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裂土新生
第一节:卡尔·马克思城——战略咽喉的较量
冬日的薄雾像一层轻纱,笼罩着萨克森州的工业重镇卡尔·马克思城(开姆尼茨)。城市里高耸的烟囱静静矗立,曾经轰鸣的工厂如今虽有些沉寂,却依旧透着工业重镇的厚重——这里不仅是连接德国腹地与捷克资源区的交通枢纽,更是掌控萨克森州西部的战略咽喉,对冯·克劳斯而言,拿下这座城,就等于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门,也能验证他“分基地”战略的可行性。
然而,这座咽喉之城并不好攻。根据侦察队传回的情报,城内驻守着苏军第89步兵团,配备了一个T-34坦克连和两门122毫米榴弹炮,兵力约1.2万人;除此之外,还有一支由前纳粹官员、本地警察和零散武装拼凑而成的“人民冲锋队”残部,人数约3000人,虽战斗力薄弱,却熟悉城市地形,负责协助苏军构建防御工事。
苏军指挥官显然深知卡尔·马克思城的重要性,早已利用城市内的工厂厂房、坚固建筑和街道,构建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外围以莱因哈茨布鲁恩水电站、伯恩斯多夫铁路枢纽和城南拉贝河渡口为支点,设置了地雷区、反坦克壕和铁丝网;城内则以市中心的市政厅、大型机械厂为核心,依托街道和房屋构建了巷战阵地,每一条街道、每一栋建筑都安排了守军,试图将德军拖入残酷的巷战。
“这座城,是块硬骨头,但也是块必须啃下来的骨头。”冯·克劳斯站在系统地图前,手指划过卡尔·马克思城及周边的卫星村镇,“我们不能一味强攻,要利用系统优势,先切断它的‘手脚’,再攻击它的‘心脏’。”
此时,系统提示改进型通讯技术研究完成,师部与各营、连甚至前沿侦察小组之间,已建立起稳定、清晰的无线电联络网。冯·克劳斯试着通过无线电向远处的侦察小组下达指令,不到十秒就收到了反馈,指令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远超以往。“有了这个,我们的战术部署就能精准落地,这将是我们打赢这场战斗的关键。”
第二节:“铁砧行动”第二阶段——渗透为先
“铁砧行动”第二阶段的作战计划,在冯·克劳斯的主导下迅速确定:不急于对卡尔·马克思城发起总攻,而是先派精锐部队渗透,控制城市外围的关键节点,切断苏军的补给和增援通道,再逐步压缩苏军防线,最终攻克城市。
执行渗透任务的核心力量,是冯·维茨兰上尉指挥的“雪绒花”山地团。这支经过多次实战检验的精锐部队,最擅长在复杂地形中隐蔽机动和突袭。冯·克劳斯将山地团化整为零,分成十个连排级小队,每个小队配备无线电设备、“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和手榴弹,任务是在夜幕掩护下,分别夺取莱因哈茨布鲁恩水电站、伯恩斯多夫铁路枢纽、拉贝河渡口,以及周边三个卫星村镇的制高点。
行动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展开。“雪绒花”山地团的士兵们穿着冬季伪装服,像幽灵一样穿梭在薄雾笼罩的田野和树林中。他们避开苏军的巡逻路线,利用地形优势,悄悄靠近目标节点。
负责夺取莱因哈茨布鲁恩水电站的小队,首先抵达目标附近。水电站的守军是一个排的“人民冲锋队”,士兵们大多是临时拼凑的平民,士气低落,警戒也十分松懈。小队队长示意士兵们隐蔽,然后派出两名狙击手,精准击毙了水电站门口的两名哨兵。紧接着,小队士兵们快速冲进水电站,用冲锋枪控制了正在打瞌睡的守军,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没有发生激烈交火,水电站就被顺利占领。
几乎同时,夺取伯恩斯多夫铁路枢纽的小队也传来捷报。铁路枢纽的守军是一个班的苏军士兵,他们没想到德军会来得这么快,在德军的突袭下,很快就缴械投降。小队士兵们立刻在铁路线上设置路障,炸毁了部分铁轨,切断了苏军通过铁路运输补给和增援的通道。
截至凌晨五点,“雪绒花”山地团的十个小队全部完成任务,卡尔·马克思城外围的六个关键节点,全部落入德军手中。当最后一个节点——拉贝河渡口被占领时,冯·克劳斯的系统界面发出轻微提示音,六个节点对应的图标从灰色变成了蓝色,旁边还出现了“资源产出中”的字样。
第三节:节点赋能——微薄补给的持续支撑
控制外围关键节点后,冯·克劳斯没有丝毫停顿,立刻下令:将随军的技术人员、缴获的轻型机床和维修设备,分批次运往各个节点;同时,从战俘中挑选出有机械维修、电力操作经验的人员,经过简单甄别后,编入临时工作小组,协助德军开展工作。
在莱因哈茨布鲁恩水电站,技术人员快速检查了发电机组,发现大部分设备只是因缺乏维护而停机,并未遭到严重破坏。经过一天的抢修,水电站重新恢复供电,不仅能为周边的临时据点提供电力,还能为后续修复卡尔·马克思城的工厂奠定基础。系统界面上,水电站的“电力资源”图标开始闪烁,每天能为部队提供少量的“能源点数”,用于驱动维修设备和临时作坊。
伯恩斯多夫铁路枢纽虽然铁轨被炸毁,但车站内的仓库完好无损,里面存放着少量苏军遗留的粮食和弹药。技术人员利用仓库的空间,搭建了临时维修坊,开始修复缴获的武器装备——受损较轻的步枪、机枪经过拆解、清洗和组装后,很快就能重新投入使用;甚至有几挺故障的MG42机枪,在技术人员的修复下,也恢复了战斗力。同时,士兵们还利用铁路枢纽的运输优势,将周边节点的物资集中起来,再分发到前线部队,解决了物资转运不便的问题。
拉贝河渡口则被改造成了临时补给站。后勤连的士兵们在这里搭建了帐篷,储存粮食、药品和弹药,同时安排了巡逻队,确保补给线的安全。由于渡口控制了拉贝河的交通,德军还缴获了几艘苏军的运输船,用于在河两岸转运人员和轻型装备,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机动效率。
更让冯·克劳斯惊喜的是,每个蓝色节点每天都会产生微薄的资源——水电站每天产出5单位钢铁(来自废弃零件熔炼),铁路枢纽每天产出3单位弹药(来自修复的武器和复装子弹),渡口每天产出2单位人力(来自周边投奔的平民)。虽然单个节点的产出有限,但六个节点加起来,每天能为部队提供稳定的补给,缓解了前线的资源压力。“这就是‘分基地’战略的优势,积少成多,就能形成持续的战斗力。”
第四节:主攻佯攻——拉扯苏军的兵力防线
在外围节点稳步赋能的同时,冯·克劳斯下令,由贝尔曼中校指挥两个加强步兵团(共约5000人),在3辆修复的苏制T-34坦克(已涂上德军铁十字标志)和5门迫击炮的支援下,对卡尔·马克思城外围的苏军主阵地发起佯攻,目的是迷惑苏军指挥官,让其无法判断德军的真实主攻方向,从而拉扯苏军的兵力。
佯攻在清晨七点开始。贝尔曼中校没有集中火力攻击某一处阵地,而是将部队分成五路,分别对苏军外围的五个防御阵地发起进攻。炮火准备阶段,迫击炮手刻意将炮弹分散投向各个阵地,营造出“德军要全面进攻”的假象;进攻时,步兵们也只是在阵地前发起小规模冲锋,一旦遭遇苏军火力反击,就立即撤退,既不恋战,也不硬拼。
苏军指挥官接到的第一个求援报告,来自城西的防御阵地:“指挥官!德军约1000人,在坦克支援下向我们发起进攻,请求增援!”还没等他下达增援命令,城南的阵地又传来求援:“德军正在攻打我们的阵地,火力很猛,我们快支撑不住了!”
短短一个小时内,苏军指挥官就接到了五路阵地的求援报告,每一路都声称遭遇了德军的“主力进攻”。他看着地图上的战局,眉头紧锁——德军的进攻方向太过分散,他无法判断哪一路才是真正的主攻。如果将预备队派往某一路,万一德军的主攻在另一路,后果不堪设想;可如果不派增援,外围阵地很可能被德军逐个突破。
犹豫再三,苏军指挥官还是决定分兵增援:将城内的两个步兵连派往城西和城南阵地,再从市中心抽调一个坦克排,支援城北阵地。这样一来,原本集中在市中心的苏军兵力,被分散到了外围各个阵地,市中心的防御力量大幅削弱,为德军后续的突袭创造了条件。
贝尔曼中校通过无线电,将苏军分兵的情况汇报给冯·克劳斯。“将军,苏军已经上钩了,他们的兵力被我们拉扯得四分五裂,市中心现在很空虚。”
冯·克劳斯满意地点点头:“很好!继续保持佯攻态势,不要暴露我们的真实意图,等待城内扰乱行动开始,再伺机发起总攻。”
第五节:城内扰乱——加剧恐慌的无形利刃
就在贝尔曼中校发起佯攻的同时,冯·克劳斯通过系统,向战前就已渗透入城的10名精锐侦察兵,以及30名策反的本地反苏人士,发布了“扰乱指令”。这些潜伏人员,有的伪装成平民,有的混入“人民冲锋队”,早已在城内站稳脚跟,等待行动的信号。
接到指令后,潜伏人员立刻行动起来。负责破坏苏军弹药库的小组,趁着中午苏军换岗的间隙,悄悄潜入城西的弹药库附近。他们用事先准备好的炸药,在弹药库的围墙下炸开一个缺口,然后将燃烧瓶扔进弹药库。“轰隆”一声巨响,弹药库内的炮弹被引燃,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爆炸声接连不断,整个城西都能听到。
负责破坏通讯的小组,则分成多个小队,在城内的不同路段,用剪刀剪断苏军的电话线。苏军的通讯瞬间陷入混乱,各个阵地之间无法及时联系,只能靠派人送信传递情报,大大延误了指令传达的速度。有一个苏军阵地因为联系不上指挥部,误以为德军已经攻入市中心,竟然不战而退,放弃了阵地。
更让苏军恐慌的是冷枪袭击。潜伏人员利用熟悉的城市地形,躲在屋顶、巷弄或废弃建筑里,对苏军的巡逻队发起冷枪袭击。每一声枪响,都会有一名苏军士兵倒下,而潜伏人员则迅速转移,消失得无影无踪。苏军巡逻队因此变得草木皆兵,不敢轻易在街道上行走,甚至不敢靠近窗户,生怕遭到冷枪袭击。
这些扰乱行动,虽然没有给苏军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却极大地加剧了守军的恐慌和猜疑。尤其是那些本就士气低落的“人民冲锋队”成员,更是人心惶惶,有的偷偷逃跑,有的甚至开始与潜伏人员接触,准备投降。苏军指挥官虽然多次下令“加强警戒,严厉打击破坏分子”,但混乱的局面已经无法控制,整个卡尔·马克思城,都笼罩在恐慌之中。
第六节:时机成熟——预备队的致命一击
战斗持续到第四天清晨,冯·克劳斯知道,发起总攻的时机已经成熟。此时,苏军的兵力被佯攻部队拉扯在外围,市中心防御空虚;城内的扰乱行动,让苏军士气低落、通讯混乱;外围节点的资源补给,也为前线部队提供了充足的弹药和物资。
而压垮苏军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拉贝河渡口的失守。苏军指挥官直到此时才意识到,德军夺取渡口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切断补给,而是为了威胁他的退路。当他得知“一支德军突击队正沿拉贝河南下,即将切断通往德累斯顿的退路”时,终于慌了神,立刻下令:“所有外围部队,立即收缩防线,撤回市中心,准备突围!”
然而,苏军的收缩命令已经太晚了。冯·克劳斯早已通过系统,实时掌握了苏军的动向,他等待的就是这个时机。“命令贝尔曼中校,率领两个加强步兵团,对苏军外围撤退部队发起追击,延缓他们的撤退速度;命令冯·维茨兰上尉,率领‘雪绒花’山地团,从拉贝河渡口北上,切断苏军的突围路线;最后,投入预备队——突击工兵连,直插苏军指挥部所在地,一举摧毁他们的指挥中枢!”
冯·克劳斯口中的突击工兵连,是他的“王牌预备队”——全连150名士兵,都是经过系统加成训练的精锐,配备了最新的“铁拳”100型反坦克火箭筒(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和冲锋枪,专门负责攻坚和突袭任务。接到命令后,突击工兵连的士兵们乘坐缴获的苏军卡车,沿着苏军撤退的间隙,快速向市中心的苏军指挥部靠近。
此时,苏军指挥部内一片混乱,指挥官正在焦急地等待外围部队撤回,根本没有意识到德军的突击队已经逼近。当突击工兵连的士兵们冲到指挥部门口时,门口的两名哨兵才反应过来,刚想开枪,就被德军士兵当场击毙。紧接着,德军士兵们冲进指挥部,用冲锋枪扫射,苏军指挥官试图反抗,却被一名德军士兵俘虏。
失去指挥中枢的苏军,彻底陷入混乱,撤退变成了溃退,士兵们四处逃窜,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第七节:巷战收尾——精锐战力的碾压
苏军指挥部被摧毁后,巷战成为了战斗的主旋律。虽然大部分苏军已经失去指挥,但仍有少数苏军士兵和“人民冲锋队”成员,依托街道和建筑,负隅顽抗,试图等待增援。
然而,这些抵抗在德军的精锐战力面前,显得不堪一击。“雪绒花”山地团的士兵们,熟悉巷战战术,他们分成小组,逐街逐屋清理守军——有的小组负责正面吸引火力,有的小组则从屋顶或后门迂回,绕到守军身后发起突袭;遇到固守建筑的守军,就用手榴弹炸开房门,再用冲锋枪清理室内的敌人。
突击工兵连则重点对付苏军的坦克和重型装备。苏军有几辆T-34坦克,因为失去指挥,被困在街道上,成为了德军的活靶子。突击工兵连的士兵们,利用街道两侧的建筑作为掩护,靠近坦克后,用“铁拳”100型反坦克火箭筒瞄准坦克的履带和炮塔连接处,精准射击。“轰隆”几声巨响,几辆苏军坦克先后被摧毁,履带断裂,炮塔被掀飞,里面的苏军士兵要么被击毙,要么被迫投降。
贝尔曼中校率领的两个加强步兵团,则在追击溃退的苏军时,遇到了少量抵抗。但此时的苏军早已士气崩溃,根本无心恋战,大多一触即溃,有的甚至主动举手投降。截至第四天傍晚,卡尔·马克思城内的苏军,除了苏军团长带着少量坦克和装甲车,强行突破德军的包围圈,向德累斯顿方向溃退外,其余大部被歼或投降。
当冯·克劳斯走进卡尔·马克思城的市中心时,街道上虽然满是弹壳和废墟,但德军士兵们正有序地清理战场,收治伤员,俘虏们则被集中看管,等待后续处置。市中心的市政厅屋顶上,第三帝国的旗帜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克劳斯战斗群”的旗帜——一面绣着铁十字和雪绒花的蓝色旗帜,在冬日的微风中缓缓飘扬。
第八节:分基地战略落地——城市的功能拆解
攻克卡尔·马克思城后,冯·克劳斯没有将其作为单一的堡垒经营,而是立即着手实施他的“分基地”战略,将城市及周边区域拆解成多个功能不同的节点,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出。
首先是核心工业区的打造。卡尔·马克思城的大型机械厂、兵工厂是其核心资源,冯·克劳斯将这些工厂整合起来,设立为主基地,重点修复机床、动力系统和生产线。技术主任海因里希带领技术团队,在系统提供的简化流程指导下,对工厂设备进行全面检修——受损的机床经过更换零件、重新校准后,恢复了生产能力;动力系统则利用莱因哈茨布鲁恩水电站的电力,实现了稳定供电。
很快,主基地就开始尝试生产武器装备:基于缴获的苏式PPSh-41冲锋枪,改良出适合德军士兵使用的“MP-45”冲锋枪(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同时,恢复了82毫米迫击炮的生产,每天能生产5门迫击炮和100发炮弹。这些自产的武器装备,不仅能补充部队的消耗,还能装备新兵,大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其次是周边卫星村镇的专业化分工。冯·克劳斯根据各个村镇的资源禀赋,将它们打造成专业化分基地:
- 矿产镇格劳豪:这里拥有小型铁矿和煤矿,冯·克劳斯在这里设立了采矿场,组织战俘和当地平民开采铁矿和煤矿,每天能产出50单位钢铁和30单位煤炭,为核心工业区的生产提供原料;
- 农业镇米特韦达:周边有大片农田,冯·克劳斯在这里组织农民恢复农业生产,同时搭建了粮食加工厂,将粮食加工成罐头,转化为系统认可的“补给”资源,每天能为部队提供足够的粮食补给;
- 交通枢纽镇茨维考(此前已攻占):依托其铁路和公路优势,设立了物资转运站和新兵招募站,负责将各个分基地的资源集中转运到核心区,同时招募当地平民和溃散士兵,为部队补充兵力。
第十章:裂土新生
第九节:系统建筑与科技——实力的滚雪球增长
新兵训练中心建成后,冯·克劳斯将招募的2000名新兵,全部送入中心训练。两周后,这些新兵顺利结业,被编入各步兵营。在随后的模拟演练中,这批新兵展现出的战斗力令人惊喜——不仅能熟练操作步枪、手榴弹等基础装备,还能配合老兵完成战术协同,甚至有不少新兵在射击考核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被选拔进“铁拳”小组或机枪班。
新兵补充到位后,冯·克劳斯又投入大量资源,启动了新的系统科技——基础装甲维护。此前,部队缴获的苏式坦克、装甲车,因缺乏专业的维护技术,修复率仅为30%,且修复后的装备故障率较高,无法长期投入战斗。而基础装甲维护研究完成后,将提供标准化的装甲维修流程,提升坦克、装甲车的修复率和使用寿命,还能优化装备的性能,比如提升坦克的机动性、增强装甲防护能力。
为了加快科技研究进度,冯·克劳斯从技术部抽调了10名精通装甲维修的工程师,组成专项研究小组;同时,投入50单位钢铁、30单位稀有材料,用于制作维修工具和实验模型。研究小组结合系统提供的技术资料,以及缴获的苏式坦克图纸,反复进行实验——他们拆解了受损的坦克发动机,分析故障原因,制定针对性的维修方案;还尝试在坦克装甲上加装钢板,提升防护能力。
经过三周的攻关,基础装甲维护的研究进度达到了70%,研究小组不仅制定出了标准化的坦克维修流程,将修复率提升至60%,还成功对两辆T-34坦克进行了改造——更换了更强力的发动机,使坦克的最大速度提升了10公里/小时;在炮塔和车身侧面加装了5毫米厚的钢板,有效抵御了“铁拳”火箭筒的正面攻击。
随着系统建筑的建成和科技的推进,冯·克劳斯的实力进入了“滚雪球”式增长阶段。每天,各分基地都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钢铁、粮食、弹药等资源;新兵训练中心持续为部队补充合格兵员;基础装甲维护的研究进展,让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不断提升。短短一个月内,部队的总兵力从14500人增长到16000人,突击炮营扩编为突击炮团,装备了8辆修复并改造的T-34坦克;核心工业区的武器产量也大幅提升,每天能生产10门迫击炮、20支冲锋枪和5000发步枪子弹。
第十节:升级的博弈与下一个目标
实力的快速增长,让冯·克劳斯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也带来了更复杂的互动与冲突,周边势力对他的关注度和警惕性,都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西面的美军反应最为明显。此前,美军与冯·克劳斯的接触仅限于秘密情报交换和少量物资援助,但随着冯·克劳斯攻占卡尔·马克思城,控制了萨克森州西部的交通枢纽,美军开始调整策略——一方面,加强了霍夫、拜罗伊特等边境城市的兵力部署,增派了坦克和装甲车;另一方面,美军巡逻队与冯·克劳斯的侦察部队,在双方势力的不确定边界地带,发生了多次零星交火。
有一次,德军侦察小队在边境地区收集情报时,遭遇了美军巡逻队,双方因“越界问题”发生冲突,互有伤亡。事后,美军通过OSS渠道,向冯·克劳斯发出警告,要求他“立即停止向西方势力范围扩张,否则将采取进一步行动”。冯·克劳斯则强硬回应,称“边境地带尚未划定,德军的行动属于正常的安全巡逻,美军无权干涉”,双方的紧张关系一度升级。
东面的苏军,则在经历卡尔·马克思城的惨败后,开始集结更强大的兵力,复仇的意图十分明显。根据侦察队传回的情报,苏军正在德累斯顿地区,集结了两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总兵力约3万人,装备有50辆T-34坦克和30门122毫米榴弹炮,预计不久后将对冯·克劳斯的控制区发起大规模进攻。
除此之外,南方的捷克游击队,也开始关注这支崛起的德军力量。捷克游击队原本以反抗苏军和德军残部为目标,但冯·克劳斯的部队既不亲纳粹,也不亲盟军,还控制了部分与捷克接壤的区域,这让捷克游击队十分警惕。他们多次派出人员,潜入冯·克劳斯的控制区,收集情报,甚至与德军发生过小规模冲突,但双方都保持了克制,没有将冲突扩大。
面对多方势力的压力,冯·克劳斯却毫不在意。他站在系统地图前,看着不断扩大的蓝色控制区,目光坚定地投向了德累斯顿——这座位于萨克森州东部的城市,不仅是苏军集结兵力的核心据点,更是德国东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资源中心,拥有丰富的煤炭、钢铁资源和完善的工业体系。
“德累斯顿,就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冯·克劳斯对身边的军官们说,“拿下德累斯顿,不仅能摧毁苏军的进攻基地,解除东面的威胁,还能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和工业能力,为我们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随后,冯·克劳斯开始部署进攻德累斯顿的准备工作:下令各分基地加大资源产出,为部队储备充足的弹药、粮食和燃油;让突击炮团加强训练,重点演练与步兵的协同作战和反坦克战术;同时,启动进阶巷战战术的系统科技研究,为攻克德累斯顿这座大城市的巷战做准备。
冬日的阳光洒在卡尔·马克思城的核心工业区,工厂里机器轰鸣,士兵们训练正酣,一座新的势力,正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裂土新生,而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在德累斯顿拉开序幕。
本章结语
- 已占领区域:约1,850平方公里(以卡尔·马克思城为核心,稳固控制萨克森州西部6个卫星村镇,世界总面积约1.49亿平方公里,占比:约 0.00124%)
- 总兵力:16,000人(新兵训练中心结业新兵2000人,整合投诚苏军1200人、招募平民300人;突击炮营扩编为突击炮团,“雪绒花”山地团补充至2200人,兵力结构更趋完善)
- 系统资源:
- 人力:1,500(+350,分基地招募+新兵训练中心转化,人力供给稳定)
- 石油:280(+55,控制德累斯顿方向外围小型油库+分基地燃油储备整合)
- 弹药:650(+170,核心工业区产能提升,含200支MP-45冲锋枪、150门迫击炮及5万发子弹)
- 钢铁:880(+260,格劳豪矿产镇产能翻倍+战场残骸回收)
- 稀有材料:140(+45,控制萨克森州西部小型稀有金属矿+装备拆解)
- 备注:“分基地”战略成效显著,资源与兵力实现规模化增长;与美军边境摩擦升级,苏军在德累斯顿集结重兵,周边博弈加剧;基础装甲维护研究进度70%,预计2天后完成;启动进阶巷战战术研究,进攻德累斯顿的战前准备全面展开。
本章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