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零点推书 > 其它小说 > 传承使命精神

传承使命精神

兔籽紫 著

其它小说连载

其它小说《传承使命精神》是大神“兔籽紫”的代表葛明远诸葛明是书中的主精彩章节概述:第一章:烦恼开始了七月的江暮色黏湿热的风裹挟着泥土和旧木料的气吹过“诸葛工坊”斑驳的牌诸葛明远站在作坊门耳边是自动化雕刻机单调的嗡眼里看到却是记忆里祖父粗粝的手掌在陶土上留下的温润光是父亲伏案绘制精密图纸时紧锁的眉是母亲指尖流淌的刺绣纹军人的荣光与重如同这暮沉甸甸地压在他肩他继承了祖父的名字“明远”,也仿佛继承了这个家族跨越时代的使命:祖父为国捐...

主角:葛明远,诸葛明   更新:2025-10-12 16:10:2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烦恼开始了七月的江南,暮色黏稠,湿热的风裹挟着泥土和旧木料的气味,

吹过“诸葛工坊”斑驳的牌匾。诸葛明远站在作坊门口,耳边是自动化雕刻机单调的嗡鸣,

眼里看到的,却是记忆里祖父粗粝的手掌在陶土上留下的温润光泽,

是父亲伏案绘制精密图纸时紧锁的眉头,是母亲指尖流淌的刺绣纹样。军人的荣光与重担,

如同这暮色,沉甸甸地压在他肩上。他继承了祖父的名字“明远”,

也仿佛继承了这个家族跨越时代的使命:祖父为国捐躯,父亲为国防添砖加瓦,

母亲守护传统美学。而他,这个拥有顶尖大学材料工程和艺术史双学位的高材生,

却在家族作坊濒临破产之际,选择归来。现实是冰冷的。展厅里,

几件作为“文化招牌”的精品孤芳自赏,而真正维持运转的,

是流水线上生产的、刻板而廉价的旅游纪念品。老工匠们相继离去,

年轻的学徒对屏幕的兴趣远大于对刻刀。一次成功的国际展览带来的短暂光环,

迅速被一家大型文创集团的并购意向所笼罩。对方给出的条件优厚,

但代价是“诸葛工坊”这个品牌将彻底沦为资本的工具。“明远,时代不同了。

”母亲在电话里叹息,声音里有无奈,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期望,“守住这份‘艺’,

比守住这个‘厂’更重要。”但如何守?用爱发电吗?他感到一种深刻的无力,

理想在现实坚壁前撞得头破血流。深夜,诸葛明远未开灯,借着月光摸到工作台前。

案上明代德化白瓷观音像泛着冷润光泽,旁侧青铜匣是祖父留下的“试炼器”,

家族秘闻称其与战争年代特殊任务有关。指尖触碰观音像裂痕时,尘埃坠入铜匣凹槽。

鬼使神差地,当他持羊毫笔般纤细的修复工具触碰观音像袖口那道发丝宽裂痕时,

笔端扬起一缕几不可见的微尘。尘埃似有灵性,打着旋儿飘落,

恰恰粘在青铜匣侧面云雷纹凹槽处。刹那间,“咔嗒”一声轻响,纹路如被唤醒的活物,

幽蓝光芒自匣底腾起,顺着纹路游走成河,匣身发出“嗡——”的低频共振!他未及抽手,

指尖已传来针扎般的锐痛,电流顺着血脉窜上小臂,肘弯处凝成灼热光球,

伴随“滋滋”的电流声。眼前骤黑的瞬间,并非全然虚无——无数淡金色光粒从黑暗中浮出,

聚成半透明的全息界面,汉字、星图、器械图纸如瀑布般在界面上流淌。

“叮咚——”一声清越提示音后,非男非女的声音在脑海震荡:似钟磬共鸣又若古陶裂帛,

带着金属震颤的质感。

检测到血脉共鸣……意识频率符合……正在激活‘中华复兴程序’……”“传承者诸葛明远,

识别确认。

扫描与逆向工程、传统材料活性分析、历史工艺场景模拟……诸葛明远指尖划过观音像裂痕,

淡金色光粒在伤口处聚成三维网格,裂纹两侧的分子结构如星河般流转,

系统标注‘需0.03mm纳米级修复精度’”“警告:传承并非复刻,复兴旨在未来。

汝之家族与文明,正面临抉择之刻。”诸葛明远心神剧震,尝试在意识中发问:“你是什么?

祖父留下的……人工智能?”“非也。”系统的声音波澜不惊,“吾乃文明之魂,

薪火之延续。寄宿于器物,寻觅有心之人。汝可视吾为镜,照见过往智慧;为梯,

攀登未来高峰。然,路需汝自行。”接下来的日子,诸葛明远沉浸在系统带来的震撼中。

他利用系统的扫描能力,轻易找到了白瓷观音像内部肉眼不可见的暗伤;通过材料分析,

找到了最匹配的古法配方进行修复;甚至能“进入”系统模拟出的明代窑场,

观察学习当时的烧制技艺。修复完成的作品,温润如玉,神韵自生,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

更令他吃惊的是,

系统在扫描那件作为“镇坊之宝”的、仅存残缺部件的明代“神火飞鸦”模型时,

竟推演出了其完整的结构图和空气动力学原理,

并标注出了几个可被现代材料和技术优化、显著提升效能的关键节点。

这份由“传统工艺”衍生出的、蕴含着惊人洞察力的报告,偶然被前来考察的一位专家看到。

专家震惊不已,很快,

一份盖着鲜红印章的邀请函送至诸葛明远手中:邀请他参与一项高度保密的科研项目。

机遇的大门轰然打开,但门后的道路却弥漫着迷雾。家族内部,叔伯们认为他“不务正业”,

将祖宗的手艺用于“打打杀杀”是亵渎。母亲虽未明确反对,但眼神中的忧虑清晰可见。

而他自己,也常在深夜对着工作室里并排摆放的观音像和“神火飞鸦”模型出神。

用极致的美去承载毁灭的力量,这真的是一条正确的路吗?“检测到传承者信念波动。

”系统的声音适时响起,“开启首次试炼:抉择。”“选项一:恪守纯粹,拒绝项目,

专注于艺术品传承。奖励:个人技艺臻于化境,工坊或可维系。”“选项二:投身项目,

探索技艺之边界。警告:前路艰险,须背离寻常工匠之途。奖励:未知。

”诸葛明远的目光扫过祖父戎装的照片,掠过父亲满墙的奖状,

最后停留在母亲设计的那幅名为“薪火”的绣品上。火种微弱,却可燎原。他深吸一口气,

在意识中做出了选择。“我选二。”系统界面光华流转,

淡金色粒子组成的数据流如星河般旋转,“试炼接取。下一阶段:‘科技与传统的碰撞’,

准备启动。”话音未落,“嘀——”的电子提示音短促响起,

界面角落一行篆文如流星闪过:“华夏之骨协议……初步链接……”诸葛明远推开作坊的门,

晨曦刺破云层。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手工艺人,他感觉到,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星耀科技探索中心”深藏在北方一片不起眼的工业园地下。

与江南作坊的温润通透截然不同,

这里充斥着金属的冰冷、机油的气息和服务器机柜低沉的嗡鸣。

诸葛明远带来的几件精心修复的传统工艺品,在充满现代感的实验室里,显得格格不入。

他的项目旨在将古代陶瓷、漆器等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新型科技应用,

以实现独特的功能创新。项目进展极其缓慢。诸葛明远设计的第一个原型,

是一个融合了汉代博山炉形态的陶瓷信号中继器。他利用系统优化了古法釉料配方,

使其在特定频段具有优异的电磁波透过性。然而,在第一次环境适应性测试中,

当温度骤降至零下四十度时,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咔”声,

精美的博山炉表面出现了蛛网般的裂痕。“诸葛工程师,”项目主管,一位姓雷的大校,

将钛合金模块砸向桌面,金属撞击声震落博山炉裂纹处的细瓷碎片,

“材料的温度适应性、强度、一致性,是现代装备的基本要求。

我们需要的不是博物馆里的艺术品,是能在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的装备。

”他敲了敲旁边一个泛着冷光的钛合金信号模块,“它的性能或许没你的设计那么‘独特’,

但足够可靠。”实验室里其他来自顶尖理工院校的同事,虽然礼貌,

但眼神中的怀疑清晰可见。“诸葛工,量子通信的稳定性已经通过卫星链路验证,

”留着寸头的王博士推了推眼镜,调出纳米材料数据曲线,“钧瓷窑变的随机性太强,

怎么保证战时环境下的一致性?

”诸葛明远指尖划过博山炉裂纹:“宋代官窑有‘火照’制度,每窑36片试火瓷片,

这就是古代的质量控制体系。”“检测到传承者情绪:挫败。”系统的声音响起,

“提示:技术路径并非唯一。文明的韧性,在于其包容与适应。尝试寻找‘接口’,

而非‘替代’。”恰逢短暂假期,诸葛明远带着满身疲惫和困惑回到江南作坊。

他需要静一静,也需要寻找一些“灵感”。他翻出祖父留下的几箱旧物,

里面有不少是当年与民间工匠往来的书信和草图。在一本纸张泛黄的笔记里,

他看到了“李小川”这个名字后面,用铅笔淡淡写着的三个字:“有灵性”。循着地址,

他在古镇边缘一个更破旧的手工作坊里,找到了李小川。那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身形单薄,

眼神却像古井般沉静。他正对着一块巨大的紫檀木料发呆,

脚下是用粉笔画出的复杂无比的榫卯结构分解图。作坊里堆满了各种木工工具和半成品,

空气里弥漫着木香。诸葛明远没有打扰,只是静静地看着。李小川似乎遇到了难题,

眉头紧锁。忽然,他拿起一把小巧的刮刀,在一个极其细微的榫头部位轻轻修整了几下,

然后尝试拼接——严丝合缝。“好手艺!”诸葛明远忍不住赞叹。李小川吓了一跳,

看清来人后有些腼腆地低下头。“诸葛老师……我认得您。”原来,

李小川的爷爷曾是诸葛明远祖父的助手,他家世代木匠,但到了他这一代,

只剩他一人还守着这门快绝迹的“细木作”手艺。他孪生哥哥几年前因意外去世后,

他便成了唯一的继承人。诸葛明远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那种对技艺本身的专注与热爱,

是实验室里那些精密仪器无法赋予的。他邀请李小川参与他的项目,

希望他能将传统木作中的精密结构思想,应用到新型设备的外壳或支撑结构上。然而,

李小川听完项目后,清澈的眼神黯淡下去。“诸葛老师,”他声音很轻,

却像锤子敲在明远心上,“用祖宗传下来做家具、盖房子的手艺,去做……?我哥以前常说,

木头是有生命的,用它做的东西,该让人安心,不是……”诸葛明远怔住了。

他一直以来思考的是“能不能做到”,却忽略了“该不该这样用”。李小川的质问,

直指他内心深处潜藏的伦理困境。带着李小川的疑问和更复杂的心情,

诸葛明远返回了项目组。一次高强度的电磁脉冲防护测试即将进行。就在测试前夜,

诸葛明远在系统中模拟测试过程时,

系统突然发出了尖锐警告:“侦测到潜在风险:试验台三号供电模块存在临界谐振点,

强电磁环境下可能引发连锁过载,建议立即排查!”诸葛明远立刻将警告告知雷大校。然而,

技术团队检查后认为,该模块符合安全标准,风险极低,

可能是诸葛明远的“传统工艺模拟系统”存在误判。雷大校权衡后,决定按计划进行测试。

测试当天,高能电磁脉冲被激发。就在所有人都紧盯数据屏幕时,

三号供电模块突然爆出一团刺眼的电火花,整个试验台瞬间断电,刺鼻的焦糊味弥漫开来!

虽然安全系统迅速启动,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昂贵的测试设备损毁严重。会议室里,

气氛凝重。雷大校的目光锐利如刀,扫过诸葛明远:“诸葛工程师,你的‘预感’很准。

但我们需要解释,你是如何‘预感’到的?”质疑的目光几乎要将他穿透。

他无法解释系统的存在。当晚,诸葛明远身心俱疲。李小川的话和试验事故交织在一起,

让他动摇。就在这时,系统界面主动弹出,不再是冰冷的文字,

而是一段全息影像——并非未来战场,而是历史的画卷:从春秋战国的青铜剑,

到汉代的强弩,再到宋代的突火枪、明代的火龙出水……每一次军事技术的飞跃,

背后都闪烁着工匠的智慧,都伴随着牺牲,但也推动了材料、工艺乃至社会组织的进步。

“文明存续,需有利刃。”系统的声音深沉,“传统非禁锢,乃基石。技艺无善恶,

唯人心所向。汝可定义此‘刃’之用途,是攻是守,是战是和。退缩,

则技艺终将蒙尘;前行,或可为其注入灵魂。”诸葛明远恍然大悟。他再次联系李小川,

没有讲大道理,

而是将系统展示的历史影像以他自己的理解方式和系统的这番话转述给他。“小川,

我们不是在制造杀戮的工具,我们是在尝试给国家打造一面更坚固、更智慧的‘盾’。

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让这面‘盾’带着我们文化的温度。”李小川沉默了许久,

看着自己长满老茧的双手,又望向作坊里父兄留下的工具,最终重重地点了点头。

李小川的加入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突破。他针对陶瓷部件易碎的问题,

提出借鉴古代木作“攒边打槽”的弹性结构,

设计了一种带有微小伸缩缝的复合材料缓冲框架。他又从鲁班锁的复杂榫卯中得到启发,

设计了一种无需金属螺丝、完全靠自身结构锁死的设备外壳,不仅拆装便捷,

而且电磁密封性极佳。诸葛明远则利用系统优化陶瓷配方,使其在保持电磁特性的同时,

韧性大幅提升。两人合作,将传统工艺的智慧与现代材料科学结合,

新一代原型机——“玄甲”,终于诞生了。它外形古朴,线条流畅,隐隐有古鼎的韵味,

通体覆盖着一种暗哑无光、触手温润的特殊陶瓷层。最后一次测试,

在模拟极端复杂电磁环境的“暗室”中进行。暗室红光频闪如警灯,

金属网格墙面反射着滋滋作响的电流声。当各种频段的干扰信号如潮水般涌来时,

主流的高性能通信设备屏幕开始出现雪花,信号强度急剧下降。

王博士握笔的手在记录板上划出墨痕,雷大校喉结滚动着紧盯示波器,

而“玄甲”指示灯稳定如星,传回的数据流清晰、稳定,仿佛惊涛骇浪中的一块磐石。

更令人惊讶的是,现代探测设备对它的识别信号极其微弱,它就像一滴水,

融入了电磁环境的海洋里。实验室里一片寂静,只剩下设备运行的轻微声响。

雷大校第一次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他走到“玄甲”面前,

用手轻轻触摸那温润的陶瓷表面,

忽然摸出领口青铜吊坠——那是父亲参与相关研发时的工牌,

边缘刻着与“玄甲”外壳相同的云雷纹,喃喃道:“这……就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玄甲”的成功,在小范围内引起了震动。但随之而来的,并非全是赞誉。

一份内部简报在提及此项突破时,用了“基于古法工艺的创新性非对称技术”,

并隐晦地指出了其在电子对抗中的潜在应用。很快,诸葛明远接到一些圈内人的电话,

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称他为“文化武器之父”。这个词像一根刺,扎进他心里。

当夜他梦见明代观音像裂痕渗出朱砂般的血珠,顺着云纹蜿蜒成河,

修复工具在掌心碎成齑粉,匣中传来祖父叹息:“汝欲以艺载道,奈何道在歧路。

”他想起李小川最初的质疑。“玄甲”的优异性能,意味着它一旦被部署,

就可能成为敌方通信的噩梦。这确实是一种“武器”,尽管不发射子弹。他所复兴的“美”,

是否正在成为一种更高效、更隐蔽的“恶”的帮凶?

他在系统中向那个神秘的“古代智者模块”发出了疑问。模块沉默良久,

回应了一段类似偈语的话:“铸剑为犁,其铁犹存。锋镝可藏,仁心难泯。器之善恶,

非器之过,乃持器者之抉择。汝若忧其锋,何不导其向?”“导其向?

”诸葛明远反复咀嚼着这句话。

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能否将“玄甲”的技术原理,

用于构建一个区域性的“文化安全网络”?不是用于军事对抗,

设施如博物馆、档案馆、古迹免受电磁脉冲武器如太阳风暴、核爆电磁脉冲的侵害?

这既发挥了技术的防御本质,又契合了守护文明的初衷。

他将这个名为“文渊”的计划草案提交给了雷大校。雷大校看完,久久不语,

最后意味深长地看着他:“明远,你的想法……很独特,也很大胆。但这意味着,

你要从单纯的装备研发者,变成一个战略路径的提议者。你会触动很多现有的规则和利益。

你想清楚了吗?”就在这时,系统界面再次变化,背景浮现出浩瀚的星空图景。

“检测到传承者认知跃迁。触发进阶任务:‘时空的干预与命运的回旋’。

”系统的声音带着一丝前所未有的肃穆,“‘玄甲’仅是信标,真正的挑战,

在于如何让文明的火种,在更广阔的维度上传承。准备接受新的试炼。”全息星图突然撕裂,

半秒间闪过祖父穿军装的模糊侧影,

杂音如老式收音机卡壳:“明远...小心...”诸葛明远感到,一扇更大、更未知的门,

正在他面前缓缓打开。第三章:时空的干预与命运的回旋“文渊” 计划的草案,

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 “星耀科技探索中心” 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

支持者认为这是将技术升华为战略的前瞻性构想;“用文物修复技术搞科研?

这偏离了务实方向!” 资深研究员赵工将报告摔在桌上,

不锈钢保温杯在桌面砸出环形水渍。雷大校突然拍桌:“传统工艺里藏着我们没吃透的智慧!

” 反对者则斥其为 “理想主义者的呓语”,偏离了研发的务实轨道。

诸葛明远首次意识到,真正的障碍并非技术瓶颈,而是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与利益格局。

就在他忙于应对各方质询,心力交瘁之际,脑海中的系统界面再次主动发生了变化。

原本淡金色的数据流逐渐凝聚、沉淀,化为一种类似古老竹简的质感,

上面的文字也变成了更加古朴的篆籀体。“传承者认知层级提升,权限解锁。

”“开始下载‘守护者协议’核心摘要……”不再是机械的提示音,

系统的声音仿佛带上了千年的风霜,变得更加深沉,甚至蕴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情感波动。

“吾名,非程序,乃‘薪火’。” 系统,或者说 “薪火”,开始了它的讲述。

“源自文明肇始,历代智者呕心沥血,将天地至理、格物之智、乃至兴衰之鉴,

凝练为‘文明基因库’,藏于时空之隙。吾为其守护灵,亦为引导者。

”诸葛明远心神俱震:“历代智者?你是说……?”“燧人取火,有巢筑屋,神农尝草,

周公制礼,老庄论道,墨子守城,鲁班造器…… 凡有大智慧、大贡献于文明存续者,

其精神印记皆有一部分汇入‘薪火’。” 系统的声音带着无比的庄严。“吾之使命,

非为复刻过往辉煌,乃为确保文明火种,纵遇滔天洪水、浩劫战乱,亦能于废墟中重燃,

并指引其走向更远之未来。”系统投射出半透明的 “文明基因链”,

燧人氏的火种、墨子的守城器械、鲁班的木鹊等光点在链上闪烁,诸葛明远伸手触碰时,

光点化作信息流融入他的意识。“所以,‘中华复兴程序’……”“乃使命之显化。

” 系统接道,“选中汝,因汝身负‘技’与‘艺’之传承,心怀家国之念,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