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零点推书 > > 火烬生叶唤归期(槐花槐树)热门完本小说_最新小说火烬生叶唤归期槐花槐树

火烬生叶唤归期(槐花槐树)热门完本小说_最新小说火烬生叶唤归期槐花槐树

爱吃羊血豆腐的夏2 著

其它小说连载

槐花槐树是《火烬生叶唤归期》中的主要人物,在这个故事中“爱吃羊血豆腐的夏2”充分发挥想象,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功,而且故事精彩有创意,以下是内容概括:故事主线围绕槐树,槐花展开的男生生活,年代小说《火烬生叶唤归期》,由知名作家“爱吃羊血豆腐的夏2”执笔,情节跌宕起伏,本站无弹窗,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1109字,1章节,更新日期为2025-09-27 16:30:23。该作品目前在本网 sjyso.com上完结。小说详情介绍:火烬生叶唤归期

主角:槐花,槐树   更新:2025-09-27 19:49:38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 坚守中的温情褶皱1 坚守中的温情褶皱——海拔四千米的高原,

黎明前的天是沉得化不开的墨蓝,连星星都像被冻住了,嵌在天幕上没一点光亮。

寒风裹着冰晶砸在哨所的铁皮屋顶上,发出“叮叮当当”的脆响,刮过脸颊时,不是疼,

是像无数细针往骨头缝里钻,连呼吸都带着白汽,落在睫毛上很快结成霜。

老兵总比哨所的铜铃醒得早,不是被冻醒的——是枕下那摞信纸在“催”他,

纸张边缘蹭着脖颈,像小时候妈妈轻轻拽他的衣角。他坐起身时,

军大衣上的霜花簌簌落在铺板上,没一会儿就结成了小冰晶。龟裂的手指先在被窝里蜷了蜷,

等指腹的温度把冻僵的关节暖透了,才敢掀开被子去碰铁皮柜。柜门拉开时“吱呀”一声,

在寂静的清晨格外清楚,里面整整齐齐叠着一摞信纸,是十年前山下供销社清库存时剩下的,

米黄色的纸页边缘被他摸得发脆,却从不见字迹磨损——每次翻找,

他都用指腹捏着信纸的空白处,指节微微用力,像捧着刚从蒸笼里端出来的槐花糕,

怕手上的老茧蹭坏了纸里藏着的念想。磨墨时,他会把墨水瓶紧紧贴在军大衣的内袋里,

胸口的温度慢慢焐热瓶身,蓝黑墨水在瓶底化开,没了冰碴子。他握着墨锭轻轻转,

磨出的墨汁浓淡刚好,晕在砚台里的样子,让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妈妈坐在槐树下的石磨旁,

怀里抱着布兜,白里透黄的槐花面顺着磨盘的缝隙簌簌落下,风一吹,满院子都是甜香,

连空气里都飘着槐花的软。他用的老钢笔是十二岁生日时爸爸送的,

笔帽上的镀镍早被岁月磨成了暗银色,露出里面的黄铜底色,笔舌偶尔漏墨,每次写完信,

右手食指第二关节都会沾一块蓝印子。年轻战友笑他“像个刚学写字的娃,总蹭得满手墨”,

他却从不擦,就这么带着——那蓝印子在他看来,是和家人最亲的牵连,

就像当年爸爸教他握笔时,自己指尖蹭到的墨痕一样,洗不掉,也不想洗掉。

写信用的桌子是块老松木,桌面被磨得发亮,边缘有一道浅沟,是他常年放信纸的地方。

他写得慢,一笔一画都很认真,“槐”字的木字旁总写得稍长些,像要抓住什么。

信里从不说站岗时冻得发麻的脚——冬天站哨,棉鞋里塞着干草,还是能冻到脚趾发木,

要靠不停跺脚才能缓过来;也不提巡逻时被石子磨破的鞋——山路崎岖,鞋底磨穿是常事,

他总把旧鞋补了又补,舍不得扔。信里只写“今天看到几只麻雀落在哨所旁的石头上,

蹦蹦跳跳的,像小时候槐树林里的小蚂蚱,一点都不怕人,我撒了把小米,

它们啄得欢”“雪化了些,石缝里冒出点绿芽,细细的,跟槐树林边的草芽一模一样,

说不定今年种的小槐树能活”。有时候写着写着,他会停下来,指尖轻轻碰一碰信纸,

像在跟谁说话似的,嘴唇动一动,却没声音——他在想,要是爸妈看到这些,

会不会也像当年那样,笑着听他说闲话。夜深时风更烈,哨所的木门被吹得“吱呀”作响,

声音能盖过远处山谷里的风声。老兵会把写好的信从枕下抽出来,就着窗外的月光再读一遍。

月光是冷的,落在信纸上,却让那些字都暖了起来。

读到末尾“院角的老槐树应当绽放花蕊”时,他的声音会放得极轻,

轻得像怕惊飞了窗台上偶尔歇脚的麻雀——只有他自己知道,

那“院角”根本不是家里的院角,是五十年前他和家人走散的槐树林深处,

是那片能把阳光都滤成绿色的槐树林里,最粗的那棵老槐树底下,是他这辈子藏在心里,

没敢跟任何人说的,回家的路标。有次读信时,窗外飘来片枯槁的沙棘叶,落在信纸上,

正好盖住“老槐树”三个字。他赶紧伸出手,用指腹轻轻把树叶拂开,

动作慢得像怕碰疼了纸,然后指尖在“老槐树”三个字上摸了又摸,确认墨迹没被风吹淡,

才松了口气,把信小心地折回原来的样子,

压回枕下——就像把当年没说出口的“我想回家”,又好好藏回了心里。

2 火光里的时空回响老兵弥留时,眼睛始终没离开过窗外。那年的初雪下得又密又急,

鹅毛似的雪片裹着寒风砸在哨所的铁皮屋顶上,

没一会儿就把屋顶盖成了一片雪白——那白得晃眼的样子,

像极了五十年前槐树林里落满的槐花,压得树枝弯弯的,风一吹就簌簌往下落。

他的手已经瘦得只剩皮包骨,却死死攥着战友的袖口,指节泛着青白色,

连呼吸都带着气若游丝的轻:“信……都烧了……空地……枯槐下……”话没说完,

他的目光忽然软了下来,像看到了什么极温柔的东西,嘴角轻轻翘了翘,

指尖的力气却一点点散了。战友把耳朵凑到他嘴边,

听到断断续续的几个字:“槐花开了……我要……回家了……”战友抱着那叠信往空地走时,

雪片落在泛黄的信纸上,很快融成小小的水珠,晕开了“老槐树”三个字的笔画,

像在纸上洇出了一片淡绿的影子。枯槐树就立在空地中央,树干干裂得能塞进手指,

枝桠光秃秃的,连片枯叶都没有——那是老兵十年前种的,每年春天都盼着它发芽,

却年年都只等来枯萎。战友蹲在树下,从口袋里摸出火柴。风太大,第一根刚划亮就被吹灭,

火星溅在雪地上,瞬间没了痕迹;第二根烧到了指尖,疼得他猛地缩回手,

火柴梗落在雪地里,冒着细细的白烟;直到第五根,他用军大衣的下摆挡住风,

火舌才终于稳稳地舔上了最上面那张信纸。没等战友反应过来,

奇怪的事发生了——信纸没有像往常那样蜷曲、化成黑灰,反而像被一双看不见的手托着,

慢慢展开,纸页上的字迹在火光里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淡绿色的槐树叶,

从火光中飘了出来。树叶很软,边缘带着浅浅的锯齿,落在雪地上时,连雪都没化,

反而透着股清冽的槐花香——不是记忆里槐花糕的甜香,是春天刚抽芽的嫩味,带着点凉,

却让人心里发暖。战友伸手去接,指尖刚碰到叶片,

就看到上面用极淡的、像老钢笔写的字迹:“欢迎回家”。

那字迹和老兵信里的笔画一模一样,连“家”字最后一笔的弯钩都带着点颤。就在这时,

风突然转了向,

卷着满空地的槐树叶绕着哨所转了一圈——路过老兵住了五十年的营房窗口时,

树叶像是特意顿了顿,仿佛在跟屋里的人告别,然后慢慢飘落在老兵常坐的那块青石头上。

石头上有道道浅纹,是老兵每年春天刻的,五十年刻了五十道,一圈圈绕着石头中心,

像极了老槐树的年轮,也像一个没说出口的“家”字。树叶落在纹路上,

刚好把最浅的那道新刻的纹盖住,像是在帮他补上了最后一笔。更奇的是,

当最后一片树叶落下时,火光慢慢熄灭了,而那棵枯了十年的老槐树,

竟从干裂的树干上冒出了一点新绿——嫩芽嫩得能掐出水来,顺着树皮慢慢往上爬,

没一会儿就抽出了小小的叶片。战友抬头时,忽然听到了细碎的脚步声,

像小时候孩子追着蝴蝶跑的动静,“哒哒”地踩在雪地上,还混着淡淡的槐花香,

在空地里绕了一圈,然后慢慢散了。他恍惚间好像看到,一个穿着棉布上衣的小男孩,

手里攥着支老钢笔,从槐树叶里跑出来,朝着远处挥着手——远处站着一男一女,

女人挎着蓝布兜,男人手里拿着块青石头,正笑着朝男孩招手。等战友揉了揉眼睛再看时,

只有满树的新绿和飘在风里的槐花香,而营房里,老兵的呼吸已经轻轻停了。

3 时光里的未完成五十年前的槐树林,是能把天染绿的浓。成片的槐树挤在一起,

枝桠交错着遮天蔽日,阳光从树叶缝里漏下来,落在地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子,

晃得人睁不开眼。四月的槐花正盛,雪白的花瓣堆在枝头,把树枝压得弯弯的,

风一吹就簌簌往下落,落在年幼的老兵头上、肩膀上,连他的棉布小褂都沾着淡淡的香。

他攥着妈妈的衣角,手里还抓着半块槐花糕,甜糯的糕体沾着蜂蜜,黏得指尖发亮,

他却笑得直咧嘴,含糊地跟妈妈说:“娘,这糕比去年的还甜!”妈妈的手很暖,

指尖带着纳鞋底留下的薄茧,轻轻拍掉他肩上的花瓣:“慢点吃,别噎着,

娘兜里还揣着两块呢。”她挎着的蓝布兜就挂在胳膊上,袋口系着半串红绳,

是她纳鞋底时用来穿针的,红绳在雪白的槐花里晃着,格外显眼。不远处,

爸爸正蹲在树根旁挥手:“小宝,快来看!这有只小松鼠,还抱着松果呢!”他一听就急了,

忘了攥紧妈妈的手,撒腿就往爸爸那边跑,手里的槐花糕都差点掉在地上。

身前的蝴蝶黄黑相间,翅膀扇动着掠过花瓣,像是在跟他玩闹,他追着蝴蝶跑了几步,

再转身时——槐树林里只剩满树的白花和晃动的树影,妈妈的蓝布兜、爸爸的笑声,

全都没了踪影。风突然静了,连槐花飘落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他站在原地愣了几秒,

才哇的一声哭出来,手里的槐花糕掉在地上,沾了泥也顾不上捡。

他沿着刚才跑过的路往回找,喊着“娘”“爹”,声音在槐树林里绕着圈,

却只有树叶沙沙的回应。哭到嗓子发哑时,他蹲在一棵最粗的老槐树下,

树干要两个他才能抱住,树皮上还有道浅疤——是去年他爬树时磕的。

他从书包里翻出爸爸送他的钢笔,笔身还带着新崭崭的镀镍光泽,是他十二岁生日那天,

爸爸攥着他的手说“以后写字要像做人一样,端端正正”的礼物。

他哆嗦着从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眼泪滴在纸上晕开小圈,歪歪扭扭地写:“妈妈,爸爸,

我在槐树林等你们,我不跑了,你们快来找我。”写完后,他把信纸塞进老槐树的树洞里,

又搬来一块青石头堵上,石头上有道浅纹,像极了家门口老槐树的年轮。

他贴着树洞小声说:“我就在这儿等,你们一定能找到我。”后来他参了军,火车一路向北,

窗外的景色从绿油油的田野变成光秃秃的戈壁,直到停在边境的小站。

当他背着行李走到哨所旁的空地时,突然愣住——空地中央立着一块青石头,

石头上的浅纹和当年堵树洞的那块一模一样,风穿过空地时,竟带着淡淡的槐花香,

和五十年前槐树林里的味道分毫不差。那一刻,他忽然觉得,这里就是他要守的“槐树林”,

于是他开始每月写一封信,信纸是山下淘来的旧货,钢笔还是那支老的,写的不是给爸妈,

是给当年那个坐在槐树下哭的自己。每封信的末尾,他都会写“老槐树该开花了”,

其实是想隔着五十年的时光,对那个害怕的小男孩说:“别急,我还在守着,咱们一起等,

等槐花开满枝头的时候,就能回家了。”有次写信时,钢笔突然漏墨,

在“老槐树”三个字旁晕开一片淡绿,像极了槐花刚抽芽的颜色,他盯着那片墨痕看了很久,

忽然笑了——说不定,当年的老槐树,也在等着他呢。

4 把念想藏进每一处细节里老兵守哨所的第五年,冬雪比往年早来半月,

初雪落在哨所铁皮屋顶时,还带着秋末未散的霜气,簌簌声里满是高原的冷。

年轻战友裹着新配发的厚军大衣,见老兵又在昏黄的油灯下写信——信纸折了三道,

边角被指尖磨得发卷起毛,却连个信封都没装,只孤零零摊在积了薄灰的石桌上。

战友忍不住凑过去,语气里带着点劝:“班长,这信连地址都没有,根本寄不出去。

再说这么多年了,叔叔阿姨说不定早搬去别的城市,换了住处了。”老兵握着钢笔的手没停,

蓝黑墨水在米黄色信纸上晕开“老槐树”三个字,笔尖压得比平时重,墨痕都透到了纸背,

像是要把字刻进纸里。他没抬头,也没反驳,只是垂着眼帘,

睫毛被油灯映出的影子轻轻颤了颤,像被窗外的雪光晃了眼。没人知道,

他不是没听过这样的话,只是“寄信”从来不是目的,“写”才是——写一句“雪化了”,

就像跟当年的自己报声平安;提一句“草芽”,就像把槐树林的暖挪到了哨所。第二天清晨,

天还没亮透,哨所的石桌上就多了张新写的信纸。雪片落在纸上,竟没融化,

反而顺着字迹的纹路轻轻滑开,像是在小心避开那些字。信里除了常提的“哨所的雪化了些,

露出点土色”,还多了句:“今天发现哨所旁的石缝里冒了绿尖,是细细的草芽,

和家里槐树林边的草一模一样——那年我追蝴蝶时,就踩过这样的草,软乎乎的,没硌着脚,

还沾了满裤腿的露水,妈妈后来帮我摘了好久。”字里行间的细碎,

藏着他没说出口的固执:就算所有人都忘了,他也要把槐树林的样子,一笔一笔记下来。

没人知道,他枕头下总压着块巴掌大的青石头。石头是他十二岁那年在槐树林里捡到的,

表面被五十年的掌心温度磨得发亮,侧面一道浅纹弯弯曲曲,像极了家门口老槐树的年轮,

连树纹的弧度、粗细都分毫不差。每晚睡前,他都会把石头从枕下摸出来,

攥在手里焐一会儿,指尖顺着那道纹路反复摩挲,动作轻得像怕碰疼了什么,

就像小时候趴在老槐树下,鼻尖贴着树皮,摸着凹凸的纹路数年轮的模样。

有次新来的战友帮他整理床铺,没注意碰掉了石头,“咚”的一声落在水泥地上,

声音在寂静的营房里格外响。老兵几乎是立刻从椅子上弹起来,扑过去接住,

动作急得带起了风,连军帽都歪了,露出鬓角的白发。他捧着石头,指腹反复蹭过边角,

确认没磕破、没磨花,才松了口气,可眼眶却有点发红——这石头跟着他走了五十年,

从槐树林到军营,从青春到白头,是他唯一能摸到的“家”。后来他特意找了块蓝布,

是当年妈妈给他做书包剩下的布料,在枕头旁缝了个小布兜,把石头妥帖地装在里面,

每晚睡前都要摸一摸布兜的轮廓,像在确认“家”还在。

5 藏在沉默里的柔软哨所的战友换了一茬又一茬,

从二十岁的小伙子换成新的二十岁小伙子,

所有人都觉得老兵是块“硬石头”——风雪里站哨两小时,他从不说冷,

只把冻得发紫的手往袖筒里塞塞,

转脸还跟战友说“多活动活动就暖了”;巡逻时脚磨出血泡,他也不吭声,

晚上自己躲在被子里,用烧红的针挑破,涂上年老的药膏,

第二天照样背着枪走在最前面;就算有人问起家人,他也只是淡淡说句“好着呢”,

从不多说一个字。直到那年夏天,哨所来了个刚入伍的小兵,十七八岁,脸上还带着稚气,

闲时总在院子里哼童谣,调子老得掉牙:“槐花开,槐花香,

抱着娃娃找爹娘……”那天午后,阳光难得暖和,老兵正蹲在地上擦枪,

抹布在枪托上擦得“沙沙”响,枪油的味道混着阳光的暖,本是寻常的午后,

可听到歌声的瞬间,他的动作突然僵住,像被施了定身术。他垂着头,

额前的白发遮住了眼睛,没人看清他的表情,只看到他放在枪托上的手指慢慢攥紧,

指节泛着青白色,连手背的青筋都凸了起来,微微发抖——那调子太熟了,

熟到像刻在骨子里,是妈妈当年坐在槐树下,边纳鞋底边哼给他听的,

尤其是“抱着娃娃找爹娘”那句,妈妈总在他睡前哼,声音软乎乎的,带着槐花的甜。

小兵没注意,还晃着脚接着哼:“槐花谢,槐叶黄,

等着爹娘回家乡……”老兵突然慢慢站起身,动作有点迟缓,像是久未活动的关节生了锈。

他开口时,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还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这歌……我妈也会唱。

”他说这话时,风刚好吹过院子,带着远处草原的青草香,可他鼻尖萦绕的,

却是五十年前槐树林的甜香,眼眶一下子就热了,

却强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他已经忘了妈妈的声音,可这童谣一响起,

妈妈的样子就突然清晰了。那天晚上,哨所的灯亮到后半夜。老兵坐在桌前,铺了四张信纸,

比平时多了两倍。他写得很慢,笔尖偶尔停顿,像是在回忆细碎的片段。

信里第一次没提“老槐树开花”,反而写了:“想妈做的槐花糕了,每年四月,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