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把“练”刻进日常,悄悄甩开同龄人“想变好,有没有速成秘籍?”
答案从来都是“没有”。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靠某本“秘籍”、某次“顿悟”,而是靠日复一日的“练”——就像健身长肌肉,没人能靠吃“增肌粉”就拥有好身材,必须每天举铁、跑步,让肌肉在反复刺激中生长。
提升自己也是如此,自律、说话、心态、格局这些能力,就像我们的“人生肌肉”,只有每天练一点、积累一点,才能在时间的沉淀中变得越来越强,悄悄甩开那些原地踏步的同龄人。
别再幻想“一步登天”,也别被“躺平”的念头裹挟。
从今天开始,搞清楚“练什么怎么练”,把“练”变成日常习惯,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能在不知不觉中,活成更优秀的样子。
一、练自律:别让手机和拖延,毁了你的人生提到“自律”,很多人会想到“凌晨五点起床、一天学习十小时”的严苛作息,觉得“太难了,根本做不到”。
其实真正的自律,不是“自我折磨”,而是“把大目标拆成小行动,用微小的坚持对抗拖延和懒惰”——从“起床不摸手机”开始,从“每天完成一个小任务”做起,慢慢让自律成为本能。
1. 先从“起床不摸手机”练起:别让碎片化信息偷走你的早晨很多人一天的“堕落”,从“起床摸手机”开始:醒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信、刷朋友圈、看短视频,不知不觉半小时、一小时就过去了,原本计划好的“早起学习、运动”,全都变成了“再睡一会儿”。
手机就像一个“时间黑洞”,会悄悄偷走你的专注力,让你一整天都处于“碎片化、无效率”的状态。
练自律,先从“起床不摸手机”开始。
可以试试这两个小方法:- 物理隔离:睡前把手机放在离床远的地方(比如客厅的桌子上),这样早上醒来想摸手机,就必须起床去拿——等你走到客厅,清醒度己经提高了,也就不容易被手机吸引;- 替代行动:起床后立刻做一件“不需要动脑但有意义的事”,比如花20分钟整理房间、煮一杯咖啡,或者坐在书桌前写下“今天要完成的3件小事”。
当你把注意力从手机转移到具体行动上,就能避免“被信息裹挟”。
坚持一周你会发现:早上的时间变多了,专注力也提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
2. 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别让“完美主义”拖垮你很多人之所以“不自律”,不是因为“懒”,而是因为“目标太大,不敢开始”:想减肥,就定“一个月瘦10斤”的目标,结果坚持两天没效果就放弃;想学习,就定“一天看50页书”的计划,结果看到10页就觉得累,干脆不看了。
大目标就像“一座高山”,会让你望而却步;而小任务就像“一级级台阶”,只要一步一步走,总能慢慢登顶。
练自律,要学会“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成“每天能完成的小任务”,并且“降低标准,允许不完美”。
比如:- 想减肥,别定“一个月瘦10斤”,改成“每天少吃一口零食、多走100步”——少吃一口零食不难,多走100步也很容易,坚持下来,体重自然会慢慢下降;- 想读书,别定“一天看50页”,改成“一天看5页”——5页书大概10分钟就能看完,哪怕再忙也能完成,等你养成“每天看5页”的习惯,慢慢就会想多看几页,不知不觉就能看完一整本书;- 想学英语,别定“三个月流利对话”,改成“每天背10个单词”——10个单词花5分钟就能记住,坚持下来,词汇量会慢慢积累,后续再学对话、阅读也会更轻松。
记住:自律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允许偶尔偷懒,但定下的事尽量完成”。
比如今天没完成“背10个单词”,没关系,明天补上就好,别因为一次没做到就放弃整个计划。
3. “想到就做”:别等“状态好”,拖三分钟就不想干了拖延的人,总有一个借口:“等我状态好的时候再做”。
可现实是,“状态好”的时刻很少,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处于“不想动、没动力”的状态——等你“等状态好”,事情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变成“焦虑、自责”。
练自律,要学会“想到就做,别等三分钟”。
心理学上有个“5秒法则”:当你想做一件事时,在心里倒数“5-4-3-2-1”,然后立刻行动,别给大脑“找借口”的时间。
比如:- 想整理书桌,别想“等会儿再弄”,倒数5秒后立刻起身,拿起抹布开始擦桌子;- 想写工作报告,别想“等我有灵感了再写”,倒数5秒后立刻打开电脑,哪怕先写一句话、列一个提纲也好;- 想运动,别想“等我换好衣服再动”,倒数5秒后立刻站起来,做几个深蹲、拉伸一下身体。
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只要“开始做了”,就没那么难;而“拖三分钟”后,你只会越来越不想做。
“想到就做”,是对抗拖延最有效的方法。
二、练说话:有些话烂在肚子里,比说出来更安全“会说话”不是“油嘴滑舌”,而是“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别见人就倒苦水,别随便暴露自己的弱点,别在利益面前乱议论。
很多人之所以“吃大亏”,不是因为“能力差”,而是因为“嘴不严”:把家里的事到处说,被人当成谈资;把工作上的不满随便吐槽,被人当成“枪使”;把自己的弱点告诉别人,被人拿捏。
练说话,先从“管住嘴”开始,记住这4个“不”:1. 不“倒苦水”:你的委屈,别人未必真的想帮生活中总有不顺心的事:家里的矛盾、工作的压力、感情的烦恼。
很多人习惯“见人就倒苦水”,觉得“说出来会好受点”,也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安慰和帮助。
可现实是:大多数人听你的“苦水”,不是“想帮你”,而是“想找个乐子”——你的家事,会变成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你的委屈,会变成他们背后嘲笑你的理由。
比如你跟同事说“婆婆总是刁难我,家里鸡飞狗跳”,同事表面上安慰你“别难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转头就会跟其他同事说“你知道吗?
她跟婆婆关系特别差,家里天天吵架”;你跟朋友说“老公没本事,赚的钱不够花”,朋友表面上附和你“确实不容易”,心里可能在想“自己选的老公,现在抱怨有什么用”。
练说话,要学会“把苦水咽下去”:家里的事、自己的委屈,要么跟最亲近的人(比如父母、伴侣)说,要么自己消化(比如写日记、运动),别随便跟“外人”倒苦水。
你的委屈,只有你自己真的在乎;别人的安慰,大多是“表面功夫”,甚至可能给你带来更多麻烦。
2. 不“说坏话”:传到对方耳朵里,麻烦就来了“背后说人坏话”是很多人的“通病”:看到同事做得不好,就跟别人说“他能力太差了,这点事都做不好”;看到朋友买了新东西,就跟别人说“肯定是花男朋友的钱,自己又赚不了多少”。
可世界很小,“坏话”很容易传到对方耳朵里——轻则让你们的关系破裂,重则让你在圈子里“名声变差”,没人愿意跟你来往。
比如你跟A同事说“B同事做事太拖沓,上次因为他耽误了项目进度”,A同事转头就把这话告诉了B同事,B同事知道后,不仅会记恨你,还可能在工作中“故意给你使绊子”:该配合你的时候不配合,该告诉你的信息不告诉你,最后影响你的工作效率和业绩。
练说话,要学会“不背后说人坏话”:如果别人做得不好,要么“当面委婉提建议”(如果有必要),要么“保持沉默”,别在背后议论。
记住:“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别人也会在背后说你的坏话。
3. 不“暴露弱点”:别让别人抓住你的“把柄”每个人都有弱点:有人怕“被否定”,有人怕“没钱”,有人怕“没面子”。
很多人觉得“跟别人说自己的弱点,能拉近距离”,却忘了“弱点”很容易被人利用——别人知道你怕“被否定”,就会用“批评、指责”来拿捏你;别人知道你“缺钱”,就会用“利益诱惑”让你做不想做的事。
比如你跟同事说“我特别怕领导批评,上次被批评后,我失眠了好几天”,同事知道后,可能会在“你没做好工作”时,故意跟领导“打小报告”,看着你被批评;你跟朋友说“我最近手头紧,想借点钱”,朋友知道后,可能会跟你说“我有个赚钱的项目,你跟我一起做,肯定能赚不少”,结果你发现那是个“骗局”,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更多。
练说话,要学会“隐藏自己的弱点”:别随便跟别人说“我怕什么我缺什么我哪里不行”。
你的弱点,只能自己知道,或者告诉“绝对信任的人”;对其他人,要保持“神秘感”,别让他们抓住你的“把柄”。
4. 不“议论利益”:工作上的利益分配,少打听、少议论工作中最敏感的话题,就是“利益分配”:谁涨工资了、谁升职了、谁拿了项目奖金。
很多人喜欢“打听、议论”这些事,觉得“好奇”,或者“心里不平衡”——“为什么他涨工资了,我没涨?”
“这个项目奖金他拿得多,肯定是走了关系”。
可议论这些事,不仅没意义,还可能让你“惹祸上身”。
比如你在办公室议论“这次涨工资不公平,明明我做得比他好”,被领导听到后,领导会觉得你“心态不好、不专注工作”;被涨工资的同事听到后,同事会觉得你“嫉妒、小心眼”,以后在工作中不会跟你配合;甚至还会有人把你的话“添油加醋”地传给更多人,让你在公司里“名声变差”。
练说话,要学会“不议论利益”:别人涨工资、升职,是别人的事,跟你没关系;自己的利益如果觉得“不公平”,可以“私下找领导沟通”(用事实说话,比如你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别在公开场合议论。
记住:“少说多做”,才是职场生存的硬道理。
三、练脸皮: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一辈子很多人之所以“没出息”,不是因为“能力差”,而是因为“脸皮太薄”:别人让你帮忙,不好意思拒绝,结果自己的事没做完;该争取的利益,不好意思开口,结果被别人抢走;被人否定、失败了,就觉得“没面子”,再也不敢尝试。
“不好意思”就像一道“枷锁”,会把你困在“舒适区”里,让你错过很多机会。
练脸皮,就是要“打破不好意思”,学会“拒绝、争取、不怕失败”:1. 练“拒绝”:不想帮的忙,首接说“不老好人”最容易吃亏:别人让你帮忙做PPT,你不好意思拒绝,结果熬夜帮别人做,自己的工作却没完成;别人让你替他值班,你不好意思拒绝,结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别人却觉得“理所当然”。
你的“不好意思拒绝”,只会让别人“得寸进尺”,最后把你当成“免费工具人”。
练脸皮,先从“拒绝别人”开始。
可以试试这两个方法:- 首接拒绝,别找借口:如果不想帮别人,就首接说“不好意思,我现在有点忙,帮不了你”,别找“我家里有事我还有其他事”这样的借口——借口很容易被别人“反驳”(比如“你家里的事能不能晚点处理?”
),而首接拒绝,反而让别人没理由纠缠;- 先考虑自己,再考虑别人:拒绝别人时,别觉得“愧疚”——你有自己的事要做,你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宝贵,没必要为了“讨好别人”而牺牲自己。
比如别人让你帮忙做PPT,你可以想“我的工作报告还没写,我得先把自己的事做完”,然后果断拒绝。
记住: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合理拒绝”就疏远你;而那些“因为你拒绝就不高兴”的人,本来就不是真朋友,没必要在意。
2. 练“争取”:该是自己的,大胆要很多人在“利益面前”,总是“不好意思争取”:公司有个好项目,明明自己有能力做,却不好意思跟领导说,结果被别人抢走;跟客户谈合作,明明自己的方案更好,却不好意思“推销”自己,结果合作黄了。
你的“不好意思争取”,只会让你“错失机会”,看着别人越来越优秀,自己却原地踏步。
练脸皮,要学会“大胆争取”。
比如:- 公司有好项目,你可以主动找领导说“领导,这个项目我很感兴趣,我之前做过类似的工作,有经验,我想试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能力,领导会更愿意把项目交给你;- 跟客户谈合作,你可以自信地说“我们的方案不仅能帮您节省成本,还能提高效率,之前跟XX公司合作时,他们用了我们的方案,三个月内利润就增长了20%”——用“数据、案例”说服客户,客户会更信任你。
记住:机会不会“主动找上门”,该争取的时候一定要“大胆开口”。
你不争取,别人就会争取;你不主动,机会就会溜走。
3. 练“不怕失败”:被否定、失败了,别往心里去很多人“脸皮薄”,还表现在“怕被否定、怕失败”:跟别人表白被拒绝,就觉得“没面子”,再也不敢谈恋爱;做项目失败了,就觉得“自己没用”,再也不敢尝试新事物。
可人生哪有“一帆风顺”的?
谁没被否定过、没失败过?
“怕失败”只会让你“不敢行动”,而“不怕失败”,才能在试错中成长。
练脸皮,要学会“把失败当常态”:- 被人否定了,别想“我是不是很差”,而是想“他为什么否定我?
是我的能力不够,还是他有其他想法?”
——如果是能力不够,就去提升能力;如果是他的问题,就别在意;- 失败了,别想“我再也不敢做了”,而是想“这次失败,我学到了什么?
下次怎么做才能更好?”
——比如做项目失败了,你可以总结“这次没做好市场调研,下次要提前了解客户需求”,下次再做项目时,就能避免同样的错误。
记住:“脸皮厚”不是“没尊严”,而是“不被别人的眼光绑架,不被失败打倒”。
多经历几次“被否定、失败”,你的脸皮就会慢慢变厚,心态也会越来越强大。
西、练自信:你没那么差,也没那么重要很多人之所以“不自信”,是因为两个误区:一是“总觉得自己差”,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二是“总觉得自己很重要”,怕自己做得不好被别人嘲笑,怕自己说的话没人听。
可实际上,你没那么差——每个人都有优点,只是你没发现;你也没那么重要——别人没那么多时间关注你,你的“不好”,别人很快就会忘记。
练自信,就是要“打破这两个误区”,学会“接纳自己、不讨好别人”:1. 练“对视”:跟人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不自信的人,跟人说话时总喜欢“低头、看别处”,不敢看着对方的眼睛——觉得“紧张”,怕自己“说错话”,怕对方“看穿自己的想法”。
可“不敢对视”,会让你看起来“没气场、没底气”,别人也会觉得你“不真诚”。
练自信,先从“练对视”开始。
可以试试这两个方法:- 从“短时间”开始:跟人说话时,先看着对方的眼睛1-2秒,然后移开,慢慢增加对视的时间,首到能自然地看着对方说话;- 看“对方的鼻梁”:如果看着对方的眼睛太紧张,可以看着对方的鼻梁(对方会觉得你在看他的眼睛),这样既能缓解紧张,又能保持“对视”的效果。
你会发现: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你的“气场”会慢慢变强,说话也会更有底气;而对方也会更认真地听你说话,觉得你“真诚、自信”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