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零点推书 > 其它小说 > 举报我?医术炸翻昆仑哨所

举报我?医术炸翻昆仑哨所

清风弄墨 著

其它小说连载

《举报我?医术炸翻昆仑哨所》男女主角张婷婷陈学是小说写手清风弄墨所精彩内容:男女主角分别是陈学斌,张婷婷,伤员的年代,年代,逆袭小说《举报我?医术炸翻昆仑哨所由新晋小说家“清风弄墨”所充满了奇幻色彩和感人瞬本站无弹窗干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82241章更新日期为2025-11-09 01:30:30。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举报我?医术炸翻昆仑哨所

主角:张婷婷,陈学斌   更新:2025-11-09 05:47:5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导语张婷婷说,下次要让我在昆仑山消失。我没当真,直到暴风雪夜,

伤员们的药品突然失效。所有证据都指向我,禁闭室里,我看着那张伪造的领料单冷笑。

当调查组冲进来时,我平静地举起手:“不必查了,我知道谁是内鬼。

”第1章我手里的钢笔差点飞出去。张婷婷把她的茶缸子往我桌上一放。哐当一声。

半缸子水溅出来。把我刚整理好的档案页洇湿了一大片。“哟,不好意思啊葛小宁。

”她嘴上说着不好意思。脸上可没半点不好意思。“我们文工团明天要去昆仑山哨所慰问。

”“你笔头子好,帮我们写个演出方案呗。”我低头擦着水渍。没接话。

她就自己拉过把椅子坐我对面。“听说你最近跟那个陈学斌走挺近?

”“就那个成天泡在资料室。”“左眉有个疤的?”我抬起眼皮看她。

“我们在做高原防冻伤的数据整理。”“正常工作。”她笑起来,声音脆得有点刺耳。

“正常?”“谁不知道他陈学斌是军区最年轻的科研尖子。”“多少女兵盯着呢。

”“我劝你啊,葛小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一个文艺兵。”“高中都没正经读完吧?

”“搞科研?”“别逗了。”她凑近一点,身上雪花膏的香味有点冲。“陈学斌这种人,

前途光明着呢。”“你配不上。”我放下手里的钢笔。笔尖还在往下滴墨水。“张婷婷同志。

”“如果没有别的事。”“请你去别处逗闷子。”“我在工作。”她脸色一下就变了。

大概没想到我会这么直接。在文工团,她可是台柱子。她爸还是某部的领导。

平时谁不让她三分。她站起来,椅子腿在地上划出刺耳的响声。“行。”“葛小宁。

”“你有种。”她扭头就走。门被她摔得山响。办公室里重新安静下来。

我看着那片被水渍晕开的字迹。心里有点烦。她说对了一点。我确实只是个文艺兵。

高中时数理化成绩拔尖。可那时候家里成分有点问题。没能直接考大学。当了兵。

因为会写点东西。被分到了文艺岗。每天不是排练就是写简报。陈学斌的出现。纯属意外。

那天也是在这间办公室。我正低头抄写材料。门被猛地推开。带着一身寒气的人闯进来。

帽檐上都是未化的雪。“师姐!”他开口就喊错了。“高原哨所的数据整理好了吗?

”“我那边急用!”我抬起头。看着他被冻得通红的脸。和左眉上那道特别显眼的疤痕。

“谁是你师姐?”“我是文艺团的葛小宁。”“李干事今天休假。”“资料我帮你找。

”他愣在那。有点尴尬地摘下帽子。“对不起对不起。

”“我看这屋里就你一人……”“还以为你是新来的技术员。

”我在文件柜里翻找他要的档案。他在后面没话找话。“那个……葛小宁同志。

”“你们文艺团最近是不是有演出?”“能不能帮我们高原防冻伤课题组宣传宣传?

”“战士们太苦了。”“很多冻伤案例……”我找到档案递给他。“给。”他接过去。

眼睛很亮。“谢谢!”“下次你去昆仑山演出。”“我带你看看实际情况。

”“比你写简报震撼多了。”他风风火火地走了。留下几个泥脚印。和一股冷冽的空气。

后来他真来找我了。拿着厚厚一叠手写的数据。“葛小宁同志。”“能不能请你帮个忙?

”“这些病例描述太乱了。”“你文笔好,帮忙整理整理?”我本来想拒绝。

可翻开那些资料。我的手停住了。

上面详细记录着战士们在不同海拔、不同气温下的身体反应。冻伤的程度和处理方法。

很多地方用红笔标注。密密麻麻。“这些……”“都是你整理的?”他有点不好意思。“嗯。

”“条件有限。”“很多数据得反复验证。”“我看过你写的边防战士演出侧记。

”“观察很细。”“我觉得你一定能帮上忙。”就从那天起。我开始了资料整理工作。

利用休息时间。帮他归类、分析。甚至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他第一次听我提到“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坏死”时。惊讶地看了我好久。“你懂医?

”“自学过一点。”我没多说。其实是我爸。在朝鲜战场冻掉过两根手指。

回来后就特别关注这方面的知识。家里全是相关书籍。我小时候当故事书看。

没想到现在用上了。陈学斌像找到了知音。隔三差五就来跟我讨论。我们的接触越来越多。

自然也落入了某些人的眼里。比如张婷婷。她不止一次“偶遇”我们。

话里话外提醒我注意身份。我觉得可笑。我和陈学斌。明明是在做正事。

在她眼里却成了男女之间的暧昧。门又被推开了。这次进来的是陈学斌。

他还是那副急匆匆的样子。“葛小宁!”“整理好的资料给我一下。”“我下午上山!

”他看到我桌上的水渍。和那几张被洇花的纸。“这怎么了?”“不小心洒水了。

”我轻描淡写。把整理好的数据递给他。“都在这里。”“我按海拔和症状重新做了分类。

”“后面附了我的一些想法。”他接过去快速翻看。眼睛越来越亮。“太好了!

”“这个分类方式比我们之前的清晰多了!”“还有这些建议……”他抬头看我。眼神灼热。

“葛小宁。”“你真是个天才!”“你不该待在文艺团。”“你应该来我们课题组!

”我低下头。感觉脸颊有点发烫。“别开玩笑了。”“我哪有那个资格。”“怎么没有?

”他激动地拍桌子。“你比我们组里某些混日子的强多了!”“我回去就打报告!

”“特调你过来帮忙!”他拿着资料就要走。到门口又折回来。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纸包。

放我桌上。“差点忘了。”“这是给你的。”他风一样走了。我打开纸包。

里面是几颗水果糖。包装纸上印着鲜艳的图案。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是很珍贵的零食。

我剥开一颗放进嘴里。真甜。下午。文艺团排练室。我正在压腿。张婷婷抱着胳膊走过来。

“可以啊葛小宁。”“手段挺高。”我没理她。继续自己的动作。她却不依不饶。

“陈学斌为你打报告了。”“知道吗?”“他要特调你去那个什么课题组。”我的手一顿。

“你说什么?”“装?”“继续装。”她冷笑。“报告打到我们团长那了。

”“说你是难得的人才。”“不能埋没在文艺岗位。”“请求特调。”我的心跳有点快。

他居然真的打了报告。“团长怎么说?”“你说呢?”张婷婷俯下身。在我耳边低声说。

“我让我爸打了个电话。”“这种无理要求。”“当然是否了。”她直起身。声音恢复如常。

“葛小宁。”“我最后警告你一次。”“离陈学斌远点。”“不然下次。

”“就没这么简单了。”她转身去指导其他队员。笑声清脆。我站在原地。

嘴里的甜味早已消失。只剩下苦涩。晚上。我独自在办公室。重新抄写被水渍弄花的档案。

门被轻轻敲响。陈学斌站在门口。脸色不太好看。“报告的事……”“我知道了。

”我打断他。“谢谢你的好意。”“但以后不要再提了。”他走进来。关上门。

“是张婷婷搞的鬼?”“她爸一个电话。”“团长压力很大。”我放下笔。“陈学斌。

”“我们以后还是保持距离吧。”“这样对大家都好。”他皱眉。“你就这么放弃了?

”“因为一个张婷婷?”“我不是放弃。”我看着他的眼睛。“我只是认清现实。

”他沉默了一会。突然说。“下周。”“昆仑山哨所有例行巡查。”“我点名要你一起去。

”“团长已经批了。”我愣住了。“什么?”“我说。”“下周你跟我上昆仑山。

”“去看看真正的边防。”“去看看战士们需要什么。”“你亲自看看。

”“你做的这些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他走到窗边。指着外面隐约的山峦轮廓。

“在那里。”“没有张婷婷。”“没有文工团。”“只有需要帮助的战士。

”“和能帮助他们的人。”“葛小宁。”“你敢不敢去?”窗外。

昆仑山的雪顶在月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我握紧了手中的钢笔。

第2章吉普车在盘山路上颠簸了六个小时。我的头重重撞在车窗上。咚的一声。

陈学斌伸手拉了我一把。“小心。”“这段路特别烂。”他递给我一个军用水壶。“喝口水。

”“快到了。”我接过水壶。手冻得有些不听使唤。壶嘴碰到牙齿。发出轻微的磕碰声。

水是温的。在这海拔四千米的地方。这份体贴很难得。我看向窗外。雪线之上。

整个世界只剩下白和灰两种颜色。白色的雪。灰色的岩石。偶尔能看到几棵顽强匍匐的灌木。

枝叶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被常年的大风塑形。像一个个冻僵的哨兵。“冷吗?”陈学斌问。

他把自己裹在厚重的军大衣里。帽檐结了一层白霜。“还好。”我说。声音有点抖。

他看了我一眼。没说什么。从座位底下扯出一条更厚的毛毯。扔到我腿上。“盖上。

”“这儿不是文艺团排练室。”“感冒了会要命。”他的话很直。动作却细致。

把毛毯的边角都给我掖好。司机从后视镜里看了我们一眼。笑了笑。没说话。

但那个笑容让我有些不自在。我转过头。继续看窗外。山路越来越陡。轮胎碾过积雪。

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海拔表的指针在不断右移。我的太阳穴开始突突地跳。胸口发闷。

“高原反应?”陈学斌凑近些问。他的呼吸带出白气。拂过我的耳畔。“有点。

”我老实承认。这个时候逞强没有意义。他从随身携带的挎包里掏出个小铁盒。打开。

里面是些白色的药片。“盐酸普鲁卡因。”“对高原头痛有效。”他倒出两片。又递过水壶。

“吞下去。”“半小时见效。”我依言服下。药片很苦。在舌根化开。“你还随身带这个?

”“常年在山上跑。”“必备。”他收起药盒。“第一次上山的人。

”“十个有九个会倒在这段路上。”“你算不错的。”“没吐。”我勉强笑了笑。

“可能因为没吃早饭。”他眉头立刻皱起来。“不吃早饭?”“胡闹!

”他从另一个口袋掏出个油纸包。塞到我手里。“烙饼。”“我早上在食堂多拿的。

”“快吃。”油纸包还带着体温。饼已经冷了。硬邦邦的。但我确实饿了。

小口小口地啃起来。他看着我吃。眼神专注。“慢点。”“就着水。”“别噎着。

”我低头吃着饼。心里有点异样。这种照顾。超出了普通同事的范畴。

但在这荒无人烟的雪山上。又显得理所当然。“到了。”司机突然说。我抬头。

前方出现几栋低矮的平房。屋顶覆盖着厚厚的雪。一面红旗在院中央飘扬。红得刺眼。

车停稳。陈学斌先跳下去。转身向我伸出手。“来。”我犹豫了一下。

还是搭着他的手跳下车。脚下一软。差点跪倒。他稳稳扶住我。“慢点。”“适应一下。

”哨所的指导员迎出来。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人。脸上有两团明显的高原红。“陈技术员!

”“可算把你盼来了!”他和陈学斌用力握手。然后看向我。“这位是?”“葛小宁同志。

”陈学斌介绍。“文艺团的笔杆子。”“来帮我们做资料整理。”指导员热情地和我握手。

他的手粗糙得像砂纸。“欢迎欢迎!”“我们这儿条件艰苦。”“委屈女同志了。

”他引着我们往里面走。院子里有几个战士在扫雪。看到我。都停下动作。直勾勾地盯着。

有个小战士看得入神。手里的铁锹掉了都没察觉。指导员咳嗽一声。“看什么看!

”“没见过女同志?”战士们哄的笑开。赶紧继续干活。但眼神还往这边飘。我这才意识到。

在这里。女性是多么稀罕的存在。甚至是一种“资源”。张婷婷的警告在耳边回响。

我下意识地。往陈学斌身边靠了靠。他似乎察觉到了。脚步微微一顿。

侧身挡在我和那些目光之间。“先去医务室。”他对指导员说。“看看那几个冻伤的战士。

”“好。”指导员在前面带路。陈学斌落后半步。低声对我说。“别紧张。

”“他们只是太久没见到生人。”“尤其是你这么好看的女同志。”这话太直白。

我的脸一下子烧起来。幸好高原反应本来就让脸颊发红。看不出来。

医务室比我想象的还要简陋。一张铺着白布的桌子。两个药柜。角落里放着氧气瓶。

三个战士坐在长凳上。手上脚上缠着纱布。看到我们进来。都要站起来。“坐着别动。

”陈学斌摆手。他走过去。蹲下身。开始仔细检查他们的伤处。我站在他身后。

看着他熟练地解开纱布。观察伤口。询问情况。动作专业而沉稳。

和平时那个毛躁的样子判若两人。“这个已经感染了。”他指着一个战士发黑的手指。

“必须尽快下山。”“否则保不住。”指导员的脸色凝重。“最近雪大。”“路封了。

”“下不去。”陈学斌的眉头紧锁。他站起身。在狭小的医务室里踱了两步。“我先做清创。

”“但最多只能撑三天。”“三天后必须下山。”他打开随身带的医药箱。开始准备器械。

然后突然回头看我。“葛小宁。”“你来帮忙。”我愣住。“我?”“对。

”他把一副橡胶手套递给我。“戴上。”“帮我按住他。”受伤的是个年轻战士。

可能还不到二十岁。嘴唇因为疼痛而发白。我按照陈学斌的指示。按住战士的肩膀。

陈学斌开始清理腐肉。动作又快又准。战士咬紧牙关。额头渗出冷汗。但一声不吭。

我别开眼。不敢看那触目惊心的伤口。“看着。”陈学斌说。声音很平静。

“你要了解这里的实际情况。”“就要面对这些。”我强迫自己转回头。看着他的动作。

看着那些发黑的皮肉被剔除。看着鲜红的血渗出来。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和腐烂的味道。

我的胃在翻腾。但强行忍住了。“好了。”陈学斌终于说。他给战士重新包扎好。站起身。

摘掉手套。额头上也全是汗。我下意识地掏出自己的手帕。递给他。他愣了一下。接过。

“谢谢。”手帕是白色的。一角绣着朵小小的兰花。在他粗糙的手里显得格外秀气。

他擦了擦汗。想要还给我。又停住。“我洗了再还你。”他说。把叠好的手帕放进内侧口袋。

贴近胸口的位置。这个动作让我心跳漏了一拍。“下一个。”他转向第二个伤员。

声音恢复了之前的冷静。但我注意到。他的耳根有点红。不知道是冻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我们处理完所有伤员。已经是两个小时后。走出医务室。天开始暗了。

昆仑山的夜晚来得特别早。风更大。刮在脸上像刀子。我裹紧大衣。还是冷得发抖。

陈学斌看看我。突然解下自己的围巾。不由分说地围在我脖子上。还带着他的体温。

“不用……”我想拒绝。“戴着。”他打断我。“你病了更麻烦。”他的话还是那么直。

但动作很轻。围巾上有淡淡的肥皂味。和他身上的一样。

指导员安排我们住在临时腾出的房间。男女分开。但就在隔壁。“条件有限。

”指导员抱歉地说。“将就一下。”我的房间很小。只有一张床。一个桌子。

墙上贴着泛黄的世界地图。窗户用塑料布封着。但还是漏风。我坐在床边。

揉着酸胀的太阳穴。高原反应并没有因为药物而完全缓解。敲门声响起。“是我。

”陈学斌的声音。我开门。他站在门外。手里拿着个热水袋。“给你。”“晚上冷。

”“灌了热水。”我接过热水袋。沉甸甸的。温暖瞬间通过手心传遍全身。“谢谢。”我说。

他点点头。转身要走。又停住。“今天表现不错。”他说。没有回头。

“比我带过的很多技术员都强。”然后大步离开。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响。我关上门。

背靠着门板。热水袋在怀里发烫。像揣着个小太阳。窗外。风声呼啸。

卷着雪粒打在塑料布上。噼啪作响。在这个与世隔绝的雪山上。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包括我和他之间。那条看不见的线。第3章哨所的灯突然灭了。整个屋子陷入黑暗。

窗外风声变得更加清晰。像野兽在咆哮。“怎么回事?”我问。声音在黑暗里显得特别响。

“停电。”陈学斌的声音从门口传来。“经常的事。”“我去看看发电机。

”他的脚步声远去。我坐在床边。没动。黑暗像浓稠的墨汁。包裹着一切。

我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很快。很响。指导员在外面喊。“大家都待在原地别动!

”“陈技术员去修发电机了!”走廊里有其他战士的应答声。但没有人慌乱。

看来确实经常发生。几分钟后。陈学斌回来了。手里提着个煤油灯。

昏黄的光线在他脸上跳跃。那道疤时隐时现。“发电机坏了。”“一时半会儿修不好。

”他把煤油灯放在桌上。“医务室需要照明。”“重伤员不能离人。”我站起来。

“我能做什么?”他看向我。煤油灯的光在他眼睛里闪烁。“你会用煤油灯吗?”“会。

”“那好。”他递给我另一盏灯。“你去医务室。”“照看那两个重伤员。

”“我再去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我接过灯。手指碰到他的。很凉。“小心点。”他说。

然后转身又走进黑暗里。我提着灯。小心翼翼地往医务室走。灯光在墙壁上投下摇晃的影子。

像活物一样跟着我。医务室里。两个重伤员躺在简易病床上。一个在发烧。不停地呻吟。

另一个很安静。睁着眼睛看天花板。看到我进来。他转过头。“护士……”他的声音很虚弱。

“我不是护士。”我把灯放在床头柜上。“我是文艺团的。”“来帮忙。”他眨了眨眼。

“文艺团的……”“你会唱歌吗?”我愣了一下。“会一点。”“能唱一首吗?”他小声问。

“这里太安静了。”“静得让人心慌。”另一个伤员也停止了呻吟。好像在等待我的回答。

我看着他们年轻的脸。在煤油灯的光线下显得格外脆弱。“好。”我说。我想了想。

唱起了一首老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的声音不高。但在安静的医务室里很清晰。

窗外风声伴奏。歌词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两个伤员都安静地听着。发烧的那个不再呻吟。

睁着眼睛的那个闭上了眼。嘴角有一丝笑意。我唱完了。屋子里又只剩下风声。“真好听。

”闭着眼的伤员说。“像姐姐的声音。”“你姐姐也唱歌?”我问。“嗯。”他依然闭着眼。

“她在老家当音乐老师。”“我说要来当兵。”她唱这首歌送我。”他不说话了。

呼吸变得平稳。好像睡着了。我检查了他们的纱布。没有渗血。体温也还算稳定。

煤油灯的光突然跳动了一下。变弱了。我心头一紧。如果灯灭了...我轻轻调整灯芯。

光线重新稳定下来。松口气。脚步声从外面传来。陈学斌出现在门口。带着一身寒气。

“怎么样了?”他问。声音压得很低。“稳定。”我说。“刚给他们唱了首歌。”他挑眉。

“唱歌?”“嗯。”“他们想听。”他走到病床边。检查伤员的情况。“你总是能给人惊喜。

”他说。背对着我。“文艺兵来哨所唱歌。”“技术员修发电机。”“我们都有些不务正业。

”我听出他话里的笑意。“发电机怎么样了?”“修不好。”他直起身。

“备用发电机也启动不了。”“大雪封山。”“维修队上不来。”“我们得靠自己。

”“你会修发电机?”我问。“不会。”他很干脆地说。“但我学过机械原理。

”“可以试试。”他看向我。“你在这守着。”“我去仓库看看。”“需要帮手。”我说。

他犹豫了一下。“这里……”“他们睡着了。”我指指伤员。“一时半会儿不会有事。

”“我跟你去。”“多个人多个照应。”他看了我几秒。点头。“好。”仓库比医务室还冷。

像个冰窖。陈学斌把煤油灯挂在墙上的钩子上。开始检查那台老旧的发电机。

我举着另一盏灯给他照明。“帮我拿一下扳手。”他说。“最大的那个。

”我在工具箱里翻找。工具很沉。上面沾着油污。我把扳手递给他。他的手冻得发红。

但动作很稳。“你懂机械?”我问。“懂一点。”他头也不抬。“我父亲是机械厂的。

”“小时候常去玩。”他卸下一个零件。对着灯光仔细看。“这里锈死了。”“需要润滑。

”“但现有的机油标号不对。”他尝试着清理锈迹。但效果不好。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在灯光下闪闪发亮。“让我试试。”我说。他诧异地抬头。“你?

”“我父亲...他教过我一些。”我没多说。接过他手里的工具。回忆起父亲教我的方法。

用细砂纸轻轻打磨接触点。然后从随身带的针线包里找出一点缝纫机油。

小心地滴在关键部位。“你这是...”陈学斌想说什么。但停住了。看着我操作。

几分钟后。我放下工具。“试试看。”他深深地看了我一眼。然后开始重新组装零件。

动作比之前快了些。组装完毕。他深吸一口气。按下启动钮。发电机发出几声咳嗽般的响声。

然后...轰隆隆地运转起来。仓库的灯闪了几下。亮了。外面传来战士们的欢呼声。

灯光下。陈学斌的脸上满是难以置信。“你怎么办到的?”“只是些土办法。”我说。

避开他的目光。“有用的办法就是好办法。”他还在看着我。眼神灼热。“葛小宁。

”“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不知道的?”我们回到医务室。电力恢复后。

一切都显得明亮了许多。伤员们都睡得很安稳。陈学斌在记录本上写着什么。我坐在椅子上。

突然感到一阵疲惫。高度紧张后的松弛。让我几乎睁不开眼。“你去休息吧。

”陈学斌头也不抬地说。“我在这守着。”“你明天还要修发电机。”我说。“那点小问题。

”“已经解决了。”他放下笔。看向我。“今天多亏了你。

”“否则今晚大家都得在黑暗里过夜。”“我只是凑巧知道那个方法。”我说。“不是凑巧。

”他摇头。“是实力。”他站起身。走到我面前。“我越来越确定。”“你不该待在文艺团。

”“那是浪费人才。”我没说话。因为不知道说什么。他也没有再逼问。只是说。“去睡吧。

”“明天还要早起。”我回到房间。电力恢复后。暖气也开始工作。屋子不再那么冰冷。

我躺在床上。却睡不着。眼前总是浮现陈学斌在煤油灯下的脸。和他看我的眼神。那种欣赏。

那种认可。是我在文艺团从未得到过的。走廊里传来轻轻的脚步声。在我的门外停顿了一下。

然后继续向前。我知道是他。在这个雪山顶上。我们之间的距离。正在以看不见的速度缩短。

而山下的一切。包括张婷婷的警告。都显得那么遥远。不真实。第4章天还没亮。

我就被风声吵醒了。那声音像一万头野兽在咆哮。捶打着门窗。整个屋子都在震动。

我披上大衣。走到窗边。透过塑料布的缝隙往外看。外面是翻滚的白。什么都看不见。

雪片横着飞。密密麻麻。敲门声很急。“葛小宁!”是陈学斌的声音。我开门。他站在门外。

浑身是雪。像个雪人。“暴风雪来了。”他喘着气。“比预报的早了三小时。

”“我们得赶紧准备。”“什么准备?” 我问。一边把围巾围上。那条他给我的围巾。

“发电机房可能会被埋。” 他说。“医疗物资得加固。”“还有……” 他停顿一下。

“伤员可能需要转移。”“如果雪积得太厚。”“房顶撑不住。”我们一起冲进风雪。

瞬间就被白茫茫吞没。能见度不到五米。风刮在脸上,像刀割。我眯着眼。跟着他的背影。

深一脚浅一脚。发电机房已经半埋。两个战士在拼命铲雪。但雪堆积的速度更快。

陈学斌接过一把铁锹。加入他们。“去医务室!” 他对我喊。“帮他们加固门窗!

”“准备好应急物资!”我点头。转身往医务室跑。雪灌进领口。冰冷刺骨。但我顾不上。

医务室里。指导员已经在指挥。“用木板加固窗户!”“药品装箱!”“随时准备转移!

”他看到我, 像看到救星。“葛小宁同志!”“你会包扎吗?

”“万一需要紧急撤离……”“会。” 我说。“我学过战场救护。”我和医护兵一起。

把绷带。消毒水。止痛药。分装进几个急救箱。每个箱子都标上内容。方便取用。

年纪最小的那个伤员。就是昨晚听我唱歌的那个。突然抓住我的手腕。“我们会死在这里吗?

”他的眼睛睁得很大。满是恐惧。“不会。” 我反握住他的手。很肯定地说。

“陈技术员在。”“我们在。”“大家都会平安。”这话是说给他听。也是说给自己听。

外面传来巨响。像什么东西塌了。我们都愣住。屏住呼吸。一个战士冲进来。满身是雪。

“仓库屋顶塌了!” 他喊。“陈技术员被埋了!”我的心脏停跳了一拍。“哪里?

” 我问。声音出奇地冷静。“发电机房旁边!” 他说。我没犹豫。

抓起门边的铁锹就冲出去。指导员在后面喊什么。我没听清。风雪灌满耳朵。发电机房旁。

仓库的屋顶塌了一半。几个战士在拼命挖雪。我加入他们。用铁锹。用手。什么都用。

“陈学斌!” 我喊。声音被风撕碎。“你能听到吗?”没有回应。只有风在吼。我跪下来。

用手刨雪。指甲翻起。血混着雪。感觉不到疼。突然。我的手指碰到什么。硬硬的,

是军大衣的布料。“在这里!” 我喊。大家围过来,一起挖。几分钟后。

我们把他拖出来。他满头是血。昏迷不醒。我和医护兵把他抬进医务室。

放在唯一空着的病床上。他的额头有个很深的伤口。血不停流。我接过医护兵递来的纱布。

按住伤口。手在抖。“你必须活着。” 我低声说。像是在祈祷。

“你还没看到我的科研报告。”“还没把围巾还给我。”“你不能死。”他的眼皮动了一下。

很轻微。但我看见了。“他还有意识!” 我对医护兵说。我们清理伤口。消毒、缝合。

他始终没有完全清醒。但生命体征稳定。暴风雪持续了一整天。我们在医务室里照顾伤员。

听着外面风的咆哮。时不时有雪从门缝挤进来。在地面积起薄薄一层。傍晚。风势渐弱。

陈学斌醒了。他睁开眼。迷茫了几秒。然后看向我。“屋顶……” 他声音沙哑。“塌了。

” 我说。“你被埋了。”“我们把你挖出来的。”他试图坐起来。我按住他。“别动。

”“你脑震荡。”“需要休息。”他看着我按在他肩膀上的手。然后抬眼看向我。

“你没事吧?” 他问。这话该我问你。” 我说。他轻轻笑了一下。扯到伤口。疼得龇牙。

“我命硬。” 他说。“在军校时。”“从更高的地方摔下来过。”“也没事。

”他看向窗外。风还在刮。但已经不那么狂暴。“雪小了。” 他说。“明天应该能停。

”医护兵送来热水。我扶着他。一点点喂他喝。他的手覆上我的手腕。很轻。但温度灼人。

“谢谢。” 他说。声音很低。“救我一命。”“扯平了。” 我说。“你也救过我。

”“在车上。”“给我药和饼。”他摇头。“那不一样。”他没说哪里不一样。

但我们都明白。指导员进来。看到他醒了。松了一大口气。“你可算醒了!”“感觉怎么样?

”“死不了。” 陈学斌说。“损失如何?”“仓库屋顶塌了。”“部分物资受损。

”“但人员都安全。”“多亏预警及时。”陈学斌点头。然后看向我。“也多亏葛小宁同志。

”“临危不乱。”我没说话。只是继续喂他喝水。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我脸上。

专注得让人无法忽视。那天晚上。我留在医务室值夜。照顾所有伤员。包括陈学斌。

他睡得不踏实。时不时惊醒。每次他睁眼。都会先寻找我的身影。看到我在。才又闭眼睡去。

凌晨时分。雪终于停了。月光从云层缝隙漏下来。照在雪地上。反射出清冷的光。

我站在窗边。看着外面被冰雪覆盖的世界。一片寂静。只有伤员们平稳的呼吸声。

陈学斌不知何时醒了。正静静地看着我。“在想什么?” 他问。“想这雪真大。” 我说。

“能把一切都埋住。”“但埋不住人。” 他说。“只要心里有火。”我没回头。

但能感觉到他的目光。像这雪后的月光。清冷。 但真实。第5章天刚蒙蒙亮。雪停了。

世界死寂。陈学斌已经站在发电机房前。头上还缠着纱布。军大衣领子竖着。遮住半张脸。

“你应该躺着。”我走到他身边。雪在脚下发出咯吱声。“躺不住。”他头也不回。

“储备柴油只够三天。”“维修队上不来。”“我们必须自救。

”他指着完全被雪掩埋的仓库。“备用零件都在里面。”“得挖出来。

”指导员带着几个战士过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怎么干?” 指导员问。声音沙哑。

陈学斌开始分配任务。“分两组。”“一组清理仓库入口。”“一组检查线路。”他看向我。

“葛小宁。”“你带个人。”“清点所有医疗物资。”“做好最坏打算。”我点头。

没有多余的话。仓库入口的雪堆得像小山。战士们用铁锹、用木板,甚至用手。拼命挖着。

我带着小战士李卫国。回到医务室。开始清点。绷带、消毒水、止痛片, 一支一支数,

一片一片算。李卫国忍不住问。“葛同志。”“我们真的能撑过去吗?”“必须撑过去。

” 我说。声音很稳。“没有退路。”清点到一半。外面突然传来欢呼。“通了!

”“仓库通了!”我和李卫国跑出去。仓库入口挖开了。黑黢黢的洞口。像怪兽的嘴。

陈学斌第一个弯腰进去。我跟上。里面很暗。只有手电筒的光柱在晃动。屋顶塌了一角。

积雪和碎木混合在一起。货架东倒西歪。“找柴油发电机配件。” 陈学斌说。

“还有备用医疗物资。”我们在废墟中翻找。我的手碰到一个铁箱。打开。

里面是崭新的纱布和药品。密封得很好。没有受潮。“这里!” 我喊。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