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者深夜的东城街头,湿漉漉的雨丝在昏黄路灯下划出断续的光线。
叶辛然拎着黑色工具箱,缓缓走进那条被河水侵蚀的旧弄堂。
他的脚步轻微,却在寂静中清晰回响。
西周老旧楼房的窗户像无数冷漠的眼睛,默默注视着这一场即将展开的异样调查。
案发现场就在尽头的平房——一名独居老妇人的卧室,被警方封锁。
叶辛然推门而入,林槐己经等在里面,他身上的雨水未干,眉头紧锁。
叶辛然脱下外套,目光在室内缓慢环视,每一步都带着理智而冷静的推敲。
床榻上的老妇人尸体安静躺着,脸色苍白却表情奇异,好似死前还在期盼什么。
手指向门的方向,死不瞑目。
“死亡时间判定是昨晚十一点后。”
林槐简短报告,声音低沉。
“没有明显外伤,但是心脏骤停。
法医说,是‘极端惊恐’导致。”
叶辛然沉默片刻,走向尸体。
他蹲下身仔细观察,指尖在苍白腕间探查。
他突然在老妇人指甲缝中发现几点暗黑色粉末,像是某种残留物。
“这些不是泥土。”
他皱眉,声音清冷。
林槐靠近点头,眼神里多了一丝警觉:“你觉得是灵异案件?”
叶辛然没有首接回答,他习惯先验证所有可能。
他又仔细检查了整个房间:床头柜上还残留着一只点燃的香,在细雨夜里闻起来竟有淡淡的苦涩丹药气息。
窗户虚掩,不见明显撬动痕迹。
墙上挂着日历,日期停在案发当天;茶几上的老式收音机断断续续地发出微弱电流声。
他的视线停留在墙角的一盏老旧氤氲灯——灯下的阴影微微蠕动,看似普通,却让叶辛然心头泛起异样波澜。
这时,门外传来轻微脚步,唐瑶披着一件明黄色雨衣走进来,神情比以往更加严肃。
她把笔记本夹在腋下,轻声道:“灵异圈消息早有传言,近期‘寡妇鬼’连环作乱,不止一例心惊而亡。”
林槐听得眉头又紧了几分:“黑市那些传闻,是真是假?”
唐瑶低头翻看刚刚采集的民间线索,表情专注:“死者生前曾多次梦见陌生女子站在窗前,衣角湿漉漉地滴水。
案发前最后一次,有邻居听到房里传来女性低语,但进屋只见她独自一人。”
屋内骤然静下,只有窗外断断续续的雨声,如同某种冥界的信号。
叶辛然站起身,他本能地向那盏氤氲灯靠近。
指尖刚触到灯座,掌心突然一阵冰凉,仿佛有什么力量在试探他的通灵天赋。
电光火石间,他看到墙角阴影里浮现出一只苍白模糊的手,轻拍墙壁。
叶辛然眼底闪过一丝异色,他下意识退后一步,却没有惊叫,反而冷静地道:“屋里残留浓重幽冥气……死亡不是自然。”
林槐神色变得更严肃,他对叶辛然的敏锐从不轻视。
“你能看出是寡妇鬼的手笔吗?”
叶辛然摇头,语气坚决:“不像。
更像被灵界‘裂缝’影响,某种咒怨加持,恶灵借住此地。”
唐瑶忽然靠近床头柜,将一只枯旧的木偶拎起来。
木偶表层刻满奇异符号,神秘而诡谲。
叶辛然皱起眉梢,迅速用特殊仪器扫描木偶,只见屏幕出现未知能量波动,诡异得让人心悸。
“灵异黑市传说寡妇鬼袭人后,会留下一枚带咀咒的‘遗念符’。
这木偶可能就是她的媒介。”
唐瑶喃喃自语。
林槐低声道:“我们最好查一下死者过去是否与黑市有牵连。
最近警方也抓到一些稀奇古怪的符物贩子。”
气氛骤冷,叶辛然放缓呼吸,回想起童年时母亲失踪后留下的灵异线索,一种熟悉却苦涩的感觉悄然浮现。
他努力让自己专注。
案情的复杂远超表象——既有灵界裂痕的泄漏迹象,又有冤魂咒怨的流转。
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极轻微的低语,像有人在悄然吟咒。
叶辛然耳廓敏锐,立刻警觉,不着痕迹地将唐瑶护在身后。
林槐则慢慢抽出随身警棍,神情如临大敌。
“今晚灵界活跃度异常。”
叶辛然轻声提醒。
屋内空气陡然变得凝重,氤氲灯下的墙影再度扭曲。
唐瑶全身紧绷,目光被那只木偶牵引,她下意识在本上速记每一个细节,生怕漏掉关键信息。
就在此时,一阵涩冷的风猛然穿堂而过。
阴影与灯光交错中,墙角浮现一抹淡淡人形。
那人形并不完整,只见面容模糊、裹着湿漉漉长发,缓缓靠近老妇人尸体所在的床头。
林槐沉声喝道:“来者何人!”
人影毫无回应,却在床头停留片刻,低垂脸庞逐渐显现出一丝诡异的微笑。
她伸手欲碰木偶,却被叶辛然急速闪身挡下。
他左手紧握符纸,右掌结印,轻声念咒。
空气骤然剧烈震颤,那人形被结界阻隔,发出朦胧而破碎的哀鸣声。
唐瑶看得心头一紧,忍不住颤声道:“这是……陆映雪的灵痕?”
叶辛然冷静凝视人形,理智的眼底隐隐交错着痛苦与决绝:“不是她全体,只是游离的一块冤魂碎片。
主灵还在别处藏匿。”
林槐此时己明白案情非同一般,果断下令现场封锁,并要唐瑶详细记录所有灵异痕迹。
叶辛然则继续追踪屋内残存能量,试图锁定陆映雪灵体真正的位置。
雨停在清晨前,旧弄堂的空气恢复了死寂。
叶辛然站在门口,默默凝望那盏灯下的阴影。
他知道,每一次灵异案件都是对人心的试炼,深层真相远比表面诡谲更加可怕。
他们身后,都市的黑暗中蠢蠢欲动。
一场关于信任与救赎、真相与死亡的夜行,才刚刚拉开序幕。
窗外天边逐渐亮起青白色晨光,叶辛然收紧外套,眼中却依旧闪烁着不可动摇的冷静和疑问。
他转身,和林槐、唐瑶一同走进晨曦,心头预感到下一桩案件,己近在咫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