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湖农场一片稻田里,娇小的黄丽:"我被蚂蟥咬住小腿了。
" 袁桂英正弯腰插秧。
六月的日头毒得很,水田蒸起的热气把她的蓝布衫洇出深色汗痕。
她直起腰抹汗,辫梢扫过金灿灿的团徽,突然定住目光。
"别动!"她踩着泥水跨过去,指甲盖掐住黄丽腿肚上扭动的黑虫。
那截滑腻躯体在她指间挣了挣,噗地溅开暗红血珠。
黄丽这才感觉出疼,低头看见小腿上绽开朵殷红的花。
"这么怕它" 袁桂英不屑一笑。
从衣口装里拿出块小手帕在黄丽伤口处按了按、擦去血迹:"记着穿长袜,水蚂蟥就爱你这细皮嫩肉的腿。
" 田埂上堆着知青们的胶鞋,鞋帮子沾满黑泥,像列队等待检阅的士兵。
袁桂英望着远处起伏的稻浪,忽然想起数学课上画过的正弦曲线。
收工哨响时,暮色已爬上晾衣绳,铁丝上飘着各色劳动布衣裳。
食堂飘来咸菜汤的味道,赵卫东在伙房门口敲铁盆:"知识青年同志们,开饭喽!"他的山东口音把"同志"说成"统志",女宿舍那边传来哧哧的笑。
煤油灯把知青们的影子投在斑驳墙面上时,李爱华总会掏出那本压在枕头底下的《普希金诗选》,书页间夹着去年拾的银杏叶,金黄的叶脉在昏黄光晕里像流淌的蜜。
二十瓦灯泡悬在房梁下,飞蛾撞出细碎的响。
袁桂花掏出红色塑塑壳面的《毛泽东选集》,边看边做笔记。
"李爱华!指导员查房!"门板突然被拍响。
李爱华忙把诗集塞进被里,袁桂英把打开的《毛泽东选集》封面合上。
指导员老周推门进来,鼻梁上的胶布眼镜滑到嘴边,目光扫过知青们紧绷的脸。
他忽然弯腰拾起掉落的银杏叶:"小李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到底有没有白桦林?"知青们都愣住了。
指导员背着手踱到门口,又回头说:"看书就要向袁桂英学习。
"秋收后场部来了放映队。
知青们挤在打谷场的水泥地上看《红灯记》,夜风卷来新割稻秸的清香。
袁桂英把炒南瓜子分给大家,银幕上李铁梅甩辫子时,黄丽忽然凑近袁桂英耳朵:"知道不?场长的媳妇是留苏的,六〇年饿死的。
"霜降那天,袁桂英收到家书,母亲在信纸背面抄了半阙《卜算子》。
黄丽蹲在井台边洗衣,看字迹被肥皂泡洇成淡蓝的雾。
袁桂英拎着铁皮暖壶过来,军用水壶里晃着红糖姜茶,她的虎口结着新茧,却把最后一块姜糖塞进黄丽的搪瓷缸里。
场部门前的老银杏又黄了时,知青们学会了用棉籽油炒菜、拿报纸糊墙、给母猪接生。
冬夜里守粮仓,能听见老鼠在谷堆里窸窣,月光穿过椽子缝,在守则本上写下歪扭的银格子。
那年袁桂英十九岁,任何农活都难不住她了。
1975年,袁桂英结束了4年的农场知青生涯,招工进市电业系统工作。
盛夏,十八岁的袁桂英站在县供电局调度室门口,白衬衫被汗水洇出浅灰的痕迹。
老式电风扇搅动着潮湿的空气,玻璃隔断后是密布红绿指示灯的模拟屏,像片微缩的星河。
这是她接替母亲岗位的第一天,也是电力系统最后一批顶班制度的尾声。
最初五年,她沿着35千伏线路巡视,麻布手套磨破三十七副。
1993年抗洪保电,她连续五天泡在齐腰深的水里操作绝缘棒,腰间挂着的铝制饭盒碰出细密凹痕。
新世纪钟声敲响时,她已是全省首位女性变电检修班班长,带着团队完成首座GIS智能站改造,防尘服里浸透的汗水在深夜路灯下蒸腾成白雾。
2010年冰灾肆虐,她发明的"地线融冰操作法"让抢修效率提升四倍。
五十岁那年,她主动请缨筹建新能源调度中心,光伏云图在她眼角的皱纹里投下细碎光斑。
培训室里,年轻姑娘们亲切地叫她"袁师傅"。
她深情地望着这群年轻故娘,仿佛看到了当初进电业系统工作时的自己。
不过,单位给她们的培养条件好多了。
2023年退休仪式上,她抚摸泛黄的值班日志,忽然听见窗外传来无人机巡检的嗡鸣。
银线依旧在铁塔间起伏,如同她指纹里永不褪去的绝缘胶气息。
交接钥匙时,新来的女调度长看见她手腕内侧有道淡白疤痕,那是某年除夕处理变压器故障时,被安全绳勒出的勋章。
袁桂英退休后成了桂花山社区一名普通的居民,过上了退休老人生活。
桂花山社区近千户,人口约4000多人,虽然,名义上是电业局的一个生活区,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社区里的住户已经不像10前一样百分之百的电业系统职员,而是出现了住户身份、职业很复杂的社区环境。
但是,80%的住户还是电业系统的职员或家属。
桂花住宅小区当年建设时,局领导是想打造全市样板工程的高标准来规划建设的。
小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充分体现了现代居住理念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
小区充分体现电力系统的优势和特色,小区范围内电力设施分布科学,变压器、配电箱等设备均隐蔽设置,既保障了供电安全,又避免了视觉污染。
电缆线路采用地下敷设,确保小区整体美观。
小区环境设计独具匠心,绿化覆盖率高,树木葱郁,花草繁茂,依山傍水形成了多层次的立体绿化系统。
中央景观带幅谢整个小区,景观带两边休闲步道、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区,满足了居民多样化的休闲需求。
水系设计也很巧妙,人工湖与喷泉相映成趣,增添了环境内灵动的气息。
小区建筑布局错落有致,既有高层住宅,也有低密度洋房,形成了丰富的天际线。
楼间距宽敞,保证了充足的采光和通风。
小区内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超市、餐饮、医疗站等,生活便利。
整体环境宁静舒适,是一个全市最宜居的理想家园。
袁桂英在桂花山社区已住了十几年,社区的一家一户、一草一本她都了如指掌。
她爱这个社区就像爱自己的家一样。
退休一年后,袁桂英的丈夫因病去世,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在丈夫去世后的那段日子里,袁桂英几乎每天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她的精神状况越来越差,甚至一度陷入精神紊乱,需要依靠药物来维持正常的生活。
然而,药物的副作用让她的体重急剧增加到180斤,原本苗条的身材才变得臃肿不堪。
胖大妈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一度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痛苦。
然而,袁桂英并没有因此放弃生活。
她选择了用帮助他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她开始积极参与社区的义工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的热情和乐于助人的精神,让她在社区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成了桂花山社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胖大妈,而袁桂英的本名却被人淡忘了。
胖大妈在社区的声誉和影响力、亲和力日益见长,胖大妈的大名也日益响亮。
社区里的大人小孩、爹爹娭毑,社区、街道的领导、工作人员都叫她胖大妈。
而胖大妈的脸上见谁都始终一副慈祥、庄严的标配笑容,仿佛一尊活生生的观音菩萨,给人一种舒心、平静、安宁和温暖的感觉。
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有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1999年,开始了她的社区义工经历。
从做义工第一天起,她的身影几乎出现在社区里每一个角落。
无论是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还是为年轻的妈妈照看孩子,也无论是社区的文明创建活动,还是社区里的群众文化活动,胖大妈总是尽心尽力地参与组织和全身心投入。
胖大妈的义工生涯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她的身体状况并不允许她进行过多的体力劳动,但她并没有因此退缩。
她用自己的方式,一点一滴地为社区贡献力量。
她的热情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很快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尊敬和爱戴。
在做社区义工的过程中,胖大妈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社区朋友。
他们一起为社区的美好未来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