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 11月 14日,上海苏州河畔三日后的夜晚,苏州河畔的雾气如细纱般飘荡,月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
徐逢秋站在河边,望着对岸灯火辉煌的外滩,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紧张。
三天前在下关码头与刘重夏的相遇,像是一场梦。
那枚铜质五角星还别在他的大衣上,微微发烫。
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首觉告诉他,这次见面意义重大。
刘重夏如约而至,她穿着那件青布旗袍,手里提着那个灰布药箱。
见到徐逢秋,她微微一笑,那笑容像是能驱散周围的雾气。
“徐先生,”她的声音轻柔而坚定,“东西带来了吗?”
徐逢秋点点头,从大衣内袋中取出一个小小的油纸包,里面是三卷胶卷。
他递给刘重夏,两人之间的空气似乎都凝固了。
“接下来,你有什么计划?”
刘重夏问。
“我需要把这些胶卷送到安全的地方。”
徐逢秋回答,眼神坚定地看着她。
刘重夏点了点头,似乎对他的回答感到满意。
她从药箱中取出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面装着一些棕色的液体。
“这是应急用的,”她解释道,“如果你遇到危险,它可以帮你暂时缓解疼痛。”
徐逢秋接过瓶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他知道,刘重夏不仅仅是在提供帮助,更是在关心他的安全。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脚步声。
徐逢秋和刘重夏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意识到可能有危险接近。
“快走!”
徐逢秋低声道,拉着刘重夏的手迅速朝河边跑去。
他们跳上一艘小船,刘重夏熟练地划动船桨,小船在河面上迅速划出一道水痕。
月光下,徐逢秋看着刘重夏专注的背影,心中不禁对她多了一份敬佩。
“你会划船?”
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脱口问道。
“在泸州长大的,这点本事还是有的。”
刘重夏轻声回答,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笑意,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
小船如同一条灵动的鱼儿,划过苏州河,逐渐远离了岸上的喧嚣。
徐逢秋凝视着两岸的灯光,它们如同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逐渐变得稀疏,而他的心中却涌起一种无法言喻的宁静,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
“谢谢你,刘小姐。”
他的声音轻如微风,却又饱含着真挚的情感。
刘重夏转过头,目光如春水般温柔地看着他,眼神中闪烁着一丝温暖的光芒:“应该是我谢谢你,徐先生。
你冒着如此巨大的风险来送胶卷,这份勇气和担当,让我由衷地敬佩。”
两人的目光交汇,仿佛在空气中碰撞出了火花,周围的雾气似乎都被这股温暖的气息所融化。
小船最终停靠在了一个隐秘的码头,宛如一位疲惫的旅人找到了栖息的港湾。
徐逢秋和刘重夏小心翼翼地下了船,西周静悄悄的,唯有河水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清脆的声响,宛如大自然演奏的一曲美妙乐章。
“接下来,你要小心。”
刘重夏轻声提醒道,声音中充满了关切,宛如春风拂面,让人感到无比舒适。
“我会的。”
徐逢秋用力地点点头,然后从大衣里取出那枚铜质五角星,如同捧着一颗珍贵的明珠,递给刘重夏,“这个,还给你。”
刘重夏接过五角星,手指轻轻摩挲着上面的划痕,仿佛在触摸着一段珍贵的记忆。
她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不舍,轻声说道:“别急着还我,你留着,说不定什么时候还能派上用场。
它就像是你的护身符,会保佑你平安无事的。”
徐逢秋心中一动,还没来得及说话,刘重夏己经转身朝黑暗中走去。
他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夜色中,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
徐逢秋独自回到住所,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他把胶卷藏好,然后坐在书桌前,拿出一张纸,开始记录今天发生的一切。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他写下了刘重夏的勇敢、智慧,还有她对他的关心。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抬头看向窗外,月光如水,洒在他的脸上。
他知道,这场战斗才刚刚开始,但有了刘重夏这样的同志,他不再感到孤单。
夜己深,徐逢秋把写好的纸张小心收好,把五角星贴在胸前,闭上眼睛。
月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像是给未来的路铺上了一层银色的光。
他不知道明天会带来什么,但他相信,只要心中有光,就一定能找到前行的方向。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