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图书馆一切如常。
但李云浩敏锐地感觉到,空气中多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注视感”。
下午三点,修复室的门被敲响。
进来的是图书馆孙馆长,他身后跟着一男一女两位陌生人。
孙馆长笑着介绍:“云浩,打扰你工作了。
这两位是市里‘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同志,想来了解一下我们古籍修复的情况,尤其是那些珍贵的道家典籍。”
李云浩站起身,目光平静地看向两人。
男子约莫三十五六岁,身材挺拔,穿着合体的行政夹克,笑容温和,但眼神锐利如鹰,带着一种久居人上的审视感。
女子年轻些,二十七八岁,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干练,手里拿着一个平板电脑,像是助手或技术员。
“李老师您好,我叫郑国锋,这位是我的同事林晓。”
男子主动伸出手,笑容无可挑剔。
“郑主任,林女士,你们好。”
李云浩与他轻轻一握,触感干燥有力。
同时,他的“格物”感知悄然开启,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瞬间读取着对方的信息。
郑国锋:手指关节有长期握枪形成的薄茧。
呼吸绵长,心率稳定在每分钟55次左右,远超常人,显然经过特殊体能训练。
身上有极淡的消毒水和一种特制电子元件的味道。
气场沉稳,带着一丝隐而不发的“权柄”之力。
绝非普通的文保干部。
林晓:思维活跃度极高,观察力敏锐,指尖在平板上无意识敲击的节奏,类似某种密码输入习惯。
她的眼镜镜片有特殊镀膜,可能集成微型摄像头或显示功能。
“异常现象调查局……”李云浩心中立刻有了判断。
师父留下的传承中,对国内外一些处理超自然事件的官方或非官方势力有所提及。
这个“异常调查局”(通常简称“异调局”)就是国内最主要的相关机构。
他们找上门,果然是因为昨晚的事。
李云浩面上不动声色,依旧是一副温和内敛的学者模样,带着两人参观修复室,介绍古籍修复的流程和一些珍贵藏本。
郑国锋听得频频点头,不时提出一些专业问题,显得很在行。
林晓则默默记录,偶尔用平板拍摄一些非涉密的工作场景。
谈话间,郑国锋似乎不经意地问道:“李老师真是年轻有为,对道家典籍的理解这么深。
听说现在有些年轻人,喜欢研究些……道法术数之类的东西,不知道李老师怎么看?”
图穷匕见。
李云浩心中了然,脸上露出适当的惊讶和一丝不以为然的笑容:“郑主任说笑了。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是哲学智慧。
至于术法什么的,那都是古人缺乏科学认知时的想象,或者小说家言了。
我们做研究的,还是要讲究实证和逻辑。”
他回答得滴水不漏,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纯粹的、信奉现代科学理念的学术工作者。
郑国锋深深看了他一眼,笑容不变:“李老师说得对,科学精神最重要。
不过,这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我们办公室有时候也会接触到一些……无法用常理解释的文物或现象,到时候可能还要向李老师这样的专家请教。”
“请教不敢当,互相学习。”
李云浩谦逊道。
又寒暄了几句,郑国锋和林晓便告辞离开,自始至终没有提王铁山或昨晚的巷战。
送走他们,李云浩回到修复室,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眼神深邃。
“异调局……效率真高。
这么快就查到了古籍修复这个可能的相关点。
他们只是怀疑,并没有证据。”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自己虽然暂时应付过去,但己经进入了官方视野。
而昨晚那群使用邪器的“暗影楼”势力,恐怕也不会善罢甘休。
风雨欲来。
他轻轻摩挲着工作台上那本刚修复好的《道德经》,轻声吟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
然而,不争,并非畏缩。
当风雨真正来袭,平静的水面亦能掀起滔天巨浪。
他需要更清楚地了解当前的局势,或许,那个叫王铁山的退伍兵王,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藏锋,是为了在必要时刻,出鞘必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