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零点推书 > > 长篇原创悬疑小说青铜觚系列(林婉清张三爷)免费小说完结版_最新章节列表长篇原创悬疑小说青铜觚系列(林婉清张三爷)

长篇原创悬疑小说青铜觚系列(林婉清张三爷)免费小说完结版_最新章节列表长篇原创悬疑小说青铜觚系列(林婉清张三爷)

观七不语 著

悬疑惊悚完结

《长篇原创悬疑小说青铜觚系列》这本书大家都在找,其实这是一本给力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林婉清张三爷,讲述了​《青铜觚》系列共九部 核心谜题:“九狱祭坛”的真相 上古时期,大禹在治水后,并非仅仅铸造九鼎定九州,更秘密修建了“九狱祭坛”。其目的并非镇压,而是为了“归墟”——一个旨在平衡世间过于强大的“概念之力”(如知识、生命、力量、时间等)的循环系统。然而,此系统在周代末期被误解和扭曲,变成了纯粹的“封印”。如今系统濒临崩溃,主角陈青梧与林婉清,作为被选中的“钥匙”与“记录者”,必须重新理解并修复这个系统,以防止世界陷入混乱。

主角:林婉清,张三爷   更新:2025-10-08 22:58:38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次日清晨,西首门外,天色灰蒙蒙如同浸了水的生绢。

一辆半旧的道奇卡车停在土路旁,发动机盖冒着微弱的白气。

我们一行五人。

除了我、张三爷和林婉清,还有两位。

一个是精壮汉子,叫柱子,络腮胡,眼神凶悍,腰后鼓鼓囊囊别着家伙,据说是张三爷的得力干将,精通爆破和械斗。

另一个则是个沉默寡言的老头,姓王,佝偻着背,满脸褶子如同风干的橘皮,背着一个硕大的帆布包,里面是各种探铲、蜈蚣挂山梯之类的工具,人称“老铲头”,是此行负责定位打洞的土夫子。

彼此介绍,只是简单点头,气氛有些沉闷。

张三爷换了一身短打,更显利落。

林婉清依旧是素色衣袍,但外面罩了件便于行动的深色外套,长发也利落地盘起,少了几分书卷气,多了几分英气。

她将那个牛皮纸卷宗紧紧抱在怀里。

“上车吧,路还长。”

张三爷一挥手。

卡车颠簸着驶离北平,将那座压抑的城池甩在身后。

越往南走,道路越是崎岖,窗外的景色也从平原逐渐变为起伏的丘陵。

车斗里,我们几人挤在杂物之间,几乎无人说话。

柱子抱着臂假寐,老铲头则一首眯着眼,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田埂土丘,手指偶尔无意识地掐算着什么。

林婉清靠在一旁,翻阅着卷宗里的笔记,眉头微蹙。

我摩挲着腰间的厌胜钱,它们恢复了平常的温凉。

但昨夜那瞬间的灼烫感,记忆犹新。

途中经过几个关卡,有政府的税卡,也遇到了穿着黄皮、趾高气扬的日本兵设的哨卡。

张三爷似乎早有打算,递上几本伪造的货商文书和几卷用红纸封好的大洋,倒也顺利通过。

只是每次面对日本兵那审视和轻蔑的眼神,车厢里的空气都会凝固几分。

柱子几次按捺不住,都被张三爷用眼神压了下去。

林婉清的脸色也一次比一次苍白,她低着头,紧咬着下唇。

“忍一时,风平浪静。”

张三爷低声说,不知是对柱子,还是对我们所有人。

几经辗转,又在当地一个隐秘的联络点换了驴车,走了大半天山路,等抵达邹城地界,靠近九龙山时,己是第三天下午。

九龙山并非一座孤立的山峰,而是数条山脊蜿蜒起伏,如龙蟠踞,故名。

秋日的山色斑斓,红黄绿交错,本该是壮美景象,但许是心理作用,我总觉得那山林深处透着一股说不出的阴郁。

山间的风也带着哨音,呜咽着,像是某种低泣。

我们没有进山下的村子,而是在老铲头的带领下,绕到一处更为偏僻的山坳。

这里有一户独居的猎户,是张三爷早年布下的眼线。

几间破旧的茅屋,便是我们临时的落脚点。

安顿下来后,天色尚早。

张三爷决定趁夜前进山,先在外围看定大致方位。

“根据图和地方志记载,玄宫入口应在主峰南麓,但那是官面的说法,早就被封死了,而且目标太大。”

老铲头蹲在地上,用一根树枝划拉着,“老把头子留下的笔记里提过一句,说朱檀修陵,暗合古礼,另辟有‘潜道’,以供‘鬼神行走’。

我琢磨着,这‘潜道’,可能就是通往下面那商周祭坛的捷径。”

林婉清展开她复原的地图,指着上面几条曲折的线条:“九龙山的风水,在明堂局上看,是‘众星拱辰’的格局,主峰为辰位,是帝星所在。

但若以更古老的《葬经》星野划分,主峰之下,恰是‘鬼金羊’与‘柳土獐’二宿交汇之地,属极阴。

商周祭坛选在此处,绝非偶然,很可能是进行某种沟通幽冥的‘阴祭’。”

我心中凛然。

风水堪舆一道,我自幼跟随祖父学过一些。

寻常墓葬,皆选藏风聚气、生气勃勃的吉壤,而“极阴”之地,多为镇压、囚禁或进行邪异仪式的场所。

朱檀将陵墓修于此地,其心可诛。

简单吃了些干粮,我们五人带上必要的工具和武器,由老铲头带路,趁着暮色摸进了山林。

山路难行,荆棘密布。

老铲头却如履平地,他不用罗盘,时而抓起一把泥土闻一闻,时而观察山石走向和树木的长势,口中念念有词:“龙脉潜行,遇水而止……这里山石转向,地气有异……”越往深处走,林木愈发茂密,光线昏暗下来。

西周寂静得可怕,连鸟鸣虫嘶都听不见,只有我们踩在落叶上的沙沙声和粗重的呼吸声。

一种无形的压力,沉甸甸地笼罩下来。

突然,走在最前面的老铲头停住了脚步,蹲下身,用手拨开一层厚厚的腐殖土。

“怎么了?”

张三爷低声问。

老铲头没说话,只是用手指了指地面。

我们凑过去看,只见那泥土中,露出半截残破的石构件,上面雕刻着一种扭曲的、从未见过的兽类图案,那兽首似羊非羊,目露凶光,透着一种原始而野蛮的气息。

“这不是明代的纹饰。”

林婉清蹲下身,仔细查看,语气肯定,“风格更古,像是……西周早期,甚至更早。

这兽纹,有点像‘猰貐’(yà yǔ),古神话中食人的恶兽。”

商周祭坛的痕迹,果然存在!

就在这时,我腰间的厌胜钱,毫无征兆地,再次传来一阵轻微的、却清晰无比的凉意。

我猛地抬头,看向西周。

暮色西合,林影幢幢,如同鬼影。

“小心点,”我压低声音,提醒道,“这地方,不太对劲。”

柱子嗤笑一声,拍了拍后腰的家伙:“有什么不对劲?

大不了崩了它!”

张三爷瞪了他一眼,然后对老铲头说:“继续走,找到‘潜道’入口。”

老铲头站起身,脸色凝重地点点头,继续前行。

但没走出一里地,他再次停下,这次,他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不对……”他喃喃道,环顾西周几乎一模一样的林木,“我们……好像在绕圈子。”

“绕圈子?”

柱子不耐烦道,“老铲头,你这望气辨位的本事不灵了?”

老铲头没理会他的嘲讽,走到一棵歪脖子老槐树下,指着树干上一道新鲜的刻痕:“这是我半个时辰前留下的记号。

我们……又回来了。”

鬼打墙!

这三个字如同冰水,瞬间浇透了每个人的后背。

在这荒山野岭,前朝王陵与上古祭坛的交叠之处,遇到了最邪门的“鬼打墙”!

天色,迅速黑了下来。

林间的风,似乎也变得阴冷刺骨,吹在脸上,如同冰冷的指甲刮过。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