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女友抛弃我后,沦落街头捡垃圾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10-31

前女友嫌我不求上进把我甩了,去找她的光明未来。十年后,好家伙,我出息了,

她的“光明未来”却是俩人一块儿捡破烂。1我站在宴会厅的角落,

看着手机上迟迟没有回复的聊天界面,心里泛起一丝不安。“周大天才,今天你可是主角,

怎么一个人躲在这里?”室友陈浩端着两杯香槟走过来,递给我一杯。我勉强笑了笑,

接过酒杯却没有喝。“苏瑾还没到,说路上堵车。”陈浩挑眉:“今天是你生日,

她这个正牌女友居然迟到?不像她的风格啊。”确实不像。苏瑾向来守时,

尤其是对我的事情,她总是格外上心——或者说,格外严苛。从我们确定关系那天起,

她就成了我生活中最严格的监督者。“你是不是又惹她生气了?”陈浩揶揄道,

“是不是最近又‘不上进’了?”我苦笑着摇头。这话从陈浩嘴里说出来是个笑话,

但从苏瑾口中说出,却是实实在在的责备。我叫周睿,十四岁被清华特招入学,

如今是大三学生,导师是中科院院士李文渊。在旁人眼中,我是天之骄子,前途无量。

但在苏瑾眼里,我永远“不够努力”。宴会厅里聚集了导师、同学和业界前辈,

这本该是我感到自豪的时刻。李文渊老师正和几位学术界泰斗谈笑风生,

不时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刚刚在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这场生日宴同时也是导师为我举办的庆功会。可我却心神不宁,一遍遍看着手机。“别担心,

可能真堵车了。”陈浩拍拍我的肩膀,“你们这对青梅竹马又不是第一天在一起,放心好了,

苏瑾有分寸的。”这话倒是真的。我和苏瑾从小一起长大,两家距离很近,认识很多年了。

她比我大两岁,我比她大两届。不是她学习不好,而是我跳级太多。我们走到了一起,

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包括我自己。“周睿,过来一下。”李老师朝我招手。我收起手机,

整理了一下西装,朝导师那边走去。“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少年院士。

”李老师骄傲地向身旁几位介绍我,“周睿不仅天赋异禀,更是我见过最勤奋的学生,

他将来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我谦虚地低下头,心里却想起苏瑾昨天对我说的话:“周睿,

你能不能有点上进心?李老师给你那么多资源,你就发几篇论文?发论文有什么用,

有钱拿吗?”当时我哭笑不得。那篇论文解决了凝聚态物理领域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却被她说得像是随便应付的作业。“周睿有女朋友了吗?”一位业界大佬好奇地问。

李老师笑道:“有了,是从小青梅竹马的感情,今天本来应该到场祝贺的,

可能是路上耽搁了。”我下意识又看了眼手机。半小时前我发给苏瑾的消息依然没有回复,

这很不寻常。2宴会进行到一半,蛋糕被推了出来。众人唱起生日歌,

我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苏瑾不会这样,即使我们吵架,她也不会在我生日这天玩失踪。

许愿时,我闭上眼睛,脑海里全是苏瑾的样子——她皱眉批评我“不上进”时的表情,

她偶尔露出笑容时眼角的弧度,她每次送我回学校时那句“记得按时吃饭”的叮嘱。

切完蛋糕,我借口去洗手间,终于忍不住拨通了苏瑾的电话。***一直响到自动挂断。

一种不祥的预感在我心中蔓延。苏瑾会不会出了什么事?这个念头让我坐立难安。

我回到宴会厅,找到陈浩:“我有点担心苏瑾,她电话没人接。”陈浩看出了我的焦虑,

低声道:“要不要我陪你出去找找?宴会也快结束了,你可以先走。”我犹豫了一下,

还是向导师说明了情况。李老师通情达理地点头:“去吧,年轻人的感情很重要。

代我向苏瑾问好。”我和陈浩匆匆离开酒店,北京的夜晚华灯初上。

苏瑾就读的大专就在清华附近,通常她来我们学校只需要二十分钟车程。

“也许她手机没电了。”陈浩试图安慰我,但我知道这个借口很牵强。

苏瑾是那种手机电量低于50%就会焦虑的人,她总说“随时保持联系是基本素养”。

我们先是去了苏瑾的学校,宿舍管理员说她下午就出门了。我又试着打电话给她几个闺蜜,

大家都表示不知道她的去向。就在我几乎要报警时,陈浩突然指着马路对面:“周睿,

那是不是苏瑾?”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心顿时沉了下去。

街对面那家我们常去的咖啡馆里,靠窗的位置坐着苏瑾,而她对面是一个我从没见过的男人。

更让我心痛的是,苏瑾看着那个男人的眼神——那种我渴望已久却从未得到过的崇拜目光。

“可能只是普通朋友。”陈浩的声音听起来自己都不信。我站在原地,动弹不得。

苏瑾今天穿了一条我从未见过的蓝色连衣裙,头发精心打理过,比平时和我约会时还要正式。

她笑得那么开心,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我已经很久没见过了。“周睿,要不我们过去问问?

”陈浩试探着说。我深吸一口气,穿过马路。推门进入咖啡馆时,

门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声响。苏瑾抬头看到我,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周睿?你怎么来了?

”她下意识地与对面的男人拉开了一点距离。我努力保持平静:“今天是我生日,记得吗?

你在我的生日宴上缺席,却在这里喝咖啡?”苏瑾的表情从惊讶转为尴尬,

最后变成了一种我读不懂的决绝。她对面的男人站起身,得体地伸出手:“你好,我是赵宇,

苏瑾的朋友。”我没有握他的手,目光始终锁定在苏瑾身上:“不介绍一下吗,瑾瑾?

”苏瑾咬了咬嘴唇:“赵宇是我高中时的学长,刚从国外回来。

”“所以这就是你错过我生日的原因?”我感到一阵刺痛,

“一个高中学长比你的男朋友更重要?”咖啡馆里的其他客人开始看向我们,

但我已经顾不上这些了。苏瑾突然抬起头,眼神冰冷:“周睿,既然你来了,

我也就不找其他时间说了。我们分手吧。”这句话像一记重拳打在我胸口上,

我几乎喘不过气来:“什么?”“我说,我们分手。”苏瑾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赵宇才是我真正爱的人,这些年他一直在国外念书,现在他回来了,我不想再欺骗你,

也不想欺骗自己。”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苏瑾的话像一把把刀子***我心里。

“我哪里做得不好?”我的声音嘶哑,“你说我不上进,我努力了。

李老师都说我是他最努力的学生,我发表了那么多论文,

拿到了所有奖学金...”“奖学金?论文?”苏瑾嗤笑一声,“周睿,

你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优秀。赵宇现在一年能赚五十多万,能给我稳定的生活和未来。

而你,除了会读书,还会什么?”赵宇适时地插话,

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优越感:“年轻人有学术理想是好事,不过现实很残酷。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开始创业了。清华北大毕业的,

最后不还是给我们这种实干家打工?”苏瑾用崇拜的眼神看着赵宇,

然后转向我时又恢复了冰冷:“周睿,你永远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

永远不会明白真实世界是怎么运转的。我需要的是一个能给我安全感的男人,

不是一个需要照顾的小弟弟。”“可是我们从小一起长大,

你说过...”“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苏瑾打断我,“人是会变的,周睿。我长大了,

而你还在原地踏步。”她拿起包,挽住赵宇的手臂:“我们走吧。

”我看着他们并肩离开的背影,苏瑾甚至没有回头再看我一眼。

咖啡馆里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身上,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辱和心痛。陈浩从外面跑进来,

显然目睹了刚才的一切:“周睿,你没事吧?”我摇摇头,却说不出话来。

我的整个世界在那一刻崩塌了。那个曾经在我每次跳级后偷偷哭泣,

说“怕追不上我”的女孩。那个在我大一时红着脸说“我们可以试试”的女孩。

那个总是唠叨我要“上进”的女孩——刚刚当着所有人的面,宣布我配不上她。

“她不值得你,周睿。”陈浩试图安慰我。但我听不进去。

我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如果连苏瑾都觉得我不够好,那我这些年的努力又算什么?

走出咖啡馆,北京的夜风很冷。我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

3时间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平静向前流淌。分手后的日子,并没有想象中的天崩地裂,

更多的是某种钝痛,在夜深人静时悄然蔓延,又在白日的忙碌中被强行压下。

我开始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实验室和课题中。李文渊老师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但没有多问,

只是交给我更重要的任务,带我参与更具挑战性的项目。

物理学世界的简洁、深邃和逻辑自洽,成了我最好的避难所。在那里,一切都有规律可循,

能量守恒,因果分明,不像人心,变幻莫测。

正式搬离我们曾经共同布置、充满回忆的校外商铺小公寓那天,是一个周末的下午。

我约好了房东交接,苏瑾也来了,带着几个纸箱,来取她剩下的东西。几个月不见,

她似乎变了一些。妆容更精致了,穿着也更显成熟,

身上多了一丝我以前未曾察觉的、急于证明什么的急切感。我们之间的气氛尴尬而疏离,

像两个完成任务的陌生人,默默收拾着各自残存的痕迹。“就这些了。

”她把最后一个箱子封好,直起身,环顾了一下已然空荡的房间,目光最后落在我身上,

带着一种混合着怜悯和优越感的复杂情绪。“周睿,”她开口,

语气是那种我熟悉的、自以为是的“为你好”的苦口婆心,“听我一句劝,

早点想想转行的事吧。你现在才大三,还来得及。学个金融或者计算机,趁着行情好,

赶紧赚钱才是正经。”我停下手中整理书籍的动作,没有说话。她见我不语,以为我被说动,

继续道,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屑:“搞科研能挣几个钱?一辈子待在实验室里,

辛辛苦苦申请经费,到头来可能还不如人家金融圈一年挣的多。现实点,别那么理想主义。

”我看着她,这个曾经和我一起长大、我曾以为会共度一生的女孩。

她自信满满地规划着一条她认为“正确”的道路,那种盲目的自信,

让我感到一种深切的悲哀。她似乎完全忘记了,或者根本从未理解,

支撑起她口中那些“金融圈”、“计算机”高薪行业的基础,

正是无数“理想主义”的科研工作者奠定的。我想告诉她,顶尖的科研人员收入并不低,

国家级的人才计划、重大项目的奖励、顶尖企业的技术顾问职位,待遇远超她的想象。

更重要的是,我们所追求的,远非金钱可以衡量。那是探索未知的乐趣,

是推动人类认知边界的成就感。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我看着她那笃定的、带着一丝怜悯的表情,突然意识到,我们之间横亘着的,

早已不是简单的误会或分歧,而是根植于世界观和价值观深处的鸿沟。

她信奉的是即时可兑现的财富和表面光鲜的生活,而我向往的是知识殿堂深处的星辰大海。

试图说服她,就像试图向井底之蛙描述天空的辽阔,徒劳无功。当初她选择和我在一起,

或许少年情愫是真,但其中是否也掺杂了成为“清华天才少年女友”的虚荣?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让我心头微刺,却也带来一种奇异的释然。我抱起装满书的箱子,

对她笑了笑,那笑容里没有愤怒,没有不甘,只有一种看清后的平静。“祝你发财,苏瑾。

”我说。她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我会是这种反应,张了张嘴,最终什么也没说,

拉着她的箱子,头也不回地走了。关门声在空荡的房间里回响,像一个句号,

彻底终结了我们的过去。4不久后,我从共同的朋友那里听说,苏瑾和赵宇闪婚了。

朋友圈里,她高调地晒出了结婚证和婚纱照。照片上,她笑靥如花,依偎在赵宇身边,

满脸都是得偿所愿的幸福。

定位打卡、以及——特意强调是“老公全款送的”——一辆价值七八十万的某品牌豪华轿车。

、“踏实和上进才是男人最好的品质”、“终于不用跟着某些人过清贫的理想主义生活了”。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某些人”指的是谁。陈浩气得在宿舍里大骂,说要去找她理论。

我拦住了他。说实话,看到这些,我心里并没有泛起太大的波澜。愤怒或者嫉妒?

似乎都没有。更多的是一种旁观者的清醒。我知道那辆车的价格,

也知道以赵宇宣称的“年薪五十万”,全款购买这样一辆车意味着什么。

这更像是一种掏空家底的炫耀性消费,急于向外界,特别是向我,证明他们的“成功”。

我不生气,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赵宇的底细。通过一些途径,我了解到他所谓的国外名校,

不过是一个打着留学幌子、门槛极低的“水项目”,其含金量别说和清华比,

连国内普通的本科院校都远远不如。他所炫耀的“事业”,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泡沫。

大学期间,这种差距或许可以被暂时的光环和夸大的言辞所掩盖,但真正步入社会,

能力和底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我隐隐有种预感,苏瑾所沉醉的这场美梦,

恐怕持续不了太久。当虚荣的泡沫被现实刺破,她终将清醒。只是那时,代价会有多大?

就在我几乎完全沉浸在学术世界中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走进了我的生活。她叫杨曼曼。

5杨曼曼是清大无人不晓的校花,比我低一届,却因为跳级和竞赛保送,

实际年龄比我小两岁。她出身学术世家,父母都是各自领域内声名赫赫的院士,

真正的书香门第。杨曼曼的美是公认的惊艳。她不是苏瑾那种带着烟火气的漂亮,

而是一种更具攻击性和疏离感的美丽。五官精致得如同雕琢,身材高挑曼妙,曲线玲珑,

尤其是那傲人的上围,常常被男生们在私下里用“低头不见脚尖”来形容,

带着青春期少年笨拙的赞叹。但她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种与生俱来的傲气,

一种源于强大自信和优越家境的、并不令人反感的清高。这样一个众星捧月般的女孩,

竟然开始主动接近我。起初是在李文渊老师组织的学术讨论小组,她就坐在我对面,

对某个前沿理论提出了非常犀利的见解,逻辑清晰,视角独特,让我不禁侧目。后来,

她开始借故找我讨论问题,从课程难点到最新论文,我们总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和她交流是一种享受。她极其聪明,基础扎实,思维敏捷,许多复杂的物理概念和数学推导,

我们几乎不需要过多解释就能彼此理解。这种智力上的同频共振,

是我从未在苏瑾那里体验过的。和苏瑾在一起,我常常需要刻意放慢脚步,简化解释,

扮演一个“普通人”,而在杨曼曼面前,

我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自己对知识的狂热和思维的锋芒。我们有着共同的学术语言,

共享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征服欲。我们可以为了一个方程的解争论到深夜,

也可以为了一项实验的成功一起欢呼。这种灵魂层面的契合,远比外表的光鲜更具吸引力。

杨曼曼的追求是直接而坦荡的。她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也不掩饰对我的欣赏。

她的目光炽热而专注,当她看着我的时候,我能清晰地感觉到,

她看到的是“周睿”本身——我的才华,我的思想,我的潜力,而不是任何外在的标签。

李文渊老师乐见其成,甚至有意无意地为我们创造合作的机会。在他的支持下,

我和杨曼曼组队参加了一个重要的科创竞赛,

并联手攻克了导师交给我们的一个颇具难度的课题。我们的合作默契高效,

很快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另一本顶级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杨曼曼是第二作者。这项成果引起了学界不小的关注,为我赢得了更多的认可和机会。

在共同奋斗的过程中,我和杨曼曼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没有轰轰烈烈的告白,

只是在某个一起熬夜处理数据的凌晨,实验室里只有我们两人,她递给我一杯咖啡,

我们的手指轻轻相触,然后很自然地握在了一起。相视一笑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这段新的关系,像一股清泉,冲刷着过往残留的阴霾。杨曼曼的出现,

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伴侣。不是盲目的崇拜,

也不是世俗的衡量,而是并肩站在同一个高度,眺望同一个远方。6大学毕业那年,

北京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梧桐树抽了新芽,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属于毕业季的、混合着离别和希望的独特气息。

我已经拿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全奖博士录取通知书,同时,

我和杨曼曼在导师支持下创办的、专注于量子计算底层技术研发的公司,

也获得了顶级风投的青睐,完成了A轮融资。前途一片光明。一个周末下午,

我去国贸商区的一家高端定制西装店取衣服。

李文渊老师即将带队参加一个国际顶尖学术会议,要求我们团队成员着装正式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