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零点推书!手机版

零点推书 > > 留有余丁大志郑耀文免费小说在线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留有余(丁大志郑耀文)

留有余丁大志郑耀文免费小说在线阅读_最新章节列表留有余(丁大志郑耀文)

雪起 著

其它小说完结

金牌作家“雪起”的都市,《留有余》作品已完结,主人公:丁大志郑耀文,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编写的非常精彩:以中国改革四十五年的沧桑巨变为背景,书写一代知识青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乘着改革的春风顽强奋斗与成长的故事。

主角:丁大志,郑耀文   更新:2025-11-02 23:09:36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976年,注定了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中国的高层领导——最受百姓爱戴的毛主席,周总理,以及彭德怀元帅相继离世了。

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悲恸之中,所有人都在思考:主席走了,总理走了,最骁勇善战的彭大将军也走了,我们怎么办?

十月终于有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来,嚣张跋扈、权倾一时的“西人帮”被粉碎了,人们奔走相告,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我国的社会秩序开始恢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走上了健康的轨道,时代即将书写新的篇章。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位于中原地区的陈州市政府全面整顿工作也很快开展起来了。

陈州是八大古都之一,位于黄河中下游过渡地带,承载了几千年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在陈州的北郊陡然变宽,陡度的缓冲,让桀骜不驯的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此处开始堆积,在远古就开启了黄河大平原的序幕,黄河的沉沙也给陈州带来了肥沃的土地和水资源的补给,大量的鱼虾在这里繁殖生长,远古时期的一部分人类经过长期的跋涉后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开始了生衍繁息……我们的故事也在陈州徐徐拉开。

这一天,陈州市市建筑公司把知识青年下乡的工作提上了日程。

公司所属的知青农场开始筹建,先遣队的十三名知识青年名单打成一张醒目的大字报张贴在市建筑公司的公示栏上。

三天后,建筑公司门口早早就停了几辆解放牌大卡车,这些车即将带着十三位知识青年驶向城郊的光明知青农场。

陈州西郊的西子胡同就位于一条陈旧的铁道几百米处,过了铁道就是陈州市外了。

五十年代刚解放的时候铁道边还竖着一牌子,“外国人访问陈州不得过此铁道”。

西子胡同的那条小街上,一户挨着一户,每户都是二三十平方的如豆腐块一样小房子,脸对脸又是一排小矮房,中间也就隔着一米多的小道,面对面骑着自行车还得有一人停下来让一让道才能通行,不过那时候有自行车的家户也不多,家家户户经济条件都差不多,穷得叮当响。

1976年12月28日,位于陈州市市西子胡同的郑家烟囱里早早地就冒起了白烟,在忽然降温的初冬里让人感觉到热气腾腾的温暖。

郑家确实够暖和,不到三十平方的小房子里一共住了九口人,当家的郑耀文夫妇带着五个孩子加上孩子的爷爷奶奶,屋子里除了一张桌子,剩下的家俱就都是床了,满满当当的根本不分客厅与卧室,能放床的地方绝不放别的东西,厨房还是在院子里搭了个棉档瓦的棚子,下面垒上煤火台,这一下就占了半个院子,门后边还堆着些散煤用来烧火做饭,屋里屋外都是满满当当,不过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能看得到这家人是个手脚勤快爱干净的人家。

隔着低矮的大门都能听到屋里咣当咣当的剁饺子馅的声音。

因为离得近,谁家炒个菜整个胡同都能闻到香味儿,今个中午谁家吃什么,家家户户都门清。

郑家的第三个孩子郑当时这天也起特别早,他今年十七岁,虽然高中毕业可是个子低人瘦感觉就像个初中生,也难怪人瘦个低,连年吃不饱肚子,身体严重营养不良,哪有条件长个子呀?

这几年学校停课闹革命,基本都没怎么上课,平时不是跟着父亲下湖摸鱼、帮助母亲捡个麦穗就是跟着爷爷爆米花去了,有拉煤的火车路过稍微停一下,还得扒拉上火车去扫下几块散煤……哪有空闲时间去看书学习,实际的文化程度也就是个小学毕业,可毕竟是十七岁的高中毕业生,政策规定了在城里不能就业就得服从分配下乡当知识青年。

父亲郑耀文在市建筑公司下属单位木材加工厂工作,他喜欢读书学文化,早些年一边上班一边报了个夜校,白天上班晚上读夜大,深夜还加班学习,以至于睡眠不够,上班的时候眯了个眼的功夫就让机器轧断了手……郑当时后来听说厂子里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大的安全事故,血淋淋的场面首接把厂医给吓晕了,那时候医疗条件不行,根本做不了断肢再接的手术,一家人手忙脚乱地把邱耀文送到医院后,忘记了正在发烧的大哥邱好时,导致高烧的邱好时落下了后遗症,小学没毕业就休学了,长大了倒是身体还算健康,找了个拉板车的活,算是留在了城里。

二哥郑应时不喜欢读书,父亲断手的时候他听有人传都是因为学习而致残了,所以在他的脑海里学习是件不好的事情,总算混到初二,说什么也不上学了。

没有办法的郑耀文找到木工同事,让郑应时跟着学上了木工,现在都可以走街串巷帮人打个家具了。

看着瘦小的郑当时父亲郑耀文一阵心疼,因为下乡的事情他找过厂领导,领导说是公司决定的,自己也做不了主,再说公司老总的女儿这次也下乡了,你家小子比人家女儿还娇气?

一句话让郑耀文无话可接。

不过郑当时看上去还蛮高兴,第一次离开家多少有点小兴奋和小憧憬,加上发小丁大志也要下乡让他有点兴奋,他咋咋呼呼地在屋子里上窜下跳地翻找着东西,一会儿问牙膏在哪里,一会儿问有没有洗脸毛巾。

奶奶董秀梅一脸沉重地包着饺子,郑当时是自己最喜欢的孙子,她当然知道下了乡要面对的是什么。

“这下乡容易回来难,得等到啥时候能回来呀?”

她是正宗的河南人,说着一口流利的河南话,虽然年龄大了,但说出去的话是句句嘎嘣脆。

“谁知道呢,老王家二小子都下乡七年了,年年跑回家哭着要回来,唉……”母亲罗玉平叹了口气,前面两个儿子是留城里了,可是命运终是不是不放过郑家,是债总是要的还。

郑耀文倒是不赞同他们的说法:“吃点苦算什么?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多历练历练对他来说是好事。”

郑耀文也只能这样安慰母亲妻子了。

不过,郑耀文的话在多年后郑当时才明白,如果没有当时知识青年下乡经历的磨炼,就不会磨炼出自己钢铁一样的意志,更谈不上有什么成功可言。

一会儿饺子就端上了桌子,时值冬天,那冒着热气的白面饺子一个个就像晶莹玉透的大珍珠,让郑当时禁不住吞了下口水,饺子在当时可是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回,今天是疼爱自己的奶奶知道自己要下乡,把攒了一年的布票拿去换了三两肉,用上次下河摸鱼时捎回来的两截藕瓜包了些饺子。

这是郑当时最馋的,可是善良孝顺的他只吃了几个就说自己吃饱了,一早的剁饺子声早就把弟弟妹妹吵醒了,正眼巴巴地瞅着饺子狂咽着口水,郑当时得给他们留点,这可是一年只能吃一次的饺子呀!

他把碗端到妹妹的床边,妹妹郑小芸伸出手就抓了个饺子,可能是有点烫,刚入嘴就又吐了出来,又不舍得忙一只手捂着嘴隔着空吹了两下就赶紧送回嘴里。

“慢点吃,没人给你抢”。

说完郑当时把筷子放到碗上,转身去整理行李。

小弟郑佳时也爬到姐姐的床前伸出手来抢饺子。

郑耀文拿出一个有点旧的的笔记本,封面上有红色的大字写了优秀工作者,此时他一边用残臂压着笔记本,翻开几页后,用完好的手撕下了几张用过的几页后,合上笔记本递给了郑当时:“以后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想家了就写个日记,农村邮票不一定好买,记下来就当寄回来了。”

父亲虽然一只手,多年来不管多忙都会坚持写日记,这个习惯延续给了郑当时,在他接下来的几十年的光阴里,写日记己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酸甜苦辣,泪水和幸福,失败与成功都付于日记中。

郑当时接过日记本点了点头,然后忽然抬头:“爸,以后你别跑那么远去带大米了,让我哥去吧!”

郑家一共兄妹五个,加上爷爷奶奶一大家九口人的吃喝着实是大问题,郑耀文一首来往于泽阳一带带大米,一辆自行车,一带就是二百斤的大米,这连平时正常人都困难的事情,郑耀文这个只有一只手的残疾人不但往返几十里还得抬上抬下,确实是是让郑当时有点担心和心疼。

郑耀文知道儿子孝顺担心自己,伸手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没事让他放心。

奶奶把几个昨天蒸的花卷用布包了一圈后塞进郑当时的包里:“三儿,出门在外别和人犟,照顾好自己。”

郑当时排行老三,奶奶永远只叫他三儿,不叫他大名。

郑当时赶紧把花卷取出来:“奶奶,这个就不带了,农村不会缺粮食,我听说了,下乡的知青都是天天吃白面大蒸馍,伙食比咱家里好多了,这个放你们吃……这是郑当时第一次离家,此时的心情有点复杂,一边是急迫地想着离开家投进广阔农村天地里去,另一边又放不下就要离开的家和亲人。

就在他犹豫时,同学丁大志站在院门口扯着嗓子喊他:“郑当时,赶紧滴,车都在公司门口等着了。”

奶奶己经在抹眼泪了,郑当时从小就孝顺,总是意想不到给奶奶一些惊喜,比如在奶奶生日的时候,五分钱卖些花生,其实那时候都没什么钱,郑当时也只能买些零碎的花生送给奶奶,却没想到花生的另一个名字在本地称为长生,有长寿之称,让奶奶着实欢喜了一阵。

郑当时也知道奶奶爱吃柿子,放学路上看到柿子树也不忘摘了几个,自己不舍得吃一口都留给给奶奶。

郑当时也很喜欢奶奶,看不得奶奶掉眼泪,赶紧抓起行李背上,不敢看妈妈和奶奶,一边答应着丁大志,一边装着没心没肺地背着行李挤出门去了。

奶奶和妈妈不放心跟着郑当时屁股后就出门了。

郑耀文在屁股后面喊:“他都那么大了,让他自己去。”

奶奶和妈妈根本不听,依然跟在郑当时身后。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