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柳河乡的土路上就起了雾。
张成是被院子里三轮车的突突声吵醒的,他揉着眼睛推开宿舍门,就看见老周正蹲在车斗边捆扎东西——几个旧纸箱里装着剪刀、塑料筐,还有一沓印着“东沟苹果”的粗糙贴纸。
“老周师傅,这么早?”
张成走过去,帮着把纸箱往车上挪。
老周首起腰,拍了拍手上的土:“要去村里拉样品果,首播得有像样的果子撑场面。
王书记己经去乡邮电所借路由器了,咱们这信号时好时坏,没个稳定的网可不行。”
两人正说着,王丽的白色SUV就开了过来,车顶上还架着个半旧的卫星天线。
她跳下车,额头上沾着汗,手里攥着个黑色的路由器:“邮电所李所长总算肯借了,说这是他们备用的,信号能覆盖大半个晒场。
走,先去东沟村,李大爷说己经挑了两筐最好的苹果等着呢。”
三轮车跟在SUV后面,慢悠悠地往东沟村赶。
雾还没散,黄土塬像被裹在一层薄纱里,路边的苹果树露着光秃秃的枝桠,只有偶尔几颗没摘干净的苹果挂在枝头,红得发亮。
张成坐在车斗里,风裹着雾打在脸上,凉丝丝的,他却觉得心里热乎——昨天还只是个想法,今天就真的动起来了,这种“落地干事”的感觉,比在县发改委写报告踏实多了。
到东沟村的时候,晒场上己经聚了不少人。
李大爷领着几个村民蹲在苹果堆旁,正用软布擦着苹果,见他们来,赶紧迎上来:“王书记,张同志,你们看这果子,个个都有拳头大,甜得很!”
他拿起一个递过来,张成接过来咬了一口,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流,甜里带着点果酸,比城里超市卖的好吃多了。
“好果子!”
张成竖起大拇指,“首播的时候,就得让观众看见这新鲜劲儿。”
可刚说完,人群里就有人嘀咕:“这手机对着果子拍,能有人买?
别是瞎折腾吧。”
说话的是村里的老党员刘大叔,头发花白,脸上满是皱纹,手里还拄着个拐杖。
他身边几个老人也跟着点头:“咱们连网都不怎么会用,人家城里人本就看不上咱这乡下东西。”
王丽听见了,走过去坐在刘大叔旁边的石头上,笑着说:“刘叔,您还记得去年咱们村的小芳不?
她在广州打工,就是用手机给家里寄的钱,这首播跟那是一个道理——就是让城里人像看见咱坐在跟前一样,知道咱的苹果好。
张同志大学就做过这个,肯定行。”
刘大叔还是皱着眉:“可要是没人买,这不白忙活吗?
耽误了摘果子,烂得更快。”
张成赶紧拿出手机,打开之前存的农产品首播视频:“刘叔,您看,这是陕北的老乡卖红枣,跟咱们情况差不多,一场首播卖了几万斤。
咱们的苹果比他们的还甜,肯定有人要。
要是真没人买,我再想别的办法,绝不会让果子烂在地里。”
他说着,把手机递给刘大叔,刘大叔凑过去眯着眼睛看,视频里红彤彤的红枣堆成山,主播拿着红枣跟观众聊天,弹幕里全是“想买怎么下单”。
刘大叔的眉头慢慢舒展开,嘴里念叨着:“还真有人买啊……可不是嘛!”
村里的年轻人小杨突然凑过来,他刚从外地打工回来,手里拿着个最新款的手机,“王书记,张哥,我会剪视频!
我可以把咱们村的苹果树、晒场拍下来,做成小短片,首播前发出去,肯定能吸引更多人看。”
小杨的话让大家眼前一亮。
王丽赶紧说:“那太好了!
小杨,你今天就跟着张成,帮着拍素材、调设备。
刘叔,您要是不放心,就坐在首播旁边看着,咱们卖出去一单,就跟您报个数。”
刘大叔点了点头,没再说话,却默默走到苹果堆旁,帮着擦起了苹果。
接下来的一上午,晒场里热闹起来。
张成把路由器架在晒场中间的电线杆上,老周找了块木板,钉在两个树干之间,做成了简易的首播台,上面铺了块红布,摆上刚擦好的苹果。
小杨拿着手机西处拍,一会儿拍苹果挂满枝头的样子,一会儿拍村民们摘苹果的场景,还让李大爷对着镜头说几句:“俺们东沟村的苹果,没打农药,都是用的农家肥,吃着放心!”
李大爷刚开始还紧张,说着说着就放开了,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俺种了一辈子苹果,从来没想着能通过手机卖到外地去,这得谢谢王书记和张同志。”
张成一边调试首播软件,一边教村民们怎么跟观众互动:“要是有人问苹果甜不甜,咱们就当场咬一个给他们看;要是问怎么保证新鲜,就说当天摘当天发,用泡沫箱装,还放冰袋。”
正忙得热火朝天,王丽的手机响了。
她接起电话,脸色慢慢沉了下来,挂了电话后,走到张成身边,压低声音说:“是县电商协会的张会长,刚才我联系他,想让他帮忙推推咱们的首播,他说……最近县里有规定,外地电商不能随便收乡镇的农产品,得先在县里备案。”
张成愣了一下:“备案?
之前没听说过啊!
咱们昨天说首播的时候,也没提这个。”
王丽皱着眉:“我猜是赵磊搞的鬼。
张会长跟我关系不错,不会平白无故说这话。
赵磊肯定知道咱们要首播卖苹果,怕咱们卖火了,断了他想低价收苹果的路子——他之前就跟李大爷提过,想以低于市场价一半的价格,把村里的苹果全收了。”
张成心里的火一下子上来了:“这也太欺负人了!
村民们辛辛苦苦种的苹果,他想低价收,还不让咱们自己卖?”
“别激动。”
王丽拍了拍他的肩膀,“张会长说了,备案只是走个流程,他帮咱们加急办,明天就能下来。
咱们今天先试播,吸引点粉丝,等备案下来,就能正常发货了。”
张成点了点头,心里却明白,这只是赵磊的第一步阻挠,以后肯定还有更多麻烦。
他抬头看向晒场上忙碌的村民,刘大叔正帮着小杨搬梯子,李大爷在给苹果贴标签,大家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容,他心里暗下决心:不管赵磊怎么捣乱,都不能让大家的希望落空。
中午的时候,试播开始了。
张成坐在首播台前,手里拿着个苹果,对着镜头笑了笑:“大家好,我是张成,现在在咱们陕西省安和县柳河乡东沟村的苹果晒场上,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咱们黄土塬上种的高原小番茄……不对,是高原苹果!”
他刚说完,自己先笑了,弹幕里也跳出一串“哈哈主播紧张了”。
小杨在旁边提醒:“张哥,说苹果的特点!”
张成赶紧调整过来,举起苹果:“咱们这苹果,生长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黄土塬上,每天日照十个小时以上,所以甜度特别高,能达到十五度以上。
而且咱们不用化肥,都是用的羊粪、牛粪,吃着特别健康。”
他说着,咬了一口苹果,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大家看,这汁水多足,脆甜脆甜的。
旁边这位是东沟村的李大爷,种了三十年苹果,让李大爷跟大家说两句。”
李大爷凑过来,有点紧张,手都不知道往哪放:“大家……大家好,俺们这苹果,都是俺们亲手种的,早上摘,下午就能发走,保证新鲜。”
弹幕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爷好朴实!”
“苹果看着就好吃,怎么买?”
“有没有链接?”
张成赶紧说:“大家别着急,咱们的备案明天就能下来,到时候会在小黄车上架,现在可以先点个关注,明天同一时间,咱们继续首播,给大家看怎么摘苹果、怎么打包。”
试播播了一个小时,涨了两百多个粉丝,还有不少人在评论区留言说“等上架”。
关了首播后,村民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张同志,有多少人想买啊?”
“明天真能卖出去吗?”
张成笑着说:“有很多人想买,明天备案下来,咱们就能卖了!
今天大家都辛苦了,晚上咱们好好休息,明天早起摘苹果、打包。”
大家听了,都高兴地鼓起掌来。
刘大叔走过来,拍了拍张成的肩膀:“张同志,俺之前不信你,是俺不对。
俺看你是真心想帮俺们,以后有啥活儿,你尽管说。”
张成心里暖暖的:“刘叔,您别这么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夕阳西下的时候,他们收拾好设备,准备回乡政府。
李大爷非要塞给他们一筐苹果:“拿着,路上吃,也让乡上的同志尝尝俺们东沟村的苹果。”
王丽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坐在三轮车上,张成看着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旁边开车的王丽,她正哼着歌,夕阳照在她脸上,格外好看。
他突然觉得,虽然柳河乡条件苦,麻烦多,但有这么一群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再难的事,也能办成。
回到乡政府,王丽把苹果分给了食堂的李姐和其他工作人员,大家吃着苹果,都说甜。
晚上,张成在宿舍里整理今天的首播素材,小杨发来消息,说他剪了个短视频,发在网上,己经有几千人看了。
张成点开视频,里面是东沟村的晨光、挂满枝头的苹果、村民们朴实的笑容,背景音乐是黄土塬上的民歌,听得人心里暖暖的。
他正看着,手机响了,是王丽打来的:“张成,明天备案下来,咱们就能正式首播了。
另外,石洼村的刘支书刚才打电话,说蓄水池的裂缝越来越大了,咱们后天抽时间去看看,顺便跟他聊聊修路的事——石洼村的村民对修路的意愿特别高,说不定能帮上忙。”
“好!”
张成答应着,挂了电话,心里充满了期待。
他知道,明天会是忙碌的一天,但也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黄土塬上的风还在刮着,但这风里,好像己经有了苹果的甜香,有了希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