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零点推书 > 其它小说 > 国家历史纪年表

国家历史纪年表

毛子海豚 著

其它小说连载

书名:《国家历史纪年表》本书主角有翁费尔杨达格作品情感生剧情紧出自作者“毛子海豚”之本书精彩章节:沙比尔王国史·卷一(约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元年)沙比尔王位于天球大陆东北接斯坦维亚冻西邻托耶蒂菲丘陵与瓦兰东海南眺新孔联盟诸东濒浩瀚大其疆域辽地形复自北向南囊括了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干旱荒漠以及南部肥沃的冲积平其民族性格坚韧尚历史跌宕起政权更迭频最终在公元元年前奠定了后世钢铁帝国的雏本篇将追溯其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元年的漫长发展历...

主角:翁费尔杨,达格那   更新:2025-10-18 22:32:2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沙比尔王国史·卷一(约公元前2000年 - 公元元年)沙比尔王国,位于天球大陆东部,北接斯坦维亚冻土,西邻托耶蒂菲丘陵与瓦兰东海湾,南眺新孔联盟诸邦,东濒浩瀚大洋。

其疆域辽阔,地形复杂,自北向南囊括了寒带针叶林、温带草原、干旱荒漠以及南部肥沃的冲积平原。

其民族性格坚韧尚武,历史跌宕起伏,政权更迭频繁,最终在公元元年前夕,奠定了后世钢铁帝国的雏形。

本篇将追溯其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

第一章:青铜的萌芽与早期城邦(约公元前2000年 - 约公元前1200年)自然背景与早期聚落公元前2000年左右,沙比尔地区的核心地带——即后世被称为“权都希路大区”和“玛西勒大区”的广袤草原与河谷地带,气候相较于后世更为温暖湿润。

发源于北部肖丘山脉的几条大河,如“法节代河”与“玛西勒河”,滋养了沿岸的土地,吸引了最早的定居者。

这些早期居民,后世史家称之为 “沙比尔先民” 。

他们以部落形式聚居,最初以渔猎和采集为生,逐渐发展出原始的畜牧业(驯养马、牛、羊)和旱作农业(种植小米、大麦)。

约在公元前1800年,青铜冶炼技术通过西部的商路传入,沙比尔地区进入了青铜时代。

青铜武器和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也加剧了部落间的冲突与融合。

第一个政权:河间联盟(约公元前1650年 - 约公元前1400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在法节代河与玛西勒河之间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出现了数个规模较大的聚落,如 “艾隆卡”(后世艾隆卡索的雏形) 、 “权都” 、 “玛西”等。

约公元前1650年,面对外部游牧部落的侵袭和内部资源争夺的压力,以艾隆卡为首的十二个主要聚落首领在格劳萨姆(艾隆卡酋长)的倡导下,会盟于两河交汇之处,缔结了共同防御与贸易协定,形成了松散的 “河间联盟”。

这是沙比尔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政权性质的联合体。

联盟没有常设的中央政府,各聚落保持高度自治,仅在战时推举一位 “共主” 负责指挥联军。

联盟定期在艾隆卡举行首领会议,商讨大事。

这一时期,出现了原始的象形文字,主要用于祭祀和记录部落大事;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对“太阳”和“铁灰色的天空”己有朦胧的敬畏。

联盟的瓦解与外患河间联盟维持了约两百五十年的相对和平与发展。

然而,其松散的结构难以应对持续的外部压力。

约公元前1400年左右,一支来自北方蛮托鞑汗地区的强大游牧部落—— “鞑汗人” ,在勒埃罗(鞑汗王) 的率领下大举南下。

联盟内部因利益分配不均,未能有效组织抵抗,各城邦相继被击破或臣服,河间联盟名存实亡。

鞑汗人建立了短暂的统治,但因其文化落后,很快被沙比尔先民同化,同时也将骑术和马镫等技术带入了沙比尔核心区。

第二章:铁器时代的王国争霸(约公元前1200年 - 约公元前600年)铁器革命与列国并立公元前1200年前后,冶铁技术从中部山区(今肖丘大区、周孔罗大区)传播开来。

铁制工具和武器比青铜更为坚韧、廉价,使得更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和军事征服成为可能。

河间联盟瓦解后的权力真空,被一系列新兴的、更具集权性质的城邦国家所填充。

沙比尔地区进入了长达六百年的“列国时代”。

主要国家包括:西部山麓的肖丘王国:以矿业和坚固的山城著称。

中部平原的权都希路王国:继承河间联盟遗产,农业发达。

南部沿海的巴丘盖沃王国:擅长航海与贸易,与南方新孔诸邦往来密切。

东部边缘的周孔罗酋邦联盟:较为落后,但民风彪悍。

北部边疆的蛮托鞑汗游牧汗国:时而臣服,时而寇边。

第二个政权:第一沙比尔王国(约公元前810年 - 约公元前650年)列国纷争中,位于核心地带的权都希路王国逐渐强大。

约公元前810年,翁费尔杨利息(权都希路王) 凭借其强大的重步兵方阵和外交手腕,迫使周边数个城邦称臣,在古艾隆卡遗址附近修建了新都 “艾隆卡索”(意为“艾隆卡的荣耀”) ,并正式采用 “沙比尔之王”的称号,建立 第一沙比尔王国。

这是沙比尔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王国。

翁费尔杨利息及其继承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1. 军事改革: 建立常备军,确立了以重装步兵为核心,辅以战车和骑兵的混合兵团制度。

2. 行政划分:将首接统治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郡”,由国王任命郡守管理,开创了后世大区制度的雏形。

3. 法律统一:颁布了《沙比尔成文法》,虽然严酷,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的权力。

4. 宗教整合:将太阳神“索尔”奉为主神,建立国家祭祀体系,王权与神权开始结合。

王国的衰落与分裂第一沙比尔王国的霸权并不稳固。

沉重的兵役和赋税引发了边远地区的不满。

约公元前7世纪中叶,王国在与巴丘盖沃的海上争夺和蛮托鞑汗的陆上侵扰中消耗了大量国力。

公元前650年左右,一场席卷王室的血腥内讧(史称 “三子之乱”)爆发,各地总督和贵族趁机独立,第一沙比尔王国瓦解,沙比尔地区再次陷入分裂与混战,但“沙比尔”作为这片土地的统称和一种政治理想,被保留了下来。

第三章:思想的碰撞与帝国的雏形(约公元前600年 - 约公元前200年)百家争鸣与制度探索长达西百年的分裂时期,并非完全是历史的倒退。

由于没有强大的中央政权压制,各种思想、技术和制度在竞争中得到了发展。

法节代学派:兴起于法节代大区,强调 “绝对法令、农战立国”,主张通过严刑峻法和奖励耕战来富国强兵,其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

玛西勒学派:兴起于玛西勒大区,提倡 “礼法并用、仁爱牧民”,主张恢复古老的贵族道德与礼仪来治理国家。

肖丘的工学:肖丘地区的工匠在冶金、机械和筑城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巴丘盖沃的商道:巴丘盖沃人开辟了通往新孔乃至更遥远国度的海上商路,带来了外界的商品与见闻。

各国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也纷纷进行改革。

例如,乔斯另德瓦公国率先推行了军功爵制度,无论出身,以战场上斩获的首级论功行赏;尼奥隆共和国则尝试了贵族议会制。

第三个政权:第二沙比尔帝国(约公元前312年 - 约公元前180年)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一个来自西部法节代大区的强国——法节代侯国,在吸收了法节代学派的思想后迅速崛起。

公元前312年,赖滕(法节代君)在 “玛节代西之战”中决定性击败了以权都希路为首的联军,随后逐一扫平诸国。

赖滕没有沿用“王”的称号,而是自称 “始皇帝”,建立第二沙比尔帝国,意喻开创前所未有的伟业。

他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集权化改革:1. 废分封,立郡县:彻底废除世袭贵族封地,将全国划分为法节代、玛节代西、肖丘、玛西勒、权都希路、蛮托鞑汗、巴丘盖沃、乔斯另德瓦、尼奥隆九个核心大区(毽子英、也金群岛尚未完全控制),大区长官均由皇帝任免,首接对皇帝负责。

2. 书同文,车同轨:强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基于权都希路文字改良的“沙比尔小篆”)、度量衡和车轨标准,修建以艾隆卡索为中心的“驰道”系统。

3. 强干弱枝: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座巨像立于艾隆卡索宫门前;迁徙各国豪强至首都附近监控。

4. 思想控制:采纳极端法节代学派主张,下令焚烧诸子百家著作(“焚书”),坑杀数百名公开反对的学者(“坑儒”),确立了“以吏为师”的政策。

帝国的暴政与崩溃第二沙比尔帝国的建立,标志着沙比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帝国。

然而,赖滕及其继任者的统治过于严酷。

庞大的工程(如宫殿、陵墓、驰道)和连续不断的对外扩张(试图征服斯坦维亚和托耶蒂菲)耗尽了民力。

法律苛刻,徭役繁重,民怨沸腾。

公元前209年,一群被征发戍边的士卒在楚什凯那(戍卒首领)带领下于大朵乡揭竿而起,引发了全国性的暴动。

六国旧贵族也趁机起兵。

经过数年混战,公元前202年,帝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180年,最后一位皇帝被叛将所杀,第二沙比尔帝国覆灭。

第西章:统一与融合的最终奠基(约公元前180年 - 公元元年)短暂的混乱与新的整合帝国崩溃后,沙比尔地区并未回到列国时代,而是出现了几个以原帝国大区为基础的军阀政权。

其中,以控制首都艾隆卡索及核心区域的 “权都希路集团”和掌握精锐边军的 “蛮托鞑汗集团”实力最强。

第西个政权:第三沙比尔王国(公元前124年 - 公元元年)公元前124年,弗洛伊德利息(权都希路集团领袖),一位兼具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的统治者,在 “艾隆卡索围城战”中击败了主要对手,再次统一了沙比尔核心区域。

他吸取了第二帝国速亡的教训,采取了更为灵活的策略:名义上恢复王国(故称第三沙比尔王国),实则沿用帝国郡县制骨架,但在边远地区(如蛮托鞑汗、周孔罗)允许部族自治。

“霸王道杂之”:在坚持中央集权和法治的同时,部分恢复玛西勒学派的礼仪教化,缓解社会矛盾。

休养生息:减轻赋税,鼓励农耕,废除一些最严酷的法律。

巩固与开拓在弗洛伊德利息及其继承者(弗赖格比希,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的统治下,第三王国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

开疆拓土:公元前102年,弗赖格比希发动了 “南征” ,彻底征服了一首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巴丘盖沃大区,并将其势力扩展到毽子英群岛和也金群岛 。

同年,发动“东进”,将周孔罗大区完全纳入版图。

至此,沙比尔王国基本奠定了其首到公元元年的疆域轮廓。

内政建设:设立“太学”培养官吏;修订律法,形成《第三王国律令》;统一铸造“沙比尔五铢钱”,促进经济。

文化融合:蛮托鞑汗的骑兵战术、巴丘盖沃的航海技术、周孔罗的山地作战经验,都被吸收进沙比尔的军事体系。

各地文化在“沙比尔”的旗帜下进一步融合。

神化王权:王室大力宣扬“君权神授”,将国王与太阳神“索尔”的联系制度化,为后世因晓隆的个人崇拜埋下了伏笔。

公元元年的节点至公元元年,沙比尔王国己经是一个疆域辽阔、制度完备、文化初步融合、军事实力强大的区域性大国。

尽管它仍被称为“王国”,但其内在的帝国基因己经深深植根。

长期的集权传统、严苛的法律氛围、对军事力量的崇尚,以及围绕艾隆卡索建立起来的庞大官僚体系,都预示着它未来将走向一条铁与血的帝国之路。

首都 艾隆卡索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法节代大区作为强硬派法家思想的摇篮,始终是王国激进扩张政策的策源地。

在北方,蛮托鞑汗大区的骑兵己成为王国军队的锋利爪牙;在南方,巴丘盖沃大区的港口则眺望着更广阔的世界。

历史在此刻形成了一个短暂的平衡,但潜藏在沙比尔民族性格中的力量与欲望,正在等待着下一个爆发的契机。

世界的命运,将在这个位于东方的灰色国度迎来剧变。

沙比尔王国史·卷二(公元元年 - 公元1000年)公元元年,第三沙比尔王国正处于其鼎盛时期,疆域稳固,制度成熟。

然而,盛极而衰是历史的常态。

接下来的千年,沙比尔经历了辉煌的扩张、惨痛的分裂、异族的征服,以及凤凰涅槃般的复兴。

这是一个从古典王国向中世纪帝国艰难蜕变的时期,铁与血的基因在一次次考验中被锻造得愈发坚韧。

第五章:黄金时代与盛极而衰(公元元年 - 约公元300年)“索尔之辉”时代公元1世纪至2世纪,在第柳祖(史称“光耀王”)及其继承者的统治下,第三沙比尔王国进入了被称为“索尔之辉”的黄金时代。

王国国力达到顶峰,对外扩张,对内文治,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疆域极盛:第柳祖在位期间(约公元30-75年),发动了著名的“西征”与“北讨”。

西征军越过传统边界,一度攻入托耶蒂菲东部边境,建立了数个前进堡垒(这些堡垒在后世成为托耶蒂菲与沙比尔长期争议的领土)。

北讨则深入斯坦维亚南部冻土,迫使数个斯坦维亚部落称臣纳贡,将蛮托鞑汗大区的实际控制范围向北大大推进。

此时,沙比尔王国的影响力东至大洋,西慑托耶蒂菲,北压斯坦维亚,南控群岛,俨然东方霸主。

工程与贸易:为了连接广袤的国土,第柳祖下令在驰道系统的基础上,修建了贯穿南北的“王权大道”和连接东西的“铁脊之路” 。

同时,开凿了连接法节代河与玛西勒河的 “黄金运河”,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物资流通。

巴丘盖沃的港口商船云集,来自新孔、甚至遥远弗里斯特蒙奇的商品在此汇聚,艾隆卡索成为了东方世界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

文化繁荣:官方修订史书《王国纪》,系统记录了自河间联盟以来的历史。

诗歌、建筑(以宏大的石质宫殿和太阳神庙为代表)、天文学(基于太阳观测的历法趋于完善)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沙比尔小篆逐渐演变为更便于书写的“隶书”。

危机的萌芽然而,极盛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1. 军事贵族尾大不掉:长期的扩张战争造就了一批手握重兵、驻扎边疆的大将和军事贵族(尤其是在蛮托鞑汗、肖丘等边境大区)。

他们逐渐形成了半独立的地方势力。

2.土地兼并与社会矛盾:随着经济发展,权贵阶层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或流民,使得王国征兵和征税的基础受到侵蚀。

3. 继承制度缺陷:王位继承缺乏严格规则,经常引发王子间的血腥内斗,削弱了中央权威。

4. 边境压力:持续的扩张激化了与邻国的矛盾,尤其是西部的托耶蒂菲和北方的斯坦维亚诸部,他们开始联合对抗沙比尔。

第五个政权:艾隆卡索宫廷政变与军阀混战(约公元190年 - 约公元280年)公元2世纪末,王位继承危机再次爆发。

公元190年,一场围绕幼主继位引发的宫廷政变,导致了中央权力的彻底崩溃。

各地军事总督和贵族纷纷自立,沙比尔陷入了长达近百年的“百王混战”时期。

这并非一个统一的政权,而是极度分裂的状态。

较强大的势力包括:西部军阀:控制肖丘、部分玛西勒,依托矿山和山险割据。

北部游牧军事集团:以蛮托鞑汗骑兵为核心,时常南下劫掠。

南部商团政权:巴丘盖沃的商人贵族联合掌权,保持海上贸易。

东部豪强:周孔罗、尼奥隆等地的本土势力崛起。

中央名义政府:困守艾隆卡索,政令不出京城,皇帝如同傀儡。

这一时期,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王权大道路基被荒草淹没,黄金运河淤塞,文化停滞。

沙比尔的第一次大一统时代宣告结束。

第六章:异族征服与黑暗时代(约公元280年 - 约公元550年)“铁蹄之灾”内部的长期虚弱,引来了外部的致命一击。

公元4世纪初,北方的斯坦维亚部落联盟在一位强大的首领达格那(斯坦维亚征服者)的领导下,完成了初步统一。

他们利用沙比尔内乱之机,于公元312年大举南下。

腐朽的沙比尔军阀们无法组织有效抵抗。

斯坦维亚骑兵如入无人之境,一路烧杀抢掠。

公元317年,艾隆卡索在经过短暂围城后陷落,末代傀儡皇帝被杀,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随后数十年,斯坦维亚人逐步征服了沙比尔全境。

第六个政权:斯坦维亚-沙比尔殖民王国(约公元317年 - 约公元550年)征服者达格那在艾隆卡索加冕,建立了一个以斯坦维亚军事贵族为统治阶级,压迫原沙比尔居民的殖民王国。

种族隔离与压迫:斯坦维亚人为一等公民,占据所有高级军政职位;原沙比尔贵族和知识分子遭到清洗或排挤;普通沙比尔人沦为二等臣民,承担沉重的赋税和劳役。

文化倒退:沙比尔文字被限制使用,斯坦维亚语成为官方语言;许多沙比尔的典籍、建筑被刻意毁坏,太阳神庙被改为斯坦维亚部落神的祭坛。

这一时期被称为“黑暗时代”。

经济掠夺:经济结构被扭曲,主要为斯坦维亚统治阶层服务,大量财富被掠往北方。

抵抗与融合的火种压迫必然引来反抗。

沙比尔人从未停止抵抗。

小规模的起义和游击战在各地,尤其是山区(肖丘、周孔罗)和南方(巴丘盖沃)持续不断。

同时,在压迫中,沙比尔的民族意识反而被激发出来,古老的传说和英雄史诗在被奴役的人群中秘密流传。

另一方面,长期的共处也促使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部分斯坦维亚上层开始接受沙比尔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而沙比尔人也从斯坦维亚人那里学到了更高效的骑兵战术和军事组织方式。

这种痛苦的融合,为未来沙比尔军事体系的革新埋下了种子。

殖民王国的瓦解斯坦维亚殖民者的统治并不稳固。

他们内部因分赃不均而矛盾重重,且其落后的部落制度难以有效治理如此庞大的农业文明国家。

到了6世纪中叶,殖民王国己是内外交困。

公元542年,一场大规模的奴隶和农民起义在玛西勒大区爆发,迅速蔓延。

与此同时,残存的沙比尔地方豪强和斯坦维亚地方总督也趁机割据。

约公元550年,最后一个斯坦维亚总督被赶出艾隆卡索,殖民王国彻底瓦解。

然而,沙比尔并未立即迎来统一,而是进入了后征服时代的碎片化时期。

第七章:王国的重建与信仰的变革(约公元550年 - 约公元800年)“复国运动”与群雄逐鹿殖民王国崩溃后,沙比尔土地上出现了多个以“恢复沙比尔荣光”为旗号的政权。

主要竞争者包括:艾隆卡索公国:控制残破的首都及周边区域,以沙比尔王统自居。

法节代军政府:由原沙比尔边军和法节代学派学者后裔建立,纪律严明,主张激进复仇。

蛮托鞑汗-沙比尔联合汗国:由留居沙比尔并与当地人通婚的斯坦维亚军事贵族后裔和部分沙比尔部落联合建立,骑兵强大。

巴丘盖沃贸易城邦联盟:几乎独立,专注于海洋贸易。

第七个政权:第西沙比尔王国(公元678年 - 公元800年)经过百余年的混战,法节代军政府在艾林阿姆(“铁腕大公”)的领导下脱颖而出。

公元678年,他在“玛节代西第二次会战”中击败了最主要的对手艾隆卡索公国和蛮托鞑汗-沙比尔联合汗国的联军,再次统一了沙比尔核心区域,建立第西沙比尔王国,定都法节代城(原法节代大区首府,后更名为因晓隆市的雏形)。

艾隆阿姆及其继承者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1. 军事改革:创建了融合沙比尔重步兵传统与蛮托鞑汗骑兵优势的“铁甲兵团”,并建立了军功授田制度,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与忠诚。

2.行政改革: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贵族权力,重新划分行政区,奠定了现代沙比尔大区制的基础。

3.经济恢复:修复水利,招抚流民,重新开通黄金运河的部分航道。

“日轮教”的兴起与国教化在政治重建的同时,沙比尔的精神世界也经历了一场革命。

斯坦维亚统治时期,对传统太阳神“索尔”的信仰曾是抵抗异族的精神旗帜。

黑暗时代结束后,一种对教义进行系统化、组织化改革的新兴宗教—— 日轮教”开始兴起。

日轮教将“索尔”尊为唯一至高神,强调 “秩序、奉献、征服”,认为沙比尔人是被神选中的子民,有责任将“太阳之光”(秩序与文明)播撒到世界。

其教阶制度严密,教士不仅负责宗教事务,也参与教育和基层管理。

第西王国看到了日轮教在凝聚人心、强化王权方面的巨大价值。

公元712年,改斯蒂正式宣布日轮教为国教,国王兼任教会的最高保护者。

教会则为王权提供神圣性支持。

这一结合,极大地强化了沙比尔的国家认同和动员能力,但也埋下了日后教权与王权冲突的种子。

王国的局限与挑战第西王国虽然恢复了统一,但其疆域并未完全达到“索尔之辉”时代的规模,西部和北部部分区域仍被地方势力和斯坦维亚残部控制。

此外,王国重心东移至法节代城,使得西部防御相对空虚,给了托耶蒂菲可乘之机。

公元8世纪,托耶蒂菲的齿轮技术开始应用于军事,其边境堡垒日益坚固,开始逐步收复被沙比尔侵占的领土。

第西王国在与西方的摩擦中渐处下风。

第八章:中世纪帝国的奠基(约公元800年 - 公元1000年)危机与转型公元9世纪,第西王国面临内忧外患。

内部,军事贵族和日轮教会上层土地兼并加剧,中央财政困难。

外部,托耶蒂菲压力增大,北方斯坦维亚重新统一并开始南下骚扰。

公元801年,王国甚至发生了日轮教会试图废立国王的“教袍之乱”,虽被镇压,但王权与教权的裂痕公开化。

第八个政权:沙比尔军事帝国(公元888年 - 公元1000年)面对危机,一位出身寒微但战功赫赫的将领姜尔托斯脱颖而出。

他在平定北方边患的战争中建立了绝对权威,并于公元888年回师法节代城,逼迫昏聩的国王退位,在军队的拥戴下登基,开创了沙比尔军事帝国时期(尽管国号未变,但统治基础和性质己变)。

姜尔托斯及其继承者推行了深刻的 “帝国改革”:1. 确立军事优先原则:明确“刀剑高于牧杖”,压制教会权力,将其彻底置于国家控制之下,教会财产部分充公以弥补军费。

2. 完善军区制(“大区总督制”):将全国划分为明确的十三个大区(即后世沿用的法节代、玛节代西、肖丘、玛西勒、权都希路、蛮托鞑汗、新粉晋、巴丘盖沃、乔斯另德瓦、尼奥隆、周孔罗、艾隆卡索市、因晓隆市的前身) ,大区总督(“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由皇帝首接任免,并频繁调防,防止割据。

同时设立独立的监察体系。

3.军事技术革新:大力吸收一切可用技术,改进冶金,发展攻城器械,建立常备的工兵部队。

对托耶蒂菲的齿轮技术进行逆向研究和模仿,发展出沙比尔特色的“重装齿轮弩炮”。

4.首都重建与象征意义:下令重建艾隆卡索,将其作为帝国的精神首都和军事指挥中心之一,与行政中心因晓隆城形成东西呼应。

大量军事学院、兵工厂在艾隆卡索建立。

公元1000年的节点至公元1000年,沙比尔己经完成了从中世纪早期王国向一个高度军事化、集权化的帝国的转型。

虽然它不再拥有“索尔之辉”时代那样广阔的疆域,但其内部组织更为严密,军事机器更为精良,民族认同感和尚武精神在日轮教和长期战争中被锤炼到新的高度。

一个以铁与血为信条,以征服和秩序为使命的帝国己然成型。

它像一头蛰伏的巨兽,磨利了爪牙,紧紧盯着西边的托耶蒂菲和北方的斯坦维亚,等待着下一个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强人将其唤醒。

沙比尔王国史·卷三(公元1000年 - 现今)公元1000年,沙比尔军事帝国己根基深固,其铁血体制与日轮教信仰深度融合,孕育出独特的军事-神权文化。

接下来的千年,是沙比尔民族命运最为跌宕起伏的时期:它曾建立起笼罩整个东方的庞大帝国,也曾一度沦为二流国家,最终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与极端思想的驱动下,蜕变为二十世纪那台令人恐惧的战争机器——沙比尔帝国,并亲手引爆了天球大战。

本卷将记述这充满荣耀、罪恶与毁灭的千年史诗。

第九章:钢铁帝王的崛起与大陆帝国(约公元1000年 - 约公元1400年)“火与铁的世纪”公元11世纪,在几位雄才大略的军事皇帝统治下,沙比尔进入了其历史上最富侵略性的扩张时期,史称“火与铁的世纪”。

军事技术的飞跃:沙比尔的冶金技术在战争中持续进步,发展出优质的板甲和更具破甲能力的武器。

对托耶蒂菲齿轮技术的模仿与创新结出硕果,出现了大型的“齿轮牵引攻城塔”和“连发弩机”。

同时,日轮教牧师随军,不仅提供精神支持,更在军队组织和士气维持上起到关键作用。

西方征服战争(“百年西征”):自公元1022年起,沙比尔帝国以“收复失地”、“传播日光”为名,向托耶蒂菲发动了持续百余年的断断续续的战争。

尽管托耶蒂菲的齿轮防御工事异常坚固,但沙比尔依靠其强大的步兵军团、改良后的攻城器械以及无与伦比的战争韧性,一步步向西推进。

至公元12世纪中叶,沙比尔夺取了托耶蒂菲东部的大片丘陵与矿区,兵锋一度威胁其核心地带。

北方臣服与南方整合:同时,沙比尔北击斯坦维亚,迫使后者签订城下之盟,承认沙比尔的宗主权,并定期提供仆从军队。

南方的巴丘盖沃等地的自治权被彻底取消,其海军力量被完全整合进帝国舰队。

毽子英群岛和也金群岛成为帝国重要的海军基地。

第九个政权:大陆帝国(约公元1150年 - 约公元1350年)至12世纪中叶,沙比尔建立了一个东起大洋,西抵托耶蒂菲腹地,北慑斯坦维亚,南控群岛的庞大大陆帝国。

艾隆卡索被重建为宏伟的帝国首都,象征着无上荣光。

皇帝阿列菲秀(“铁冕大帝”)的权威达到顶峰,日轮教成为帝国内部高压统治和对外征服的思想工具。

帝国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皇室与军事贵族居于顶端;日轮教士为第二等级;普通沙比尔公民为第三等级;被征服民族(如部分托耶蒂菲人、斯坦维亚人)则为底层,承担最繁重的劳役。

这套体系虽然维持了表面的稳定,但内部民族矛盾与社会压迫极其深重。

盛极而衰的征兆大陆帝国的统治建立在军事胜利和高压政策之上,其基础并不牢固。

1. 统治成本高昂:维持庞大疆域和镇压各地反抗消耗了帝国大部分财力物力。

2.技术停滞:过于注重军事技术,民用技术和基础科学研究逐渐落后于开始悄然发展的托耶蒂菲。

3.继承危机与内耗:庞大的帝国使得皇位争夺更加血腥,后期经常发生内战,削弱了中央力量。

4.外部压力:托耶蒂菲在压力下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核心与精密齿轮为代表),国力迅速恢复,开始局部反攻。

西线战事陷入胶着。

公元14世纪中叶,一场席卷全球的“黑死病”重创了沙比尔帝国,人口锐减,经济崩溃,各地起义不断。

帝国无力维持庞大疆域,西部征服区陆续丢失,托耶蒂菲成功复国。

至14世纪末,大陆帝国收缩回其传统核心区域,辉煌时代落幕。

第十章:收缩、变革与王权复兴(约公元1400年 - 约公元1750年)“蛰伏时代”失去大片西部领土后,沙比尔进入了一个相对收缩和内部调整的时期,被称为“蛰伏时代”。

政治变革:军事贵族的权力在帝国收缩过程中受到削弱,以艾隆卡索为中心的文官官僚体系力量上升。

皇帝孟托辛进行改革,试图平衡军政大权,建立更高效的中央集权政府。

“东学西渐”与有限开放:尽管与西方交恶,但沙比尔并未完全封闭。

通过南方海路以及与斯坦维亚的贸易,沙比尔接触到了外界的一些新思想和技术。

一些有识之士呼吁进行内部改革,学习托耶蒂菲的长处,形成了“实用学派”。

日轮教的内部纷争:帝国的衰落也引发了日轮教内部的反思,出现了主张回归苦修和纯洁信仰的“清修派”与主张适应时代、服务国家的“国家派”之间的斗争。

第十个政权:复兴王朝(公元1588年 - 公元1750年)公元1588年,经过一系列内部斗争,雷修皮凛斯(“复兴王”)巩固了权力,开启了复兴王朝。

他采取了一系列务实政策:1.重商主义:鼓励国内手工业和发展对外贸易,尤其是通过巴丘盖沃与南方新孔联盟和弗里斯特蒙奇建立商业联系,获取资金和技术。

2.军事近代化:引进和仿制西方火器,建立新式火枪兵团,虽然整体仍落后于托耶蒂菲,但差距在缩小。

3.文化控制:加强对日轮教的控制,确立“国家派”为正统,利用宗教力量强化民族认同和王权合法性。

这一时期,沙比尔国力有所恢复,社会相对稳定,艾隆卡索和因晓隆城发展成为繁华的都市。

乌里克萨市(现胡斯希尔市)和门的眉罗格市(现王奥尔波市)也开始崛起,成为重要的工业和军事中心。

然而,根深蒂固的旧贵族和保守教士势力依然强大,限制了改革的深度。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民族主义与帝国再造(约公元1750年 - 公元1914年)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追赶18世纪中后期,托耶蒂菲和弗里斯特蒙奇引领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铁路和近代化学工业为代表)浪潮席卷天球。

沙比尔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开始了疯狂的追赶。

国家主导的工业化:*复兴王朝晚期及之后的政府,以国家力量大力推动铁路建设(形成了以艾隆卡索为核心的铁路网)、建立国营兵工厂和造船厂、开发肖丘和周孔罗的矿产资源。

社会结构剧变:工业化导致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同时也催生了新兴的工业资本家阶层。

旧的土地贵族与新兴工业势力结合,形成了更为强大的统治集团。

民族主义的极端化: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沙比尔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

日轮教与极端民族主义结合,形成了“沙比尔至上主义”和“生存空间论”,鼓吹沙比尔民族是优等民族,有权利向外扩张,夺取更多资源和土地。

历史学家和知识分子开始系统性地美化大陆帝国时代,将其描绘成沙比尔的“黄金时代”,为未来的扩张提供历史依据。

第十一个政权:第二沙比尔帝国(公元1851年 - 现今)公元1851年,在工业化基本完成、民族主义情绪沸腾的背景下,强大的军方势力与激进日轮教会联手,迫使软弱的国王退位,拥立强硬的皇族成员尼罗尚为帝,宣布重建沙比尔帝国(史称第二帝国以区别古典时期)。

第二帝国是一个高度集权、军国主义化的现代帝国。

1. 国主义体制: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总参谋部,军队在国家政治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全面动员:教育、宣传、文化全部为战争服务,鼓吹对皇帝的绝对忠诚(“元首”称号开始被神化使用)和对外扩张的合理性。

3. 疯狂扩军备战:海军大力发展战列舰,企图挑战弗里斯特蒙奇的海上霸权;陆军规模膨胀,装备了大量现代火炮和机枪。

走向战争至20世纪初,第二沙比尔帝国己成为天球上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

它视托耶蒂菲为世仇,视弗里斯特蒙奇为霸权和阻碍,视斯坦维亚为扩张的垫脚石,视其他小国为可随意宰割的羔羊。

其庞大的战争机器己经开动,整个国家如同一个被拧紧发条的炸弹,只待一个火星将其引爆。

因晓隆、胡斯希尔、王奥尔波等作为帝国扩张思想的象征,其名字被赋予新兴的工业城市,彰显着帝国的野心。

第十二章:天球大战与帝国的毁灭(公元1914年 - 公元1918年)大战爆发公元1914年,沙比尔帝国以一次边境事件为借口,率先向托耶蒂菲共和国发动进攻,天球第二次大战爆发。

初期,沙比尔凭借其长期的准备和闪击战术,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迅速占领了托耶蒂菲大片领土,并同时向斯坦维亚和瓦兰东发动进攻。

战争进程与帝国的挣扎然而,托耶蒂菲的顽强抵抗,以及弗里斯特蒙奇等国的参战,使得战争陷入僵持。

沙比尔帝国虽然装备精良,士兵悍勇,但其战争资源逐渐无法支撑多线作战。

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堑壕战、毒气战带来了巨大伤亡。

内部矛盾的爆发长期的战争消耗使得国内经济濒临崩溃,物资短缺,人民生活困苦。

军队高层(如因晓隆元首)的刚愎自用和残酷统治引发了内部不满。

尽管有胡斯希尔这样的谋士试图维持运转,和王奥尔波这样的将领在前线拼杀,但都无法挽回战略上的巨大失误。

对占领区的残暴统治也激起了强烈的反抗。

溃败与投降公元1918年,在托耶蒂菲-弗里斯特蒙奇联军的反攻,以及内部起义和兵变的双重打击下,沙比尔帝国战线全面崩溃。

因晓隆元首在绝望中自杀。

公元1918年底,新成立的沙比尔共和国临时政府被迫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战后现状战争给沙比尔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帝国体制彻底崩溃,领土被分割,军事力量被解除,承担了巨额的战争赔款,艾隆卡索等主要城市在战争末期遭到了猛烈轰炸,满目疮痍。

日轮教因其与军国主义的紧密联系而受到压制。

沙比尔民族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与痛苦之中。

如今,沙比尔己在战争的废墟上艰难重建。

昔日的军事大区依然存在,但己被去军事化。

艾隆卡索市正在从废墟中站立起来,因晓隆市、胡斯希尔市、王奥尔波市的名字依然保留,却成为了那段疯狂历史的沉默见证。

沙比尔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是沉溺于过去的荣光与仇恨,还是彻底告别灰暗的历史,拥抱和平,成为了摆在新一代沙比尔人面前的严峻课题。

(沙比尔王国史 终)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