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元二十一年,即公元733年秋。
俗话说,八月十五雁门开,雁的头上带霜来。
这条有关时令的谚语,是说过了中秋节,寒露将至,气温骤降,地面开始结霜。
候鸟大雁开始迁徙,从北方飞往南方越冬。
这年,竟陵地区由于夏秋连旱,西湖湖水消退,滩涂湿地干涸,土地皲裂,西周茂密的芦苇丛不但比往年长得矮,长得瘦,而且枯萎得也比往年早,细细的苇杆顶着花絮,耷拉着脑袋,头重脚轻,有气无力,好像有点支撑不住的样子,歪歪斜斜,相互扶持。
一阵寒风吹过,枯黄的叶片飒飒作响,团团白色的芦花像鹅毛大雪飞扬起来,有的落在在寺院翻滚,有的飘落在湖水之中。
一只站立在滩涂的孤雁,不知是受伤的缘故,还是被同伴歧视,总之它掉队了,翘首仰望天上匆匆赶路的雁群,嘎嘎哀鸣,像是在哀求它们帮它摆脱困境,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孤立无援、求助无门,见行人走来,又躲进了苇丛之中。
太阳西斜,寒风凛冽。
西湖堤上,去往西山逃难的灾民络绎不绝。
他们饥肠辘辘,闻知西塔寺此时正在施粥,尽管疲惫不堪,还是强打精神,加快脚步,抓紧赶路,生怕错过时机。
龙盖寺山门前搭起了一长排茅棚,给过往灾民施粥,一日一餐,申时开饭。
龙盖寺家大业大,大小和尚一百余人,僧田三百多亩,加上旺盛的香火钱,积蓄丰厚得很。
每遇大的灾害,寺庙都遵循佛教普度众生的基本教义,设立粥棚,为灾民施粥,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这是龙盖寺的传统。
俗话说,六月十天为大旱。
意思是说夏天一连十日不下雨就可称之为大旱。
这年竟陵东乡从进入伏天开始到中秋节以来,没下过一滴雨,坑塘见底,河水断流,人畜饮水要靠打几丈深的井才能汲取。
这样的深井只有极少数富贵人家才打得起,穷家小户只能跑到老远的水源地去背水来喝。
这里以水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因为无水灌溉,秧苗全都枯死,农民颗粒无收。
那时虽处盛唐时期,局部受灾,照说政府完全有能力赈灾。
但唐玄宗晚年怠政,沉迷享乐,任用奸臣李林甫当宰相,导致吏治腐败,各级官吏贪墨成风,连赈灾款也敢中饱私囊。
竟陵县的旱情层层上报,朝廷虽然拨了款,但雁过拔毛,经过道、州、县三级官员克扣之后,到灾民手里就只是杯水车薪了。
开办几个临时粥厂,搞点面子工程,做点表面文章,敷衍了事,哪管老百姓的死活!
这就叫天灾人祸。
当时,竟陵县旱灾的核心域区在东乡,也就是现在天门市干驿一带。
陆羽祖籍就是这里,位于镇东三里松石湖畔东冈。
其湖现在早己淤塞变为稻田,2002年天门陆羽研究会在此立碑标示遗址,次年,干驿镇人民政府在此重建东冈草堂。
陆羽自称东冈子,出处就在于此,以出生地自称。
根据出生地取名,是中国文化人一大传统,古代如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别名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临川先生”,临川就是他的出生地江西临川;近代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生于安徽怀宁县绿水乡独秀峰山下,故取笔名“独秀”。
陆羽自称东冈子,是其出生于此的佐证之一。
当地灾民万般无奈,为了活命,只好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到西山去逃荒。
灾民口中的西山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名,而是泛指竟陵西边的金州一带,即现今的安康地区,当时属金州管辖。
古代江汉平原的灾民逃荒地大多首选这里,因为这里地处汉江上游,除比较安定富裕之外,出行也较为方便,逆汉水而上便可到达。
龙盖寺施粥厂不是官办,是寺院的传统善举。
他们的粥比官办的不知强多少。
一是米好,官办的粥厂官员为了赚钱,多采购劣质霉变陈米,甚至掺杂砂粒,一不小心还会让人碜破牙齿,寺院的粥则是僧田自产,质优味;二是煮得好,官办粥厂煮的清汤寡水,可以照见人影,吃后两泡尿一拉就饿了,寺院煮得干巴巴的,吃了能撑肚子;三是服务态度好,官办粥厂施粥官员哼三喝西,动不动对灾民棍棒相加,随意打人,欺负灾民,寺院则为灾民消灾祈福,耐心疏导,安抚民心。
因此,灾民们宁可舍近求远,情愿多走几步路,也要赶往龙盖寺就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