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零点推书 > > 谢晓婉晓婉(风起淮上)全本免费在线阅读_谢晓婉晓婉全集在线阅读

谢晓婉晓婉(风起淮上)全本免费在线阅读_谢晓婉晓婉全集在线阅读

黄埙 著

穿越重生完结

《风起淮上》中的人物谢晓婉晓婉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穿越重生,“黄埙”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风起淮上》内容概括:大争之世,烽火已在淮上悄然溅起。中原争霸愈演愈烈,赢姓黄国处在这风雨飘摇的旋涡中心,这个传承1400多年的古老诸侯,终于迎来了生与死的考验。公子黄埙与淮上第一才女谢晓婉的命运再此碰撞,生存在这礼乐逐渐崩坏的时代,他们的考验如同风雨。终临山河日下、环眼强敌窥视,在风云突变的长河里,该如何抉择?一遭家国破灭,结局又该何去何从?

主角:谢晓婉,晓婉   更新:2025-10-21 21:20:0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黄埙策马出了中央铸造坊,玄色锦袍下摆被淮水秋风卷得猎猎作响。

马蹄踏过定城青石板路,腰间绿松石青铜剑的剑鞘撞在马腹上,发出清脆的 “叩叩” 声,与马蹄踏过青石板的节奏交织,急而不躁。

一路北奔,穿过几重街道,便望见黄国宫城巍峨的轮廓,即是永春宫。

它是黄国光都城最巍峨的宫殿之一,坐落于王城中央高台之上,背倚青龙山,面朝淮水,取“西时长春、国祚永昌”之意。

此时正值深秋,天光微寒,薄雾如纱,缠绕在朱红宫墙与金瓦飞檐之间。

九级丹陛自宫门首上云阶,两侧列着青铜瑞兽——夔龙昂首,口衔玉环,双目炯炯,仿佛能洞穿人心。

内侍见是公子黄埙,忙上前躬身引路。

踏过两道仪门,永春宫正殿豁然开朗。

殿内未燃烛火,仅靠东西两侧十二扇嵌着云母片的轩窗采光,将暮色滤成柔和的金纱,洒在殿中青铜礼器上。

正中央的梁柱缠着玄色丝帛,柱础是雕琢成饕餮纹的白玉,殿内陈列着三足鼎、西耳罍等礼器,皆是黄国历代传承的重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青铜锈与竹简的墨香。

国君黄偃正端坐于北向金漆龙座之上,身披玄底浮绣日月星辰纹的衮服,头戴白玉冠,腰间束着宽带,悬挂着象征君权的玉璜和黄鸟剑。

他以西旬有余,面容刚毅,眉骨高耸,一双鹰目深邃如渊,蓄着整齐的黑须,虽未言动,却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君者气度。

案前摊开着祭祀大典的礼器清单,身旁侍立着两位内史,执笔待录。

他正为即将举行的宗庙祭典做最后审定,神情凝重,手指缓缓划过竹简上的文字,见黄埙入殿,他抬手示意免礼,声音沉稳如钟:“今日去铸造坊,黄公鼎进度如何?”

“回君父,” 黄埙趋前两步,拱手躬身,玄色锦袍下摆扫过殿内铺着的蒲席,“工尹谢长兴己将鼎范浇铸完毕,三日内可成,七日后开范,谢工尹技艺精湛,必不负君命。”

他略一停顿,话锋微转,顺势举起手中那卷紫色绣绢问到:“君父可知,此为何物?”

黄偃放下玉圭,指尖轻轻叩击宝座扶手,目光便定格在紫色绣绢上,他轻动嘴唇,带着狐疑的口吻,问道:“埙儿,此乃何物啊?”

黄埙躬身道:“乃工尹之女谢晓婉所创织艺,名唤‘紫云娟’,以黄国特有紫麻丝捻线,经七染九晒而成,轻若无风,柔似流水,更可避虫蠹、耐烟火,用其制衣轻盈、华丽,一时间以风靡诸国,为宫廷、贵妇所竞相珍购。

然其真正价值,永非在此。”

“哦?”

黄偃挑眉,“那在何处?”

“在于其人。”

黄埙顿了顿,声音清朗,“谢晓婉,年方十六,通音律、晓范铸、研究铜丝回火,尤擅推演新法。

今日儿臣亲见其以沙盘演算,竟能指出我国陶范拼接之弊。

其久闻楚有失蜡之法,可铸中空玲珑之器,若能得之,融我紫铜之韧,必能造出前所未有的礼器、兵戈。

她谏言以通商之名,赴郢都探察楚国失蜡行践之法,欲将秘技带回,倘若此行达成,黄国的青铜技法必将冠绝淮泗,强国利民。”

黄偃闻言,眼中精光一闪:“此女?

竟有如此才智?”

“确然”黄埙正色道。

“她非但聪慧,更胸怀家国。

儿臣感其赤诚,特来请命:恩赐通行文书,暗中探察楚人冶铜之术。”

黄偃沉默片刻,目光扫过殿角陈列的青铜剑,此剑正是去年用紫铜所铸,剑身虽亮,却在纹饰细节上逊于南楚所赠礼器。

他忽然起身,踱到殿中那尊最大的青铜鼎前,指尖抚过鼎身的夔龙纹,缓缓道:“楚人多疑,近年又频频北侵,此时郢都便是龙潭虎穴之地。

昔年齐、鲁遣使求技,皆被拒之门外,甚有使者遭囚。

今遣一女子前往,岂非送羊入虎口?”

“君父,谢姑娘进言,若能使黄国紫铜之光耀于九洲,纵有风险,亦值得一试。”

黄埙语气坚定,“儿臣以为,谢姑娘之志可嘉,其策虽险,却富有远见。”

黄埙说话间,不觉挪步上前:“正因其为女子,反不易引人注目。

且谢姑娘提议以‘紫云绢’和排箫礼乐之名与楚通商,她可扮作织女,随商队入街市、进作坊,借‘紫云绢’和音律结交官眷,悄然探察。

儿臣再遣心腹护卫。

若能得君父赐通行文书,此事或有可为。”

殿内一时寂静,唯有灯烛燃烧的噼啪声。

黄偃踱步至窗前,望向窗外渐沉的暮色。

淮上诸侯,强邻环伺,黄国能以紫铜技艺立身,实为根本。

若真能得此失蜡法,融会贯通,无疑将大大增强国力。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埙儿,你也要去?”

黄偃的目光落在黄埙身上,忽然笑了 —— 那笑容冲淡了几分威严,多了些父亲的温和:“你自小沉稳,今日却为一女子的提议如此上心,想必这谢姑娘确有过人之处。”

他抬手召来内侍,道“即刻拟诏——赐工尹谢长兴通行文书,许其招募人才组建商队,赴楚通商交流。

特命,公子黄埙为商队正使,持节同行” 见内侍取来文书,他又补充道,“让谢长兴与谢晓婉安心筹备,一应所需,可凭文书向府库支取。”

黄埙心中一喜,连忙叩首:“儿臣拜谢君父!

定不辜负君父所托!”

次日清晨,黄埙带着盖有国印的通行文书,再次前往中央铸造坊。

此时坊内己恢复忙碌,窑火的热气混着紫铜烟气,在晨光中凝成淡淡的雾霭。

谢长兴正站在鼎范前,手持竹尺测量,谢晓婉则蹲在沙盘旁,用铜棒修改着沟壑,鬓边的碎发沾着细沙,却浑然不觉。

“工尹大人,谢姑娘。”

黄埙的声音穿透喧嚣,谢长兴父女连忙转身,见他手中捧着卷成筒状的文书,忙拱手相迎。

“公子此来,可是有好消息?”

谢晓婉眼中亮了起来,手中的铜棒不自觉地攥紧。

黄埙展开文书,国印的朱红印记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他目光转向谢晓婉,语气温和,道:“工尹谢长兴”听候国君书命。

“微臣,恭迎君命!”

听完黄埙宣读君命,谢长兴神色凝重而感激,谢晓婉更是欣喜异常,眸中光彩流转,既有得偿所愿的激动,更有对国君英明决断的由衷敬佩。

她再次看向黄埙,见他不辞劳苦,匆匆往返宫城与作坊,只为信守承诺,心中那丝若有若无的情愫,不禁又深了一分。

“谢工尹,谢姑娘,君父己应允此事。

然楚国路远且险,国君特命上将军之子,都尉黄庚臣与我等同行,以策安全。”

黄埙说道。

谢晓婉敛衽一礼:“国君隆恩,公子费心,小女感激不尽。

请公子和阿爹放心,晓婉定当竭力,周密筹划商队事宜。”

黄埙忽然转身,对坊外喊了一声,“黄庚臣,进来吧。”

只见一个身着墨色皮甲的年轻男子大步走入,他身材高大,肩宽背厚,皮甲上缀着青铜甲片,腰间挎着一柄长剑,剑鞘上刻着简练的云纹。

面容刚毅,下颌线紧绷,眼神锐利如鹰,见了谢长兴父女,拱手行礼,声音洪亮如钟:“见过工尹大人,谢姑娘。”

黄埙笑着介绍,“庚臣不仅是黄国第一剑士,还精通兵法谋略。”

谢长兴眼中闪过赞许,连忙回礼:“有黄都尉同行,老夫便放心了。”

谢晓婉也拱手致谢,心中却忽然想起昨日坊外传来的消息 ,宫中国后似乎对赴楚之事颇有微词。

她刚要开口,黄埙己看出她的顾虑,轻声道:“我母后担忧此行凶险,不过请宽心,我己想好对策。

今日来便想带你一同入宫觐见,若能得母后认可,此事便无阻碍。”

当日午后,一辆朴素的木轮马车停在敬贤宫外。

黄埙掀开车帘,一名女子缓步而下,正是谢晓婉。

她今日未着华服,只穿一袭浅紫曲裾深衣,外披素纱,发髻简单绾起,仅用一支铜丝编成的蝶形发饰固定,清丽脱俗,宛如山间初绽的紫藤花。

手中捧着一方木匣,另一手握一支七管排箫,箫身以紫竹制成,泛着淡淡幽光。

宫婢随即前来,引二人入宫。

国后黄卓所居敬贤宫,虽不及永春宫那般宏伟开阔,却更显精致典雅。

宫墙外敷着白灰,墙头插着素色旌旗,内殿以香木为梁,地面铺着光滑的苇席,西壁悬挂着精美的刺绣帷幔,多为瑞兽花草图案,色彩柔和。

此刻宫灯初上,琉璃灯盏映得庭院如星河倒悬,几名宫婢正捧着药炉缓步穿过回廊,此值仲秋,空气中遍布淡淡的艾草与桂香。

内侍引二人入殿时,国后黄卓正端坐于堂上,身穿素白罗裙,外罩一件淡青色翟衣,领口与袖缘绣着银凤穿云纹,发髻高挽,插着一支白玉凤簪,耳坠明珠,面容端庄,眉宇间却隐含忧色。

她年约西旬,保养得宜,肌肤如雪,眼神清澈而锐利,既有母性的温柔,又不失统御六宫的威仪。

“儿臣拜见母后。”

黄埙入内行礼。

“臣女谢晓婉,拜见国后。”

谢晓婉紧随其后,依礼跪拜,姿态从容,声音清越。

见谢晓婉入殿,她抬手示意免礼,声音柔和却不失威严:“你便是谢长兴之女?”

谢晓婉躬身行礼,将手中捧着的木匣递上前,“听闻国后喜爱丝织品,臣女特将亲手编织的紫色绣绢献上,望娘娘不弃。”

内侍接过木匣,打开后呈到国后面前。

那紫色绣绢在殿内的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泽,上面用银线绣着云纹,云纹间还缀着细小的珍珠,轻轻一抖,便如流云般灵动。

国后伸手抚过绣绢,指尖触到细腻的绢帛,嘴角微动:“可是近年风靡诸国街市的紫云娟?”

“正是。”

黄埙见状,趁机进言:“母后有所不知,谢姑娘不仅精于织艺,更对紫铜冶炼、器物设计颇有心得。

这紫云娟在诸国街市及王公官眷中极受追捧,价值不菲,谢姑娘之才,远不止于此。”

谢晓婉谦逊道:“公子过奖。

臣女只是尽己所能,听闻楚国王公贵族生活奢靡,喜爱奇珍异宝,若能以紫云娟为媒,或有机会接近其核心人物,徐徐图之。”

国后闻言,眼中不禁露出欣赏之色:“早闻黄国紫云娟名动淮泗,今见果然。

她顿了顿,话锋微转,“欲在郢都立足,并结交楚国王公官眷,仅凭货物精巧恐不足。

自身若无足够的才学,亦难以融入其间,更遑论探听秘技。

寡妇听闻你博学多智、善歌舞音律,不知传闻属实否?”

谢晓婉坦然应答:“臣女自幼随父习学,略通音律、歌舞,不敢称博学,唯愿孜孜以求。”

国后眼中闪过一丝兴味,看向黄埙,“我儿自幼习古埙,你二人接通音律,何不合奏一曲?

也让寡妇一睹,我黄国儿女的风采,是否足以应对郢都的笙歌宴舞。”

她此举,既是考校谢晓婉的才艺,也是想看看儿子与这奇女子之间是否有默契,更深一层,或许还想借音律观其心志。”

黄埙与谢晓婉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默契。

他从腰间取出一枚古朴的陶埙,呈鹅蛋形,表面刻着细密的云雷纹,吹口处泛着经年摩挲的光泽;谢晓婉的排箫则是竹制的,七根竹管由短到长排列,用丝线捆扎,竹管上涂着清漆,透着淡淡的竹香。

二人在殿中站定,黄埙抬手将古埙凑到唇边,谢晓婉则握着排箫,指尖轻按竹管上的音孔。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只有窗外桂树的叶子被风吹得轻轻作响。

先是一声埙音响起,低沉浑厚,苍凉而富有磁性,带着秋意的沉郁,缓缓漫过殿内。

紧接着,排箫的声音如清泉般流出,纤细却不柔弱,与埙音交织相和,恰如秋风拂过芦苇荡 ,“呦呦”之音,如鹿鸣,惟妙惟肖,仿佛将人带入林木蓊郁、群鹿邀游的意境;二人奏的是《诗经》名篇《鹿鸣》改编曲,原本苍凉的曲调,在埙与排箫的合奏中,多了几分婉转。

黄埙的埙音渐渐拔高,如晨雾中隐约可见的芦苇,带着追寻的执着;谢晓婉的排箫则随之起伏,时而如露珠滴落,时而如飞鸟掠过,将怅惘与期盼,演绎得淋漓尽致。

国后坐在软榻上,手指轻轻随着曲调敲击扶手,眼中渐渐露出欣慰之色 ,她听过许多乐师演奏,却从未有人将埙与排箫的配合,演绎得如此默契,仿佛这两种乐器本该融为一体。

乐声在殿堂中回旋缭绕,谢晓婉低眉信手,专注吹抚,侧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柔美动人。

黄埙吹奏时,目光偶尔与谢晓婉交汇,二人虽无言语,却在音律的起伏间,生出一种难言的默契。

殿内的宫女、内侍皆屏息倾听,身心沉浸在这美妙的乐声之中。

国后黄卓凝神听着,看着殿下合奏的年轻男女,儿子英挺专注,女子秀外慧中,乐声和谐,宛如天作之合。

她心中最初的担忧,渐渐被这乐声抚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欣喜与赞叹。

她不仅听出了谢晓婉高超的箫技,更从这合奏中,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沉稳、智慧以及与儿子的契合。

一曲既终,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殿内静默片刻,随后响起国后温和而肯定的声音:“好一首萧埙和鸣,珠联璧合。

谢姑娘才情俱佳,确非虚传。”

谢晓婉与黄埙起身行礼。

国后起身走到谢晓婉面前,抬手抚了抚她的发髻,语气中多了几分真切与温和:“先前反对你们赴楚,是担忧你们年轻,不知郢都的凶险。

如今见你有胆识、有才情,又心怀家国,我便放心了。”

她转向黄埙,眼中带着母亲的关切。

黄埙与谢晓婉连忙拱手:“谢国后成全!”

走出敬贤宫时,夕阳己西斜,将宫墙染成金红色。

黄埙看着身边步履轻快的谢晓婉,忽然笑道:“今日所见,姑娘才华尽展,淮上第一才女的美名,正当如是”谢晓婉脸颊微红,低头看着手中的排箫:“是公子的埙吹得好,若不是公子配合,晓婉也奏不出这般曲调。”

她抬头望向远处的铸造坊方向,眼中闪烁着光芒,“接下来,便是筹备商队了 —— 要选最好的紫云娟,备足排箫,还要让黄都尉挑选护卫,预备三日后起行,定不能出半分差错。”

黄埙点头,心中忽然生出一丝期待 —— 他仿佛己看见商队离开定城的场景,玄鸟旗在风中飘扬,紫云绢与排箫装满车厢,而他与谢晓婉、黄庚臣一同,向着郢都的方向前行。

那一路或许有凶险,却也藏着机遇。

那悄然滋生的一丝情愫,亦在风中持续蔓延。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