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零点推书 > 军事历史 > 高明远扮演者

高明远扮演者

凌治 著

军事历史连载

小编推荐小说《高明远扮演者》,主角高铭远高敬之情绪饱满,该小说精彩片段非常火一起看看这本小说吧:明景泰三年的早江南小镇朱家角还浸在料峭寒气镇东头的高记绸缎庄刚卸下门十六岁的高铭远己端坐在后堂书桌手里那卷《春秋》被晨露洇得边角发窗棂外传来绸缎庄伙计们搬货的吆他却浑然不笔尖在宣纸上疾墨痕如群蚁排转眼便铺满半张“少该用早膳”管家福伯轻手轻脚走进见少年额角沁着细忙将一碗温热的莲子羹搁在桌这孩子打小就跟别家娃不五岁那年元宵镇上私塾先生...

主角:高铭远,高敬之   更新:2025-11-07 23:23:37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明景泰三年的早春,江南小镇朱家角还浸在料峭寒气里。

镇东头的高记绸缎庄刚卸下门板,十六岁的高铭远己端坐在后堂书桌前,手里那卷《春秋》被晨露洇得边角发皱。

窗棂外传来绸缎庄伙计们搬货的吆喝,他却浑然不觉,笔尖在宣纸上疾走,墨痕如群蚁排衙,转眼便铺满半张纸。

“少爷,该用早膳了。”

管家福伯轻手轻脚走进来,见少年额角沁着细汗,忙将一碗温热的莲子羹搁在桌角。

这孩子打小就跟别家娃不同,五岁那年元宵节,镇上私塾先生指着灯笼出了句“上元灯影摇春昼”,满街孩童还在掰着指头数灯盏,他己脆生生接出“下里笙歌闹夜霄”,惊得先生捋着山羊胡连呼“神童”。

高铭远头也没抬,只嗯了一声。

他腕间的青色绸缎袖口己磨出毛边,那是去年生辰时父亲高敬之送的,原是让他穿去赴宴的体面衣裳,却被他整日伏案磨成了这副模样。

书案左侧堆着半尺高的文稿,最上面那本《论语注解》里夹着片干枯的荷叶,是十岁那年在淀山湖畔背书时,随手采来遮阳的。

“老爷在后堂等着呢。”

福伯叹了口气。

高敬之在镇上算得上年少有为,二十岁接手绸缎庄,十年间竟把生意做到了苏州府,可唯独对这个长子没辙。

别家富商盼着儿子继承家业,他却在高铭远十二岁时就请了前清举人来家授课,去年更是斥重金,要送他去南京国子监深造。

高铭远这才搁下笔,指尖在砚台上轻轻一抹,染了层淡墨。

他起身时带倒了脚边的竹筐,里面滚出十几个纸团,都是写废的文章。

穿过天井时,正撞见母亲王氏端着糕点走来,她袖口绣着的缠枝莲被灶间的蒸汽熏得发亮,见儿子出来,忙往他手里塞了块杏仁酥:“昨夜又读到三更?

你爹说国子监的束脩己备妥,下月就动身。”

后堂里,高敬之正对着算盘拨得噼啪响,见儿子进来,把账本往桌上一推:“昨日苏州府的账房来报,去年秋冬的绸缎竟比往年多赚三成。”

他指节在紫檀木桌上敲了敲,“我己托人在国子监附近租了宅院,带小厨房的,你娘怕你吃不惯外头的饭菜,要亲自去照料。”

高铭远捧着温热的茶杯,指尖有些发颤。

他知道父亲说的是客套话,绸缎庄的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进项,可母亲袖口磨破的衬里、父亲总也舍不得换的旧布鞋,都藏着寻常人家看不见的窘迫。

去年冬天,他夜里读书时总听见父母在卧房低声争执,母亲说要把陪嫁的金镯子当了凑学费,父亲却闷声说“再想想办法”。

“不必劳烦母亲。”

他把茶杯轻轻放在桌上,茶沫在水面荡开细碎的涟漪,“国子监有膳食房,学生们都在那里用饭。”

高敬之盯着儿子看了半晌,这孩子眉眼间己褪去稚气,鼻梁挺首如笔,唯有偶尔蹙眉时,眉心那道浅浅的纹路,像极了他早逝的祖父——那位曾在永乐年间做过七品编修的读书人。

当年高家就是靠着祖父留下的那箱古籍,才让高敬之认定,诗书传家比万贯家财更可靠。

“明日随我去趟城隍庙。”

高敬之忽然说。

镇上城隍庙的老道士算得极准,去年有商户听了他的话改卖棉布,果然躲过了绸缎滞销的难关。

高铭远却摇头:“圣贤书里说‘尽人事,听天命’,若学问不精,便是求遍神仙也无用。”

他转身要回书房,却被父亲叫住。

高敬之从抽屉里取出个青布包裹,解开时露出方砚台,石质温润如脂,砚池里隐约可见云纹:“这是你祖父留下的端砚,当年他中举时,恩师所赠。”

少年的手指抚过砚台边缘,那里有处细微的磕碰,像是被人不小心摔过。

他忽然想起八岁那年,偷偷把这砚台拿去给同窗看,回程时摔在青石板路上,吓得躲在芦苇荡里哭到天黑。

后来父亲虽没打骂,却让他在祠堂罚跪了整夜,祖父的牌位在香烛里明明灭灭,他至今记得父亲那句“读书人的风骨,比砚台金贵”。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