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零点推书 > > 欣品心语梵高李银河免费小说全集_小说免费完结欣品心语梵高李银河

欣品心语梵高李银河免费小说全集_小说免费完结欣品心语梵高李银河

万新平 著

其它小说完结

“万新平”的倾心著作,梵高李银河是小说中的主角,内容概括:用短文字定格温暖,如窗边的晨光,似街角的花香。让文字带我们去飞翔!怀念那些幸福的时光,发掘那些人性的光芒。

主角:梵高,李银河   更新:2025-10-18 23:35:1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写作的尴尬和尴尬的写作台灯把稿纸照得发亮,笔尖悬在半空三分钟,落下去只画了个歪斜的逗号。

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尖锐,像是在嘲笑我——这是写作最常见的尴尬,分明有满肚子情绪在翻涌,落到纸上却成了打结的棉线,怎么理都理不清。

我曾在咖啡馆里遭遇过更具体的窘迫。

带了笔记本想写段关于雨的文字,邻桌情侣的笑声、咖啡杯碰撞的脆响,本想当作背景揉进故事,却成了搅乱思绪的杂音。

好不容易抓住一丝灵感,刚敲下“雨丝斜斜地织着”,服务员过来添水,手肘不小心撞了键盘,光标跳走,后半句瞬间被一串乱码吞噬。

我盯着屏幕怔了几秒,再回头想寻那点灵感,它早己像雨中的雾气,散得无影无踪。

还有些尴尬藏在文字发表后。

曾写过一篇关于故乡老巷的短文,自觉把童年的暖都揉进了字句里,投稿后却收到编辑的回复:“情感很满,但细节太模糊,像隔着毛玻璃看风景。”

后来重读,才发现自己写“老巷的风很温柔”,却没说清风里混着的麦芽糖香;写“外婆在门口等我”,忘了提她袖口沾着的面粉。

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本该是文字的骨架,却成了暴露单薄的缺口。

最让人脸红的是,文章发表后,故乡的老同学留言:“咱们巷口那棵是梧桐树,你写成槐树啦。”

一个小小的疏漏,让整篇文字都有了瑕疵,像精心缝补的衣裳,漏了一根显眼的线头。

可尴尬的写作,偏偏也是最诚实的修行。

有次写人物稿,采访对象是位老匠人,他说起年轻时差点放弃手艺的夜晚,声音里带着哽咽。

我回来写稿,总觉得文字没能接住那份情绪,改了五稿都不满意,最后索性关掉电脑,去老匠人工作的小作坊待了一下午。

看他指尖在木头上游走,听刨子刮过木料的沙沙声,突然明白自己之前的尴尬,是因为只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没真正走进他的世界。

后来再写,不再执着于华丽的辞藻,而是把老匠人工具箱里磨得发亮的凿子、墙角堆着的木屑都写进去。

文章发表后,他特意发来消息:“读着像回到了作坊里。”

那一刻突然懂得,写作的尴尬,其实是提醒我们不要停下脚步——怕写得不好,才会反复打磨;怕离真相太远,才会不断靠近。

就像此刻,我又坐在台灯下,稿纸上的文字依旧不算完美,甚至还有几处生硬的转折。

但我不再像从前那样焦虑,因为知道这些尴尬不是绊脚石,而是文字送给我的礼物。

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写作,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带着瑕疵不断前行的过程。

那些悬笔的瞬间、修改的痕迹、疏漏的细节,最终都会变成文字里的温度,让每一个故事都更真实,也更动人。

把修改第七遍的散文投给杂志社时,我特意在末尾附了句“盼指点”。

半个月后收到回信,编辑用红笔圈出“月光淌成河”,旁注:“淌字重了,前文‘眼泪淌过’需调整”。

我对着稿子发愣,忽然想起上周在书店,隔壁桌学生正读这篇未刊稿的节选——是我随手发在社交平台的草稿。

他跟同伴笑:“‘淌成河’也太俗了,像中学生作文。”

我捏着咖啡杯的手瞬间收紧,烫意从指尖传到耳尖,却没敢抬头。

后来稿子登出来,“淌”字改成了“漫”。

再遇见那两个学生,他们正指着杂志说:“这个‘漫’字用得妙啊!”

我攥着书脊转身离开,阳光落在封面上,倒比那天的咖啡更烫人——原来文学的尴尬,从来不是别人的评判,是自己藏在文字里的、没说出口的心虚。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