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初定,嬴政着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李斯全力辅佐。
统一度量衡时,各地旧制繁杂,利益纠葛丛生,推行阻力巨大。
李斯常常奔波于各地,耐心说服各方势力。
一次,在咸阳城的市集,商户们因新度量衡实施后,交易换算麻烦而聚集***。
李斯亲自前往,站在高处,声音洪亮地解释新制度的益处:“此举为我大秦长治久安,统一之后,交易公平,往来便利,大秦的繁荣将惠及每一个人!”
他的言辞恳切,条理清晰,最终安抚住众人。
嬴政知晓此事后,心疼地握住李斯的手说:“丞相为朕分忧,不辞辛劳,朕都看在眼里。”
李斯微微低头,嘴角噙着一抹笑意:“为陛下做事,臣甘之如饴。”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嬴政对长生不老之术愈发痴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求仙丹。
李斯虽心中忧虑,但不敢贸然进谏。
首到有一回,嬴政决定派遣徐福带领数千童男童女出海求仙,耗费巨大,国库支出吃紧。
李斯终于忍不住,在嬴政单独召见他时,跪地进言:“陛下,如今大秦初定,百废待兴,民生需要休养生息,如此大规模寻求仙药,恐会加重百姓负担,动摇国本。”
嬴政听后,脸色一沉,起身背对着他:“丞相,朕一心求长生,也是为了能长久守护这大秦江山,守护你我共创的基业,你为何不理解朕?”
李斯见嬴政不悦,心中一紧,却仍坚持道:“陛下,长生之事虚无缥缈,眼前的江山社稷、百姓安康才是实实在在的。
臣恳请陛下三思。”
嬴政沉默良久,转过身来,看着李斯忧心忡忡的面容,心中的怒火渐渐消散,长叹一声:“丞相,你总是为大秦着想,朕明白了。”
于是削减了出海求仙的规模,将更多精力放回朝政。
后来,在咸阳宫的一次夜谈中,嬴政靠在榻上,看着忙碌一天仍在整理政务的李斯,轻声说道:“丞相,有你在朕身边,朕从未如此安心,这江山,你我定要守好。”
李斯抬头,目光坚定:“陛下放心,臣定会倾尽所能,不负陛下信任。”
随着大秦在嬴政与李斯的治理下逐渐步入正轨,各方势力却暗流涌动。
匈奴在北方边境不断侵扰,烧杀抢掠,边疆百姓苦不堪言。
嬴政召集众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主战与主和两派争论不休。
李斯站出来,神色凝重地分析道:“匈奴狼子野心,若不予以重击,边疆永无宁日,百姓难以安居乐业,大秦的根基也会受到威胁。”
嬴政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冷厉:“丞相所言极是,朕决定派蒙恬将军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筹备出征期间,李斯日夜忙碌,调配粮草、筹备军备,确保前线物资充足。
出征之日,嬴政亲自为蒙恬送行,李斯陪在嬴政身旁,望着远去的大军,心中默默祈祷。
就在大秦全力应对匈奴之时,国内又出现了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激烈争论。
以王绾为首的部分大臣主张分封皇子与功臣到各地为诸侯,以拱卫皇室;而李斯则坚决反对,他向嬴政进谏:“周室分封诸侯,初期虽有拱卫之效,但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坐大,相互攻伐,天下大乱。
如今大秦一统,应推行郡县制,由陛下首接掌控地方,方能长治久安。”
嬴政陷入沉思,李斯见状,继续说道:“陛下,若行分封,日后诸侯割据,大秦或将重蹈东周覆辙,这是您与万千百姓都不愿看到的。”
嬴政思索良久,最终拍案而起:“丞相之言,切中要害,朕决定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推行后,为确保政令畅通,李斯又协助嬴政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在全国推广。
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但也触动了一些旧贵族和文人的利益。
他们私下议论纷纷,甚至有人公然在咸阳街头诋毁新政。
嬴政得知后龙颜大怒,欲严惩这些反对者。
李斯深知此事棘手,他劝解道:“陛下,这些人虽有不当言行,但贸然诛杀恐会引发更大动荡。
臣以为可将他们召集起来,加以教化,若仍冥顽不灵,再做惩处。”
嬴政听后,觉得有理,便依李斯所言行事。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嬴政东巡途中突然染病,病情日益加重。
李斯守在嬴政床边,心急如焚。
嬴政握着李斯的手,气息微弱地说:“丞相,朕若有不测,大秦江山便托付于你……”李斯眼眶泛红,声音哽咽:“陛下定会康复,大秦还需陛下引领。”
但命运无常,嬴政最终还是驾崩了,留下这庞大的帝国与无尽的难题,李斯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而他与嬴政共同守护的大秦,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