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钢铁壁垒与无形之手
第一节:苏军统帅部的怒火与围剿令
韦尔凯·哈姆里补给站的爆炸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苏军最高统帅部掀起了轩然大波。当补给站被袭、大量物资被劫、守军伤亡惨重的战报送到莫斯科时,苏军高层震怒不已——在盟军已经攻克柏林、德军主力全线溃败的背景下,一支躲在山区的德军残部,竟然敢跨境突袭苏军补给站,这不仅是物资上的损失,更是对苏军颜面的公然践踏。
“一群废物!连一个小小的补给站都守不住!”苏军元帅将战报重重摔在桌面上,纸张散落一地,“埃尔茨山区的那支德军残部,必须限期肃清!我不希望再听到任何关于他们的坏消息!”
很快,一份标着“紧急”字样的围剿命令,通过加密无线电下发至苏军波西米亚前线部队。命令内容简洁而强硬:由苏军第127步兵团承担围剿任务,配属一个T-34坦克营和一个迫击炮连,兵力总计约1.4万人,限期七天内突破埃尔茨山区防线,肃清安娜贝格的德军残部,摧毁其防御工事,夺回被劫物资(若有剩余)。
接到命令的苏军第127步兵团团长彼得罗夫上校,立刻召开军事会议。他看着地图上埃尔茨山脉的地形,眉头紧锁:“埃尔茨山区地形复杂,山路狭窄,不利于坦克部队展开,而且德军残部既然敢突袭我们的补给站,必然有一定的战斗力,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经过讨论,彼得罗夫上校制定了分兵合围的战术:将部队分为两路,北路部队由一个步兵营、一个坦克连和半个迫击炮连组成,从弗赖贝格出发,沿着山谷公路向安娜贝格推进,负责正面吸引德军主力;东路部队则由两个步兵营、两个坦克连和半个迫击炮连组成,从捷克边境出发,绕过德军外围防线,迂回至安娜贝格后方,切断德军的退路,最终两路部队汇合,将德军包围歼灭。
“务必做好保密工作,不要让德军察觉到我们的进攻计划。”彼得罗夫上校最后强调,“三天后凌晨,两路部队同时出发,争取打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第二节:安娜贝格的战前紧张氛围
与此同时,安娜贝格小镇的紧张氛围,正随着苏军的集结悄然升级。虽然还没有收到苏军大规模进攻的明确情报,但空气中弥漫的压迫感,让每一个士兵都绷紧了神经。
清晨的训练场上,士兵们的训练强度比往日更大——步兵们趴在雪地里,反复练习着精准射击和快速转移;“铁拳”小组的士兵们,对着模拟的坦克靶标,一次次演练着反坦克射击;炮兵们则忙着校准迫击炮的角度,确保在战斗中能精准命中目标。训练间隙,士兵们不再像往常一样说说笑笑,而是抓紧时间擦拭武器、检查装备,眼神中带着警惕。
小镇的街道上,运输队来来往往,将弹药、粮食和医疗物资运往各个防御阵地;工兵们则扛着铁锹和炸药,在边境线附近的山路和山谷中忙碌,进一步加固防御工事,增设地雷区;医疗站里,医护人员们正在整理药品和绷带,搭建临时的伤员收容所,做好了迎接战斗的准备。
冯·克劳斯每天都会穿梭在各个阵地之间,查看防御准备情况,与士兵们交流。在北线的防御阵地,他看到一名年轻的士兵正在紧张地检查“铁拳”反坦克火箭筒,手都有些发抖。冯·克劳斯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不用紧张,我们有坚固的工事,有充足的装备,还有并肩作战的战友,一定能打败苏军。”
年轻的士兵抬起头,看着冯·克劳斯坚定的眼神,心中的紧张渐渐消散,他用力点头:“将军放心,我一定会坚守阵地,不让苏军前进一步!”
贝尔曼中校跟在冯·克劳斯身后,低声说道:“将军,最近苏军的无线电信号变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很多都是加密信号,我们虽然能监听到一部分,但还无法完全破译。不过从信号的强度和频率来看,苏军很可能在集结兵力,准备对我们发起进攻。”
冯·克劳斯点点头:“我知道。让侦察队再加大侦察力度,尤其是弗赖贝格和捷克边境方向,一定要摸清苏军的兵力部署和进攻路线。另外,让电台操作员继续监听苏军的无线电通讯,改进型通讯技术虽然还没研究完成,但监听效率已经提升了不少,说不定能捕捉到有用的情报。”
第三节:情报优势——单向透明的战场
三天后,冯·克劳斯的预判得到了证实。派往弗赖贝格方向的侦察队,传回了重要情报:苏军一支约5000人的部队,配备了数十辆坦克和迫击炮,正在弗赖贝格郊外集结,似乎准备向安娜贝格方向推进;几乎同时,前往捷克边境的侦察队也汇报,发现苏军一支约9000人的大部队,正在边境附近的小镇休整,装备精良,有大量坦克和运输车辆。
更让冯·克劳斯惊喜的是,电台操作员通过改进后的监听设备,成功破译了苏军的一份加密通讯——虽然只是片段,但已经明确了苏军的进攻计划:三天后凌晨,两路部队同时出发,北路从弗赖贝格进攻,东路从捷克边境迂回,目标是合围安娜贝格。
冯·克劳斯立刻召集各营营长和参谋,在地图室召开紧急作战会议。他将侦察队传回的情报和破译的通讯内容告知众人,然后指着系统地图上代表苏军的红色箭头:“苏军总兵力约1.4万人,是我们的一点五倍,而且配备了一个坦克营,拥有明显的装备优势。但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分兵合围。北路部队兵力较少,而且要沿着山谷公路推进,正好落入我们的防御陷阱;东路部队虽然兵力多,但需要迂回山路,推进速度必然缓慢,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应对。”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我们掌握了他们的进攻时间、路线和兵力部署,而他们对我们的防御情况一无所知。这种情报上的单向透明,将是我们打赢这场防御战的关键。”
参谋官们纷纷点头,原本因苏军兵力优势而产生的担忧,也渐渐消散。冯·维茨兰少校站起身:“将军,既然我们已经摸清了苏军的底细,就可以针对性地布置防御。‘雪绒花’山地营熟悉山地地形,请求负责东线的防御,阻击苏军的迂回部队!”
“好!”冯·克劳斯立刻同意,“就由‘雪绒花’山地营负责东线防御,利用山地地形,层层阻击苏军,拖延他们的推进速度;步兵一营和二营负责北线防御,重点应对苏军的坦克部队,守住山谷公路;步兵三营作为预备队,驻扎在安娜贝格镇附近,随时准备支援北线和东线;工兵连则负责加固两处的防御工事,尤其是北线的反坦克障碍和地雷区。”
第四节:钢铁壁垒——多层次纵深防御体系
作战计划确定后,工兵连和各部队立刻投入到紧张的防御工事加固中。冯·克劳斯依托系统提供的、融合了后世经验的防御工事图,指挥士兵们构建了一套多层次、有纵深的防御体系,将安娜贝格周边的山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死亡陷阱。
在北线的山谷公路沿线,防御工事分为三层:最外层是雷区,工兵们在公路两侧和路面下,埋设了大量的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只在中间留下一条狭窄的通道,看似是苏军的进攻路线,实则是预设的杀伤区;中间层是反坦克壕和铁丝网,反坦克壕宽五米、深三米,里面填满了积雪和碎石,壕沟两侧架设了三层铁丝网,网上还挂着铃铛,一旦有苏军士兵触碰,就能及时发出警报;最内层是隐蔽的火力点和反斜面炮兵阵地,火力点依托公路两侧的山体修建,伪装巧妙,射击孔正好对准公路,里面配备了MG42机枪和“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反斜面炮兵阵地设在山体的背面,避开了苏军炮火的直射范围,炮兵们可以通过观察所的指引,精准地向公路上的苏军部队开火。
在东线的山地中,防御工事则更加隐蔽灵活:工兵们在狭窄的山路上,设置了大量的路障和滚石区,路障由粗壮的树干和岩石组成,滚石区则在山坡上堆放了大量巨石,用绳索固定,一旦苏军进入,士兵们只需切断绳索,巨石就会顺着山坡滚落,阻挡苏军前进;“雪绒花”山地营的士兵们,在山林中修建了许多隐蔽的掩体和射击点,这些掩体藏在树木和岩石后面,既能躲避苏军的炮火,又能随时对苏军发起突袭;此外,士兵们还在山林中埋设了大量的反步兵地雷,在关键路段设置了陷阱,进一步增加苏军的推进难度。
除了前线防御工事,冯·克劳斯还在安娜贝格镇外围,修建了一圈临时的防御围墙,围墙由泥土和石头砌成,上面开设了射击孔,安排了士兵驻守;同时,在镇内的重要位置,如师部、弹药库和医疗站附近,也修建了小型的防御工事,确保在苏军突破前线后,仍能坚守镇内阵地。
“将军,所有防御工事都已经加固完成,地雷和路障也都设置到位,士兵们已经熟悉了自己的阵地和射击范围。”工兵连连长向冯·克劳斯汇报时,脸上满是自信,“只要苏军敢来,一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第五节:士兵的战前准备——从训练到信念
防御工事加固的同时,各部队的针对性训练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冯·克劳斯要求,每一名士兵不仅要熟悉自己的武器和阵地,还要清楚整个防御体系的布局,知道如何与战友协同作战,如何在不同阵地间快速转移。
在北线,步兵一营和二营的士兵们,重点演练了反坦克战术。他们分成多个“铁拳”小组,每组三人,一人负责观察,一人负责射击,一人负责掩护,反复练习着在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对坦克进行射击;同时,他们还演练了“打坦克、保步兵”的协同战术——当苏军坦克进攻时,步兵们先利用地雷和反坦克壕阻挡坦克前进,然后“铁拳”小组从侧翼发起突袭,摧毁坦克,机枪手则负责压制苏军步兵,防止其掩护坦克推进。
在东线,“雪绒花”山地营的士兵们,则专注于山地阻击战术的训练。他们练习在山林中快速隐蔽、穿插和突袭,学习如何利用地形优势,用冷枪、地雷和滚石拖延苏军的推进速度;同时,他们还演练了“节节阻击、逐步撤退”的战术——在苏军进攻时,先在前沿阵地进行阻击,给苏军造成一定伤亡后,再有序撤退到下一个阵地,继续阻击,层层消耗苏军的兵力和士气。
训练间隙,冯·克劳斯还会组织士兵们召开战术复盘会,结合之前“狼谷之战”和“寒霜”行动的经验,讲解防御战中的注意事项,分析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应对方法。他告诉士兵们:“苏军虽然兵力和装备占优势,但他们不熟悉山地地形,也不了解我们的防御体系。只要我们坚守阵地,团结一心,灵活运用战术,就一定能打败他们!”
除了战术训练,冯·克劳斯还十分注重士兵们的信念培养。他让宣传官向士兵们讲述这次防御战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为了守护安娜贝格,更是为了守护他们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希望。“如果我们失败了,安娜贝格就会被苏军占领,我们会被俘虏,家人也会受到牵连。只有打赢这场战斗,我们才能在这片山区继续生存下去!”
在冯·克劳斯的激励下,士兵们的士气越来越高,原本对苏军兵力优势的担忧,彻底变成了坚守阵地的决心。他们纷纷表示,会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好安娜贝格,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立足之地。
第六节:北线打响——山谷中的死亡陷阱
三天后凌晨,天还没亮,苏军北路部队就按照计划,沿着山谷公路向安娜贝格推进。彼得罗夫上校坐在指挥车里,通过无线电向北路部队指挥官叮嘱:“动作快一点,争取在天亮前突破德军的外围防线,不要给他们反应的时间!”
北路部队指挥官信心满满地回答:“上校放心,德军只是一群残部,根本抵挡不住我们的进攻,我们很快就能抵达安娜贝格!”
苏军部队沿着公路快速前进,坦克在前开路,步兵跟在坦克两侧,形成了密集的进攻队形。当他们走到山谷公路的中段时,突然,前方的一辆坦克“轰隆”一声巨响,履带被地雷炸断,坦克停在公路中央,动弹不得。
“有地雷!快停下!”苏军指挥官立刻下令。但已经晚了,后面的坦克和步兵来不及刹车,纷纷向前拥挤,队形瞬间混乱。就在此时,公路两侧山体的火力点突然开火,MG42机枪“撕布机”般的嘶吼声划破夜空,子弹像暴雨一样射向苏军步兵,成片的苏军士兵倒下,鲜血染红了公路上的积雪。
“隐蔽!快隐蔽!”苏军指挥官大喊着,指挥士兵们躲到坦克后面。但德军的火力越来越密集,不仅有机枪火力,还有迫击炮炮弹不断落在苏军部队中,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
北路部队指挥官见状,立刻下令坦克开火,轰击德军的火力点。但德军的火力点伪装巧妙,坦克炮根本无法准确命中;而且,公路两侧的山体陡峭,坦克无法攀爬,只能被困在公路上,成为德军“铁拳”小组的活靶子。
“铁拳”小组的士兵们,从山体的隐蔽处冲出,快速跑到坦克侧面,瞄准坦克的履带和炮塔连接处,扣动扳机。“轰隆”一声,又一辆坦克被击中,炮塔被掀飞,里面的苏军士兵当场死亡。短短半小时内,苏军就有四辆坦克被摧毁,步兵伤亡超过两百人。
“不行!这样下去我们会被全部消灭!”北路部队指挥官看着眼前的惨状,急忙向彼得罗夫上校请求支援,“德军的防御很坚固,还有大量的反坦克武器,我们需要更多的炮火支援!”
彼得罗夫上校接到请求后,立刻下令迫击炮连向德军北线阵地发起炮击。但德军的炮兵阵地设在反斜面,苏军的迫击炮炮弹大多落在了山体正面,根本无法对德军炮兵造成威胁。反而,德军炮兵通过观察所的指引,向苏军迫击炮阵地发起了反击,几轮炮击后,苏军的迫击炮连就失去了战斗力。
第七节:东线阻击——山地中的层层消耗
就在北线战斗激烈进行的同时,东线的战斗也打响了。苏军东路部队按照计划,从捷克边境出发,沿着狭窄的山路向安娜贝格迂回。东路部队指挥官认为,德军的主力都在北线,东线的防御必然薄弱,他们可以轻松突破,快速迂回到安娜贝格后方。
但他低估了“雪绒花”山地营的战斗力,也低估了山地地形的防御优势。当苏军东路部队的先头部队走进一条狭窄的山谷时,突然,山坡上的滚石区传来“哗啦”一声巨响,大量巨石顺着山坡滚落,瞬间将苏军先头部队的十几名士兵砸倒,后面的士兵吓得纷纷后退,队形陷入混乱。
“有埋伏!快反击!”苏军先头部队指挥官大喊着,指挥士兵们向山坡上射击。但山坡上的德军士兵早已隐蔽起来,苏军的子弹根本无法命中目标。反而,德军士兵们从山林中探出枪口,冷枪不断响起,每一声枪响,都有一名苏军士兵倒下。
冯·维茨兰少校通过无线电,指挥“雪绒花”山地营的士兵们,采取“节节阻击、逐步撤退”的战术。他们先在山谷中进行阻击,给苏军造成一定伤亡后,便有序撤退到下一个阵地——一处隐蔽的山洞。当苏军进入山谷后,山洞里的德军士兵立刻开火,MG42机枪和步枪火力交织在一起,将苏军堵在山谷中,无法前进。
苏军东路部队指挥官见状,下令步兵发起冲锋,试图突破德军的阻击。但山谷狭窄,苏军士兵只能排成一列,依次冲锋,正好成为德军的活靶子。德军士兵们凭借山洞的掩护,不断向苏军射击,苏军冲锋了多次,都被打了回去,伤亡惨重。
随后,苏军指挥官又下令坦克发起进攻。但山谷狭窄,坦克无法展开,只能一辆辆缓慢前进。“雪绒花”山地营的“铁拳”小组,早已在山谷两侧的山体上埋伏好,当坦克进入射击范围后,他们立刻开火,精准地击中坦克的履带和炮塔。很快,两辆苏军坦克被摧毁,剩下的坦克不敢再前进,只能停在山谷外,用坦克炮向山洞轰击。
但山洞的洞口隐蔽,而且有厚厚的岩石掩护,苏军坦克炮的轰击根本无法对山洞里的德军造成威胁。反而,德军士兵们通过山洞的观察口,不断向苏军坦克射击,虽然无法摧毁坦克,但也让苏军坦克不敢轻易移动。
就这样,“雪绒花”山地营的士兵们,利用山地地形,层层阻击苏军,苏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推进速度缓慢如蜗牛,一天下来,只前进了不到五公里,距离安娜贝格还有很远的距离。
第八节:危急时刻——预备队的致命反击
北线战斗持续到第二天下午,苏军凭借兵力优势,发起了多次猛烈进攻。虽然德军士兵们顽强抵抗,但伤亡也在不断增加,北线的外围防线被苏军突破,有几辆苏军坦克甚至冲到了安娜贝格镇外,形势十分危急。
“将军,北线外围防线被突破,苏军坦克已经到了镇外,步兵一营和二营的伤亡很大,请求支援!”北线指挥官通过无线电,语气急促地向冯·克劳斯汇报。
冯·克劳斯立刻来到瞭望塔,用望远镜观察北线的情况。他看到几辆苏军坦克正在向镇外的防御围墙开火,围墙已经被轰出了几个缺口,苏军步兵正沿着缺口,向镇内冲锋;步兵一营和二营的士兵们,虽然在顽强抵抗,但人数越来越少,已经快要支撑不住了。
第八节:危急时刻——预备队的致命反击
“立刻命令步兵三营,作为预备队投入北线反击!”冯·克劳斯对着无线电沉声下令,语气不容置疑,“让他们分成两个突击排,从镇外两侧的山林绕后,避开苏军坦克的正面火力,插入苏军突入部队的侧后方;同时让步兵一营和二营坚守正面阵地,不要后退一步,等预备队发起进攻后,两面夹击,把苏军赶出去!”
步兵三营是冯·克劳斯手中最后的底牌,全营士兵都是从各部队挑选出来的老兵,实战经验丰富,战斗力极强。接到命令后,三营营长立刻将部队分成两个突击排,每个排五十人,配备了充足的冲锋枪、手榴弹和“铁拳”反坦克火箭筒,趁着苏军专注于正面进攻、无暇顾及侧翼的时机,悄悄钻进镇外的山林,向苏军突入部队的侧后方迂回。
此时,镇外的苏军正打得兴起。几辆T-34坦克不断向防御围墙开火,围墙的缺口越来越大,苏军步兵像潮水一样向缺口冲去,嘴里喊着冲锋口号,完全没有察觉到身后的危险。步兵一营和二营的士兵们,凭借着残垣断壁的掩护,顽强地阻击着苏军,子弹打光了就用手榴弹,手榴弹扔完了就用刺刀,与苏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鲜血染红了围墙下的积雪。
下午四点,步兵三营的两个突击排终于抵达了预定位置——苏军突入部队的侧后方一片树林。三营营长通过望远镜观察着苏军的阵型,发现苏军的注意力全在正面的防御围墙,侧后方只安排了少量士兵警戒,而且大多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新兵。
“行动!”营长一声令下,突击排的士兵们立刻从树林中冲出,冲锋枪率先开火,将苏军的警戒士兵瞬间击毙。紧接着,手榴弹像雨点一样投向苏军的步兵群,爆炸声此起彼伏,苏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打懵了,纷纷回头反击,但已经来不及了——突击排的士兵们已经冲到了他们面前,用冲锋枪近距离扫射,用刺刀与苏军展开肉搏。
正面的步兵一营和二营士兵们,看到预备队发起了进攻,士气大振。他们趁着苏军混乱之际,从防御围墙的缺口冲出,向苏军发起了反击。苏军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困境,前有步兵一营和二营的猛攻,后有步兵三营的突袭,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队形瞬间崩溃。
负责指挥苏军突入部队的连长,看到局势失控,立刻下令撤退,让坦克掩护步兵后撤。但此时,步兵三营的“铁拳”小组已经瞄准了苏军的坦克,“轰隆”几声巨响,两辆正在掩护撤退的T-34坦克被击中,履带断裂,停在原地动弹不得。剩下的几辆坦克见状,不敢再停留,慌忙向后撤退,把大量的苏军步兵丢在了原地。
失去坦克掩护的苏军步兵,成了德军的活靶子。德军士兵们穷追不舍,用机枪和步枪不断射击,苏军步兵伤亡惨重,纷纷举手投降。傍晚时分,北线的苏军突入部队被全部歼灭,德军不仅收复了外围防线,还俘虏了两百多名苏军士兵,摧毁了三辆坦克。
当北线的捷报传到冯·克劳斯耳中时,他正在通过系统界面查看东线的战况。得知北线危机解除,他松了一口气,对着无线电对步兵三营营长说:“你们打得很好,守住了安娜贝格,我会为你们请功!”
第九节:苏军撤退与战场清理
北线苏军突入部队被歼灭后,彼得罗夫上校彻底陷入了困境。他原本计划让北路部队正面吸引德军主力,东路部队迂回至德军后方,形成合围。但现在,北路部队不仅没能突破德军的防线,反而伤亡惨重,损失了七辆坦克和上千名士兵;东路部队则被“雪绒花”山地营层层阻击,推进缓慢,一天下来只前进了五公里,根本无法按时抵达安娜贝格后方。
更让彼得罗夫上校头疼的是,部队的补给已经出现了问题——携带的粮食和弹药即将耗尽,而且德军的侦察小队不断骚扰苏军的补给线,导致后续补给无法及时送达。如果继续坚持进攻,不仅无法歼灭德军,反而可能被德军反包围,全军覆没。
“上校,我们不能再打了!”东路部队指挥官通过无线电,语气急切地说,“德军的防御太坚固了,而且战术灵活,我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再打下去,我们的部队会被全部消耗掉!”
北路部队指挥官也附和道:“是啊,上校,德军的预备队战斗力太强了,我们刚刚突破他们的外围防线,就被他们的预备队打了回来,伤亡太大了,士兵们的士气也很低落,根本没有心思再进攻了!”
彼得罗夫上校看着地图上的战局,又看了看手中的伤亡报告,脸色铁青。他知道,继续进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只能下令撤退。“命令北路部队和东路部队,立刻停止进攻,有序撤退!北路部队撤回弗赖贝格,东路部队撤回捷克边境,沿途做好警戒,防止德军追击!”
接到撤退命令后,苏军部队如释重负,纷纷收拾装备,向后方撤退。为了防止德军追击,苏军还在撤退路线上埋设了大量地雷,炸毁了部分山路。
冯·克劳斯通过侦察队得知苏军撤退的消息后,并没有下令追击。他知道,苏军虽然撤退,但兵力依然雄厚,而且德军经过三天的战斗,也有不小的伤亡,需要时间休整。“让各部队坚守阵地,密切关注苏军的撤退动向,不要轻易追击,防止陷入苏军的埋伏。”他对着无线电下令,“同时,组织人员开始清理战场,回收苏军遗留的装备和物资,收治伤员,掩埋阵亡士兵的尸体。”
命令下达后,各部队立刻行动起来。士兵们分成多个小组,前往北线和东线的战场,清理战场。在北线的山谷公路上,苏军遗留了大量的尸体、坦克和装甲车残骸,还有许多完好的步枪、机枪和弹药;在东线的山路上,也散落着苏军的武器、装备和粮食。
士兵们忙碌着,有的回收武器弹药,有的将坦克和装甲车残骸拖回后方,有的收治受伤的苏军俘虏,有的掩埋阵亡士兵的尸体。医疗站里,医护人员们通宵达旦地工作,为受伤的德军士兵和苏军俘虏治疗伤口,忙得不可开交。
后勤官们则忙着清点回收的物资,脸上满是兴奋:“将军,我们这次回收了大量的装备和物资,有十辆坦克残骸(其中三辆可以修复)、五门迫击炮、两百多支步枪、五十多挺机枪,还有大量的弹药和粮食,足够我们补充部队,支撑很久了!”
冯·克劳斯点点头,心中十分满意。这次防御战的胜利,不仅守住了安娜贝格,还缴获了大量的装备和物资,让部队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第十节:胜利的意义与未来的规划
安娜贝格防御战结束后的第三天,冯·克劳斯在师部召开了庆功大会,表彰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部队和个人。“雪绒花”山地营因在东线阻击战中表现出色,被授予“精锐部队”称号;步兵三营因在北线反击战中立下大功,全营士兵每人获得一枚勋章;还有许多表现突出的士兵,被提拔为班排长,成为部队的骨干力量。
庆功大会上,士兵们士气高涨,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他们知道,这次胜利来之不易,是全体士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通过这次战斗,他们不仅证明了自己的战斗力,也更加坚定了跟随冯·克劳斯的决心。
庆功大会结束后,冯·克劳斯又召开了军事会议,分析这次胜利的意义,并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次安娜贝格防御战的胜利,意义重大。”冯·克劳斯看着参会的军官们,语气严肃地说,“首先,它证明了我们的防御体系是有效的,我们的士兵是有战斗力的,即使面对兵力和装备占优势的苏军,我们也能打赢;其次,这次胜利让‘克劳斯战斗群’在这片山区真正站稳了脚跟,苏军短期内不会再轻易对我们发起大规模进攻;最后,这次胜利也会让周边的其他势力注意到我们,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溃散部队前来投奔,也可能会有其他势力与我们接触。”
贝尔曼中校点点头,补充道:“而且,我们缴获了大量的苏军装备,尤其是那些可以修复的坦克和迫击炮,一旦修复完成,我们的进攻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另外,通过这次战斗,部队的凝聚力和对您的信任度也达到了新的高度,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非常有利。”
冯·克劳斯赞同地笑了笑,然后公布了未来的规划:“第一,让技术兵种尽快修复缴获的苏军坦克和迫击炮,组建一支小型的装甲部队和炮兵部队,提升部队的火力;第二,继续扩大征募范围,吸纳周边的溃散部队和有军事技能的平民,扩充兵力,同时加强对新兵的训练,提升部队的整体战斗力;第三,利用缴获的物资和矿山产出,加快研究改进型通讯技术,同时启动下一项科技基础装甲维修技术的研究,为后续的装甲部队发展打下基础;第四,在巩固现有控制区的基础上,逐步向周边扩张,夺取更多的资源和地盘,为部队的长期发展做准备。”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坚定起来:“这次防御战的胜利,只是我们生存之路的一个里程碑。未来,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可能会面对苏军更大规模的围剿,也可能会与美军或其他势力发生冲突。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充分利用系统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的实力,就一定能在这个乱世中生存下去,甚至发展壮大!”
参会的军官们纷纷点头,脸上满是自信。他们知道,在冯·克劳斯的带领下,第233步兵师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安娜贝格小镇上,镇内的士兵们有的在训练,有的在修复装备,有的在清理战场,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冯·克劳斯站在瞭望塔上,望着远处的群山,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从现在开始,第233步兵师将不再满足于防御,而是要主动出击,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本章结语
- 已占领区域:约300平方公里(稳固控制山区核心区,肃清周边零星苏军侦察点,世界总面积约1.49亿平方公里,占比:约 0.000201%)
- 总兵力:9,100人(防御战伤亡450人,吸收投诚苏军280人、新增招募平民320人,兵力整体持平且战斗力提升;步兵三营、“雪绒花”山地营成为核心战力标杆)
- 系统资源:
- 人力:610(+22,含25名实战提拔骨干、18名投诚苏军技术兵)
- 石油:130(+25,含18吨战场回收苏军燃油、7吨矿山新增产出)
- 弹药:180(+30,含12万发步枪子弹、8千发机枪子弹及200发迫击炮炮弹)
- 钢铁:110(+40,含35吨坦克/装甲车残骸熔炼、5吨矿山新增产出)
- 稀有材料:25(+7,含5吨苏军通讯设备拆解、2吨武器零件回收)
- 备注:安娜贝格防御战完胜,防御体系与部队战力经受实战检验;缴获3辆可修复T-34坦克、5门迫击炮,启动装甲/炮兵部队组建计划;改进型通讯技术研究进度60%,预计2天后完成;启动基础装甲维修技术研究筹备工作。
本章节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