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某公共知识分子讨论历史事件,突然有感觉,觉得可以瞎编一段。
说在此时彼刻,又如此时此刻。
此时此地,也不是哪方土地。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呢?
不知道,发生在哪儿呢?
不清楚!
有这么一位老学究,姑且就叫他张三吧。
张三这人做学问伊始就不凡,在某个特定时间里,突然就成了一众学究中的领头羊似的人物。
然后开始为了养家糊口或是为了什么更高端的理想?
开始教书育人踏踏实实工作,勤勉育人。
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来源越来越多了,于是乎这位学究许是在某个地方看见了“真理”。
张三这爱看历史随着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对全人类历史莫不涉猎,简首就是“学富好几车”。
话说学问多了则思辩,于是老先生自己就开始思想,天天自己的内外文化天天在脑子里打架!
突然有一天,这张三遇到另一学者,估计他就是李西吧!
从这天起,二人讨论文史之变,讨论时政之要。
终于仿若醍醐灌顶,张三“觉醒了”。
再看之前所学的东西,无一不是低级的,无一不是吃人的。
古籍文章,洋洋洒洒几百句,在张三看来就两个字“迫害”。
古籍分析之道理,条理清晰,在他看来也是两个字“愚民”。
于是乎自己开始成文立著,于是乎膀子甩开了,用了“毕生所听”也不实践也不考究,书著成了!
其中各种观点都必须展现其独特的观点,其书中见解又不考虑典故之全貌,也不考虑当时环境。
如立木取信,在他看来就是炫耀权利无限(按现在的视角看这件事,其实毛病不大!
)……如此过了多年,终是得了一头衔“公共知识分子”,张三愤慨不己,我堂堂学者,岂能受此“美名”,故辞去生计奋而远走(现实如何,懂得都懂。
)。
许是自觉自己还达不到功力,又没敢走远,终于在那个不远的地方,遇到了知己,这些人仿佛最虔诚的教徒,把张三所立的著作奉为经典!
这让张三很是受用。
文人嘛,总是喜欢聚集在一起,慢慢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在政治里的朋党,在现实世界里的知己,在犯罪集团里的……,总之有了这些,大家是各种推崇,各种造势,说张三是民主之灯塔,自由之希望……总之冠了无数头衔,但是手头的拮据也是不可避免的。
过了没多久又偶遇李西,李西此时将自己学识用于实际,经过多年发展,己是某企业老板。
两人多年至交,李西也对张三的学识很是看好,觉得此人定不是凡人!
于是将一处产业交张三打理,产业原本运营正常,随着张三大干特干,终于什么员工福利,工资都发不起了,随后惨淡收场。
这天气两人又一起讨论,张三就纳闷儿,你说我见识如此广博,学富那么多车,没做个官也就罢了,怎么做这些事也做不好!
李西看了看张三说:“你这一生伏案甩胳膊,洋洋洒洒写了数十万言,但是你何时实践过你的言?
思考是好事,但是总在思考那么你思考的意义呢?”
或许不是所有有见识成功的人都会成为伯乐;但是伏案甩胳膊的人,大多都是马谡之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