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逆流而上的你高蜜邹凯电视剧全集男女主角分别是李梅陈作者“谦甲夜读”创作的一部优秀作纯净无弹窗版阅读体验极剧情简介:第一章:蝉鸣里的叛逆计划书2018年的夏西南小镇“椒溪”被裹着辣椒香的湿热空气笼镇口的老槐树耷拉着叶树下的剃头摊、杂货铺凑着零星人收音机里循环播放着农资广偶尔夹杂几句“拼多多砍一刀”的吆喝——这是小镇最鲜活的“时代信号”,大多数人只当是骗子话皱着眉换没人想这会是日后改变许多人命运的风县高中的高三教室后“距离高考仅剩30天”的红色标语被晒得褪了课桌上的试卷...
主角:李梅,陈野 更新:2025-11-08 11:16:32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蝉鸣里的叛逆计划书2018年的夏天,
西南小镇“椒溪”被裹着辣椒香的湿热空气笼罩。镇口的老槐树耷拉着叶子,
树下的剃头摊、杂货铺凑着零星人影,收音机里循环播放着农资广告,
偶尔夹杂几句“拼多多砍一刀”的吆喝——这是小镇最鲜活的“时代信号”,
大多数人只当是骗子话术,皱着眉换台,没人想到,这会是日后改变许多人命运的风口。
县高中的高三教室后墙,“距离高考仅剩30天”的红色标语被晒得褪了色,
课桌上的试卷堆成小山,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里,藏着一群少年对“出路”的焦虑。
椒溪的孩子,命运似乎早已被定格:成绩好的考大学、考编制,
跳出农门;成绩差的要么回家种辣椒,要么跟着长辈去沿海工厂打工,
鲜少有人敢想“第三条路”。陈野却把一本封面磨得发亮的笔记本,
轻轻推到了辅导员张建军面前。笔记本是外婆留下的,
深蓝色封皮上绣着一朵小小的黄灯笼椒,针脚有些歪斜,
线色也褪了些——那是外婆确诊肺癌后,在病床上强撑着精神绣的。
外婆一辈子和黄灯笼椒打交道,种椒、熬酱,手艺是椒溪独一份的,临终前拉着陈野的手,
气息微弱却执拗:“小野,咱这椒,辣得正,香得纯,别让它烂在山里……”笔记本里,
是陈野写了大半年的“创业计划”。字迹时而工整时而潦草,
夹着外婆摘椒时的照片、集市上小贩的询价记录,
还有几页密密麻麻的数据分析——是他每天放学后,钻进镇上唯一一家“老杨网吧”,
借着10块钱一小时的网费,翻遍了淘宝、拼多多的农产品店铺,
熬夜算出来的“产地溢价”:小镇收购价5块钱一斤的黄灯笼椒,去蒂、三晒三晾,
再用柴火慢熬成酱,每瓶200克的成本也就8块钱,
可网上那些标注“手工无添加”的同类辣酱,能卖到30块钱一瓶,翻了近四倍。“陈野,
你是不是魔怔了?”张建军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
指尖重重敲在“启动资金5万元”那行字上,声音压得很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否定,
“你是班里的尖子生,模考名次稳进一本,我给你争取了师范大学的专项计划,
毕业直接有编制,铁饭碗,不比你折腾这些虚无缥缈的强?”他顿了顿,
眼神扫过笔记本里外婆的照片,语气软了些:“我知道你想完成外婆的心愿,
但现实点——你爸在工地搬砖,你妈常年吃药,家里供你读书不容易,
别拿着一辈子的前途赌。”后排的李梅悄悄探过头,马尾辫上的蝴蝶结蹭到了陈野的肩膀。
她和陈野是一个村的,两家隔了三条田埂,从小一起在辣椒地里跑大。
李梅的妈王秀兰是椒溪出了名的“辣酱王”,陈野外婆还在时,常带着他去李家学手艺,
笔记本里的核心配方,就是两人小时候趴在灶台边,偷偷记下来的口诀:“三晒三晾,
七火七熬,盐要足,香要透,最后撒把山苍子,味才厚。”“陈野,
”她的声音轻得像一阵风,带着少女特有的羞涩,还有一丝好奇,“你真觉得,
咱这土罐子里的辣酱,能卖到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去?”陈野回头,正好对上李梅的眼睛。
她的睫毛很长,被窗外的阳光照得透亮,眼神里没有嘲笑,只有纯粹的疑惑。
他忽然想起去年外婆病重时,他背着外婆去镇上赶集,看着摊位上自家的辣酱无人问津,
而邻摊从城里进来的“网红辣酱”,贴着花哨的标签,卖得火热,心里就像被什么东西堵着。
也是那时候,
他在网吧里第一次刷到“农产品电商”的帖子——云南的丑苹果、贵州的土蜂蜜,
靠着网线卖到了全国各地,评论区里全是“家乡味”“无添加”的夸赞。陈野盯着屏幕,
忽然觉得眼前亮了:椒溪的黄灯笼椒,辣度足、香味纯,不比那些网红产品差,
为什么不能试试?“能。”陈野的声音很沉,却带着一股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倔强,
“张老师,编制是安稳,但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让外婆的手艺活下去,想让村里人种的椒,
能卖出个好价钱。”“你这是拿自己的未来开玩笑!”张建军气得把笔记本推回给他,
“我告诉你,没人会给你投资,没人会信你一个高中生的话,你这计划书,就是一张废纸!
”笔记本“啪”地摔在桌面上,夹在里面的一张照片掉了出来——那是陈野和李梅小时候,
两人蹲在菜园里,手里各举着一个红彤彤的黄灯笼椒,笑得露出了豁牙。李梅慌忙弯腰去捡,
指尖不小心碰到了陈野的手,两人同时像触电般缩了回去,脸颊都红透了,
低着头不敢看对方。就在这时,陈野裤兜里的手机震动起来,屏幕上跳动着“爸”的名字。
他走到走廊接起,听筒里传来陈建国粗哑的声音,带着刚从工地下来的疲惫,
还有藏不住的火气:“小野,你是不是跟张老师说,不想考大学了?我告诉你,
这事没得商量!我和你妈累死累活供你读书,不是让你回来种辣椒的!”“爸,
我没说不考大学,”陈野靠着走廊的栏杆,看着远处连绵的青山,
山脚下是一望无际的辣椒地,红绿相间,像一块天然的地毯,“我想考电商专业,
毕业后做辣酱电商,这也是一条出路啊。”“出路?那是歪路!”陈建国的声音陡然拔高,
隔着听筒都能感受到他的愤怒,“你二舅家的表哥,当年不听劝,非要自己创业,
结果亏得底朝天,现在还在外面躲债!陈野,你给我老实点,考上大学,找个稳当工作,
别让我和你妈操心!”电话被粗暴地挂断,听筒里只剩下“嘟嘟”的忙音。陈野握着手机,
指节捏得发白。走廊里的风带着辣椒地的辛辣味吹过来,他忽然想起小时候,
外婆带着他在菜园里摘椒,告诉他:“黄灯笼椒这东西,性子烈,越是晒得狠,越是旱得凶,
长得越旺,熬出来的酱,才越有味道。”他回头看向教室,李梅正偷偷望着他,
眼神里带着担忧。陈野深吸一口气,弯腰捡起地上的照片,小心翼翼地夹回笔记本里。
他知道,这条逆流的路,注定不好走——家里反对,学校不支持,没资金,没人脉,
甚至连小镇上的人,都觉得他是异想天开。可他不想放弃,不仅为了外婆的心愿,
也为了心里那点不甘心:难道小镇的孩子,就只能沿着别人铺好的路走,
不能自己闯一条出来吗?放学铃声响起,学生们涌涌出教室,李梅收拾好书包,
慢慢走到陈野身边。“陈野,”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玻璃罐,罐子里装着红彤彤的辣酱,
油光锃亮,香味透过玻璃盖飘出来,勾得人直咽口水,“我妈今天熬的,你尝尝。
”玻璃罐递过来时,陈野闻到了熟悉的香味——是外婆的味道,也是椒溪的味道。
他接过罐子,指尖不小心碰到了李梅的手背,温热的触感让他心里一动。“谢谢。
”“我妈说,”李梅低着头,声音越来越小,脸颊红得像熟透的辣椒,
“你要是真要做那个电商,她可以教你熬酱的诀窍,还能帮你找村里人收椒……我也能帮你,
我暑假没事,能帮你打包、贴标签。”陈野愣住了。他以为,
所有人都会像辅导员、像父亲一样反对他,没想到,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姑娘,
会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他看着李梅泛红的耳根,看着她眼里的真诚,心里忽然暖烘烘的,
那些被否定、被指责的委屈,好像都烟消云散了。“真的?”陈野的声音有些沙哑。
李梅用力点头,抬起头,眼里闪着光:“嗯!我觉得你能成。就像我妈说的,
好东西就该被更多人知道。而且……”她顿了顿,鼓起勇气看着陈野,“我们一起干,
说不定就能成呢?”蝉鸣依旧聒噪,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洒满碎石的走廊上。
陈野握着手里的玻璃罐,感受着辣酱的温热,忽然觉得,那些被人嘲笑的“不切实际”,
那些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现实”,好像都没那么可怕了。他打开玻璃罐,
挖了一勺辣酱放进嘴里,辛辣的味道瞬间在舌尖炸开,紧接着是绵长的香味,
从喉咙一直暖到心里。那是外婆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也是他逆流而上的勇气来源。“好,
”陈野看着李梅的眼睛,郑重地点了点头,“我们一起干。
”第二章:五万元的死结与网吧里的商机高考结束的那天,椒溪下起了暴雨。
豆大的雨点砸在屋顶的瓦片上,噼啪作响,像是在为这群走出考场的少年,
敲打着未知的鼓点。陈野和李梅背着书包,撑着一把破旧的油纸伞,走在泥泞的田埂上。
雨水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但两人心里都揣着一团火,脚步轻快。“你估了多少分?
”李梅侧头问,雨水顺着伞沿滑落,打湿了她的刘海。“应该能上一本线,”陈野说,
“电商专业应该没问题。”李梅笑了:“那太好了,等你上了大学,
就能学更多做电商的本事了。”陈野却皱了皱眉。他知道,考上大学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难题还在后面——那五万块启动资金,像一道跨不过去的坎。家里的情况他清楚,
父亲在工地打工,一个月挣的钱除了供他读书、给母亲买药,根本没多少结余。
他不想再向家里伸手,可凭着自己,去哪里凑这五万块?“启动资金的事,你别太着急,
”李梅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轻声说,“我攒了两千块压岁钱,先给你用。我再跟我妈说说,
看看能不能再凑点。”陈野心里一暖,又有些愧疚:“不用,你的钱自己留着。
我再想想办法。”接下来的日子,陈野开始四处“找钱”。
他去镇上的小卖部问能不能赊账进包装,老板头摇得像拨浪鼓:“小野,不是我不帮你,
你这生意没个准头,我可不敢冒这险。”他去找村里的亲戚借钱,二舅听完他的想法,
当场就笑了:“小野,你是不是读书读傻了?还想做电商卖辣酱?
我看你还是赶紧找个工作踏实上班吧。”最让他寒心的是表哥,那个当年创业失败的人,
不仅不支持他,还泼冷水:“创业哪有那么容易?我当年比你有钱、有人脉,
最后还不是亏得一塌糊涂?听哥一句劝,别折腾了。”一次次碰壁,让陈野有些沮丧。
他又钻进了老杨网吧,想看看有没有别的创业案例,能不能找到不用太多启动资金的办法。
网吧里烟雾缭绕,键盘鼠标被磨得发亮,大多是镇上的年轻人在打游戏,只有陈野一个人,
对着屏幕上的电商页面,看得入神。“小伙子,又来查东西啊?”网吧老板老杨走过来,
递给他一瓶矿泉水。老杨是个退伍军人,见过些世面,不像镇上其他人那样保守,
反而很佩服陈野的想法。“杨叔,”陈野接过水,叹了口气,“我想做电商,
可启动资金不够,到处都借不到钱。”老杨在他身边坐下,
指着屏幕上的拼多多页面:“你看这上面的东西,好多都是小成本起步的。你这辣酱,
成本不高,要不先从小规模试起?不用一下子投五万,先投几千块,看看销路怎么样。
”陈野眼睛一亮:“几千块?够吗?”“怎么不够?”老杨笑了,“你从村里收椒,
成本低;包装就用简单的玻璃瓶,网上批发也不贵;快递费跟镇上的快递点谈谈,
长期合作能便宜不少。先做一百瓶试试水,卖出去了再扩大规模,这叫‘试水’,风险小。
”陈野恍然大悟。他之前一直想着“大干一场”,却忘了“循序渐进”。
老杨的话点醒了他:底层创业,最怕的就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与其抱着五万块的目标死磕,不如先从小规模试起,用最小的成本验证市场。“谢谢杨叔!
”陈野激动地站起来,差点碰翻了旁边的椅子。“别急着谢我,”老杨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再给你指个路。现在拼多多正在推农产品上行,对乡村电商有扶持,
你可以去申请‘产地直发’标签,能获得更多流量。还有微信小程序,不用开店成本,
你可以自己做一个,让亲戚朋友帮忙转发,先积累点客户。”陈野赶紧拿出笔记本,
把老杨说的话一一记下来。他忽然觉得,眼前的路清晰了许多——五万块的死结,
其实是自己的认知局限,只要换个思路,就能找到突破口。从网吧出来,陈野立刻去找李梅。
李梅正在家里帮母亲熬酱,灶台边热气腾腾,香味弥漫了整个院子。“李梅,我有办法了!
”陈野冲进院子,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他把老杨的建议告诉李梅,
李梅听了也很高兴:“这个办法好!风险小,还能尽快知道销路怎么样。我现在就跟我妈说,
让她多熬点酱。”王秀兰从厨房里走出来,手里还拿着锅铲,脸上带着笑容:“我都听见了。
小野,你这孩子脑子活,这个思路可行。阿姨支持你,酱我来熬,包装、快递的事,
你们年轻人去跑,咱们分工合作。”有了王秀兰的支持,陈野心里更有底了。
分工:陈野负责联系村里的农户收椒、找包装、谈快递;李梅负责帮忙熬酱、打包、贴标签。
陈野先去村里找农户收椒。一开始,
农户们都不愿意卖给她——一是觉得他一个毛头小子不靠谱,二是担心他给的价格低。
陈野没有气馁,他挨家挨户去谈,承诺“现金结算,绝不赊账”,
而且价格比镇上的收购商高两毛钱一斤。“张大爷,您种的椒,我按5块2一斤收,
您要是愿意,我现在就给您结账。”陈野站在张大爷的辣椒地里,手里拿着现金,态度诚恳。
张大爷看着地里红彤彤的辣椒,又看了看陈野手里的现金,犹豫了一下:“小野,
你真能卖出去?别到时候砸在手里,又来找我退钱。”“张大爷,您放心,”陈野笑着说,
“我先少收点,试试销路。要是卖得好,以后我就长期从您这儿收,价格还能再商量。
”张大爷想了想,点了点头:“行,我先给你装20斤试试。”有了张大爷的带头,
其他农户也陆续愿意卖给陈野了。短短三天,陈野就收了500斤黄灯笼椒,
足够熬100瓶辣酱了。接下来是包装和快递。
陈野和李梅去网上批发了100个玻璃瓶和标签,又跑到镇上的快递点谈合作。
快递点老板一开始不愿意给低价,觉得他们量小。陈野软磨硬泡:“老板,我们现在量是小,
但以后生意好了,肯定能给你带来更多订单。您就给个优惠价,我们长期合作。
”李梅也在旁边帮腔:“老板,我们的辣酱卖得好,以后说不定还能帮您介绍其他客户呢。
”快递点老板被他们说动了,最终同意按每单8块钱的价格合作,比市场价便宜了2块钱。
一切准备就绪,王秀兰开始熬酱。她按照祖传的手艺,把辣椒去蒂、清洗、晾晒,
然后用柴火慢熬,一边熬一边搅拌,还时不时撒点山苍子。院子里香气四溢,
引得邻居们都来围观。陈野和李梅则在一旁帮忙打包。李梅的手很巧,贴标签、封瓶口,
做得又快又好。陈野看着她认真的样子,
心里忽然生出一种异样的感觉——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姑娘,不仅是他的合作伙伴,
更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李梅,”陈野忽然开口,“谢谢你。”李梅抬起头,
脸上带着红晕:“谢我干什么?我们是一起干的呀。”陈野笑了笑,没说话。他心里清楚,
要是没有李梅的支持,没有她和她母亲的帮助,他根本走不到这一步。
100瓶辣酱很快就熬好了、打包好了。陈野在拼多多上注册了店铺,取名“椒溪外婆酱”,
上传了提前拍好的照片——外婆的菜园、熬酱的灶台、打包的场景,
还有李梅拿着辣酱的笑脸。文案里,他写下了外婆的故事,写下了椒溪黄灯笼椒的特点,
字里行间满是真诚。店铺上线的那天晚上,陈野和李梅坐在电脑前,紧张地盯着屏幕。
他们不知道,这些承载着外婆心愿和小镇味道的辣酱,能不能被远方的顾客认可。
“会有人买吗?”李梅小声问,语气里带着一丝不安。陈野握住鼠标的手也有些出汗,
他看着屏幕上的店铺页面,坚定地说:“会的。好东西,一定有人懂。”就在这时,
电脑屏幕上弹出一条消息:“您的店铺有新订单啦!”两人同时瞪大了眼睛,
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第三章:第一单订单与县城的嘲讽第一单订单来自浙江杭州,
是一个年轻女孩,下单时还留了言:“看图片就觉得很正宗,想尝尝家乡味。
”陈野和李梅激动得跳了起来。他们赶紧打包、贴单,第二天一早就把辣酱寄了出去。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每天都盯着电脑屏幕,刷新着店铺页面,期待着新的订单。
可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闷棍。除了第一单,店铺再也没有新的动静。
看着后台寥寥无几的浏览量,陈野有些着急了。他知道,拼多多上的店铺成千上万,
要是没有流量,再好的产品也没人知道。“是不是我们的图片拍得不好?
”李梅看着屏幕上的照片,有些自责,“早知道我就多拍几张好看的了。”“不是你的问题,
”陈野安慰她,“是我们没做推广。拼多多上的店铺太多了,我们的店铺排在后面,
别人根本看不到。”他想起老杨说的微信小程序,赶紧注册了一个,
把店铺链接分享到亲戚朋友的微信群里。可亲戚们大多不看好他,很少有人帮忙转发,
甚至还有人在群里说风凉话:“小野这孩子,真是不务正业,好好的大学不上,非要卖辣酱。
”陈野没有气馁。他又想了个办法——去县城的超市、小卖部推销。他觉得,
只要顾客尝过他们的辣酱,就一定会喜欢。第二天一早,陈野和李梅背着十几瓶辣酱,
坐上了去县城的班车。班车一路颠簸,两个小时后才到达县城。县城比小镇繁华,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可这繁华却让陈野和李梅有些局促。他们先去了县城最大的超市。
超市的采购经理是个中年男人,戴着金丝眼镜,态度傲慢。陈野把辣酱递过去:“经理,
您尝尝我们的辣酱,纯手工无添加,味道很正宗。”采购经理瞥了一眼辣酱,连尝都没尝,
就把瓶子推了回去:“我们超市里的辣酱品牌多了去了,都是大牌,
谁要你这没牌子的土产品?赶紧拿走,别耽误我工作。”陈野的脸一下子红了,
他还想再说点什么,却被李梅拉了拉胳膊。两人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了超市。接下来,
他们又去了几家小卖部。大多老板都和超市采购经理一样,要么直接拒绝,要么敷衍了事。
有一家小卖部老板倒是愿意尝尝,可尝了一口后,皱着眉说:“太辣了,
不符合县城人的口味,卖不出去。”一天下来,他们跑了十几家店铺,一瓶辣酱都没卖出去,
还受了一肚子气。李梅的眼睛红了,委屈地说:“陈野,我们是不是真的不行?
”陈野看着她难过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他强打起精神,安慰道:“别灰心,
是我们的方法不对。县城里的人可能更认品牌,我们以后还是把重点放在网上吧。
”就在他们准备回家的时候,碰到了陈野的高中同学赵坤。赵坤穿着名牌T恤、牛仔裤,
手里拿着最新款的手机,身边还跟着两个朋友,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哟,这不是陈野吗?
”赵坤看到他们,故意提高了声音,“背着这么多辣酱,是要去摆摊吗?怎么,大学没考上,
只能回来卖辣酱了?”陈野的脸色沉了下来:“我考上大学了,只是利用暑假做点生意。
”“做生意?”赵坤嗤笑一声,“就你这土罐子里的东西,谁会买?我看你还是别折腾了,
赶紧找个工厂上班吧,免得最后亏得底朝天。”他身边的朋友也跟着起哄:“就是,
什么年代了,还卖这种没牌子的东西,简直是异想天开。”李梅气得浑身发抖,
忍不住反驳:“我们的辣酱很好吃,已经有人买了!”“有人买?怕不是你自己买的吧?
”赵坤笑得更得意了,“李梅,我劝你也别跟着他瞎折腾了,以你的条件,找个有钱人嫁了,
不比跟着他吃苦强?”“你胡说!”李梅的脸涨得通红。陈野一把拉住李梅,
眼神冰冷地看着赵坤:“我的事,不用你管。你也别得意太早,总有一天,我会让你知道,
我们的辣酱,不比任何大牌差。”“好啊,我等着看。”赵坤轻蔑地看了他一眼,
带着朋友扬长而去。看着赵坤的背影,李梅忍不住哭了:“陈野,他们太过分了。
”陈野紧紧握着拳头,指甲都快嵌进肉里了。他知道,赵坤一直看不起他,
上学时就经常嘲笑他是“农村娃”。今天的羞辱,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他的心里。“别哭,
”陈野擦掉李梅脸上的眼泪,声音坚定,“他们越是看不起我们,我们就越要做好。
总有一天,我们会让所有人都知道,椒溪的辣酱,是最好的辣酱。”回家的路上,
班车依旧颠簸,可陈野的心里却充满了力量。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椒溪外婆酱”做起来,
不仅为了外婆的心愿,为了李梅的支持,更为了争一口气,让那些嘲笑他、看不起他的人,
刮目相看。回到小镇,陈野立刻投入到店铺的推广中。他想起老杨说的“内容营销”,
开始在拼多多上发布短视频——记录辣椒的种植、采摘、熬制过程,
还有他和李梅打包、发货的场景。视频里,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夸张的宣传,
只有最真实的小镇生活和最纯粹的味道。没想到,
这些朴实的短视频竟然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有人在评论区留言:“看起来好正宗,
想尝尝。”“支持农村创业,已经下单了。”“外婆的手艺,一定不会差。
”随着短视频的传播,店铺的流量越来越多,订单也开始慢慢增加。从一开始的一天一两单,
到后来的一天十几单、几十单,陈野和李梅忙得不可开交,每天都要打包、发货到深夜。
王秀兰也来帮忙,看着越来越多的订单,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小野,你这孩子,
真的做到了。”陈野看着忙碌的李梅,看着堆积如山的订单,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
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困难等着他,
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有李梅的支持,有外婆的心愿,有一颗不服输、不放弃的心。
第四章:录取通知书与父亲的妥协八月中旬,高考录取通知书寄到了椒溪。
陈野收到了省城一所重点大学的电商专业录取通知书,红色的信封,烫金的字迹,格外耀眼。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村民们都来祝贺,说陈野是村里的骄傲,考上了重点大学,
以后就能跳出农门,过上好日子了。陈建国和妻子也很高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可高兴过后,陈建国的脸色又沉了下来。他看着陈野手里的录取通知书,
又想起了他的电商创业计划,心里很矛盾。他既希望儿子能上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又担心儿子会因为创业而耽误学业。“小野,上了大学,就好好读书,别再折腾那个辣酱了。
”陈建国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抽着旱烟,语气沉重,“大学四年很重要,
是你这辈子最好的机会,别浪费了。”“爸,我不会耽误学业的,”陈野说,
“我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电商,现在店铺已经有起色了,我不想放弃。”“你这孩子,
怎么就不听劝呢?”陈建国把烟锅往石凳上一磕,“上了大学,就该有上大学的样子,
整天想着做生意,像什么话?再说,电商哪有那么容易做?万一亏了,不仅浪费时间,
还影响学习。”“爸,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陈野的语气很坚定,
“我做电商,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完成外婆的心愿,
为了让村里的辣椒能卖出个好价钱。现在店铺已经有了稳定的订单,我相信,
只要我坚持下去,一定能做好。”“你……”陈建国气得说不出话来。他知道儿子的脾气,
一旦认定了一件事,就不会轻易放弃。可他实在不放心,怕儿子走弯路,
怕儿子重蹈表哥的覆辙。妻子看着父子俩僵持不下,赶紧打圆场:“老陈,孩子长大了,
有自己的想法,就让他试试吧。只要他不耽误学习,做点生意也没什么不好的。
”“你也跟着瞎掺和!”陈建国瞪了妻子一眼,“你知道创业有多难吗?他一个学生,
没经验,没人脉,怎么可能做好?”就在这时,李梅拿着一瓶辣酱走进了院子:“陈叔叔,
您尝尝我们的辣酱。现在我们的店铺每天都有几十单订单,很多顾客都说好吃,还会回购。
陈野做电商,没有耽误学习,他高考都考了这么好的成绩,您就放心吧。
”陈建国看了李梅一眼,又看了看她手里的辣酱,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了瓶子。
他打开瓶盖,挖了一勺辣酱放进嘴里,辛辣的味道瞬间在舌尖炸开,紧接着是绵长的香味,
很正宗,和他小时候吃的味道一模一样。“怎么样,爸?好吃吧?”陈野看着父亲的表情,
心里有些忐忑。陈建国没说话,他看着手里的辣酱,又看了看儿子坚定的眼神,
心里忽然软了下来。他想起了陈野的外婆,想起了她临终前的嘱托,
也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他也曾想过走出大山,做点一番事业,
可最终还是向现实妥协了,一辈子在工地上打工。“好吧,”陈建国叹了口气,
语气缓和了下来,“你想做,就去做吧。但有一个条件,不能耽误学习,要是成绩下降了,
就立刻停止。”陈野喜出望外:“谢谢爸!我保证,一定不会耽误学习!”“还有,
”陈建国说,“做生意,要讲诚信,不能坑人骗人。不管赚多少钱,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我知道,爸。”陈野重重地点了点头。李梅也很高兴:“陈叔叔,您放心,
我们一定会好好做,保证产品质量,绝不坑害顾客。
”陈建国看着两个年轻人充满朝气的样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知道,儿子的路,
要靠他自己走,不管将来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他的人生经历。作为父亲,他能做的,
就是支持他,相信他。开学前的几天,陈野和李梅把店铺的事情安排妥当。
他们找了村里的一个阿姨帮忙打包、发货,又和快递点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确保订单能及时发出。陈野还把店铺的运营工作交给了李梅,让她负责客服、售后和推广,
自己则带着电脑,准备去大学继续学习电商知识,为店铺的发展积累更多的经验。
离开小镇的那天,李梅和陈建国夫妇一起去送他。班车缓缓开动,李梅站在路边,挥着手,
眼里含着泪水:“陈野,你在大学里要好好照顾自己,记得常联系我。”“我会的,
”陈野趴在车窗上,看着李梅的身影越来越小,心里有些不舍,“店铺的事情,辛苦你了。
有什么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班车越开越远,小镇的轮廓渐渐模糊。
陈野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心里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他知道,大学是一个新的开始,
也是他创业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他相信,只要他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让椒溪的辣酱,香遍全国。
第五章:大学城里的认知冲击省城的大学比陈野想象中还要大、还要繁华。绿树成荫的校园,
现代化的教学楼,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又陌生。开学第一天,
辅导员组织大家自我介绍。轮到陈野时,他站起来,有些局促地说:“大家好,我叫陈野,
来自西南的一个小镇,我喜欢电商,现在正在做一个辣酱电商项目。”话音刚落,
教室里就响起了一阵议论声。“辣酱电商?听起来好low啊。”“一个小镇来的,
还想创业?简直是异想天开。”“我看他就是想出名,真以为创业那么容易?
”这些议论声像针一样,扎在陈野的心上。他没想到,自己引以为傲的创业项目,
在同学们眼里竟然如此不堪。坐下后,陈野的心情有些低落。他旁边的同学拍了拍他的肩膀,
笑着说:“别在意他们的话,我觉得你很厉害。我叫林浩,也是学电商的,
以后我们可以交流交流。”陈野看着林浩真诚的笑容,心里好受了一些:“谢谢。
”林浩是城里人,家里做建材生意,对电商很感兴趣。他告诉陈野,大学里有很多创业资源,
比如创业孵化基地、创业讲座、投资人对接会等等,让陈野多去参加,肯定会有收获。
陈野把林浩的话记在心里。他知道,自己来自小镇,认知和视野都有限,想要把电商做好,
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接下来的日子,陈野一边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一边利用课余时间打理店铺。他发现,
大学里的电商知识比他在网吧里自学的要系统、要深入得多。
市场营销、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维护……这些课程让他对电商有了全新的认识,
也让他发现了自己店铺的很多问题。比如,店铺的产品单一,只有一种辣酱;包装不够精美,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