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的夜,繁星璀璨。
在墨家据点里,墨玉铺开一卷竹简,上面密密麻麻刻满了各国山川地理与军政要事,烛火摇曳,映照着她严肃的面庞。
“你既想在这乱世安身立命,便得知晓天下大势。”
墨玉指着竹简上的地图,“大秦一统六国不过数年,看似西海升平,实则暗流涌动。”
她的指尖划过咸阳、临淄、郢都等地名,“燕赵旧地,多有复国遗民;楚地巫风盛行,人心未附;齐国商贾势力庞大,与朝堂纠葛不断。”
楚云聚精会神地听着,这些历史课本里的知识,此刻在墨玉的讲述下鲜活起来。
他想起历史上秦朝短短十五年便走向覆灭,心中不禁一紧。
墨玉接着说道:“如今陛下痴迷长生,广求方士丹药,徐福之流借此蛊惑圣心,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筹备东渡。
朝堂之上,丞相李斯与赵高争权夺利,各怀鬼胎。”
她看向楚云,目光锐利,“你若想在咸阳站稳脚跟,这些都不可不知。”
楚云咽了咽口水,问道:“那百姓生活如何?”
墨玉叹了口气:“表面上,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确有一番盛世气象。
但徭役赋税繁重,百姓苦不堪言。
为修阿房宫、骊山陵,不知征调了多少民夫,许多家庭妻离子散。”
楚云想到那些被征去服徭役的百姓,心中一阵不忍。
他又问道:“那秦国律法呢?
听闻极为严苛。”
“秦国以法治国,律法细致繁杂。”
墨玉拿起一根竹签,在地上比划着,“从农耕畜牧、商业交易,到邻里纠纷、犯罪刑罚,皆有律法约束。
轻罪重罚,连坐成风,百姓行事稍有不慎,便会触犯律法。”
楚云默默点头,越发觉得这个时代生存艰难。
他暗自思忖,既然知晓历史走向,便要提前谋划,寻得安身立命之法,或许还能在这乱世中做些什么,改变一些人的命运。
这时,外面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己经是三更天了。
墨玉收起竹简,说道:“今日便讲到这里,你好好消化。
明日我带你去见识咸阳城的商业,那也是这天下大势的重要一环。”
楚云躺在床上,望着头顶的房梁,久久无法入眠。
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白天市井间的热闹景象与墨玉讲述的天下局势,两个画面交织在一起,让他对这个陌生又熟悉的时代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越发坚定了要在这秦朝活下去、活得好的决心次日清晨,薄雾笼罩着咸阳城。
楚云和墨玉穿梭在闾巷间,脚下的青石板路被露水打湿,泛着冷冷的光。
街道两旁,百姓们陆续打开家门,准备迎接新一天的生计,孩童的嬉闹声、商贩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
“如今是始皇帝三十五年。”
墨玉边走边说,声音压得很低,“你既想知晓天下局势,这时间断不可不知。”
楚云心中一凛,他知道,这个年份距离历史上秦始皇驾崩、秦朝陷入大乱己经不远了。
他不动声色地问道:“那公子扶苏可在咸阳城内?”
墨玉瞥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却也未多问:“公子扶苏因劝谏陛下坑儒之事,触怒龙颜,己被发配至上郡,协助蒙恬将军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楚云暗自松了口气,同时又有些担忧,他深知扶苏的命运,可在这时代,他又能做些什么呢。
说话间,二人来到了咸阳宫附近。
远远望去,咸阳宫气势恢宏,飞檐斗拱,彰显着皇家威严。
周围宫殿群落星罗棋布,以咸阳宫为中心,向西周延伸。
“咸阳城横跨渭河南北两岸,以渭北为主体 。”
墨玉指着远处的渭河,详细解释道,“渭北有咸阳宫、六国宫室等,是政治中心,渭南则有章台宫、兴乐宫等,还有众多官署、宗庙、市肆和闾里。
陛下以天体观念规划咸阳,将渭河比作银河‘天汉’,各宫殿比作星座,咸阳宫居中,宛如众星拱辰 。”
楚云望着眼前的布局,心中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气魄。
就在这时,人群中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快瞧,那便是十二金人!”
有人高声喊道。
楚云和墨玉顺着众人的目光望去,只见阿房宫门外,十二尊巨型金人巍峨耸立。
这些金人高三丈有余,重千石,神态威严,栩栩如生,身着夷狄服饰,仿佛在诉说着秦朝的辉煌与威严。
“这十二金人,是陛下收缴天下兵器所铸,意在消除反抗隐患,彰显皇权。”
墨玉低声说道,“不过,关于它们的来历,还有诸多传说。
有人说,是因临洮出现了十二位巨人,陛下以此为祥瑞,才铸造了这些金人。”
楚云看着金人,心中思绪万千。
在现代,十二金人只是史书上的记载,没想到如今竟能亲眼目睹。
他凑近细看,发现金人的细节之处工艺精湛,难以想象在两千多年前,古人是如何完成这样的壮举。
“走吧。”
墨玉拉了拉他,“此处人多眼杂,不宜久留。”
两人转身离开,楚云却忍不住回头再看一眼那十二金人。
在这风云变幻的咸阳城中,它们宛如沉默的见证者,静静注视着时代的变迁,而楚云深知,自己也己被卷入这历史的洪流之中,未来充满未知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