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穿越西游唐僧统领三界

第3章 西行准备

发表时间: 2025-11-02
接下来的日子,玄奘过着一种分裂的生活。

表面上,他依然是那位精进持律、佛法日渐精深的年轻高僧,每日诵经、打坐、研读经典,与寺中僧众无异。

但暗地里,他却像一台高效运转的计算机,同时处理着多项任务。

首先,是信息的搜集。

他利用玄奘的身份和声望,以“准备西行,需详考西域风土、地理、险阻”为由,频繁出入寺中藏经阁,以及长安城内其他有丰富典籍的寺院。

他不仅翻阅佛教经典中关于西方路途的记载(如《佛国记》等),更刻意搜寻那些被正统佛学视为“杂部”、“外道”的志怪笔记、地理杂录,甚至暗中留意是否有涉及道家符箓、上古传说、昆仑异闻的残卷。

“九……火祭……珠子……”这些关键词如同密码,驱动着他的搜索。

过程并不顺利,大多数记载都流于表面,或完全是神话传说。

但他没有放弃,现代人的信息筛选能力和玄奘的博闻强记结合,让他总能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其次,是身体的准备。

他深知西行路上,光是靠信念和毅力是远远不够的。

趁着清晨或黄昏人少之时,他会在寺院后山的僻静处,开始按照现代记忆中的方法进行基础锻炼:慢跑增强耐力,简单的拉伸提升柔韧性,甚至尝试一些无器械的力量训练,如俯卧撑、深蹲。

这具身体原本属于一个久坐诵经的文人僧,初期可谓痛苦不堪,每一次肌肉的酸痛都在提醒他现实的残酷。

但他咬牙坚持,因为“陈祎”的灵魂深知,在荒野中,强健的体魄比任何经文都更可能救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博弈与融合。

两种记忆、两种世界观仍在不断碰撞、磨合。

当他看到信徒虔诚跪拜时,“陈祎”会觉得愚昧,而“玄奘”的部分则会自然升起慈悲;当他研读佛经至精妙处,“玄奘”会心生法喜,而“陈祎”则会冷静地分析其哲学逻辑和心理效应。

这种内在的拉锯战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他时而觉得自己是占据了他身体的异乡人,时而又感到与“玄奘”的记忆和情感水***融,难分彼此。

那个“弘扬佛法”的大愿,如同背景音般持续低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决策。

一日,他在一所古老寺院残破的偏殿中,无意间发现了一卷蒙尘的皮卷。

皮卷并非佛经,而像是一份私人游记,年代似乎极为久远,文字佶屈聱牙,夹杂着大量异体字和符号。

玄奘凭借深厚的学识,勉强能辨认大意。

其中一段描述引起了他的注意:“……循龙脉西行,至天之脊,有墟曰昆仑。

墟中有先民祭所,以九柱承天,引地火,供奉‘虚魄珠’……触之者,灵犀可通幽明,然魂魄易位,因果颠倒,非大机缘、大毅力者不可承……”玄奘的心跳骤然加速!

“九柱”?

“虚魄珠”?

“魂魄易位”?

这描述与他穿越时的情景何其相似!

这卷皮卷,很可能记载了类似的事件或传说!

他强压激动,继续往下看,但后面的部分更加残破,字迹模糊,只能零星看到“契约”、“代价”、“归途渺茫”等令人不安的词语。

“虚魄珠……它似乎是一种能沟通不同层面存在的东西,但代价是魂魄的不稳定……我的穿越,是意外,还是这珠子的某种‘契约’?

‘归途渺茫’……意思是回去很难,甚至不可能吗?”

这份残卷没有给出答案,反而带来了更深的迷雾和一丝寒意。

它证实了那珠子的不凡,也暗示了他的处境可能远比想象中复杂。

就在他沉浸于这些发现时,朝廷的动向也没有停止。

李世民似乎对他的“务实方案”颇感兴趣,再次派来了使者,这次带来了更具体的询问,关于路线规划、随行人员构成、所需物资等的初步设想。

这等于默许了玄奘可以参与策划,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准备工作。

玄奘知道,这是关键的机会。

他结合现代项目管理和历史知识,提出了一個远超这个时代眼光的计划:团队构成: 他明确提出,需要一支小型、精干、多功能的队伍。

不仅要有通晓梵文和西域语言的译经僧,还需要熟悉地理的向导、懂得医术的随行郎中,以及——他小心翼翼地提出——若干名“精于技击、堪护行程”的护卫。

他特意强调,护卫并非用于征战,而是应对路途中的野兽和“可能的突发状况”。

物资准备: 他列出了详尽的清单,包括耐储存的食品、药品、御寒衣物、炊具、以及重要的“通关文牒”和用于与西域各国打交道的礼物(如丝绸、瓷器)。

他甚至凭记忆画出了简易的帐篷和改进型水囊的草图,让使者啧啧称奇。

信息先行: 他建议朝廷能否通过西域商队,提前向一些关键邦国传递大唐高僧欲往天竺取经的友好信号,以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阻碍。

这套系统性的方案,让使者大为惊叹,带回宫中后,据说也引起了李世民的重视。

皇帝欣赏这种周详和效率,这符合他励精图治的风格。

然而,玄奘的努力也引起了不同的关注。

一日,一位游方僧人模样的人来到寺中挂单,指名要见玄奘法师。

此人相貌寻常,但一双眼睛却异常清澈,仿佛能看透人心。

两人在禅房对坐,游僧并未多言佛法,只是看似随意地问道:“法师志在西行,欲求何物?”

玄奘心中一凛,谨慎答道:“为求真经,解众生之惑。”

游僧微微一笑,目光似有深意:“真经在心,何须远求?

法师此行,恐非仅为经书吧。

贫僧观法师气象,似有尘缘未了,灵台有物,非此界所有。”

玄奘心中巨震,几乎要以为对方看穿了自己的来历!

他强自镇定:“阿弥陀佛,众生皆有尘缘,修行即是了缘。

至于灵台之物,不过是心中迷障罢了。”

游僧不再追问,只是淡淡道:“路漫漫其修远兮,法师好自为之。

切记,眼见未必为实,耳听未必为虚。

西行路上,真伪难辨,法师这颗‘现代’之心,或许是变数,也可能是劫数。”

说完,便起身飘然离去。

玄奘呆坐原地,背后己被冷汗浸湿。

“现代”之心?

他居然用了这个词!

这游僧绝非普通人!

是仙佛的试探?

是敌是友?

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是警告,还是提示?

这次神秘的会面,让玄奘更加确信,自己早己落入一个巨大的棋局之中,有无数双眼睛在暗中注视。

他的一切努力,或许都在某些存在的预料或算计之内。

压力如山,但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也被激发出来。

他回想起皮卷上的“因果颠倒”,回想起游僧的“变数”。

“既然我是‘变数’,是‘因果颠倒’的产物,那么所谓的‘命数’,就未必不能打破!”

他握紧了拳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仙佛布局又如何?

我偏要在这棋局中,走出一步属于自己的活棋!”

他决定加快步伐。

一方面,更积极地推动朝廷使团的建设,力求将“官方护卫”落到实处。

另一方面,他开始秘密准备一些“非常规”的物品:利用所能找到的材料,尝试配制简单的驱虫药、止血粉;甚至凭借模糊的记忆,思考能否制作一些简单的防身工具。

同时,他对那卷关于昆仑墟和虚魄珠的皮卷研究得更加深入,试图从中找到关于珠子更多功能的线索,或者……“归途”的任何可能性。

风暴正在酝酿。

玄奘知道,他离开长安,踏上西行之路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那时,他将真正面对这个神佛妖魔并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