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戏院的后台办公室里,白发老者——周教授摘下老花镜,揉了揉酸胀的鼻梁。
桌上摊开的是他刚从保险柜取出的老相册,翻到的那页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年轻时的自己站在一位威严的中年男子身旁,背景是刚落成的长安大戏院。
照片角落的日期显示这是1951年拍摄的。
周教授的手指轻抚过那个中年男子的脸,轻声叹息:"父亲..."门外传来脚步声,周教授迅速合上相册。
敲门声响起,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男人推门而入,没有等待回应。
"爸,您又熬夜了。
"来人约莫五十岁,眉眼与照片中的中年男子有七分相似,只是多了几分世故与精明。
他随手将一个精致的礼盒放在桌上,"杭州新到的龙井,知道您好这口。
"周教授没有碰那个盒子:"郑岩,我说过不要来戏院找我。
"郑岩——北京城有名的地产开发商,笑了笑,自顾自地坐下:"董事会下周要讨论戏院改造计划,我想先跟您通个气。
""改造?
"周教授眼神锐利起来,"这是历史建筑,受保护的。
""只是内部装修。
"郑岩摆摆手,"保留外观不变,把老旧设备换一换。
对了..."他状似无意地扫了眼桌上的相册,"听说您最近在查那个京剧名伶的事?
白...白什么来着?
""白素卿。
"周教授冷静地回答,手指却不自觉地收紧,"民俗研究而己。
"郑岩轻笑一声,从内袋掏出一张名片大小的老照片推过去:"那您一定对这个感兴趣。
"照片上是年轻貌美的白素卿,站在西合院老槐树下,身边是那个穿西式校服的青年。
而在照片角落,一个穿长衫的男子侧身而立——正是郑岩的祖父,当年的郑管家。
"您祖父当年是沈家的管家。
"周教授声音平静,但太阳穴处的青筋微微凸起,"这照片没什么特别的。
""是吗?
"郑岩又推过一张纸——是张复印的地契,上面清晰地显示西合院原属于白家,后转让给沈家,"我查过了,那个西合院现在还在,而且..."他意味深长地顿了顿,"听说最近有个姓林的姑娘搬进去了,是林墨的女儿。
"周教授脸色微变:"你调查她干什么?
""好奇而己。
"郑岩站起身,整理了下西装,"毕竟那院子正好在我们新项目的规划范围内。
爸,您年纪大了,别掺和这些陈年旧事。
白素卿的东西,不该重见天日。
"说完,他转身离开,留下周教授一人对着照片发呆。
良久,周教授拉开抽屉,取出那把黄铜钥匙,钥匙柄上的"长安"二字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素卿..."他喃喃自语,"我该拿你儿子怎么办..."与此同时,西合院里的齐卫东正对着电脑放大他拍的照片。
那个模糊人影颈部的反光点经过图像处理后,确实显示出半圆形轮廓——与林雅佩戴的玉佩形状完全一致。
"太奇怪了..."齐卫东挠头,"拍照时明明没人在树下。
"窗外一道闪电划过,随即是震耳欲聋的雷声。
暴雨更急了,雨点砸在瓦片上发出密集的敲打声。
齐卫东起身关窗,却瞥见院门外有个黑影一闪而过。
他眯起眼睛仔细看,却又什么都看不到了。
"眼花了?
"齐卫东嘀咕着,拉上窗帘。
他没注意到,在胡同的拐角处,一个穿黑雨衣的人正紧贴墙壁站立,手中握着一个物件——在偶尔的闪电照耀下,那东西泛着青白色的光,形状像是...半枚玉佩。
雨衣人看了看表,又望向西合院的方向,低声自语:"快了,就快找到了..."第二天清晨,雨过天晴。
齐卫东早早起床,想找老杨头打听西合院的历史。
在院里转了一圈没见到人,却看见林雅正在西厢房门口晾书——昨晚的暴雨显然让她的藏书遭了殃。
"需要帮忙吗?
"齐卫东主动上前。
林雅头也不抬:"不必。
""这些古籍可不能晒太阳。
"齐卫东不顾她的冷淡,蹲下身查看那些湿漉漉的书页,"应该用吸水纸隔开,放在阴凉处阴干。
"他说着就从摄影包里拿出几张专业用的吸水纸,动作娴熟地开始处理那些湿透的书页。
林雅愣了一下,没想到这个看似粗犷的摄影师竟懂得古籍保养。
"...谢谢。
"她最终低声道,语气软化了些。
两人沉默地工作了一会儿,齐卫东装作不经意地问:"你父亲是研究老北京建筑的?
"林雅的手停顿了一瞬:"民俗学教授。
""那张平面图上的第七间房,是什么意思?
"书页在林雅手中发出轻微的撕裂声。
她深吸一口气:"我不知道。
父亲去世后,我才发现那些资料。
"齐卫东注意到她说"去世"时眼中闪过的痛楚,决定换个话题:"昨晚我看到有人在院门外晃悠,穿黑雨衣,你认识吗?
"林雅猛地抬头:"什么时候?
""大概晚上十点。
雨太大,没看清脸。
"林雅迅速收拾好剩下的书:"最近不要随便给人开门,尤其是自称文物局或拆迁办的。
"她抱着书匆匆回屋,留下齐卫东一人若有所思。
下午,齐卫东终于在胡同口的小茶馆找到了老杨头。
老人正叼着烟斗和几个老街坊下象棋,见到齐卫东便招呼他坐下。
"老杨叔,我想问问咱们西合院的历史。
"齐卫东要了壶茉莉花茶,给老人斟上,"听说以前住过京剧名角?
"老杨头的烟斗顿在半空,浑浊的眼睛闪过一丝警惕:"谁跟你说的?
""猜的。
"齐卫东笑了笑,"院里那棵老槐树,没个百八十年长不成这样。
西厢房的建筑风格也明显是民国时期的,想着应该有些故事。
"老杨头嘬了几口烟斗,压低声音:"西厢房确实住过一位名角儿,姓白,唱青衣的。
后来...后来人没了,房子就空了下来。
文革时候还挨过批斗,说是封建余孽的窝。
""怎么没的?
"齐卫东追问。
老杨头摇摇头:"说不清。
有人说是病死的,也有人说是...唉,反正不吉利。
你少打听这些,尤其别碰西厢房的老东西。
""什么老东西?
""不知道!
"老杨头突然激动起来,烟斗敲在桌上啪啪响,"我什么都不知道!
"茶馆里的其他人都看过来,齐卫东只好安抚老人,转移话题。
但老杨头的反常反应更让他确信,西合院里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傍晚时分,齐卫东路过林雅的古董店,看见她正在接待一位客人。
那人背对着门口,但挺拔的身姿和一丝不苟的白发让齐卫东立刻认出——是他在长安大戏院附近见过的那位老者。
出于好奇,齐卫东假装浏览隔壁店铺的商品,暗中观察。
老者似乎给了林雅什么东西,两人交谈的神情严肃而亲密。
当老者转身离开时,齐卫东迅速躲进旁边的巷子,但老者的目光还是扫过了他藏身的方向,锐利如鹰。
等老者走远,齐卫东走进古董店。
林雅正在柜台后查看一本旧书,见他进来立刻合上书页,但齐卫东还是瞥见了里面的老照片。
"刚才那位是..."齐卫东试探地问。
"顾客。
"林雅冷淡地回答,将书锁进抽屉,"有事吗?
"齐卫东耸耸肩:"想问问今晚要不要一起参加居委会的会议。
听说要讨论西合院修缮的事。
"林雅明显松了口气:"几点?
""七点,就在前院。
"林雅点头表示会去,然后做了个"请"的手势,明显是送客的意思。
齐卫东识趣地离开,但心中的疑问更多了。
那个老者是谁?
他给了林雅什么?
那本旧书里又藏着什么秘密?
夜幕降临,西合院的居民们聚集在前院开会。
居委会主任宣布了一个好消息:西合院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暂时免于拆迁。
但需要选出代表负责后续的修缮协调工作。
"我推荐齐卫东!
"老杨头突然说,"小伙子年轻力壮,又是搞艺术的,懂审美。
""那得有个细心的人一起。
"王阿姨接口,"我推荐林姑娘,她懂古董,对老物件有研究。
"在众人的附议下,齐卫东和林雅意外地被推举为修缮工作共同负责人。
会议结束后,两人被留下讨论初步方案。
"我认为应该先修复西厢房的屋顶。
"齐卫东指着自己拍的照片,"那里的瓦片损毁最严重。
""不行。
"林雅断然否决,"西厢房结构特殊,需要专业人士评估后才能动。
应该先从院墙开始。
""但雨季还没过,再不修西厢房会漏得更厉害。
""我说了不行!
"林雅声音突然提高,引得几个路过的邻居侧目。
她深吸一口气,压低声音,"西厢房...有特殊价值,必须谨慎。
"齐卫东首视她的眼睛:"因为白素卿?
"林雅瞳孔微缩:"你怎么知道这个名字?
""老杨头告诉我的。
"齐卫东半真半假地说,"他说西厢房住过一位叫白素卿的京剧名角。
"林雅沉默片刻:"明天我去请专业的古建筑保护团队来做评估。
在此之前,请不要擅自进入西厢房。
"她转身离开,背影僵硬而警惕。
齐卫东望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夜色中,总觉得这个看似冷漠的女子背负着太多秘密。
回到房间,齐卫东再次查看那些照片。
突然,他注意到一张西厢房外墙的特写——在暗格附近的砖块上,有几道新鲜的划痕,明显是金属工具留下的。
而且,就在他拍照后的这几天出现的。
有人在找什么东西。
而且,就在西厢房的墙里。
与此同时,林雅锁好古董店的门,拉下所有窗帘。
她从保险柜中取出周教授今天给她的资料——一张长安大戏院1948年9月12日的演出海报,剧目正是《游园惊梦》,主演:白素卿。
海报背面有一行褪色的小字:"最后一次演出。
钥匙在第七间房。
——素卿"林雅将海报与父亲留下的平面图并排放在一起,眉头紧锁。
第七间房...到底在哪里?
窗外,一个黑影再次闪过,但沉浸于思考的林雅没有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