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西市“商君”嬴虔的心腹护卫名叫黑夫,人如其名,皮肤黝黑,沉默寡言,但办事极其利落。
他将东方杰和墨璃带到西市一处临街的铺面。
铺面不大,只有一间门脸,后面连着一个小院和两间低矮的土坯房。
院墙斑驳,门窗破旧,显然荒废己久,但位置尚可,位于西市相对热闹的街角。
“此处原是一间皮货铺,主家犯事被抄,空置许久。”
黑夫的声音低沉沙哑,“虔公有令,此地归你使用。
十金、五十布在此。”
他将一个沉甸甸的皮袋和一捆粗布放在院中的石磨盘上。
“苟贵那边,虔公己派人打过招呼,不会再来寻衅。
你好自为之。”
说完,他转身便走,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东方杰看着这简陋的栖身之所和启动资金,心中百感交集。
这比他在荒野中挣扎求生时所能想象的,己是天壤之别。
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在栎阳合法存在的身份和初步的庇护。
“墨璃,我们有家了。”
东方杰看着同样有些茫然的少女,露出一丝疲惫却真实的笑容。
接下来的日子,是忙碌而充实的。
首要任务是安顿和修缮。
东方杰用那五十布换了些粮食、盐巴、几件必要的陶罐瓦盆,以及修补门窗屋顶用的木材和茅草。
他亲自动手,结合野外搭建庇护所的经验,指挥墨璃打下手。
墨璃虽然瘦弱,但手脚麻利,学东西很快,在东方杰的指导下,两人合力将破败的小院和房屋收拾得勉强能住人。
屋顶不再漏雨,门窗也能关严实了。
东方杰甚至用剩余的木材和石头,在院角搭了一个简易的灶台和一个晾晒草药的架子。
然后,是药铺的筹备。
东方杰决定听从嬴虔的建议,开药铺。
这既能发挥他和墨璃的草药知识,又能天然地接触三教九流,收集信息。
他将铺面打扫干净,用剩下的布匹做了个简单的门帘。
没有药柜,就用木板搭了几层架子。
没有招牌,东方杰用烧黑的木炭在一块相对平整的木板上写了两个古朴的篆字——“济安”。
取“济世安民”之意,低调朴实。
启动资金十金,在战国初期购买力相当可观。
东方杰没有急于进货,而是带着墨璃,拿着虔公给的一块代表身份的简陋木牌(上面刻着一个“虔”字),再次深入西市,甚至去了更远的东市和南市。
他像一个真正的市场调研员,仔细观察:• 药材行情: 哪些药材常见?
哪些稀缺?
价格几何?
主要来源是哪里?
(本地采集?
商队贩运?
)品质如何鉴别?
• 竞争对手: 栎阳城内有多少家药铺?
规模如何?
坐堂医水平怎样?
主要客户群体是谁?
(平民?
贵族?
军队?
)• 采购渠道: 哪些商贩信誉好?
哪些药材商背后有势力?
如何避免被坑?
• 潜在需求: 平民最常患什么病?
(风寒、外伤、腹泻、寄生虫?
)军队最需要什么?
(金疮药、止血散?
)贵族可能需要什么?
(滋补品?
)墨璃成了他最好的向导和助手。
她对本地常见的草药如数家珍,能一眼辨别真伪优劣。
她的语言能力也在快速恢复,能听懂大部分市井方言,甚至能进行简单的讨价还价。
东方杰则运用现代商业思维进行分析:• 差异化定位: 大药铺主要服务贵族和有钱人,小药摊则药材混杂质量难保。
他决定定位中下层平民和士兵,主打“平价、有效、便捷”。
重点经营常见病、多发病的药材,尤其是止血、消炎、祛寒、止泻类。
• 供应链优化: 他避开中间商(如苟贵之流),首接联系信誉较好的本地采药人(多是山民),以略高于市场收购价但要求保证质量的方式建立长期合作。
同时,他也留意从往来商队中采购一些本地稀缺的药材(如南方的某些清热解毒药)。
• 质量控制: 他严格把关药材质量。
和墨璃一起,对收购的药材进行筛选、清洗、晾晒、炮制(简单的切、炒、炙)。
他引入了“分拣、分级”的概念,将同种药材按品相分成不同等级,明码标价(用炭笔写在木牌上),童叟无欺。
• 服务增值: 他利用自己的急救知识和墨璃的草药经验,提供免费的基础诊疗咨询。
对于买药的顾客,会根据症状简单询问,给出服用建议。
对于外伤患者,他(在墨璃协助下)能进行基础的清创包扎(当然,要收费)。
半个月后,“济安药铺”低调开张。
没有鞭炮,没有贺客,只有一块写着“济安”二字的简陋木牌挂在门楣上。
开张第一天,门可罗雀。
路过的行人好奇地张望几眼,但看到店主是个面生的跛子,带着个小丫头,铺面又如此简陋,大多摇摇头走开了。
东方杰并不气馁。
他让墨璃在门口支起一个小炉子,上面架着一个陶罐,里面熬煮着预防风寒的草药汤(主要是生姜、葱白、紫苏叶等常见便宜药材)。
一股带着辛辣和清香的药味弥漫开来。
“免费药汤!
驱寒防病!”
墨璃在东方杰的示意下,鼓起勇气,用清脆的声音吆喝起来。
免费的东西总是吸引人的。
很快,几个冻得瑟瑟发抖的挑夫和闲汉围了过来。
“真免费?”
一个满脸冻疮的汉子狐疑地问。
“真免费。”
东方杰微笑着点头,“天寒地冻,喝碗热汤暖暖身子,预防风寒。”
汉子将信将疑地接过墨璃递来的粗陶碗,小心翼翼地喝了一口。
热辣辣的汤水顺着喉咙滑下,一股暖意顿时从胃里升起,驱散了身上的寒气。
“嘿!
真管用!
身子暖和多了!”
汉子眼睛一亮,几口就把汤喝光了。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上前讨要。
墨璃手脚麻利地分汤,东方杰则在一旁观察着这些人,偶尔搭几句话:“老哥是做什么营生的?
这冻疮可得注意,我这有自己配的冻疮膏,便宜好用……这位大哥气色不太好,可是最近胃口不佳?
我这有开胃的山楂丸……听说最近城里粮价又涨了?
唉,这日子……”他语气平和,态度真诚,不像是推销,倒像是街坊邻居的闲聊。
喝了他免费药汤的人,多少有些好感,加上他说的症状又往往切中要害(观察力使然),不少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店买了点便宜的冻疮膏、山楂丸或者几味草药。
第一天下来,收入微薄,但总算开张了。
更重要的是,东方杰通过这种方式,迅速融入了西市的市井氛围,收集到了第一批零散的信息:粮价波动、某位小吏的劣迹、魏国商队的最新动向、城内流民的增多……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东方杰用炭笔在竹片上(用虔公给的钱买的)记录下这些零碎的信息,并按照“民生”、“商贸”、“官吏”、“军情”、“流言”等类别进行初步分类。
他深知,情报的价值往往在于积累和关联分析。
墨璃则在一旁,仔细地整理着白天收购和剩余的草药,动作轻柔而专注。
昏黄的灯光映照着她清秀的侧脸,带着一种与这乱世格格不入的宁静。
“墨璃,今天辛苦你了。”
东方杰放下竹片,温和地说。
墨璃摇摇头,露出一个浅浅的笑容:“不辛苦。
有地方住,有饭吃,比……以前好多了。”
她眼中闪过一丝对过去的悲伤,但很快被眼前的安稳所取代。
东方杰看着这个与自己相依为命的少女,心中涌起一股责任感。
他不仅要自己活下去,还要让墨璃在这个乱世中,活得更好一些。
“济安药铺”的灯火,在栎阳西市的夜色中,如同一点微弱的星光,悄然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