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幽动:宇宙的失衡史诗

第2章 褶皱纪:虚无之先的印记

发表时间: 2025-08-18
时间尚未学会计数的时刻,连 “之前” 与 “之后” 都是奢侈的概念。

那时没有天,没有地,甚至没有用来分隔 “有” 与 “无” 的界限 —— 只有一片漫无边际的半混沌。

它不是虚空,因为虚空至少意味着 “本该有什么却没有”,而这里连 “本该” 的概念都不存在;它也不是实体,因为实体需要轮廓、属性、与他物的分别,而这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模糊的、未完成的状态里沉浮,像一幅被雨水晕开的草稿,所有线条都在融化,却又顽固地保持着 “即将成形” 的姿态。

这片半混沌没有边际,却也不存在 “中心”。

你无法说它是广阔还是狭窄,因为 “广阔” 需要参照物来丈量,而这里连最小的尺度都尚未诞生。

它是绝对的寂静,却又不是死寂 —— 寂静是声音的缺席,而这里连 “声音” 的可能性都被锁在未开启的维度里。

若非要形容,它更像一种纯粹的 “存在场”,一种承载着 “可能” 的基底,却又从不显露出任何具体的模样。

它没有颜色,因为颜色需要光的反射,而光在这里还只是沉睡的潜能;没有温度,因为温度是分子运动的体现,而运动需要空间来施展,空间却还蜷缩在自身的褶皱里。

它就是这样,无始无终,无内无外,像一个永恒的谜,连谜面都尚未被写下。

就在这片半混沌的怀抱里,漂浮着无数单微虚粒子。

它们是这初始状态中最基本的单位,却又颠覆了 “单位” 的定义 —— 因为 “单位” 意味着可衡量、可比较,而这些粒子小到超越了 “小” 的范畴,单一到不存在任何可拆分的部分。

它们不是被 “创造” 出来的,更像是半混沌自身的呼吸,是从 “无” 中自然浮现的 “有” 的最小刻度,却又始终带着 “无” 的影子。

这些单微虚粒子没有光。

它们不吸收光,不反射光,甚至不阻碍光 —— 因为光本身还未从混沌中醒来。

整个世界因此沉在一种超越黑暗的昏暗里,那不是夜晚的墨色,也不是封闭空间的无光,而是连 “黑暗” 都需要依托的 “可见性” 的彻底缺席。

你无法用 “看见” 或 “看不见” 来描述它们,因为 “看见” 需要视觉的器官、光的媒介、以及被看见的轮廓,而这些粒子没有轮廓,没有媒介,更没有能被感知的形态。

它们就像一群透明的幽灵,却又比透明更彻底 —— 透明是 “允许光穿过”,而它们连 “被光穿过” 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它们与光共享着 “尚未存在” 的状态。

它们没有颜色。

不存在红的热烈、蓝的沉静,甚至不存在黑白的对比。

颜色是电磁波的频率赋予的意义,而这里的粒子不携带任何频率,不参与任何电磁相互作用,它们是色彩谱系之外的存在,像被从调色盘上抹去的底色,却又固执地证明着 “色彩” 本身有一天会诞生。

你不能说它们是无色的,因为 “无色” 仍属于色彩的范畴,而它们早己跳出了这个范畴,在一个连 “范畴” 都不存在的领域里悬浮。

它们没有属性。

不携带质量,因此不会被任何引力捕获 —— 更何况,引力此时还只是蜷缩在虚粒子褶皱里的一缕执念;不传递能量,因此没有热与冷的分别,不会因为碰撞而升温,也不会因为分散而冷却;没有硬度,没有弹性,没有流动性,甚至没有 “物质” 该有的实体感。

它们不是固态、液态或气态,也不是等离子态或任何己知的物态,它们更像是一种纯粹的 “扰动”,一种存在的最简洁表达式,却又拒绝被任何物理法则定义。

你无法用 “触摸” 来感知它们,因为触摸需要力的传递,而力在这里还只是未被唤醒的潜能。

它们没有形体。

没有固定的形状,不是球体、立方体,也不是任何几何意义上的存在。

你不能说它们是圆的还是方的,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因为这些描述都需要空间的维度来支撑,而空间此时还未从混沌中展开。

它们更像是一种 “概率的凝聚”,一种在 “无维度” 中短暂显形的痕迹,随时可能融化回半混沌的背景里,却又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 —— 这种独特性,就藏在它们表面那道极细微的褶皱里。

那道褶皱,是这初始状态里唯一的 “变化”。

它不是被任何力揉捏而成的,因为此时还没有引力、电磁力、强核力或弱核力的概念,连最微弱的相互作用都不存在。

它更像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印记,一道凝固在 “无” 之中的微小波澜,是单微虚粒子之所以为 “它自己” 的唯一标识。

这道褶皱没有深度,却让人觉得能无限深入;没有方向,却像是在指向某个未知的维度;没有长度,却比任何尺度都更能定义 “存在”。

它不是平滑的曲线,也不是尖锐的折角,而是一种超越几何形态的微妙起伏,像是宇宙在诞生前,用意念刻下的第一个问号。

这些带着褶皱的单微虚粒子,彼此独立,互不干涉。

它们不碰撞,因为碰撞需要动量,而动量需要质量与速度;它们不融合,因为融合需要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需要力的传递;它们甚至不 “漂浮”,因为 “漂浮” 需要介质与重力,而这里只有半混沌的背景。

它们只是 “在” 那里,以一种超越运动与静止的状态,存在于无边界的混沌之中。

每一个粒子的褶皱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像一道几乎看不见的弧线,有的像一个微小的螺旋,有的则像一个被轻轻触碰后留下的凹陷 —— 这些差异,在当时看来毫无意义,却像无数枚沉睡的种子,藏着未来星系旋转的方向、原子结合的密码、乃至生命诞生的伏笔。

没有时间流逝的痕迹,因为 “流逝” 需要参照,而这里没有过去与未来的分别。

单微虚粒子的褶皱不会磨损,不会变化,不会因为 “存在了多久” 而产生任何改变。

它们就以这样的姿态,存在了难以想象的漫长岁月 —— 比后来宇宙膨胀的时间更长,比恒星诞生又熄灭的周期更多,长到连 “漫长” 这个词都显得苍白。

在这段无法被计量的时光里,半混沌依旧是半混沌,虚粒子依旧是虚粒子,褶皱依旧是褶皱,一切都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却又在这静止中,酝酿着一场足以颠覆一切的变革。

这便是宇宙起源的起始状态:一片无边界的半混沌,承载着无数带着独特褶皱的单微虚粒子,在没有时间的寂静里,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它们无光无色,无属性无形态,只有那道褶皱证明着 “存在” 本身。

这不是一个 “世界”,因为 “世界” 需要结构与秩序;这更像一个 “预世界”,一个所有可能性的***体,在等待着第一个 “被打破” 的瞬间 —— 那个瞬间,将从某一道褶皱的微微颤动开始,将虚无撕开一道裂缝,让力诞生,让光出现,让时间开始计数,让空间展开怀抱,最终将这些沉睡的褶皱,变成星系的旋臂、原子的轨道、乃至生命跳动的脉搏。

而在那之前,这片带着褶皱的半混沌,就是一切。

它是虚无之先的印记,是时间开始之前的故事,是所有 “有” 的源头,也是所有 “无” 的归宿。

它存在过,以一种超越存在的方式,在 1739.7 亿年前的黑暗里,为后来的一切,埋下了第一颗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