道:“他娘,女儿是去奔好日子的,咱们该高兴,不哭。”

玉宁紧紧搂住玉安的腰,像是要从姐姐那里汲取勇气,她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期待,大声而又坚定地说:“姐姐一定会幸福的。”

一路上,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欢快的唢呐声如同一首激昂的赞歌,清脆的锣鼓声仿佛是这场喜事的热情伴奏,它们交织成一曲热闹非凡的乐章,在空气中欢快地流淌。

这热闹的声音引得沿途路人纷纷停下脚步,投来好奇与祝福的目光。

人群中,有人不禁低声低语:“文家娶个童养媳,怎么这般大排场?”

一位熟知内情的知情人面带微笑,耐心地解释道:“你们有所不知啊,多年前文老爷子外出回家途中遭遇劫,多亏年轻时的方正山和他爹不顾危险,拼命相救,才让文老爷子化险为夷。

文老爷子感恩图报,这才定下了这门亲事。

虽说玉平名义上是童养媳,可文家这次一切都是按照娶妻的正规礼数来操办的,就是为了不亏待文家人的恩情。”

众人听罢,纷纷点头称道,对两家这份深厚的情义赞叹不己。

青山县六里乡乐家村,文家座落在这黄河岸边的鱼米之乡,宛如一颗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

乐家村以盛产莲藕而闻名遐迩,这里的莲藕,那可是出了名的又白又脆,仿佛是大自然馈赠的珍宝。

若哪吒当年用了乐家村的莲藕重塑身体,说不定真的会比敖丙还要漂亮许多呢!

诗中有云“江南可采莲,鱼戏莲叶间”。

此时,乐家村正逢莲藕采挖的繁忙季节,那一池池碧绿的荷叶下,藏着鲜嫩的莲藕等待着人们去采撷。

而这时的黄河鲤鱼,也正是最为肥美之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

在这样美好的时节娶妻,真可谓是有口福的时候呀!

文家宅院今日更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屋檐下,挂起了一串串红彤彤的灯笼,宛如一个个喜庆的小火球,将整个院子映照得格外明亮。

窗棂上,贴满了精巧细致的喜字剪纸,每一张剪纸都仿佛在诉说着这家人的喜悦与幸福。

作为文氏一族长房长孙这一脉,太成的婚事自然备受重视,大半个村子的亲戚们都纷纷赶来道贺。

院子里顿时人声鼎沸,宾客们身着崭新的衣裳,仿佛一片五彩斑斓的海洋。

他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或是亲切地寒暄着家长里短,或是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院子里。

孩子们则像一群欢快的小麻雀,在人群中兴奋地穿梭嬉戏,天真无邪的笑声此起彼伏,为这场喜事增添了更多的欢乐氛围。

“听说这童养媳手巧得很,绣的牡丹那叫一个逼真,能引来蝴蝶呢!”

一位穿着青布褂子的妇人,眼中满是羡慕,压低声音对身旁的人说道。

旁边梳着圆髻的妇人听了,连连点头,深表赞同:“文萧氏那可是从小养尊处优,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往后这个家,还不得靠这个能干的媳妇撑着?”

院子的另一角,一群半大小子正围着太成起哄。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这个拍拍他的肩,那个推推他的背,七嘴八舌地闹着:“太成,以后可有人给你暖被窝啦!”

“新娘子绣的花儿跟真的一样,你小子有福气!”

太成穿着一身崭新的喜服,那鲜艳的红色衬得他稚气未脱的脸上更加红润。

他故作镇定,强装出一副大人的模样,可耳根却早己红透,心里其实像揣了只小兔子,紧张又纠结,拧巴了十八个弯。

酒过三巡,月上柳梢。

皎洁的月光如银纱般洒在大地上,给整个世界披上了一层梦幻的薄纱。

喝得满面红光的宾客们陆续告辞,喧闹了一整日的院子渐渐安静下来,仿佛从热闹的舞台回归到了宁静的幕后。

红烛高燃的洞房里,一对新人相对而立。

看似沉稳的太成虽说己年满十三,身形却还是个一米三几的小豆丁,比玉平整整矮了一头。

他微微踮起脚,带着一丝紧张与羞涩,小心翼翼地掀开红盖头。

“姐姐,”太成的声音还带着几分稚气未脱的软糯,眼神却格外认真,“你一天没吃东西,饿了吧?

桌上有点心,吃些吧。”

说着,他伸出小手,指了指桌上摆得整整齐齐的八样糕点,那些糕点造型精美,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玉平看着眼前这个故作老成的小丈夫,唇角不由漾开一抹温柔的笑意,温暖而明媚。

她轻声应道:“好。”

她心里不禁泛起一阵暖意,没想到这个小大人竟这般细心体贴。

用过点心,玉平轻轻起身,走到太成身边,替他理了理略显凌乱的衣襟,动作轻柔而娴熟,宛如一位呵护幼雏的母亲。

她柔声道:“太成,从今往后我们就是一家人了。

明早你还要去私塾念书,可不能迟到,我去给你打洗脚水,你早些歇着。”

太成乖巧地点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追随着玉平忙碌的身影。

烛光下,这个比他年长了六岁的大姐姐举止娴静优雅,动作利落干脆。

他原本对这门亲事满心抗拒,此刻却不得不承认,这个家里安排的童养媳,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让人讨厌。

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太成轻轻叹了口气。

既然反抗不了命运的安排,不如就先这样过着吧。

至少这个温柔体贴的“姐姐”,让这个原本陌生而忐忑的夜晚,多了几分温暖与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